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幸與不幸──黃祖與張任

可樂怪 | 2010-02-03 15:15:15 | 巴幣 188 | 人氣 3839

  陶謙傳完成後,板上有人邀我寫黃祖,我拒絕了。

  除了我對這位仁兄興趣不大以外,也因為實在是不好寫──PTT早有人做過類似嘗試,寫了一篇《江夏戰神──黃祖傳》,結果他發現越寫下去越像是描寫孫家人物的戰績,而江夏戰神黃祖大人本身只有一連串的敗仗跟窩囊事‧‧‧

  沒辦法,這是寫史,你不能靠YY去營造、改造、創造歷史人物。黃祖的戰績就是這麼難看,打從初平三年(西元193年)僥倖射殺孫堅之後(事實上他那場仗還是被孫堅打的飛飛),一直到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他戰死,黃祖跟孫家對壘四次(孫策一次、孫權三次),沒有一場打贏過,每場都是輸得灰頭土臉。‧‧‧講真的,輸給小霸王就算了,輸給「往必不克」的孫大帝真是武人之恥(還連輸三次!),也難怪黃祖注定翻不了案。硬要為黃祖開脫的話,只能說那幾場戰役不是孫權親自指揮,黃祖其實是輸給了美周郎,這樣感覺或許會好一點吧。

  就算不論戰場表現,黃祖也是劣跡班班。黃祖殺禰衡姑且算禰衡自己找死好了,他不識甘寧這件事卻是他賴不掉的;而甘寧對黃祖的評價是「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穀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脩,怠於耕農,軍無法伍。」(《三國志‧甘寧傳》)有這麼一個評價,黃祖還想翻身嗎?只怕比鍋裡的鹹魚還困難。羅貫中甚至還安排了這麼一段情節:

  卻說孫權督眾攻打夏口,黃祖兵敗將亡,情知守把不住,遂棄江夏,望荊州而走。甘寧料得黃祖必走荊州,乃於東門外伏兵等候。祖帶數十騎突出東門,正走之間,一聲喊起,甘寧攔住。祖於馬上謂寧曰:「我向日不曾輕待汝,今何相逼耶?」寧叱曰:「吾昔在江夏,多立功績,汝乃以劫江賊待我,今日尚有何說?」 黃祖自知難免,撥馬而走。甘寧衝開士卒,直趕將來,只聽得後面喊聲起處,又有數騎趕來。寧視之,乃程普也。寧恐普來爭功,慌忙拈弓搭箭,背射黃祖,祖中箭翻身落馬,寧梟其首級,回馬與程普合兵一處,回見孫權,獻黃祖首級。權命以木匣盛貯,待回江東祭獻於亡父靈前。《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

   以甘寧自己斥罵黃祖、殺死黃祖,以顯示黃祖自己的識人不明,咎由自取。

  黃祖就是這麼難寫。可奇怪的是,我心中一直有甚麼東西放不下,半夜裡輾轉反側,想:黃祖真的就是這麼一無是處嗎?有沒有一點點──一點點就好──可以為人稱道,或是值得拿出來討論的地方?想著想著,我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那人的際遇跟事功跟黃祖有像,但是事後得到的評價跟名聲與黃祖完全是天與地的差距。

  這個人叫做張任。

  張任的行事比黃祖更少。我們只知道,他是蜀郡人,家世清貧,少有膽勇、有志節;從事出身;劉備入西川,率兵與劉備戰於涪,敗績;退守雒城再戰,於雁橋(演義改為金雁橋)又敗,被擒不屈而死。

  張任的行事就是如此而已。如果陳壽的《益部耆舊雜記》尚存世間,或許我們會多一點知道一些張任的事蹟;可是就現有已知的材料而言,除了張任最後那句「老臣終不仕二主」綻放出了一點光芒照耀史冊以外,張任一生可謂乏善可陳,一如黃祖。

  可是到了羅貫中筆下,張任突然無比活躍起來:整場入蜀戰役,張任都站在劉璋軍的實際指揮者的位置上,就算劉璋之子劉循坐鎮雒城後這情況一樣沒變;而他的戰績除了最知名的落鳳坡以外,還一度把劉備逼至絕境,又設圈差點活捉張飛,要不是劉備的援軍都在關鍵時刻即時趕到,張任可能在那個瞬間真的扭轉局勢打敗荊州軍。到了最後,羅貫中乾脆直接點名:不除張任,雒城不可能陷落。「孔明問:『城中有幾人守城?』吳懿曰:『有劉季玉之子劉循,輔將劉璝,張任。劉璝不打緊,張任乃蜀郡人,極有膽略,不可輕敵。』孔明曰:『先捉張任,然後取雒城。』」(《三國演義第六十四回》)

  張任最後的下場也經過刻畫。除了史書原有的「忠臣豈肯仕二主」以外,還多加了一句:「今日便降,久後也不降!可速殺我!」毛宗崗在這句話旁邊加了一句評註:「不肯詐降是硬漢,便說實話是直漢。」最後,作者還有絕句一首相贈:
列士豈甘從二主?
張君忠勇死猶生。
高明正似天邊月,
夜夜流光照雒城。


  ‧‧‧列位要知道,羅貫中不隨便給人詩的。非是要對劇情特別重要的角色,(如孫劉曹、諸葛亮、袁紹、劉表、呂布等)或是有奇情異節足以為人稱道(夷陵戰死的蜀將、討曹 失敗的漢朝舊臣),是不會有詩的。張任在羅貫中筆下份量之重,可見一斑。

  人物刻畫透過小說廣大的影響力泛了開去,黃祖跟張任的評價從此也就天差地遠。在眾多的二次創作物裡面,黃祖從來沒有擔當過一個比較討喜的角色;相對的張任則是以「蜀中第一大將」廣為人知。甚至筆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為找資料找到了一篇文章,作者算小有名氣,在巴哈也待過一時,他這麼描寫「歷史上的張任」:「《益部耆舊雜記》記載:「張任,蜀郡人,家世貧寒,少有膽量,有志節,仕州為從事。」張任是西川武將的首領,以忠勇而聞名,也是益州武將中最出類拔萃的一位。他文武雙全,白馬銀槍,弓刀石,馬步箭無所不精,且他兵書戰策樣樣通曉,是一員大將。 」
(文章出處:http://www.twbbs.net.tw/681982.html )(此文錯誤百出,底下回文砸磚之聲不絕於耳,與主題無關我就不另行贅述,但要看的人麻煩請跟下面的留言一起觀看,會比較有參考價值)

  ‧‧‧老兄啊,你這是在講趙子龍哪。

  對歷史有涉獵的人都會犯這種錯誤,足見張任是名將一事早已深植人心;但是拿黃祖來比較,非但兩人的戰績都是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甚至可說黃祖更勝張任:黃祖為劉表抵擋孫家十五年,雖然屢戰屢敗,但從沒丟過一塊土地,相比張任兩戰就敗死,這之後雒城陷落,再之後成都開城──孰優孰劣,一目了然。若說張任「忠」勝黃祖,那試問,黃祖難道「不忠」嗎?再怎麼說,他也是為劉表當了十五年的擋箭牌。就算黃祖跟孫家已成死仇,不可能投降孫吳,他也並不是毫無選擇:他可以選擇投靠曹操,壽春只在東北不遠而已,或許可以像劉勳那樣撈個列侯,不用成天在孫家復仇的恐懼下過活;甚至他可以學學笮融老師,捲款潛逃,逃到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另起爐灶‧‧‧這些黃祖都沒有選擇,他的選擇是,勒緊褲帶,皺著眉頭望著遠方江上,盤算如何阻擋下一波孫家的攻勢。

  誰能告訴我,這,不是「忠」?

  深更半夜想到這裡,我簡直要啞然失笑,卻又有一種泫然欲泣的衝動。幸與不幸,一至於此,不知是要當笑話看好,還是當悲劇看好。我想像黃祖在城頭遠遠望見江上孫家的旌旗──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了──他會怎麼想?‧‧‧

  俺是黃祖,有人說俺是地方大族,俺算是有點錢也有點人吧,這樣是不是就算大族?俺也不曉得,畢竟俺是粗人,就只會打仗。俺不像襄陽那些姓蔡的姓蒯的,知書達禮,一開口滿肚子的學問和道理。俺就只會打仗。可是俺仗也打得不好,老是輸給長沙姓孫的,可是荊州劉大人非但不怪俺,還給俺這麼多的錢糧兵器,給了俺江夏這塊好地方,你看這恩情怎麼報的了。說到這姓孫的,有一次不知怎麼的把他們當家的給打死了,這總算是讓俺扳回一成了吧,呵呵。不過這姓孫的小子不知怎麼的跑到江東去了,現在三不五時就來打,總是嚷嚷著要報仇‧‧‧這也沒法,誰要他們老子讓俺打死了呢?俺仗還是打不好,跟他們打老輸。最近聽說襄陽姓蔡的姓蒯的又在起哄,又是甚麼狹天子以令諸侯又是甚麼曹大丞相的,要劉大人早點去見他,這不奇怪了,曹丞相有比劉大人還大嗎?俺劉大人不是皇親國戚來著的?這些俺都不懂的,俺只管打仗,跟江東姓孫的小子打仗。俺只知道這江夏是劉大人交下來給俺的,一塊土地也不能丟,一個姓孫的兵也不能讓他過。打輸了,再打過,就算打到俺死了,這江夏,也不會改姓孫的。‧‧‧

  ‧‧‧然後?

  然後的事我不知道了。我只知道一件事:

  直到黃祖戰死,孫權仍未攻陷江夏。到整個三國時代結束為止,江夏從未真正落入孫吳手中。

  謹以此,紀念那些史書不載、小說家不愛,遊戲公司也不青睞的歷史人物。

創作回應

そうすけ
背景好白(遮眼
2010-02-04 22:32:14
希爾德斯
好文!
KOEI的三國志11張任設定的比黃祖強好多
統率力調的跟馬超徐晃同等級
而且還比于禁高

于禁也是個不幸之人
晚節不保讓他的評價拉低很多
2010-02-06 04:29:44
可樂怪
我是覺得羅貫中在樊城一役對于禁的描寫殺傷力頗大,
那根本就是一個妒賢嫉能的上司的代表...
2010-02-06 11:57:57
Ven
看著最後,突然覺得黃祖最後的自白好悲情啊,雖然屢戰屢敗,但卻是個從不輕言放棄的硬漢,這個螳螂真是讓人感到敬佩啊。
2012-07-16 16:52:47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