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淺談蔚藍檔案的相關設定-1

petals dance | 2023-01-28 04:38:04 | 巴幣 18 | 人氣 684

老師與學生的差別我認為是在於光環,雖然看起來是廢話,但我想表達的是光環所隱喻的部分,即差異點在於「力量的源泉」或「靈魂」(後續將會以此來指代光環)的「位置」。

學生的「靈魂」是位於體外,卻能比靈魂存於體內的老師具有強大的戰鬥能力,對照古今中外較為有名的傳說便是猶太教的魔像(golem)。

魔像的原詞為希伯來文גלמי,意即「原料」、「胚胎」或「未成形的物質」;傳說猶太教的拉比(老師)在人形黏土的額頭上寫下了「真理(emeth/ אמת)」,後來為了停止魔像,於是把它額頭上的第一個字母擦掉,變成「死亡(meth/ מת)」;以此回推老師與學生的差別,便是完成與未完成;同時光環被破壞便會死亡。

「學生」稱呼「老師」為「大人」,那麼作為相對的存在而言,「學生」就是「小人(homunculus)」,只能存在於手機(燒瓶)裡,離開手機就會消失。

關於為何「學生」睡著後光環會消失,源自亞里斯多德(後續簡稱為亞氏的《形而上學》與《靈魂論》,值得一提的是形而上學這名稱並非亞氏而是由後世所定名,亞氏在這本著作探討事物的根源,因此將其定義為《第一哲學》/《神學》。

亞氏認為人們開始對哲理的探索起源自對自然事物現象的驚奇(所以《形而上學》編排在《物理學(Physics)》之後,註記為Metaphysica),並將對這些現象的解釋一點一滴的累積,逐漸形成神話傳說,故神話為哲學的先驅;「自然的秘密只有神知道」,所以神是萬物的原因,即世界的第一原理。

為了探尋萬物現象的真理,因此亞氏提出了四因說作為原則:
  • 本因/形式因:事物是怎麼樣的存在
  • 物因/質料因:事物的構成
  • 動因/動力因:事物變動的來源
  • 極因/目的因:事物變動所追求的目的

其中形式因與質料因構成形質論(hylpmorphism)敘述事物的靜態結構,延伸至另一組概念:潛能-實現(Potentiality and actuality)來論述事物的動態因素。

在《靈魂論》當中,亞氏提到論述的各種存在事物有三種分義:
  • 物質
  • 形式或形狀
  • 物質與形式的結合:物質作為「潛能」,形式作為「實現」

自然事物有些具有生命,有些則無生命,差別在於生命的表徵,故有生命者具備軀體(物身)來展現生命活動,對照無生命者,得出軀體並非是靈魂。

靈魂存於軀體上,這個軀體必須有官能作為「潛能」,靈魂才得以藉此「實現」生命表徵,故亞氏定義靈魂為「具有諸官能的自然物體的原始實現」;因此靈魂與軀體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存在。

同樣出自亞氏的著作中關於〈睡與醒〉的論述,睡眠相當失去知覺,醒寐相當於回復知覺,失去意識/睡著後相當於失去生命跡象,所以學生在這種狀態下光環會消失。

不過在形質論中唯一的例外,那就是「神」才能以概念的形式獨立存在;「神」作為「第一因」,無法再往源頭追溯其本質;作為萬物的最初的「形式因」,透過其本身能推演出萬物存在,所以神名十文字說:「我即是我,沒有除此以外的解釋。」

神名十文字下的預言者也擁有外顯的「靈魂」,並以猶太教卡巴拉生命之樹的質點為名;不過十個質點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衍生出十個質點的「神/上帝」作為源頭;因此有別於人造人(魔像),預言者的身分是為神造人(天使)。

故整個《蔚藍檔案》的走向可推測為人造人(魔像)與神造人(天使)的相互鬥爭,即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兩個世界之間的代理戰爭。

《蔚藍檔案》的英文命名Blue Archive,藍色被賦予「希望」的意涵(這部分我不確定),根據archive的希臘詞源的字根ἀρχή(arche),可理解為始基/本質,在《形而上學》中亞氏論述形式因與物質因的差別,形式因並非要素而是根基(arche);所以藍色始基又可理解為希望始基。

劇情中描述事物的根源是恐懼,因此神名十文字即是「恐懼」,對立於現實世界的「希望」,兩者交界於「神秘/無法測定」;越是消耗大人卡片所代表的「希望」,就會越往根源的「恐懼」靠攏;對照開頭提及的魔像傳說,代表真理(אמת)的三個希伯來字母由左至右分別是:最後的字母、中間的字母、最初的字母,結合《蔚藍檔案》的設定可以理解為現實世界、基沃托斯、虛擬世界(=神名十文字)。


後記
劇情的部分其實我沒有看(雲玩家一個),畢竟我的基沃托斯在推特,設定幾乎都是在網路上看的,所以你問我其他部分的話只能跟你說我不知道。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