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在機戰之中討論倫理學與思想實驗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最後結局劇透有)

長信 | 2021-11-11 01:51:03 | 巴幣 60 | 人氣 1184


借轉
問題一(電車問題):
有一顆小行星即將撞上星球,會造成十億人死亡,
解決的辦法是將它引向旁邊的另一顆行星,但是那樣會造成一億人死亡;妳的選擇是?

A. 坐看十億人死亡
B. 犧牲一億人





問題二(船板問題):
有一群外星人要移民過來,他們聲稱如果不讓他們移民,
就要發動攻擊,這時候妳的選擇是?

A. 主動攻擊對方
B. 讓對方過來








在倫理學中,卡涅阿德斯船板是由古希臘學者卡涅阿德斯所構想的一個思想實驗。
其所探討的主題是自衛。

在這個思想實驗中,有甲與乙兩名遭遇船難的水手。
他們兩人同時看見一塊只能支撐一人的船板,並且試圖游向船板,甲首先游到船板處,攀在上面。
乙到了後,把甲推下船板,讓即將要溺水的自己攀在船板上。

最終甲溺斃了,乙被搜救隊救回。乙是否該當謀殺罪?

結果乙並沒有被法庭判處謀殺罪名。
原因是倘若乙必須殺死甲以求自保,那麼乙的作為,便是屬於自衛。







選擇「會將其視為不同的人」
選擇「會看作同一人」

沼澤人

沼澤人(swampman)思想實驗是1987年美國哲學家唐納德·戴維森提出的思考實驗,
常常用於思考“我到底是什麼”這一自我認證的命題。
沼澤人(swampman)是由沼澤(swamp)和人(man)兩個英文單詞組成。

主要介紹
某個人出門去散步,在經過一個沼澤邊上的時候不幸的被閃電擊中而死亡。
與此同時在他的旁邊正好也有一束閃電擊中了沼澤,十分罕見的是這個落雷和沼澤發生了反應,
產生了一個與剛才死掉的人無論形體還是質量都完全相同的生物。

我們將這個新產生的生物叫做沼澤人。
沼澤人在原子級別上與原來那個人的構造完全相同,外觀也完全一樣,
當然大腦的狀態(被落雷擊中的人死前的大腦狀態)也完全被複制了下來,
也就是記憶和知識看起來也完全一樣。



在機戰30的提問中,重點在於你怎麼看待這個沼澤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rvival_lottery

在生存彩票是一個思想實驗,由哲學家提出的約翰·哈里斯。
這個想法的基礎是讓人們想像器官捐贈是否有望挽救更多的人而不是殺死更多的人。
假設所有的人都被分配了一個號碼,並在需要捐贈時從彩票中抽出,
並期望放棄自己的生命讓兩個或更多人生活。

生存彩票的論據可以如下:

想像一下,器官捐贈是完美的。
殺戮和讓死亡沒有區別。
鑑於 1 和 2,我們應該採用生存彩票。
這篇文章是對殺戮和讓死之間存在差異的信念的直接挑戰,並探索了由此產生的道德後果。
“生存彩票”依賴的假設
在生存彩票依賴於以下假設:

每條生命(被殺死或被允許自然死亡)都具有同等價值。
挽救兩條生命比為了挽救他們而殺死一條生命更有價值。
挽救兩條生命將被完全治愈,或者被充分治愈以顯示兩條生命的質量大於為挽救它們而殺死的健康生命。
挽救的兩條生命將能夠在移植的器官上存活足夠長的時間(避免排斥和導致需要更換的原始疾病),
從而在隨機選擇被殺死的完全健康(並且可能更長)的生命中顯示出數量上的收益。
反對
一個或多個這些假設可以被證明是錯誤的,並解除生存彩票通過證明,
同時殺死並讓芯片能夠被確定為相等(假設)的思想實驗,涉及的實際生活不能確定為相等,
或保存多個的生活失去的生命不止一個。

器官彩票

來源:免費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生存彩票(Zokikuji,英國:Survival Lottery),
哲學家倫理學者約翰·哈里斯英文版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
在日語國家,通常用片假名寫成“生存彩票”。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思想實驗中,“殺人並幫助更多人好嗎?”
哈里斯從精英主義的角度考慮了這個思想實驗。

內容

“器官彩票”是指以下社會制度。
  1. 用公平的抽獎隨機選擇並殺死一名健康人。
  2. 取出該人的所有器官並將它們分發給需要器官移植的人
器官彩票會殺死一名中獎者,但可以挽救需要器官移植的多人。問題是這樣的行為在道德上是否被允許。
但是,為了簡化問題,我們做出以下假設(Harris 不一定指定這些假設):

  • 彩票中沒有惠顧等作弊的餘地。
  • 移植技術是完美的。手術從未失敗,兼容性等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 除了殺死一個人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得到器官。由於某些原因(例如,成功率低),不能使用屍體移植和人造器官。

討論

  • 積極殺人比死於事故更有罪。
    • 反駁:就如同殺死一個需要器官的人一樣,殺死一個需要移植的人。
  • 原樣殺死需要器官的人,是被動殺死,取健康人的器官,則是積極殺死,意義自然不同。
    • 反駁:無論過程如何,一次犧牲在意義上的差異可能不如最終挽救許多生命。
  • 你會害怕你不知道你的器官什麼時候會被剝奪的情況。
    • 反駁:就像從一大群人中隨機選擇,死於疾病或事故的可能性很小,如果你接受,就沒有理由不接受器官移植,不是嗎?
  • 生與死是命中註定的,不決定誰該死。
    • 反駁:不移植器官的死亡是否也決定了誰應該死?
  • 在這樣的社會制度下,可能存在道德風險,人們爭相被排除在器官捐贈者之外,並試圖變得不健康。
    • 反駁:身體不健康,更容易病死,人類捐獻器官的標準會降低,這不是在衰落嗎?
  • 想捐獻器官的人應該去做,不想捐獻器官的人只是因為抽獎就被迫捐獻,這難道不是侵犯人權嗎?
    • 反駁:緊急疏散理念能否適用於全社會?死的人越少,就越能保護人權。
  • 難道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幫助需要器官移植的人嗎?
    • 反駁:思想實驗的內容是“死器官和人造器官不能代替它”。
  • 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一個健康人的生存可能比一個需要器官移植的重病患者的生存更有利。
    • 反駁:一個健康的人給整個社會帶來的得失,不是和那個人的生命活動無關嗎?此外,接受移植將顯著改善您的健康。
  • 如果一流的藝術家或運動員中了彩票,該怎麼辦。
    • 反駁:器官的接受者可以是一流的藝術家或運動員,也可以是惡毒的罪犯。

意義

這個思想實驗顯示了將功利主義應用於人體的令人不快的後果,即應最大化整個社會的利益。
但是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這個系統必須被認為是好的(就像財富再分配一樣)。
之所以這樣的製度在現實中甚至不是爭論的主題,
是因為身體實際上(安全有效地)是不可重新分配的,而不是純粹的道德。它是基於原因的。



難怪中文區關於此生存彩卷問題的討論一整個冷門 ==

在機戰30中,具有領導與專業技能的人,是否應該參加生存彩卷?
如果全員死光,那也無所謂抽不抽,假若真到了目的地,沒有這些人則會陷入困難
是否應該將有用處的人除外?








最後一個問題







人類是愚蠢的
就算世界改變了,人類也是不會改變的




引申閱讀
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一):總論
https://vocus.cc/article/5a1212ddeceaed97b4024f3a

第一種是最常見的倫理學概論,就是以平面、橫向的方式介紹各種倫理學理論。
絕大多數會被提到的理論,都是啟蒙運動以後出現,至今仍能有影響力者的;
作者也通常會以「主觀主義」、「目的論」、「義務論」、「利己主義」、「利它主義」之類的流派
劃分為分章基礎。

我看電車問題
http://ninjiatext.blogspot.com/2014/10/blog-post_30.html
最近「電車問題」這個倫理學的思想實驗又再次引起討論。
這個問題在哲學界已經流傳甚久,但真正炒紅,
是因為桑德爾(M. Sandel)把電車問題放在他正義課程的第一節課中,當做破題。

電車問題的最常見形態如下:
你在一台煞車壞掉、疾駛的電車上,電車的前方有五名工人在隧道A內施工,如果電車直行,
這五人將逃無可逃,必死無疑。

但在火車進入隧道前,還有一個轉向的機會,可以走另一條隧道B,
但這隧道內也有一人在施工,如果你轉向,他將因此犧牲。那到底是要轉或不轉?

這個問題有幾種不同的形式,但不脫以下的原則,就是原路徑上的人多,另一個選擇的犧牲相對為少。
只要保持這種原則,這些問題就都是同一個問題。如果真碰到這種狀況,我們該怎麼做?

被稱為效益主義的流派認為,我們應該轉向,死的人少一點,
這樣可以追求「對最大多數人來說的最大效益」。這引號內的話是效益主義的基本原則。

但效益主義也被質疑總是在選擇犧牲者,他們應該說明憑什麼為了多數人的利益,
可以犧牲無辜的少數人。此外,他們把所有人的價值都轉變成同一個向度的數字來加減計算,
也太過簡化人際關係之間的多元與多樣性。

被稱為義務論的流派講求「責任」,
電車一開始的失控不是我行為造成的,所以電車撞上那些人,我沒有責任,
但如果我將電車轉向而撞死另一個人,這是我主動造成的行為,那麼我就有殺人的責任了。

義務論的想法也會受到批評,論者多認為他們常忽略結果的重要性,
只看重自身的道德手段,為了個人成聖,不惜搞到地球毀滅。這也不太對。

那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看起來是無解的,因此網路上有一些意見認為這個問題設計有誤。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多數思考這個電車問題的朋友,
是在「價值真空」的環境下進行討論,沒有考量到這個思想實驗是在什麼樣的背景環境下被提出的。

大家知道桑德爾講電車問題,他是什麼流派的呢?
這類問題的來源,是菲力帕夫特(P. Foot),她又是什麼流派的呢?
同樣的批判方法,又可以上溯到伯納德威廉斯(B. Williams)的槍決原住民問題,他又傾向於哪一派呢?

(槍決原住民問題:有二十個個反抗白人政府暴政的原住民人革命失敗,
要被軍方槍決示眾。你有機會親手殺一個救十九個,或是選擇坐視不管,讓二十個人都被槍決。)

他們都是「行為者倫理學」這一流派的學者,他們反對效益主義與義務論這些「行為倫理學」。
因此這一系列的兩難問題,用意就是要證明「把行為和人分離開來,單獨討論行為對錯,一定會失敗。」

這些類似的思想實驗都是一種批判,也是一種陷阱。
他們準確打中了「行為倫理學」只看行為不看人格特質的問題,但同時也小黑心,
透過思想實驗的控制條件的特性,故意把問題發展的可能性鎖死,讓行為倫理學逃無可逃。

桑德爾為何要在課程一開始安排這個故事?
如果你有把他整個課程都看完,就會知道他強烈批判康德義務論與效益主義的立場。
他是透過這個思想實驗,一開始就對這兩派的支持者來個下馬威。

那行為者倫理學又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我試著代這些大師回答。
他們或許會主張我們都想錯方向。如果我們直接跳入這個問題中,當然會慌慌張張,不知該如何自處。

但在現實環境中,我們出現在電車上,一定有某種背景脈絡。我們是付費乘客、是司機、
或是在車上執勤的警察,這些身份的不同,代表我們對這個狀況的知識基礎不同,
我們做出的判斷,其道德價值意義也會不同。

能告訴我們該做啥、如何做的,是我們當時的身份,
我們的個人生命經驗,以及我們所屬的社群傳統。
只有這三者交融之後,我們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如果硬要依行為者倫理學(又稱德行論)回應一開始的問題,
那麼我會假設當事人是最常見的「普通的成年付費乘客」,而主張:
「不管轉或不轉,都是對的,因為這個狀況是突然闖進當事人的人生之中,超乎他的知識與能力,加上事態緊急,無法做睿智的判斷,因此他不需要為行為手段與結果負太多責任。是讓煞車壞掉的人要負較大的責任。」

最後提醒一點,控制許多條件的「思想實驗」,雖然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一些道德原則,
但有時候太過中性或客觀的條件設計,會阻礙我們做出真正的道德判斷。
電車問題可以指出行為倫理學的缺陷,但不代表在現實狀況中,
行為倫理學一定無法處理類似的問題。他們可能會用一些補充條款或但書來解決。

德行論者只是想強迫他們承認,個人與環境背景真的很重要,事情無法用簡化的原理來解決。
我用簡化的問題,就可以突顯你簡化的荒謬。

「思想實驗」是很好的中性工具,但中性的工具可能被搭配特定目的,
所以別只看到實驗本身的純潔,而忽略了背後倫理學流派大戰的脈絡。脈絡才是決定價值的關鍵。

創作回應

可可兒
啪嘰啪嘰
2022-01-26 17:41:03
可可兒
(雖然擷圖部份看不太懂(因為我是選擇女主角╮( ̄▽ ̄")╭
2022-01-26 17:42:04
深夜的閃光
寫得真好,可惜看到最後想要改多給巴幣,系統只准給一次
2022-12-09 12:56:21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