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歷史雜談】秦漢時期的海外東夷觀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 2017-02-28 22:50:01 | 巴幣 37 | 人氣 1912

先來一曲Kotodama Runner來鎮樓 (?)

要把先秦到三國時代的海外東夷觀整理起來還真的是... 撲朔迷離,
或者該說當時的中原政權的觀點就是那個樣子吧?
很多都是既然先人都這樣講了,或許也就是那個樣子吧?直接呈現在史料中.

先秦對東海之外的觀點
先說結論, 也就是神話觀念大過實地考察, 因為沒人有辦法實地考察.

因此先秦論到東海之外, 自古以來的三座神山的概念就直接用上去了,
所以在秦朝, 至少徐福東渡的這個故事來說,
可以看得出來那個時代... 甚至是靠海邊的齊人徐福自身都是這種觀念:


《史記》秦始皇本紀
齊人徐巿(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 (中略) ...
方士徐巿(福)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
「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


徐福也算是一口好嘴砲, 誆了始皇帝兩次後, 已出不回,
不過這也是前人怎麼看, 當時的人就怎麼看,
傳說齊威王, 齊宣王, 燕昭王也都求過三神山, 而且無人能到達,
所以徐福這類方士能誆, 大概在當時會認為是有相當的異能人士了吧.

《漢書》郊祀志
自(齊)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蓋曾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白銀為宮闕。
未至,望之如雲;及至,三神山乃居水下;
臨之,患且至,風輒引船而去,終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從齊燕到秦的君王都熱衷於這三神山仙藥的傳說, 那麼這個傳說是怎麼來的呢?

《列子》湯問夏革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
八絃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
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
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

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蹔峙焉。
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仙聖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
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
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
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
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沈於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
帝憑怒,侵減龍伯之國使阨,侵小龍伯之民使短。


《山海經》海內東經
蓬萊山在海中。


山海經說蓬萊山在東方海內, 列子的這則寓言則說神山在極東海外.

列子屬春秋時代, 這個湯問夏革則是傳說殷商之初的寓言故事,
說明由渤海出海超級遠的極東之境有個無底海叫歸墟,
天下百川與天河之水最終都流向該地,
這個叫歸墟的地方有五座山, 其中三座就是三神山, 五座神山都是神仙居處,
而剩下兩個呢, 本來天帝怕五座神山飄來飄去就不見了, 用十五隻巨大烏龜頂好頂滿,
結果龍伯之國的巨人族跑去那邊, 順手釣走六隻大龜, 失去支撐的岱輿和員嶠就飄走了,
天帝森77, 就把龍伯之國搞得雞毛鴨血, 巨人國是吧? 給本天帝變矮去吧!!

所以先秦對出了東方海邊的概念,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西漢的海外東夷觀
基本上漢朝勢力圈的擴大下, 東夷已經分為海內東夷與海外東夷的概念,
以漢為中心, 海內東夷就東南方的越族和東北方朝鮮與韓諸族,
海外東夷則是以樂浪與會稽為視角, 分別有東鯷兩個國家:


《漢書》地理志.燕地
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云。

《漢書》地理志.吳地
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云。


記載就這麼短, 基本上漢朝官方還是沒有派人去這些地方,
只是對面這些人過來, 從樂浪上岸過來的叫倭人, 從會稽上岸的叫東鯷人,
那邊有幾個部落或城寨大概也是聽那邊來的人講的.

東漢~三國時代的海外東夷觀
隨著時間演進, 中原政權(曹魏)也派了官員去了該地,
所以好像記載也越來越詳盡, 但也會產生不少bug, 專門來給人掛問號的.

《後漢書》東夷列傳
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
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
其大倭王居邪馬臺國。樂浪郡徼,去其國萬二千里,去其西北界拘邪韓國七千餘里。
其地大較在會稽東冶之東,與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

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又有夷洲及澶洲。
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事見史記。
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數萬家。
人民時至會稽市。會稽東冶縣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絕遠,不可往來。


孫吳.沈瑩《臨海水土志》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


沈瑩是吳末將領, 他的說法應該是依據衛溫與諸葛直的航海記錄,
做成圖標的話就會變成這樣:


後漢書成書比三國志還要晚, 所以基本上不少記載直接和三國志重疊,
倭的記載就很明顯受到魏志倭人傳的影響,
包括邪馬台距離樂浪(帶方)郡12,000里, 位居會稽東治之東...

然後倭和東鯷的記載一起看, 就會變得很奇怪, 倭=東鯷? 只是上岸地點的不同.

東鯷又分夷洲與澶洲, 澶洲是個神秘不可觸之地,
夷州就孫吳的沈先生那一條好像不太遠的記載,
大概這也就是孫權為什麼沒事當海賊王的理由之一吧?

然後再按照文化圈的敘述, 就變成海外東夷文化圈範圍很大,
因為就連吳越之民也是這個文化記載:


孫權沒事當海賊王, 另外一個原因是澶洲被冠上了徐福東渡的傳說, 從史記開始:

《史記》淮南王列傳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還為偽辭曰:
『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荅曰:「然。」「汝何求?」
 曰:「願請延年益壽藥。」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
 即從臣東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闕,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上照天。
 於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
 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
秦皇帝大悅,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
括地志云:「亶州在東海中,秦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遂止此州。
      其後復有數洲萬家,其上人有至會稽市易者。」


《三國志》吳主傳
黃龍二年春正月
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
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
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黃龍三年
衛溫、諸葛直皆以違詔無功,下獄誅。


史記的淮南王列傳傳說徐福渡海找到一平原廣澤之地, 就不回來了,
但不知道為什麼這東西傳一傳, 似乎在揚州一帶到了孫吳當時,
澶洲至少確定這樣傳一傳, 那個神秘遙遠不可及之地, 就是徐福寧願不回來的平原廣澤.

所以孫權派衛溫, 諸葛直硬是要去找這徐福傳說之地, 可能當時的揚州還滿興這一套的?

再加上曹魏這邊魏志倭人傳的記載, 做成圖標大概就會是這樣:


《三國志》東夷傳.倭 (魏志倭人傳)
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依山島為國邑。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
從郡至倭,循海岸水行,歷韓國,乍南乍東,到其北岸狗邪韓國,七千餘里,
始度一海,千餘里至對海國。又南渡一海千餘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國。
又渡一海,千餘里至末盧國。東南陸行五百里,到伊都國,皆統屬女王國,郡使往來常所駐。
東南至奴國百里。東行至不彌國百里。南至投馬國,水行二十日。
南至邪馬壹國,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陸行一月。

自女王國以北,其戶數道里可得略載,其餘旁國遠絕,不可得詳。
次有斯馬國,次有已百支國,次有伊邪國,次有都支國,次有彌奴國,次有好古都國,
次有不呼國,次有姐奴國,次有對蘇國,次有蘇奴國,次有呼邑國,次有華奴蘇奴國,
次有鬼國,次有為吾國,次有鬼奴國,次有邪馬國,次有躬臣國,次有巴利國,
次有支惟國,次有烏奴國,次有奴國,此女王境界所盡。

其南有狗奴國,男子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屬女王。

自郡至女王國萬二千餘里。女王國東渡海千餘里,復有國,皆倭種。
又有侏儒國在其南,人長三四尺,去女王四千餘里。
又有裸國、黑齒國復在其東南,船行一年可至。
參問倭地,絕在海中洲島之上,或絕或連,周旋可五千餘里。


邪馬台國在帶方郡東南12,000里的海中, 然後該怎麼去呢?
從帶方乘船沿海岸線到狗邪韓國, 可能是現在的慶尚道吧? 這趟就要乘船7,000多里,
距離明顯不合, 畢竟從洛陽到帶方也不過5,000里, 這邊就開始很奇怪了,
接著一千里的船途到對馬(對海國), 再一千里到壹岐(一大國), 接著一千里到北九州(末盧國),
然後再來的記述看起來也是一段陸路又一段海路的方式, 才會到邪馬台國.

總之從一開始的距離就有點歪了, 不要說從現在的平壤或首爾到釜山要七千多里,
從現在的釜山到對馬到壹岐到北九州或福岡, 也不會是等距的一千里這樣跳島過來,
這樣的記述, 自然不可能就魏志倭人傳的記述定位邪馬台國位置.

唯一可以知道的是當時的朝鮮半島南端也是倭的商圈之一,
或許那個時代的朝鮮半島南端和日本列島是有往來的吧?
只是要接觸到亞洲大陸, 接觸口就是朝鮮半島北側, 漢勢力圈在的時候就是樂浪,
接著遼東公孫氏自己打造一個王國, 帶方就是朝鮮半島南端到日本列島的接觸口,
曹魏滅了公孫氏, 又不斷攻打高句麗與三韓清掃障礙後, 順手把這接觸口也搭上了.

那麼, 為什麼要這樣定邪馬台國位於樂浪或帶方東南12,000里,
又在會稽東治之東這方角呢? 我想可以從這幾個記述來做個參考:

《後漢書》西域傳
大月氏國居藍氏城,西接安息,四十九日行,
東去長史所居六千五百三十七里,去洛陽萬六千三百七十里。


《後漢書》郡國志
樂浪郡*武帝置。雒陽東北五千里。十八城,戶六萬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萬七千五十。
* 唐 ‧ 章懷太子李賢注

《三國志》東夷傳.倭 (魏志倭人傳)
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治之東。


東漢當時所稱的大月氏國, 即貴霜國, 是西域的大國,
經過此國就是安息國 (阿薩息斯王朝帕提亞帝國),
位於西域長史府以東6,537里, 從洛陽計算約16,370里的路程.

而邪馬台國的官方位置呢? 樂浪東南12,000里, 洛陽至樂浪約5,000里,
合起來邪馬台國從洛陽計算需要約17,000里的水陸路程.

如果腦補一下, 綜合這三點可以得到這兩個方向:
1. 邪馬台國必須要是能和大月氏對稱的國家 (就算實際上現在的東北亞怎麼看都不是)
2. 邪馬台國就在孫吳領有的會稽海外: 有個大國受曹魏所封, 就在孫吳海外喔

沒想到海外的國家 (部落聯合?) 也可以當做政治宣傳物啊...

至於記述中比邪馬台更偏遠的侏儒國, 裸國, 黑齒國,
雖說是什麼驛使可觸之極, 但總覺得不是中原政權的使官親自去跑,
而是倭當地的人的見聞, 再傳到中原政權的接觸口這邊吧?

然後中原政權這邊的官僚就用典故把它記載下來了,
裸國就用《戰國策》趙策二中肥義對趙武靈王所言的段落:
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國,非以養欲而樂志也,欲以論德而要功也。

黑齒國即《山海經》海外東經所載:
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齒,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
 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侏儒國應該是採用《山海經》大荒南經所載:
有小人,名曰僬僥之國,幾姓,嘉穀是食。
或是《列子》同樣湯問夏革在五神山的寓言後段, 說龍伯人被搞到身長數十丈後的內容:
從中州以東四十萬里得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

有這樣風俗的民族, 然後就找找自家典籍有沒有什麼好用就這樣用上去了吧?

創作回應

梅格納斯
其實以先秦流傳下來的稱呼,漢朝的東夷是一種很怪且很偷懶的方法
商周邊的諸方(鬼方),周的諸狄、諸戎,可能到後世會有同樣的人或地換稱謂,如鬼方=匈奴
卻不會用同樣的名去稱呼完全不同的人或地....
2017-04-02 13:43:17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就東夷隨著時間定義也變了,
淮夷到漢初還有, 但後來也沒了,
東夷就變成指東北亞諸族+海外東夷,
南蠻搞到漢末也就越人, 荊蠻, 南中蠻...
2017-04-03 00:45:28
梅格納斯
就是僅東夷變了這點非常無語,從越國、百越、南越、山越,以及後來的"越南",大致上可判明文字所指的地域,這估計跟漢朝已經失傳當初夷字本意,說文解字就直接指東方之人,故把所有東方來的都叫夷(真亂來)
但實際上甲骨文的夷是屍體、戰俘的意思....
不過這也不是漢儒在文字上鬧笑話的頭一遭...
2017-04-03 23:48:56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就中原族群往東擴展的狀況下, 夷什麼, 老子都不老子了. [e17]
2017-04-04 11:04:51
Sailing
不過我想請問秦漢到三國時期的海南島到底算不算中國的領土....?那時應該也是蠻荒之地吧0.0
2017-04-08 23:24:54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照漢書地理志的說法, 漢武帝設了海南島北部的珠崖(海口)和儋耳(儋州),
治理困難加上鞭長莫及, 在漢昭帝時廢儋耳併入珠崖, 在漢元帝時期廢郡撤離,
孫權有一度再興珠崖郡, 但晉滅吳後還是放棄珠崖, 併入合浦郡.

照這歷史來看, 很難說在南朝以前, 海南島是穩定的中原勢力領土,
就連唐宋都視此地為爹不親娘不愛的地方了.
2017-04-10 09:42:10
梅格納斯
領土這東西有設郡縣就算是有,但是經常也出現廢棄的狀況,海南在南北朝時實際上還是南越族支配
2017-04-09 17:20:33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到了唐宋都還是半個化外之地了...
2017-04-10 09:45:00
點子-庫洛米庫洛米
>>> 邪馬台國必須要是能和大月氏對稱的國家

對照日本方面的考證 ,這個純粹就只是寫錯方位而已 ,實際上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日本
邪馬台就是YAMATO的漢字音譯 ,而日本在向唐朝 "正名" 之前 ,其古籍也說自己是大倭國
而日本的秦氏 ,就是秦13世的後代登島而來 ,包含島津家等都是其後人

畢竟只是單純的航海圖方位標錯 ,以那個年代來說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
知道卑彌乎 ,知道邪馬台 ,知道倭國大戰 ,知道保留先秦文化 ,知道徐福後來定居於此
很明顯早就弄清楚對方是哪個國家了
2017-07-29 11:02:49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我這段參考的是渡邊義浩與岡田英弘的假說,
大月氏(貴霜)朝貢是曹真曹爽父子的功蹟,
相對於此, 司馬氏必須要有相對稱的功蹟 ...這是此假說的基準.

也就是說這樣的里程是有遭到灌水的可能性,
雖然也有短里假說, 但那只能反應諸韓與倭還在使用舊單位,
卻不能說明已經換度量衡的魏晉使者居然跟著打混.
2017-07-29 12:29:50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