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平凡而不凡──陶謙傳

可樂怪 | 2009-12-21 18:58:17 | 巴幣 64 | 人氣 1185

 一個人可以有幾種外表?
  我們透過現今的傳播媒體去了解現在的公眾人物,他們都是活生生活在當下的人,仍時常有如看萬花筒一般,看的明明是同一個目標,卻出現了好幾個樣貌。現在人況且如此,那百年千年以前的古人呢?
  曹操是個好例子,但且不要提他,題目太大了,何況易中天已經做過了。我們來看看陶謙。
  一提到陶使君,我們的腦中大概會浮現一個呵呵笑的聖誕老人,人人都說他仁慈友愛,──這是三國演義給我們的印象:「為人恭純篤厚」。一見劉備,又忙不迭地取出印信要劉備收下,當下就要讓了徐州,看來這真是個仁人君子,慈善老爹,亂世中的草食動物。
  ‧‧‧後來看了史書上記載的陶謙,當下我很想問,羅貫中是被甚麼電波打到,創造出這麼一個陶謙出來?聖誕老公公陶謙?見鬼去吧,事實證明陶恭祖是那個時代裡貨真價實的軍閥,真刀真槍打出來的天下,其勢力頂峰的時候能跟當時的江淮惡霸袁術共決勝負,完全不是演義裡那個老好人形象。
  陶謙,字恭祖,丹楊人(請記住這個地名),吳書記載他的爸爸曾是餘姚長,但是很早就死了,自小失怙的陶謙家裡沒大人,越長越野,十四歲了還在當孩子王,帶著一群小鬼用絲綢當旌旗,騎竹馬玩打仗遊戲。照理說這樣一個不良少年應該要像年輕時的甘寧或織田信長一樣吧,路人看到就自動閃避,卻沒想被同鄉一個長輩,前蒼梧太守甘老爹看上了,叫來談話,越談越高興越談越尬意,竟然決定要把女兒嫁給陶謙!聽到女兒要嫁給一個古惑仔,甘太太當場飛躍起來了,直接跑去找死鬼老公拼命,只見甘老爹看著氣呼呼的老伴,不緊不慢又信心滿滿的回了一句:

  彼有奇表,長必大成。丹楊古惑仔陶恭祖就這樣不可挽回的成了甘家的女婿了。寫到這裡,有沒有覺得這很像誰的故事?沒錯,這是流氓天子漢高祖的故事‧‧‧
  可是跟劉邦不一樣的是,陶謙不但愛玩,也很好學,先是以太學生身分當州政府的小職員,(少好學,為諸生,仕州邵)然後舉孝廉,拜尚書郎,又擔任過舒縣跟虞縣的縣令,而後調任幽州刺史,再拜議郎,曾以揚武都尉與皇甫嵩大破西羌又以顧問跟隨張溫西討韓遂(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這是陶謙在入主徐州前的仕宦經歷。這段期間可提的一點是,陶謙的性格。那可不是甚麼恭純篤厚,那是標準的漢末士大夫的一身傲骨,安肯摧眉折腰仕權貴的氣概!
  吳書曰:謙性剛直有大節。這剛直可不是普通的剛直,他不肯做的事你別想叫他做。他還在當舒縣的縣太爺時,那時的郡守叫張磐,他老爸的朋友,衝著這個交誼也很想跟陶謙弄好關係,可是不知怎的陶謙就是看這位長輩不順眼,張磐努力想跟陶謙熱絡,又是私訪又是宴飲,陶謙就是不買帳,結果張磐惱羞成怒,轉過頭來要找陶謙麻煩,陶謙也很乾脆,烏紗帽一擺,老子不幹了。跟張溫打韓遂的時候也是犯同樣毛病,張溫很禮遇他,可是陶謙卻不太喜歡張溫的行事風格,結果在勝利班師的酒宴上爆了出來,陶謙當眾羞辱張溫,張溫一怒把陶謙流放邊疆。
  這時有人出來打圓場了,張公啊,恭祖本來是你因才幹而受重用的人才,現在只因為酒後失言,你就把他流放了,也不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這樣傳出去對您的名聲反而不好啊‧‧‧不如原諒恭祖吧,讓他回來,大家就當作這事沒發生過,這樣大家也會說您寬容厚德,不是更好嗎‧‧‧張溫想想也對,而且實在是敬重陶謙的才華,就派人把陶謙請回來了。陶謙回來,旁人就警告他:你好膽去惹到三公,自找苦吃,現在好不容易能脫罪回來,已是張大人無上的恩德啦‧‧‧你應該好好的去道個歉跟道謝才是‧‧‧
  陶謙當時沒說甚麼,就是喔了一聲。
  那人看陶謙貌似答應了,趕緊去對張溫講,陶謙現在知道錯啦,等一下他去拜謝完天子後,一定會去找您的,您應該要好好撫慰他以示您的寬大為懷‧‧‧結果張溫在皇宮門前見到陶謙,還沒等張溫表現出他的寬大為懷,陶謙臉一仰,冷冷的說:「陶謙是來向國家謝罪,哪裡是為了您閣下?」
  我的媽啊,神仙難救無命客,那位為陶謙四處奔走的朋友此時如果在現場,想來臉色一定很好看。不過張溫反而不以為意了,大概他已經習慣了陶謙這個脾氣,哈哈一笑:「怎麼,恭祖你老毛病還是不改啊?」命人擺酒設宴,厚待陶謙如初。
  這之後,陶謙奉命以徐州刺史的身分討伐徐州黃巾,正式入主徐州。也就是說值此刻,陶謙才貼上他在三國歷史中最為人知名的標誌──徐州的統治者。注意,問題來了──陶謙治理徐州的治績到底是好?是壞?是演義中朝野仰慕的仁人君子,還是後漢書所評的「徐方殲耗,謙實為梗」(徐州的災難,浩劫,陶謙實為始作俑者)?如果不能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無以了解,萬花鏡背後的陶謙,到底是甚麼樣貌。
  先來看看主流史書怎麼說。三國志跟後漢書都是同一論調──徐州本來是一塊人間樂土(是時,徐州百姓殷盛,穀米封贍,流民多歸之.)而陶謙所用非人,不理政事(而謙信用非所,刑政不理.)疏遠忠良,信任奸佞,(別駕從事趙昱,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見疏,出為廣陵太守.曹宏等讒慝小人,謙甚親任之,良善多被其害.)徐州就越來越亂了。(由斯漸亂)看來陶謙不是甚麼我們所傳唱的仁君,而是一名「遠忠臣,親小人」的昏君,大概跟劉璋差不多等級。
  到此似乎一錘定音‧‧‧但秉持著合理懷疑的精神,我們還是要問‧‧‧真是如此嗎‧‧‧?
  讓我們來看看這一篇文章。這是一篇在陶謙死時,有人為他做的祭文。
  「猗歟使君,君侯將軍,膺秉懿德,允武允文,體足剛直,守以溫仁。令舒及盧,遺愛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憬憬夷、貊,賴侯以清;蠢蠢妖寇,匪侯不寧。唯帝念績,爵命以章,既牧且侯,啟土溧陽。遂升上將,受號安東,將平世難,社稷是崇。降年不永,奄忽殂薨,喪覆失恃,民知困窮。曾不旬日,五郡潰崩,哀我人斯,將誰仰憑?追思靡及,仰叫皇穹。嗚呼哀哉!」
 
  這一篇文章能看出的東西不少,我們先看「令舒及盧‧‧‧甘棠是均」這一段。這一段無疑是對陶謙施政的最大肯定──不管是在舒縣盧縣擔任縣令,或是後任幽徐二州刺史(案:陶謙沒當過幽州牧,當是筆誤),陶謙都稱得上是親民愛仁,並在他的治下,社會安定。可是如果這篇文章是出自一個文妖或是其他信用不良的人,這篇文章就失去了他的證據價值。不過,這篇文章的作者偏偏是張昭。
  偏偏是張昭!要知道所有人都可能替陶謙往臉上抹粉,只有張昭絕對不可能做這種事,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去推論都不可能。不單是因為他是三國有名不輸陶謙的硬骨頭臭脾氣,更因為他本人曾經被陶謙迫害過──陶謙徵召張昭,張昭不肯應召,兩塊石頭一撞,結果是陶謙把張昭扔進了大牢。張昭的好友趙昱時任陶謙的別駕從事,好容易才把他救了出來。後來曹操進攻徐州,徐州大亂,士人多往江東逃難,張昭也就順勢過江了。所以於公於私,張昭都沒有幫陶謙掩飾誇美的可能性,而且依他老人家的個性,要是張昭不齒陶謙所為,恐怕連動筆都懶,何來這一篇歌功頌德的祭文。
  所以這一篇祭文的可靠度應該無可懷疑。在這裏我們發現了第一個矛盾,兩篇記載同一件事的東西看似互相牴觸。而互相參看三國志本文與裴註,我們會發現矛盾更多──裴註多引用吳書,而陳壽主採魏書,吳書裡寫陶謙剛直有氣節,以及這篇讚美陶謙的祭文,魏書都隱而不納,而單單寫他用人不當,政事不理,末了以一個「昏亂而憂死」(陳壽語)了結了陶謙的傳記!或許我們應該質疑吳書,問題是跟張昭一樣,吳書不可能為陶謙曲筆──陶謙對當時的孫吳人物很不友善,尤其是那位後來威震江東,開創孫吳基業的二世祖──小霸王孫策。
  陶謙不爽小霸王其來有自。孫堅死後孫策退至江都招兵買馬,而很不幸的那裏是陶謙的地盤。‧‧‧強龍都不壓地頭蛇了,你一個剛死了老子的小子到太歲爺上動土,真是好夠膽。再加上孫家跟袁術的深厚關係,更讓陶謙越看孫家旗號臉越陰沉‧‧‧說到袁術跟陶謙的恩怨又是一段故事要交代,這兩人本來算是盟友,公孫瓚曾經與其聯合對付袁紹,但是袁術這個人的個性就是慾望無窮無盡而作法不擇手段,所以誰當他的子民誰就要受苦,誰做他的鄰國誰就要倒楣──陶謙恰好經歷了後一個過程。當陶謙發現袁術一攻入壽春自領揚州牧後就忙不迭地又自稱「徐州伯」,兩家翻臉就不可避免了。更有甚者,袁術公然挖陶謙的牆角,寫信勸誘自己的童年玩伴,現為陶謙重要左右手的陳珪──而且怕陳珪不來還加了一個保險,抓了陳珪人在下邳的兒子當人質要脅。
  ‧‧‧下邳是陶謙的大本營,袁術居然敢公然在陶謙眼皮下綁票,綁的還是自己重臣的兒子‧‧‧這真的是完全沒把人放在眼裡,是可忍孰不可忍!這種背景下被視為袁術一派的孫策人馬自然不會有好日子過,呂範被以為袁術作眼線的罪名抓進牢裡嚴刑拷打,九死一生下才由門客救出;孫策在江都也立不住腳,只得把家屬送過江到區阿,自己收拾部眾投奔袁術。陶謙對孫吳的開國君主之一是這種態度,吳書自然沒有必要迴護陶謙扭曲事實。
  那麼,不可信的只能是魏書了。
  本傳比裴註還不可信,聽起來夠不夠駭人聽聞?但清朝時趙翼在《二十二史劄記》裡就已經質疑過其可信度:
  據《世語》謂「操父嵩在泰山華縣。操令泰山太守應劭資送兗州,謙密遣數十騎,掩殺操弟德於門下,嵩穿後垣欲遁,先出其妾,妾肥不能出,嵩與妾遂皆被害。」是嵩之被難,實謙使人殺之也。
  韋曜《吳書》則謂「謙本遣張闓護送,闓見嵩輜重多,乃殺嵩,取其貲奔淮南。」是嵩之被殺,由闓之利其財,而非謙本意也。
  案謙生平非嗜利忘害者,且嵩未被害之前,操未嘗加兵於徐州,則《劭傳》所謂謙怨操數擊之者,殊非實事。而《吳書》所記,必係闓南奔後自言其事,當屬可信。
  《後漢書》謙傳亦謂「別將守陰平者,利其貲貨,遂襲殺嵩。」而壽作《陶謙傳》,則專據《世語》,謂「嵩為謙所害,故操志在復讎。」此則因操之征謙,所過無不屠戮,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故坐謙以殺嵩致討之罪,而不暇辯其主名也。
  對陶謙而言,不幸的地方有兩點:
  第一,他是名義上曹操的殺父仇人。儘管如趙翼所言,可能是自己部下的擅自行動,而非出其本意,但曹嵩在他的地盤上被他的人幹掉這點仍是不爭的事實。
  第二,曹方極欲漂白「徐州大屠殺」。就算屠城在當時是再稀鬆平常普通不過的事,一次把人殺到河水都堵塞不流也是太駭人聽聞,況且白起殺俘,不得好死,曹操殺的還是平民百姓,罪加一等。所以魏書拼命掩飾這件事,一個作法就是盡量不去提起他,就好像處理赤壁之戰一樣,能不提就不提,提到了也只是輕描淡寫一筆過去,好像不去看不去理會那道傷口,傷口自然就不見了;其二,就是轉移話題,也就是「故坐謙以殺嵩致討之罪,而不暇辯其主名也。」不只要把殺人奪財的罪名贓到陶謙頭上,讓曹操師出有名,更要細數他竊據徐州時所犯多項罪惡,把他直接打入黑五類,永世不得翻身!‧‧‧
  曹操的敵人有很多。蜀吳各自有各自的史料,這做不了假,根本不用提他;其餘如袁紹,呂布等輩,有褒有貶,甚至連董卓都偶有佳處,唯二全無好話的一個是袁術,不過這位真的是「無毫芒之功,纖介之善」(裴松之語),要翻案也無從著力起,但陶謙‧‧‧明顯不是這一回事。作為一個亂世中的諸侯,陶謙不是甚麼聖王明君,但也並非殘仁賊義之徒。
  如果依照通鑑的推算,直到初平四年(西元193年),徐州仍是「百姓殷實,穀米封贍」的狀態,也就是說陶謙入主徐州直自目前為止都幹得還不錯;而在初平四年夏,陶謙採用了王朗跟趙昱的建議,派人上貢給當時的長安李催郭汜政府,而被封為徐州牧:王朗跟趙昱也分別擔任會稽太守跟廣陵太守。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之前,陶謙曾經派三千精兵幫助朱雋討伐李催,又聯合一大堆小諸侯聯名上表,奉朱雋為太師,興兵討伐李郭偽政府;結果朱雋反而應李郭之召入長安,陶謙等人也就沒戲可唱。案當初關東討董聯盟興起之時,陶謙並未參與,要說他突然對勤王大感興趣,不如說這是他的一次政治投資:成功固然名利雙收,失敗了也沒甚麼損失。而這次一小齣勤王鬧劇的不了了之大概也讓他更看清了擁漢之路沒前途可言,於是轉而討好李郭政府──更關鍵的一點是,這個時候在他下方蠢蠢欲動的袁公路已經自稱徐州伯宣示對徐州的統治權了,如果他再不跳出來宣示自己的統治合法性,徐州岌岌可危,所以他才採用王朗等人的建議,向李郭要了徐州牧來跟袁術對抗。
  就任徐州牧是陶謙一生從政的最高峰,接著他就開始從峰頂墜落‧‧‧魏書的說法並不是完全靠不住譜,在陶謙治理徐州的最後幾年中,他的確犯了幾件無可辯駁的過錯:
  他迫害士人。呂範不是個案,後漢書許劭傳裡提到,他大肆收補「寓士」,即從外地寄居徐州的士人:
  「徐州刺史陶謙禮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聲名,內非真正。待吾雖厚,其埶必薄。不如去之。」遂復投揚州刺史劉繇於曲阿。其後陶謙果捕諸寓士。」
  可能是受到袁術咄咄逼人的刺激,使他像懷疑呂範一樣懷疑起每個外地的士人,不過從張昭以及之後我們會提及的趙昱的待遇,就知道就算平時他對士人也稱不上有禮。
  他所用非人。這裡不是指那個虛無飄渺,名字只出現過一次的「小人」曹宏,而是指另一個貨真價實的人間寄生蟲。舉凡接納他的人,很快就會後悔接納他,陶謙也不例外。當一個人沒有了呂布的武勇以及狡智,而空有他反覆無常見利忘義的惡狼個性,那個人會變成甚麼德行?讓我們歡迎笮融先生登場。
  當笮融率數百人來投奔陶謙時,陶謙大概是看在是同鄉的份上,讓他管理彭城跟廣陵的運輸工作。這是個肥缺,而笮融也不含糊,很快的他就發了‧‧‧他壟斷三郡(彭城國,下邳郡,廣陵郡)運輸,生殺在握,大飽私囊,並用A來的錢大起佛寺──沒錯,笮融的信仰在當時也很獨特,他是個瘋狂的佛教徒。那個時候佛教還不普及,而徐州剛好是少數已有佛像存在的地方,所以笮融辦起佛事,不但沒受啥阻礙,還越搞越盛大,史書記載「以銅為人,黃金塗身,衣以錦采,垂銅槃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經,令界內及旁郡人有好佛者聽受道,復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遠近前後至者五千餘人戶。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里,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這麼龐大的開銷笮融連眼皮都眨不一下,所汙錢之多可以想像,而陶謙卻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許認為橫豎不是做對他陶某人不利之事,隨便他亂搞吧。
  這裡既然提到了奸臣,那就順便提一下被史書點名,不受重視的忠直人物趙昱吧。趙昱字元達,瑯琊人。這人要一言以蔽之,就是儒家的標準楷模,忠臣孝子的結合體,真正不愧孝廉兩字的人物:事母至孝又極富正義感,清心好學又不慕名利,耳不妄聽,目不邪視,簡直是顏回再生的人物‧‧‧良師益友粵蠻同志給了一句評語,「這種人怎麼當官?」
  沒錯,太正直太善良的人是沒辦法當官的。不過史書上雖說陶謙疏遠趙昱,到是沒有看到甚麼具體行為,只知道陶謙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這位當世聖人請出山來──漢末重氣節,士人架子大,你要請我,本山人還不太情願出山呢,否則太容易被人請了去,被人罵貪慕權位怎麼受的了?(華歆他老人家就是栽在這一點上頭。)趙昱是當時士人中的士人,那脾氣更是要得,陶謙一請不起,再請不起,到了第三回陶謙火上來了,你也不姓諸葛我也不長大耳朵,矯揉造作玩這一套幹甚麼?於是陶謙準備祭起上文提過對付張昭的辦法對付趙昱,而趙昱看來還是沒有張昭硬,這一次他應召了,做了陶謙的別駕從事。從此之後我們就無法得知陶謙跟趙昱主臣之間有甚麼互動了,只知道趙昱在陶謙手下做過兩件事:其一就是把被丟進牢裡的張昭救出來,其二就是跟王朗一起勸陶謙上貢李郭朝廷,後因這件事而轉任廣陵太守。
  接著我們換個話題,來談談陶謙的武功。──等等,陶謙欸?陶老爹的說?這個三國志遊戲歷代統率都沒有破60的人,你說他的武功?作者腦袋是不是燒壞啦?
  ──所以我說,讓光榮三國志見鬼去吧!這東西比羅貫中寫的小說還要誤人子弟。陶謙的軍事能力不是我亂掰的,這可是史書有據。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支軍隊。這支軍隊不如青州兵、虎豹騎有名,但是他絕對是不亞於這些部隊的天下精兵。這就是丹楊兵。
  「沈瑩領丹楊銳卒刀楯五千,號曰青巾兵,前後屢陷堅陳,於是以馳淮南軍,三衝不動。」──《三國志‧孫皓傳》
  注意,這時候是孫吳末年,即將要被滅國的時候。國家最衰弱的時候這支部隊尚有如此實力,那國家強盛時,丹楊兵該有多強悍?
  以下的記載更能說明丹楊兵的強悍,以及其強悍的原因:
  「眾議咸以丹楊地勢險阻,與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郡鄰接,周旋數千里,山谷萬重,其幽邃民人,未嘗入城邑,對長吏,皆仗兵野逸,白首於林莽。逋亡宿惡,咸共逃竄。山出銅鐵,自鑄甲兵。俗好武習戰,高尚氣力,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猿狖之騰木也。時觀閒隙,出為寇盜,每致兵征伐,尋其窟藏。其戰則蜂至,敗則鳥竄,自前世以來,不能羈也。皆以為難。」──《三國志‧諸葛恪傳》
  簡單的說,丹楊人民本身就是一支極強的戰鬥團隊,有點近似我們現在說的全民皆兵。武器自產,訓練自己來,加上險惡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孫吳那支攻無不克的鋼鐵勁旅。士兵強悍,領導自然也不會弱。丹楊宗帥祖郎,曾一度把孫策逼入險境,甚至砍中孫策的馬鞍,(策謂郎曰:「爾昔襲擊孤,斫孤馬鞍,今創軍立事,除棄宿恨,惟取能用,與天下通耳。非但汝,汝莫恐怖。」 ──《三國志‧孫輔傳》)及其投降孫策,「軍還,郎與太史慈俱在前導軍,人以為榮。」(出處同上。祖郎跟嚴白虎,這些都是不簡單的人物,事實上孫吳統治前的揚州很混亂也很有意思,有很多被歷史遺忘的英傑。)花了這麼多個篇幅介紹丹楊兵,或問:丹楊兵跟陶謙甚麼關係?可不要忘了:陶謙本人正是丹楊人,而當劉備來救徐州的時候,陶謙撥給劉備的,正是四千丹楊兵!說得更清楚點,徐州本身就有一支丹楊精兵,而這支部隊的領導者,正是陶謙!(後來把劉備搞下台,讓呂布占據徐州的正是這支桀傲不遜的天下精兵,這也間接說明陶謙的統軍手腕──至少張飛搞不定這票人。)
  而我們也不要忘了,陶謙曾經跟皇甫嵩一起破過西羌,而後再徵討邊章跟韓遂的戰役中,被張溫看重的,更是其軍事能力──不然怎麼會讓他擔任軍事顧問(參張溫軍事)?綜合以上,文人出身的陶謙,其被記載下來的武功似乎還較為居多。
  以上大概總結了初平四年以前,陶謙治理徐州的狀況,以及圍繞其身邊所發生的大小事。歸納一下陶謙的政績,雖然他不是像劉虞那樣能夠在一年以內把一個荒涼偏遠的行政區變成一塊人間樂土的魔法師,也不是像劉表那樣靠謀略來維持領土安定和平的君主,卻又不是公孫瓚那樣子的獨夫,在漢末三國群雄當中,陶謙算是一個不甚突出的君主,他是文官出身,然又以軍事見長,這也反應在他的治績上,雖然陶謙沒有甚麼突出的文治或武功,但是在他的治理下,徐州曾經繁盛過,曾經是個百姓安樂,社會富裕的地方,曾經是軍容能與曹操、袁術分庭抗禮,影響力一度延伸至揚州的強國(吳郡名士高岱曾經找過陶謙搬救兵,這要說起來又是另一段長長的故事了,有興趣的話可以參閱《三國志‧孫策傳》,我不再另外詳述)。
  接著,就要講軍中常用的一句話:「啊然後咧?」
  然後,就要幫陶謙做個結尾了。
  初平四年對陶謙對徐州都是關鍵的一年,在這一年陶謙獲得了他政治生涯的最高成就:徐州牧,那是在夏天的時候,到了秋天,曹操就殺進來了。曹操一直對徐州有領土野心,所謂報父仇云云,不過是上天掉下來的餡餅,一個現成的大義名分──後來劉備領徐州,曹操仍然動念想要伐徐,就足以證明。
  這對陶謙而言無疑是致命的一擊──雖然陶謙拼死在郯縣擋住了曹操軍,但是損失是巨大到他毫無辦法承受的──彭城、下邳一帶,被曹操軍殺掠殆盡,「雞犬無餘」、「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後漢書》、《曹瞞傳》),那裏曾經是徐州最精華的地帶,如今空餘一片焦土。而更慘的是,那位下邳廣陵彭城三郡總運輸使,親愛的老鄉笮融老大,竟然席捲男女萬人,馬三千匹跑路了。──官渡時,鐘繇弄了兩千餘匹馬給曹操,曹操就高興的把他跟蕭何相比。由此可知在非產馬地區的河南要弄到馬匹多困難,三千匹馬對於中原的諸侯又是怎樣慘重的損失了。這還不算,笮融老大路過廣陵,看上了廣陵的錢多糧廣,立馬擺了個鴻門宴,把廣陵太守──也就是當代士人的典範趙昱先生幹掉了,縱兵把廣陵搶了個精光後,過江揚長而去。──於是廣陵也完蛋了。
  這之後笮融一邊跟劉繇等人結盟,一邊不改他無恥的寄生蟲行徑,繼趙昱之後又用相同的法子坑了薛禮(彭城相,時駐守秣陵)跟朱皓(豫章太守),柏老所言「誰張開雙手接納他,他就斬誰」,最後終於被劉繇打敗,這是後話,我們也不需要浪費太多筆墨在這個人渣身上了。
  現在陶謙面臨的,是一個絕望的情勢──外面強敵環伺,曹操不必說了,長年的死敵袁術也巴不得有這麼一天,內部徐州五郡,彭城、下邳、廣陵這些他多年經營的地方已經徹底付之一炬,東海跟瑯琊雖然安然無恙,但是那不是他可以直接控制的地方──那裏是臧霸的地盤。雖然臧霸是跟陶謙一起打徐州的老幹部,但是臧霸一生當中都沒有真正臣服於任一位君主之下,永遠維持著他的傭兵調調,始終保持著相當的軍事自主權──直到他被曹丕解除兵權為止。陶謙所能做得最後努力,其一是讓新來的得力傭兵:劉備駐守小沛,並且賭上他的老本丹楊兵,共同築起對抗曹操的防線(備自有兵數千人,謙益以丹楊兵四千,備遂去楷歸謙,謙表為豫州刺史,屯小沛。──《資治通鑑》);其二是重新振興經濟,這次他起用了一位年輕人,這位年輕人對之後的徐州有極大的影響:陳登字元龍,陶謙為徐州牧時,他被起用為典農校尉。陳登立即著手重整農業,重新管理規劃土地,並且大興灌溉設施,不久就把原是「世荒民飢」的徐州,再度變成「梗稻豐積」(《三國志‧呂布傳》)。徐州正在一點一點的恢復元氣。
  但是這一切又因為興平元年曹操軍二度伐徐而嘎然而止。當陶謙聽到曹操攻破東海、瑯琊,並轉頭擊敗駐守郯東的劉備跟曹豹(當時丹楊軍的二號人物,陶謙死後他統率丹楊軍)時,他徹底的絕望了。東海跟瑯琊至少名義上還是他統領的地盤,這兩塊地方一丟陶謙等於徹底的山窮水盡了。(案:臧霸在兩次伐徐戰爭從頭到尾不見人影,看他之後幫助呂布軍打曹操軍的表現,這時應該還沒跟曹操達成甚麼協議,可能舖蓋捲一捲躲到曹操兵鋒未及之處了;他們是遊軍,這事很好辦的。)灰心之餘,他打算撤守丹楊,看能圖個苟活,還是至少死在故鄉的土地上。
  好在這時呂布幫了他一個大忙,曹操忙著應付後門殺進來的飛將去了。可是再怎麼說陶謙也六十三歲了,又遭逢這兩年不斷的內憂外患打擊,於是一病不起,曹操撤退沒多久,陶謙就病故了。
  陶謙從歷史舞台上謝幕了,縱觀他的一生,可說是平凡而不凡──陶謙一生沒有甚麼漂亮的文治,也沒有甚麼精彩的武功,他有著漢末士人特有的剛直不阿,也有武人軍閥的魯莽暴躁,他會用人失誤,卻也提拔了不少當代最出色的人才──趙昱、王朗、陳登、臧霸、麋竺,這些人有些或者不被他所用,但都是因陶謙而發跡的。以整個漢末三國而論,陶謙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君主,但卻也是被後世扭曲原先面貌兩次,最不容易看清其真面目的人物──因為曹操,他被抹黑;而又因為劉備,他被漂白。極惡跟極善,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這或許也只有曹操能夠比擬,但曹操是真的個性如此,之於陶謙,只能說是歷史開他的玩笑,讓他剛好跟當代最重要的兩位人物有了交集。
  還有甚麼事情沒交代的?對了,三讓徐州。陶謙二子,長子商,次子應,不只不接老爸的班,連官都不做了。是陶謙看透兩個兒子都沒有重振殘破的徐州的能力,主動把燙手山芋讓給劉備?還是有如某些空想小說講的,兩位少爺鷸蚌相爭,最後被劉備漁翁得利?這些我們已經無法知曉了。不管如何,陶家在三國的戲分就此結束,明天下邳政廳裡坐的,會是那位在河北戰場上打滾數年,始終沒有得到甚麼地位,如今卻在一夕之間得到了許多群雄夢寐以求的州刺史之位的落魄皇叔,他會帶著有點興奮跟不安的眼神打量他的周圍,包括了仍在進行生死決鬥的曹操跟呂布;志得意滿準備稱帝,「三國最誠實的諸侯」袁術;以及他底下用不太信任的眼光打量著他的丹楊兵頭目曹豹。他現在還不知道歷史的漩渦會把這些人跟他一起捲到哪裡去,他只知道現在有很多事要處理──
  而那又是一個好長好長的故事了。

=
很早就想做這個題目,動筆卻是最近的事,
歷經一個禮拜斷斷續續完成此文,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可謂毫無架構可言
如果讀者能克服這望而生畏的長文,跟作者全無章法的文路,
看完這篇文章,並能感受到作者好像要傳達甚麼東西,
作者就足以深感欣慰了。

創作回應

小奇奇
超~仔細的!!
讓我們又了解了一個歷史人物0.0+
2009-12-28 17:48:43
任孤行
謝謝你 精釆
2010-01-11 19:59:21
銀狼
2010-06-04 00:45:20
放羊吃草
陶謙會不會有彿教傾向阿 要不怎縱容笮融興辦彿教

2014-02-20 21:36:07
梅洛
嵩穿後垣欲遁,先出其妾,妾肥不能出

這一句還真.......
2015-04-08 02:58:09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