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人格同一性:虛擬與現實的邊界

幻化 | 2015-04-21 14:41:24 | 巴幣 8 | 人氣 716




  「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問題,源於洛克的《人類悟性論》。「昨日的你」跟「今日的你」有何不同?如果有不同,你還能稱自己是「同一個人」嗎?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以前的所有記憶,那你還是同一個人嗎?或外界還能認定你是同一個人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前文
  
  洛克提出「人格同一性」時,最初是要解決「如何正確落實法律及道德於真正的對象」。例如:某人於「夢遊時」犯罪,其是否需負起「夢遊時」之行為責任?一個失憶的犯人,法律如何看待其失憶前之罪行?精神分裂者的刑責如何決定?諸如此類的問題,最終目的就是要決定「法律如何懲罰到正確的人」,或者說「正確的人格」。
 
  而在哲學上,人格同一性也是個難解的問題。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過肉體及心靈上的變化,而在經歷這些變化後,我們為何還能稱呼自己為「同一個人」?這種語意及認知上的矛盾,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顯,只是多數人都選擇忽略。



  隨著科技的進展,人格同一性的問題,如今也拓展到新的領域,而這個領域就是電玩。我們在與朋友討論電玩的過程中,對話往往會穿插著「我昨天打死某個大魔王」、「我昨天用祕法飛彈就打死十隻狼人」等類似詞句,但現實的我們會祕法飛彈嗎?會有大魔王的存在嗎?如果不會,那為什麼我們會說這些話呢。在電玩領域中,這種因「人格同一性」所造成的「虛擬與現實的重疊」,其複雜程度不亞於哲學領域。而這個「虛擬與現實的重疊」,甚至能更進一步用於解析電玩的「虛擬愛情」、「道德投射」及「成癮性」等現象。因此,下述文章將分為三段,除了分別描述「人格同一性」與上述之關聯,另也藉此反證,哲學上的「人格同一性」,確實是存在於電玩領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電玩之虛擬愛情


 
  當漫步於普隆德拉(RO)或奇岩村(天堂),總會不時看到玩家大喊「徵網公,要養要疼我」或「徵網婆,會包養」。這類虛擬情感,不管是最後成為別人的笑柄,或者是情感轉移到現實而成為情侶,都足以證明在某些面向上,虛擬的男女情愛與現實是相連的,因而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真實性」。
 
  就像在現實社會中,有所謂的真愛,也有建立於利益的愛情。而這個關係,也就如實投射於虛擬社會中。像是「某人在現實中看上你,是因為你的家世跟財富」,這句話就等同於「某人在遊戲中看上你,是因為你的等級跟遊戲幣」。「人格同一性」所造成的「虛擬與現實的重疊」,會讓玩家使用「同一種愛情標準」來辨識及決定事物,這也是為什麼社會近年總是不乏「與網友相約,進而失聯」等類似事件,因為對當事人而言,這份虛擬的情感是真實的,而這份真實建立於「同樣的愛情標準」,現實與虛擬是否存在界線?這問題對這些人來說已經不重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電玩之道德投射



  Steam上的獨立製作遊戲「Hatred」,未發售就造成轟動。但轟動的原因並非「有趣的遊戲性」或「逼真的畫面」,而是因為其觸碰到「道德上的底線」。在「Hatred」中,玩家會是一位拿槍屠殺平民的「反社會人士」,不管是遠距離槍殺或是近距離行刑式槍決,這都讓部分玩家產生極大的反感。進而造就正反兩方玩家對遊戲的「道德價值」而彼此論戰。
 
  但虛擬跟現實,不是很容易區別嗎?槍殺的不是真人,而是NPC,難道這些人無法分別現實跟虛擬嗎?但以「人格同一性」來看,「現實與虛擬的邊界」有時並非絕對,而是模糊存在。所以可以說,對部分玩家而言,槍殺這些NPC所帶來的罪惡感,其實並不輸現實世界的感受。「人格同一性」所造成的「虛擬與現實的重疊」,也帶來了「道德準則的重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電玩之成癮性



  社會近年逐漸意識到「電玩成癮」的現象,但總是將其與「毒癮」及「賭癮」等混在一起。但其實「電玩成癮」與其他成癮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其牽扯上的是「價值認定的重疊」。
 
  目前社會普遍將「電玩成癮」,歸因於現實不如意,所以這些「社會邊緣人」為了「逃避現實」而投身網路遊戲,但這個說法其實並不夠深刻。在免費網遊當道的年代,多少「台戰」投入數十萬,甚至百萬的金額於遊戲中,這些人現實生活過的不如意?我想答案是難以肯定。「電玩成癮」形成的關鍵,在於「人格同一性」所造成的「現實及虛擬」之價值連結,造就電玩上的虛榮心與階級感受等,其實是與現實生活相似。現實生活是否順遂,並非是造成「電玩成癮」的關鍵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結語



  最後,在看完上述三段後,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人格同一性」就是那些「虛擬跟現實不分」的人才會有,但這說法其實是有疑慮的。「人格同一性」基本上是存於人類的普遍特質,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有,只是情況因人而異,而且多數時候會被我們忽略。而在電玩領域中,也是如此,每個玩家被「觸發」的點不同,所以當我們在笑某些人「虛擬跟現實」分不清時,別忘了我們都有「價值觀重疊」的可能性。當我們對於現實世界之真真假假都難以區別時,那我們又如何能確信「虛擬跟現實這道邊界」是清晰可見?




以上所有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