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歷史]領導者好惡的訓練

張小仙 | 2008-06-13 18:31:26 | 巴幣 4 | 人氣 766

這又是政要中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桂州都督李弘節平生以廉潔著稱,但是他死後,家中卻有發生賣寶珠圖利的事情。
李世民知道了,覺得整件事情要仔細徹查。
而且對於舉薦李弘節的人,也要一並要追究他的過錯。

對於這件事情,魏徵做了這樣的進言:
「皇上說此人有貪污不法情事,但是目前也不知道他是哪邊收了紅包。
而今天只是聽到他家中賣了珍貴的寶珠,就要將罪過一起加給舉薦者,臣實在是搞不清楚其道理何在:
開國以來,為國盡心盡力、其清白操守始終沒有什麼值得質疑的,
不過就只有屈突通、張道源兩人而已。
而屈突通的三個兒子還在參加官員的甄選,但是家中的家產最珍貴的、不過是一匹瘦馬;
張道源的兒子,連謀生都有問題。對於他們,國家沒有提過一句關心的話語。
今天李弘節為國謀事、前後也多受獎賞。
死了之後,也沒有什麼言論說他貪贓枉法。
今天他妻子賣了一顆寶珠,都還不知道犯了什麼罪。
但是對於其他清白無虞的官員,卻沒有一句問候的話。
對於有嫌疑是貪污的官員,就要開始責備他四週的人。
這的可以說是的確很痛恨邪惡,但是也可以說是愛好善良不夠深切。
臣私底下衡量,覺得這樣不是正確的做法,
更害怕有聽聞這些事情的人,一定會肆意發表相關言論。 」

李世民搓著手說:「倉卒之中、沒有深思,就說出這樣的話來,
現在才知道討論事情是很不容易的。這件事我就不再過問了。
而屈突通、張道源的兒子,可以各受與一個官職。」

小仙以為,這其實是魏徵想婉言為屈突通、張道源的後人謀個出路,
正好利用了李世民想要整治大臣的心理,反過來為故臣之遺叫屈。
既保全了清濁未分的李弘節家人和其推薦人、可以有不直接被天顏所震的機會,
也讓忠臣之後、可以有安居之道,可謂一箭雙雕的進言。

今天如果以法治社會的角度來說,李弘節死後可售出寶珠,
這件事情當然是應該要追查的,不過這不是這則故事要說的重點。
而故事重點,正是魏徵的那句話:
「審其清者,無所存問,疑其濁者,旁責舉人,雖云疾惡不疑,是亦好善不篤。」
所以我們知道,這不在於法治的問題,而在於領導者的好惡上的問題:
領導者所擁有的兩手策略,不外乎就是賞與罰,而其意向之表現,也靠此而顯現。
如果李世民真的就照著他原本的意思,去追罰眾多故臣、卻不獎勵有功之後,
也許表面上,是貪贓枉法者真的少了,但實際上是如何,卻很難說。
而下屬心知所向,卻一定會慢慢失去。
如果是安平之時,那大家可能只是寒心;
動亂之時,那大家就只會明哲保身、不盡全功來辦事了。
納諫第五一開始的第一段,就用了管子的文句:「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
而更進一步來說,就算是只做到了其中一部分,也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領導者的德行。

其實要能夠做的完整、得其全德,似乎也有不難理解與實踐的方式:
在愛好一項東西時,相對的也要去駁斥他反面的惡;
厭棄一件惡行時,也要愛護反面的善良。
例如討厭自己的員工上班遲到,反過來應該要能嘉獎可以按時出勤的人;
愛護辦事認真的人,也必須可以對行事散漫的人有所懲戒:
只有愛好良善而沒有摒棄奸邪的行為,那下屬很難會戰戰兢兢的盡力辦事;
只有憎恨奸邪而沒有嘉勉良善的話,那也只能萌發下屬厭憎之情罷了。

這雖然說起來容易,但人不但有行為上的惰性,更有情感上的惰性。
有些人是心中愛多於惡,有些人則是相反。
很少人可以兩者皆備、面面俱到。
從這點來看,同時要求一個人「善善而用、惡惡而去」,並不符合人情。
但有很多訓練、像是領導者的訓練,我們就是希望他可以超越人情的。
正所謂「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為了能夠做到這一點,只能讓自己時時惕勵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不只是符合最低的情感標準,
還要要求自己可以把人性的特質往上延發致接近神性的特質,而能夠追求更大的集體利益。
所以有戲言說皇帝叫自己「寡人」,正是對於這樣一種德行要求的孤獨、一種寫意的形容。

創作回應

借過
舉「諫」→薦。讓我疑惑了好一陣子,以為是當抓耙仔諫言這件事的人也要被殺……>_<
不過當領導人,「冷靜」是一定要的啦。才能判斷獲取最大的利益。
2008-06-13 18:51:39
會在BLOG寫古人生活歷練的心得感想的人不多見:3
2008-06-13 23:11:16
張小仙
感謝 GP ^^
因為我最近都只在看這些東西啊~~~
2008-06-14 09:20:50
阿土伯
寫的好啊!
2008-06-14 09:36:18
張小仙
感謝鼓勵 ^^
其實這有時候也是工作上常常會遇到的問題:
為什麼有些領導行善罰惡可以讓人心服口服,
有些領導卻讓人心生怨毒。
除了說是不是出於公正無私的緣由之外,
還要有更大更寬廣的心胸,才能去處理政通人和的問題。
2008-06-14 11:30:37
哈士奇與獵狼犬
發人深省...T.T
2008-11-24 10:38:26
張小仙
我們現代希望可以用「法治」去處理很多狀況,
這樣子中等能力的人也可以去當領導者也不會出大問題。
這是一個正確的大方向,但是「人治」仍然存在著它的價值和只有它才能解決的狀況。
有一句話形容叫「天威難測」,因為如果天威「易測」的話,
就會有很多人想要投其所好、用偏門的方式去作事情。
這裡的難易除了當成「容不容易理解」來解釋,也可以用「標準的高低」來解釋。
所以領導者應該要有很大的氣度、很高的遠見以及很強的執行力。
這樣的作出來的行為,才會是讓人心悅臣服,也才能帶著整個組織不斷向前。
2008-11-24 19:39:07
背風槍械
人治需要天威難測避免被把持;
法治需要公開透明一致…讓人人都可把持
說穿了圖的就是「公平公正」。
只是人治把這重擔壓在少數人身上;
法治則是由群體共同承擔
民智未開時,前者;教育普及時,後者
2012-03-03 15:31:48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