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犯罪社會學-社會結構觀點1

Cloudyfall | 2021-09-17 01:52:35 | 巴幣 2 | 人氣 680

犯罪社會學直至今日仍舊為犯罪學的主要派系,即便以心理成因探討犯罪也會將犯罪社會學的理論作為基礎。

依據蔡德輝、楊士隆的分類方式,犯罪社會學可以分成三大派系。社會結構觀點、社會過程觀點、社會衝突觀點。

接下來要介紹的理論會依循這個派別。首先要介紹的是社會結構觀點。這個觀點是以巨觀觀點來看待犯罪現象。它認為犯罪成因是來自於社會結構的解組,社會的失序導致傳統規範無法發揮成效。人們因失序的社會而無所適從進而犯罪。

芝加哥學派

在這個觀點中,有許多著名的理論。初學犯罪學者第一個會碰到的理論是—芝加哥學派的蕭與馬凱提出的同心圓理論,這個理論是根據芝加哥市的城市設計所發展的理論。芝加哥市由內到外可以分成五個區域。以下將由內到外依序介紹。
1.中心商業區:主要的工作區域。
2.過渡區:介於工作區與一般住宅區間的地帶,此區有最多的犯罪發生。
3.工人住宅區:一般藍領階級居住地帶,犯罪率次高。
4.中產階級住宅區:商人、中產階級居住地帶。
5.郊區:中上階層居住的地帶,此區居民通常會通勤至中心商業區。

造成過渡區犯罪率最高的原因是來自於該區的高人口流動率。由於該區的生活條件糟糕,使得該區的住民如果有能力就會選擇離開。這樣的現象導致社區解組,缺乏穩定的狀態去抑制犯罪。再加上父母忙於工作導致孩童、青少年也缺乏有效的約束者,反而容易參與幫派。

芝加哥市政府為了緩解當地的犯罪現象,展開一連串的計畫。首先,他們鼓勵鄰里間多加互動,以達到後續守望相助的效果。再者,他們於假日舉辦各種給青少年參與的活動,以減少他們跟幫派活動的機會。最後,他們將市區中頹敗不堪的建物重新整理,以改善當地環境。

文化衝突理論

社會結構學派要介紹的第二個理論是雪林的文化衝突理論。文化衝突理論對於犯罪的觀點是犯罪其實是上階層與下階層間主流規範產生衝突導致。如:下階層隨便騎路邊的腳踏車而認為是借用,上階層認為未經同意即屬於竊盜。由於此理論對於法律的解釋偏向為中上階層制度的規則,因此部分學者認為此理論也可歸類至社會衝突觀點。

這個理論的特點是解釋移民犯罪與下階層民眾犯罪有相當高的解釋力。他的時代背景是美國當初有大量移民移入時以及社會變遷時產生的高犯罪率現象。

在第一階段中主要犯罪者為移民。由於移民在母國的習俗可能是新國家的犯罪行為,所以造成新國家的犯罪率提高。如:在A國節日時打獵是傳統,但在禁止打獵的B國就成為犯罪。但移民第二代在這方面的犯罪率就相對降低很多,原因來自於他們已經適應新國家的文化、規範。

第二階段中主要犯罪者是中下階層的民眾。受到社會變遷的影響,許多中下階層的民眾轉往都市工作。由於在都市與鄉村間的規範又有落差,導致不適應都市規範的中下層民眾觸法而犯罪。如:甲在鄉村習慣在戶外脫光散熱,但在都市不認同這個習慣就會構成妨害風化。

沒記錯的話當初北大的許春金教授有引用這個理論來研究臺灣的幫派文化。因為部分幫派同時符合移民與中下階層的要素。這部分我手邊沒犯罪學的課本所以不太確定。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