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從零開始的組電腦心得 ① 【配件與選購】

無相 | 2023-10-19 14:47:47 | 巴幣 0 | 人氣 73

活了二十幾年幾乎沒瞭解過電腦,以前都用家裡不要的低階文書機

最近為了搞AI繪圖配了一台3萬的電腦來組,順便記錄一下心得

之前朋友在聊電腦的時候完全聽不懂,自己組了一次後終於能夠理解了

如果有人想參考的話,內容可能會有不夠全面的部份,但作為新手入門應該還勉強能看


一、選擇電腦組件

我是直接去原價屋網站配的,好像也可以去欣亞數位
但我懶的比對兩邊的價差就沒去看欣亞了,如果預算很緊的話可以再多方比較

一開始光是搞懂電腦那些組件名稱、簡稱、世代、英文字串的意思
我就花了快1~2小時吧......

總之最基本的主機至少需要:主機板、處理器(CPU)、顯示卡、記憶體(RAM)、硬碟(SSD/HDD)、電源供應器(PSU)、機殼(CASE)、散熱器(風冷/水冷)

一次瞭解一堆感覺腦袋都要暈了,還好那時候我有主要的核心目標
我要配以RTX-3060-12GB顯示卡為中心的電腦,所以從這個需求開始去拓展就比較輕鬆
如果也有人被一堆名詞弄得一頭霧水的話也可以參考這個方式

主要就是先看CPU或顯示卡,然後找對應的主機板,再去挑對應主機板的記憶體、硬碟
最後挑機殼,再看機殼大小跟零件總瓦數挑電源,還要記得挑散熱器,不用水冷也要買一個風扇XD

我一開始不懂還想說機殼有風扇我應該不用買什麼風扇了吧,我也沒要用水冷
還好有去電應版找人請教,以及後來看了一次裝機教學,風扇也是最基本需要的配備
對了,如果買的主機板或散熱器沒有附散熱膏的話,記得還要另外再自己買

最後簡略的提一下我對各個零件google後的一點理解

  • 主機板
  其實我沒有特別研究主機板,主要是選完CPU之後,看很多人推薦搭配B660主機板,我就從原價屋上能選的B660主機板裡面再一個個去看評價,最後挑評價最好的。

  像是B660主機板裡面有華碩、微星、華擎三家,就一個個查,記得還要確認型號,有些同一廠家同一型號也會有高階跟低階版本,有些會有配wifi或搭CPU的組合,可以自己考慮需不需要。

  另外要注意的是主機板有幾相、DDR槽、CPU槽、M.2硬碟槽是什麼
1.相:這部分我沒研究太多,大概是越多相每一相要分擔的電壓越少,越多越好的意思
2.DDR槽:記憶體的插槽,主機板確認後買記憶體不要買錯,會插不進去,詳細後面講
3.CPU槽:有分Intel跟AMD的,所以才會說要先選好CPU才選主機板,CPU世代也有差
4.M.2槽:裝SSD用的,舊的好像只有一個,現在新的都有3~5個,其實也不用特別注意

大概要注意的就這些


  • 處理器(CPU)
  處理器我是依顯示卡去找別人建議的,在Intel的i5處理器中i5-12400跟i5-13600k做選擇,最後因為價格選12400,其中差別在核心數跟緒數,越多越好也越貴,好像還有小核心什麼的就要自己特別去研究了,通常來說i5就很夠用了,i7算是高階顯卡,i9就是專業等級了。

  然後解釋一下那些數字的意思,AMD我沒研究就不說了,以上面來舉例
i5 - 13 600 k
i:有分3、5、7、9,數字越大越貴,但要看是不是同一代的
13:ix-後面接的數字指第幾代,數字越大越新,目前好像14代?
600:類似版本吧,也是數字越大越好,但也可能差別很小,可以看別人的評價
K:有些後面會有英文字母,通常是特別強的版本,好像也跟超頻有關

  總結一下就是Intel的CPU那些字串就是代數,然後下面分成i3~i9,每一個i再細分不同版本像400、500、600K之類的,雖然框架是這樣,但實際上選擇的時候都是先選i再往下看,所以intel才會這樣命名吧?另外像是我上面舉例的,網友大部分都說i5中間沒什麼差要就12400不然就13600K,這部分就要自己去查資料了。


  • 顯示卡
  電腦裡面最貴的通常就是這個,當然也有人CPU更貴,但高級的顯示卡可以到好幾萬,甚至還有繪圖專用的十幾萬的,不過我們一般人不用研究那些就是。
  顯示卡主要分成NVIDIA跟AMD的,不過現在因為人工智慧的關係NVIDIA好像比較多人用,我也是買NVIDIA的,但其實NVIDIA只是上游廠商,那時候我也研究一小下,NVIDIA的晶片還會丟給下面的廠商做成顯示卡,才是我們買的,像是我買的RTX 3060-12GB就有華碩、微星、技嘉、ZOTAC,另外還分成幾風扇、丐版豪華版之類的,可以自己再去研究。
  我選技嘉最主要是因為選保固長而已XD 而且要貴1000,另外好像要註冊後才會保固,這些應該會寫在組裝的部分。

  最後解釋一下名詞,以RTX 3060-12GB為例
RTX:類似版本,跟GTX的差別在有光線追蹤,原本想說是遊戲顯卡的意思,但繪圖卡好像也是RTX了。
3060:就是RTX下再細分的級別,但要拆成30、60來看,前面的30算是大項,類似世代,最古老是個位
   數,後面有10、20、30、40,後面再細分50、60、70、90,然後有些會寫「ti」那就是更高級
   的,可能直接差5000甚至上萬。
12GB:指VRAM,顯卡內存,我沒特別研究,反正AI繪圖越高越好(?

  另外各廠商後面還會加一些字串,就是丐版、一般版、豪華版的差別,這部分也是看個人選擇


  • 記憶體(RAM)
  最麻煩的三個終於打完了,剩下的就比較簡單,記憶體通常是看主機板來買的,字串也比較簡單,只有分GB、DDR、時脈、CL值,更深入還有什麼顆粒的我就沒研究,總之主要瞭解這這些字串的意思就可以,再往下就是挑廠商,看金士頓、威剛、十銓的服務據點離你家的距離,美光以前好像不錯,但現在聽說不做特殊版,大部分人好像都不推了。

  現在的主機板通常都是有4個RAM槽,安裝或更換的時候要注意要先插2+4再插1+3,有些好像是先1+3,但很少的樣子,另外雙通道意思是廠商特別挑過有搭配的記憶體的意思,大概啦,因為通常都是插2條記憶體,例如買雙通道32GB(16GB*2),就會插在2、4槽這兩個通道,選雙通道比較有保障不會有問題,但維修要兩條一起拿去修。  

  以我買的威剛 32GB 3200 GL16 雙通道為例:
32GB:記憶體的容量,有8GB、16GB、32GB、64GB,另外有48的但好像有些主機板會不穩
DDR:有DDR3、DDR4、DDR5,有更老的版本,最新是DDR5,但要看主機板能不能插
3200:時脈的意思,越高越好的樣子,但以我挑的為例,選3600 CL就會變18,雖然實際上人
    類感受不出來差別的樣子。
CL16:時序的意思,指搜尋時間,越小越好。
雙通道:上面有解釋,反正雙通道也比單個買便宜,不用太糾結。

  現在通常文書機用16GB,遊戲會用到32GB,64GB基本上用不完,而且因為出DDR5的情況下
DDR4變很便宜,我原本想值接捏上64GB,後來還是被朋友說服省下這一筆。

另外要注意
1.有RGB會比較貴。
2.不要買不同廠跟GB數的來插雙通道,也不要只插3條,可能會不穩。
3.桌機就買桌機用的,不要買到筆電用的。


  • 硬碟(SSD/HDD)
  快結束了,硬碟有分HDD跟SSD,大概過去十幾年大家都用HDD,因為SSD技術還不夠成熟,價格很貴,就算用通常也是拿來當系統碟(C槽),SSD簡單來說就是讀寫速度很快的硬碟,但缺點是比HDD容易壞,那種電腦開機幾秒內的應該都是SSD當成系統碟。
  但跟去年相比,SSD又更便宜了,所以現在有直接把系統碟跟資料碟都用SSD的流派,因為可以在價格上看到同樣1TB、2TB的硬碟,HDD跟SSD價格差距十分微小,所以有些人乾脆直接兩個硬碟都用SSD。
  但因為有說法是SSD比較容易壞,放資料還是用HDD比較方便,雙SSD的說法則是,救援資料都要上萬塊,不如多買幾個硬碟備份或用雲端,沒有一定要買HDD的意義在了。另外還有冷儲存的概念可以去研究,不過裝在電腦上的應該都用SSD沒問題,不會沒通電到。

  挑選的時候要注意一般版、企業版跟監視版的差別,我們買一般板就好,其他沒有比較好用,
監視版那是24小時儲存的監視器在用的。
  另外就是SATA、PCle跟M.2的差別,算是一種插槽介面的類別,類似DDR4跟DDR5,然後因
為M.2是最新的插槽,所以把SATA跟PCle都包含進去了,一個槽三種都能插的樣子,另外其實硬碟
本體的外觀也有些直接用插槽命名了,圖片可以看。HDD只有SATA版,而SSD三種都有,還
有U.2之類的可以到上面那個網站看。
  總之現在最新版都是買M.2的SSD,然後一樣要注意主機板有沒有插槽,另外距離CPU越近的
M.2槽效率越好,所以要放系統碟,資料碟則可以放遠一些。

  最後一樣解釋一下名詞,以我買的M.2 PCle4.0(Gen4.0)  美光P5 Plus 1TB 為例
1.PCIe4.0:上面說的插槽差別的意思,有3.0、4.0、5.0要看主機板支援到哪。
2.P5 Plus:美光這個廠商給自己SSD取的名字,簡稱P5P。
3.1TB:硬碟的容量,就是你C槽D槽下面顯示的那個。

  其實另外還有讀寫速率跟XLC的區別,可以看。像是在1TB~2TB的領域裡,solidigm廠商
的P44 Pro,因為讀寫速度比較快,所以幾乎大家都推這個,以及金士頓廠商的KC3000,怎麼挑
就看個人選擇了。


  • 電源供應器(PSU)
  這個我其實一開始沒有研究,我在選配件的時候只是因為聽過海韻所以才選的,後來去電應版詢問後也換成其他的電供,其實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
  首先要注意瓦數夠不夠,通常估價網例如原價屋會幫忙試算,再來要看顯卡建議的瓦數,像我用的3060-12GB就建議550W,所以雖然估價網是估380瓦,但還是建議買550W以上的,我是買650W來保險一點。
  再來是有分銀牌、金牌、白金牌的差別,就是轉換率的差別,類似損耗吧,通常都是金牌,預算多一點可以考慮白金牌,但應該只差一點點,另外有些機殼也有附電供,可以多比價看看。
  最後是有分機殼大小,不要買到跟自己機殼不符合的電供,大機殼有大機殼用的電供。

要再深入點研究有一體式、半模組、全模組三種類型的電供,這個如果有要自己組裝再看。


  • 機殼(CASE)
  機殼一開始沒人建議的話比上面那一堆還要眼花撩亂,因為太多種類可以選了,而且大部分都是為了外觀,但像我這種放在桌子底下從來不會看的人就有點麻煩,後來是經過網友跟朋友推薦後,選了有附電供的視博通SW300,但要注意有些組合賣的電供比較差不要買到了。

  主要就是注意散熱跟大小,散熱是看內附的機殼風扇以及自己要不要加裝,這基本上是看配備等級了,越高級散熱要越好;大小則是有分ATX、E-ATX之類的,電供有些是給SFX、SGX用,要注意不要選錯,通常都是用ATX的機殼,有些配備比較多、顯卡比較長或是用水冷的才會考慮更大的機殼。


  • 散熱(風冷/水冷)、散熱膏
  散熱器一開始根本不知道這是必備的,後來是網友改我的估價單以及看一次組裝教程,才知道是一定要買,會壓在CPU上幫CPU散熱。
  但型號我就沒特別研究了,因為我只是用i5的CPU,不會太熱,如果是用i7的人可能就需要再多研究一下哪種散熱更好,好像還有塔散這種,應該是更高級一點的風扇的意思,另外還有水冷式,但太麻煩我完全沒打算研究,而且電線那些也會比較多。

  順便提一下散熱膏,有些散熱器會附,但我買的便宜貨剛好沒有,所以又自己買了,看一下網路上推薦CP值高的就是MX-4、TF-7、TF-8,我去原價屋問的時候只買到TF-8,店員說TF7通常是散熱氣自己附的,MX-4大概就是要自己去網路上買這樣。

組裝完後發現CPU其實會自帶一個小風扇,如果只是文書機的話好像也不需要買散熱塔。



沒想到光選配件就打了好大一篇,快到文字上限了,組裝的心得就下一篇再寫吧

雖然純粹只是自己想記錄一下,但如果有幫到人的話就好了

像我之前寫的很沒用的警大複試心得也偶爾會有人跑來問問題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