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豪丹諾蘇尼-居住在長屋的人們

踏焰者 | 2021-07-25 23:08:13 | 巴幣 14 | 人氣 360

#豪丹諾蘇尼
#黃金時期
易洛魁聯盟(Iroquois),正名為豪丹諾蘇尼(Haudenosaunee),意譯為「居住在長屋的人們」,是北美原住民聯盟。
易洛魁一詞的來源據說是由休倫語貶義字irinakhoi(黑蛇或豬鼻蛇),或巴斯克語Hilokoa(嗜殺的人)轉化成法語而來,總的來說都不是好詞。
拿易洛魁稱呼他們大概類似用「番仔」或「土著」稱呼對方,因此世紀帝國3決定版將其正名為「豪丹諾蘇尼」。

豪丹諾蘇尼原先有五大部族,由西至東分別是:
塞內卡人=大丘陵人
卡尤加人=大沼澤地人
奧農達加人=丘陵人
奧奈達人=立石人
莫霍克人=大燧石人
1772年,塔斯卡洛拉人=採麻人加入,位於奧農達加人和奧奈達人之間,因此聯盟成為「六族同盟」。

據信約於1450年到1600年間,在「偉大和平的締造者」,德坎納維達和海華沙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五族聯盟,用豪丹諾蘇尼=居住在長屋的人們作為聯盟名稱,是希望聯盟內的人如同居住在長屋的氏族一樣親密。
1609年的河狸戰爭起,豪丹諾蘇尼聯盟向法國和其原住民盟友發起一系列戰爭,豪丹諾蘇尼原先的結盟對象是荷蘭,後來荷蘭退出北美後,於1677年通過《鏈條盟約》和英國勢力合作。
他們擊敗了休倫人(1649年)、比頓人(1650年)、塔萬達倫人、伊利部落和薩斯奎漢納人(1680年),直到1701年易洛魁人與法國人進行和平談判,簽訂了《蒙特婁大和平協議》,與法國勢力的戰爭暫時止歇。
9年後,1710年三位莫霍克酋長和一名馬希幹族酋長前往倫敦,與安妮王后會面,確定與英國的結盟事宜,之後加入進攻法國人的行動計劃,直至1713年這場戰爭結束。酋長們與安妮王后會面時,王后授命宮廷畫像師約翰•維勒斯特給他們繪製肖像,這些畫像被認為是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北美原住民油畫作品。
英國在北美的形式越來越好,殖民開拓的速度越來越快,1722年塔斯卡洛拉人為逃避北卡羅來納英國殖民化的壓力和部落間的戰爭而北上,請求成為豪丹諾蘇尼的第六個盟邦,並獲得接納。

豪丹諾蘇尼和英國最後在法國與印地安人的戰爭(1754~1763年)徹底擊敗法國,自此法國在北美殖民發展上再也不成氣候,英國也給予豪丹諾蘇尼聯盟自主權和優惠,可說是豪丹諾蘇尼聯盟的黃金時期,直到12年後的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
#約瑟夫·布蘭特(英語:Joseph Brant)
如果你點開世紀帝國3決定版中,豪丹諾蘇尼戰酋的介紹資料,你就會看到約瑟夫·布蘭特的介紹,而他的人生則貫穿了豪丹諾蘇尼人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歷史。
約瑟夫·布蘭特(英語:Joseph Brant,1743年3月-1807年11月24日),族名泰恩德尼加(英語:Thayendanegea),是豪丹諾蘇尼聯盟最東方的莫霍克族人。

生父的名稱是彼得(Peter),是北美原住民戰士;生母的名稱是瑪嘉烈(Margaret),都是英國國教會的信徒,在接受英國國教受洗禮時,泰恩德尼加領受的名稱是約瑟(Joseph),而他姐姐的受洗名稱是瑪莉(Mary,後稱莫莉·布蘭特),由於莫霍克人是母系社會,他們和母親瑪嘉烈一樣是莫霍克人平民。

母系社會下,瑪嘉烈的婚姻較為自由,由於泰恩德尼加出生後不久,生父即病逝,瑪嘉烈和其他男性再婚生子了1到2次,但其丈夫亦皆亡故(死因未於歷史上記載),直到1752年,瑪嘉烈和莫霍克大酋長布蘭特·卡拿加拉登卡(Brant Canagaraduncka)相識生子後,其婚姻才穩定下來,此時泰恩德尼加約10歲。

泰恩德尼加的繼父作為莫霍克大酋長,地位很高,和威廉·詹森爵士熟識,威廉·詹森是英國事實上的北美原住民外交官,懂得莫霍克語言,融入莫霍克人的生活,被易洛魁人尊稱為Warraghiyagey(War-rah-hee-yay-gie),意指「能做大事的人」當詹森在卡拿祖哈利居住時,他與泰恩德尼加的姐姐莫莉·布蘭特同居,更育有多名子女,在部落中被視為合法夫妻。

憑藉家人關係,泰恩德尼加在1758年15歲時義務加入詹森的印第安部隊,泰恩德尼加跟隨原住民部隊攻擊法國殖民者的土地及村莊,逐漸累積軍事經驗。1759年,參與尼亞加拉堡戰役,再1760年參與蒙特婁圍城戰。戰後布蘭特回到家鄉卡拿祖哈利。他當時已經娶妻生子,既是畜養務農的大地主,又繼續從事翻譯工作。他更與傳教士一同把《聖經》的馬可福音翻譯成莫霍克語言。

由於英國人不熟識莫霍克語言,所以他們習慣援引泰恩德尼加繼父的名稱,把泰恩德尼加稱為「布蘭特的約瑟」(Brant's Joseph,或Joseph Brant's)。這個英文姓名慢慢演變成「約瑟夫·布蘭特」(Joseph Brant),並且成為泰恩德尼加本人的常用自稱。
1775年4月,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美軍不久更派兵遠征加拿大。布蘭特當時有隨同易洛魁聯盟的士兵協助英軍作戰,並很可能參與了聖讓恩堡圍城戰前夕的戰鬥,但這些原住民戰士在9月底已經自行解散。

1775年11月,布蘭特隨同蓋伊·詹森及前往英國,覲見喬治三世。布蘭特在倫敦居住於普通旅館,但蓋伊·詹森為增強政治遊說效果,而經常請他出席社會名流的活動。第二代沃里克伯爵喬治·格雷維爾更邀請了自己贊助的畫家喬治·羅姆尼為約瑟夫·布蘭特繪畫肖像。
約瑟夫.布蘭特也參觀了新市場賽馬場、溫莎堡、樸次茅夫海軍基地、倫敦塔及溫布頓開闊地的軍操表演,並在1776年4月26日獲確認為共濟會成員。
旅英期間英國的官員通常把布蘭特稱為酋長(氏族首領)甚至大酋長(全族首領,莫霍克族下分3個氏族),但他在當時莫霍克人的身份只是一名戰酋(氏族的戰士指揮,類似氏族內的國防部長,酋長才是氏族首領)。

#聯盟的破裂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國將軍菲力·斯凱勒成功籠絡奧奈達人及圖斯卡羅拉人,促使這兩個豪丹諾蘇尼部族在整場戰爭協助美國作戰,於1777年的奧里斯卡尼戰役時,美軍內部已有一定數量的奧奈達人戰士,而他們卻在戰場上與約瑟夫.布蘭特率領的親英派的莫霍克人及塞內加人血戰。
此戰後親英派和親美派的豪丹諾蘇尼部族開始互相攻擊;奧奈達人更佔領了莫霍克河谷(原莫霍克人領地),令約瑟·布蘭特家業盡喪。1778年時,莫霍克人、塞內加人及卡尤加人決定支持英國,只有奧農達加人盡最後努力保持中立。

1778年5月,時年36歲的約瑟夫.布蘭特開始率領親英派的原住民及白人殖民者(手下的兵力約300人,其中約80人是白人),侵襲紐約州親美的村莊城鎮。

1778年至1779年期間,許多效忠英國的白人和原住民(不只豪丹諾蘇尼人)都對美國發起侵擾作戰,殺死或奪取牲畜,焚毀作物和房舍,而美國人並不知道詳細情況,因此當時的所有惡名都放在他們較為認識的名字-約瑟夫.布蘭特身上,1809年時,有首美國詩歌將其稱為Monster Joseph ,但實際上,約瑟夫.布蘭特反而是原住民攻擊者中最文明-不願屠殺平民和戰俘的人。
櫻桃谷大屠殺期間,威廉·斯泰西中校是約瑟夫.布蘭特和他的盟友捕獲的最高級別的官員。幾個同時代的記載講述了豪丹諾蘇尼人剝去斯泰西的衣服並將他綁在木樁上,準備按照豪丹諾蘇尼人的習俗進行儀式性的酷刑和處決(剝頭皮)時,布蘭特介入並饒了他。

1779年6月,喬治·華盛頓派約翰·沙利文少將率領約3,200 名美國軍隊(約美軍人數的1/5)深入俄亥俄谷地,摧毀威脅美國的原住民部落,是為沙利文遠征。儘管約瑟夫.布蘭特嘗試率軍阻止沙利文遠征,他於 1779 年 7 月 22 日在米辛克戰役中襲擊並擊敗了小股美國軍隊,但他和其他的原住民軍隊卻在當年8月底的紐頓戰役遭到沙利文擊敗。

沙利文遠征摧毀了40個豪丹諾蘇尼人-包括中立的奧農達加人-的村莊,至此奧農達加人投入親英派,約5000名豪丹諾蘇尼人被迫逃至加拿大的尼亞加拉,並有許多人因為食物不足餓死。
這次遠征並未摧毀約瑟夫.布蘭特的鬥志,1780年2月,他重新出發,並於4月襲擊了哈珀斯菲爾德小鎮, 7 月中旬,布蘭特襲擊了卡農瓦洛哈萊的奧奈達人村莊(奧奈達人為親美派豪丹諾蘇尼人,且佔領了莫霍克族的原領地)。

其後約瑟夫.布蘭特又攻擊了4個小鎮,包含他以前的家鄉卡納喬哈里,因為它已被美國定居者佔領,1780 年 8 月,在莫霍克山谷,他與紐約國王皇家軍團和其他原住民戰士聯合的的一次突襲中,此戰大約燒毀了 150,000 蒲式耳(4083公噸)的小麥,約瑟夫.布蘭特在此期間受傷後回到北方根據地養傷。

1781 年 4 月,約瑟夫.布蘭特被派往西邊的底特律堡,幫助抵禦美軍喬治·羅傑斯·克拉克准將的遠征。1781 年 8 月,約瑟夫.布蘭特徹底擊敗了克拉克的一支分遣隊,俘虜了大約 100 名美國人,底特律堡的危機遂解。這是他在英國於 1781年 10 月投降前的最後一場勝利。
約瑟夫.布蘭特和其盟友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襲擾作戰被認為非常成功,當1782年他發起攻擊時(收到英國投降消息前),發現莫霍克河谷周遭已經沒有甚麼值得攻擊的目標了,他只找到並燒毀了一座小鎮,並將其畜養的牛帶回根據地。

約瑟夫.布蘭特在戰爭期間的表現受到英國和豪丹諾蘇尼人的賞識,許多人因此加入他的隊伍,起事時他麾下的豪丹諾蘇尼人約220人,即便經歷多場戰鬥,1782年時其麾下的豪丹諾蘇尼人達到了約460人,白人亦有增長,但具體數量未記載。

據推估豪丹諾蘇尼人在美國獨立戰爭前興盛時,總人口約10000人,而在獨立戰爭後,數量銳減,僅餘4000人左右。

親美派的兩支豪丹諾蘇尼人部族-奧奈達人及圖斯卡羅拉人-未於本文內提到戰績的原因,是因為其戰士直接加入美軍之中,受美軍指揮,本身人數因素使其在美軍內也只占少數,故只知其協助美軍,教導美軍烹煮玉米,而沒有多少專屬親美派部族的戰績紀錄。

#獨立戰爭之後
英國於 1781年 10 月在法美的攻勢下投降後,隨著投降的消息傳播,北美大陸也在1782年漸漸平靜下來,直到1783年5月英國和美國雙方才於巴黎簽訂合約,但合約中對於豪丹諾蘇尼和其他北美原住民的權益隻字未提。

約瑟夫.布蘭特認為他們遭到了英國的背叛,決議自力救濟。1783年開始他前往西部各處,宣揚印地安人團結理念,是促成(印地安人)西部邦聯形成的重要推手,並在促使西部邦聯達成了保衛 斯坦威斯堡條約與歐洲定居者的邊界線的共識。

親美派的豪丹諾蘇尼人在1784年10月率先和美國簽訂合約,豪丹諾蘇尼失去原本的領土,但奧奈達人及圖斯卡羅拉人(親美派)有大量(約24000平方公里)的保留地,位於今日的紐約州和五大湖區附近,並於11月簽訂印花布條約(Calico Treaty)美國承諾每年將一定數量的布匹給予親美派的豪丹諾蘇尼人,時至今日仍提供約4500美元的布料製品。

與此同時約瑟夫.布蘭特要求了當時仍屬英國的加拿大總督給予其補償,原本英國只想給予昆特灣一地(約73平方公里),後來約瑟夫.布蘭特為了豪丹諾蘇尼人及其盟友爭取到了格蘭德河沿岸區域(約2812平方公里),現今稱之為大河保留區(Six Nations of the Grand River)。
由於雙方在美、加各有領地,雙方皆同意豪丹諾蘇尼人應分為兩部,親美派的約2600名豪丹諾蘇尼人留在美國紐約州,親英派的約1400人北上加拿大安大略省。

約瑟夫.布蘭特作為一名成功戰爭領袖,加上他與多位英國官員的良好關係,以及他與莫霍克族內烏龜氏族主母阿東溫蒂森的婚姻,使他成為他族人們的代言人,布蘭特成為了一個比他在戰爭期間更強大的領袖。

直至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他仍是個戰酋,但隨著談判的進行,約瑟夫.布蘭特逐步成為了烏龜氏族酋長、莫霍克族大酋長,在他爭取到大河保留區後,他隱隱成為了親英派豪丹諾蘇尼人的盟主。

1785 年的人口普查記錄了 1,843 名土著人生活在大河保留區,其中包括 548名莫霍克人、281名卡尤加人、145 名奧農達加人、262名奧奈達人、109名圖斯卡羅拉人和 98名塞內卡人。還有來自其他部落的 400 人。

此外,約瑟夫.布蘭特還允許一部分布蘭特志願軍的白人老兵在他的土地上定居,這些在格蘭德河定居的家庭在戰前都是他在卡尼恩凱(此村已被布蘭特親自燒毀)的鄰居。有些豪丹諾蘇尼人因此不滿,在一次會議上威脅要殺死布蘭特,因為他讓白人在他們的土地上定居,結果約瑟夫.布蘭特受到了豪丹諾蘇尼議會的支持,這些不滿者因此離開大河保留區,前往昆特灣。
安頓好部族和盟友後,約瑟夫.布蘭特前往英國,在1785年至1786年間爭取其部族和盟友的補償金,此行大獲成功,僅莫霍克一族就得到大約 15,000 英鎊的補償,連留在大河保留區的白人也受惠,因為除了政府補償金外,約瑟夫.布蘭特給予其他們額外的贈款。

當安定下來後,約瑟夫.布蘭特在布蘭特鎮(今安大略省布蘭特福德)建立新定居點,讓莫霍克族搬進了兩室木屋(和傳統長屋不同),而社區的中心則是當地的聖保羅教堂。他的住宅被描述為:一幢漂亮的兩層樓房子,按照白人的風格建造,與其他房屋相比,它可以稱為宮殿。
布蘭特的家有一道白色的圍欄,前面飄揚著一面豪丹諾蘇尼聯盟旗幟,並被描述為配備“瓷器、精美家具、英式床單和儲藏豐富的酒櫃”。英國歷史學家邁克爾·約翰遜將當時格蘭德河沿線的生活方式描述為“某種英國鄉紳風格”。

布蘭特對英國國教教會深感興趣,利用業餘時間將聖馬可福音從英語翻譯成莫霍克語。他有一個經營很好的混合作物農場,還飼養牛、羊和豬。曾幾何時,他擁有 40 名黑人奴隸。
每年五月初,約瑟夫.布蘭特都會舉辦一次來自紐約的保皇派退伍軍人的聚會。在布蘭特鎮,英數布蘭特志願軍、印第安部和巴特勒遊騎兵的退伍軍人將開會紀念他們的戰績,而布蘭特和其他前軍官將在跳舞、喝酒和賽馬的同時,向退伍軍人發表演講,因此,約瑟布蘭特被認為在大河保留區有極高的號召力。

1790 年,美國人在西北印度戰爭中襲擊了西部邦聯,派遣約西亞·哈馬爾將軍進行遠征,約瑟夫.布蘭特爭取英國的支持未果,因此致力於以美國軍事失利一點為籌碼進行談判。
見過沙利文遠征的約瑟夫.布蘭特曾警告過西部聯盟,他們正在打一場他們無法取勝的戰爭,應利用談判獲取利益,但在 1791 年 11 月,小海龜酋長擊敗美國將軍亞瑟·聖克萊爾,為此他們嘲弄布蘭特,不再聽從他的意見。

然而約瑟夫.布蘭特所言非虛,最終西部聯盟在1794年被擊敗,失去談判的意義後,布蘭特返回了大河保留區,此後致力於爭取豪丹諾蘇尼聯盟的利益。
大河保留區的土地在當時都是未開荒的森林地,因此豪丹諾蘇尼人的生活算得上艱苦,為了保證人民利益,約瑟夫.布蘭特售賣了部分荒地,來改善人民生活,英國政府因為的勢力過於龐大,意欲阻止其茁壯,限制了他出售土地謀求資金的企圖,將許多早期的土地銷售視為非法,讓許多早期的購買者以此為由拒繳款項。

但加拿大政府了解約瑟夫.布蘭特的影響力,若繼續逼迫,使其倒向美國或法國,對於加拿大可能是滅頂之災,在1798年2月5日以英國皇室為中介,允許了大筆的土地交易(1537平方公里),布蘭特從尼亞加拉聘請了一位名叫亞歷山大·斯圖爾特的律師來管理土地出售的資金。
約瑟夫.布蘭特通過出售他在格蘭德河沿岸的大片土地使六國經濟獨立的努力開始取得成果,布蘭特利用年金訓練易洛魁人成為鐵匠、醫生、律師和測量員,以及建造議會大廈和磨坊。

約瑟夫·布蘭特 於 1807 年 11 月 24 日在安大略湖(現安大略省伯靈頓市)的家中去世,享年 64 歲。他對收養的侄子約翰諾頓說的最後一句話反映了他對人民的終生承諾:“可憐可憐的印第安人。如果你對偉人有任何影響,請努力將其用於他們的利益。

1812年美國與英屬加拿大的戰爭中,約瑟夫·布蘭特的侄子和兒子作為戰酋協助了加拿大政府,象徵豪丹諾蘇尼人和加拿大政府的關係正常化。
1850 年,約瑟夫.布蘭特的遺體由格蘭德河年輕的男子肩扛著 ,度過了55 公里的距離運送到布蘭特福德鎮,莫霍克族女王陛下教堂的墳墓重新安葬。

回顧歷史,現居美國者的豪丹諾蘇尼人歷史學家認為:如果在他們能在獨立戰爭中保持中立,那麼結局會更好。

現居加拿大的豪丹諾蘇尼人歷史學家則指著僅存0.13平方公里的美國保留區,和183.2平方公里的大河保留區比較,表示英國雖然做的也不好,但美國對豪丹諾蘇尼人更差,當時應舉族支持英國人才是正解。

孰為正確,就留給當事人評說吧。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