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是「最近兩周內」的「新」城娘]
手邊的十連抽招城券還剩下三張,老實說個人對於能否入手新城娘不太有信心。
(但底下有一個其實算是漏網之魚~原因是先前相關的活動根本就沒撈到過)
==================
[蘇格蘭]厄克特城堡(Urquhart Castle,中文維基百科)
「陣貝」系第二位實裝(第一位是架空的「四代江戶城」),至於使用這個武器的「海外」城娘則是第一個(但實際上目前也只有兩個海外城娘就是了)。
厄克特城堡(英語:Urquhart Castle,蘇格蘭蓋爾語:Caisteal na Sròine)位於蘇格蘭尼斯湖湖畔,印威尼斯西南21公里(13英里)處,修建在中世紀要塞上。修建於13世紀至16世紀,曾是蘇格蘭獨立戰爭的舞台之一。17世紀之後城堡被廢棄,現在是觀光景點。
九龍寨城(俗稱九龍城、九龍城寨、九龍砦城或九龍城砦,;英語:Kowloon Walled City)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城的已拆卸社區。九龍寨城原是清朝政府的軍事駐地,在英屬香港時期發展成一座無政府狀態的圍城,清拆前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
九龍寨城由清朝政府於1847年擴建而成,是新安縣政府一個具戰略價值的軍事駐地。自1899年5月起,成為香港境內一座無政府狀態的飛地。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間曾短暫被日軍佔領,光復後又重回無政府狀態。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英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九龍寨城於1987年和1989年分兩期進行調遷,寨城內的居民,除少數接受特惠賠償或選擇購買居屋外,絕大多數均遷入觀塘區佐敦谷的彩霞邨。1994年,九龍寨城正式清拆,遺址改建成九龍寨城公園,於1995年8月啟用。
(活動/復刻:糾纏硝煙的三世情緣)
白石城(日語:白石城/しろいしじょう)是江戶時代所建築,位於現今宮城縣白石市的古城。別名益岡城(日語:益岡城/ますおかじょう)。
1997年3月,三階櫓(天守)・大手門以及二之門・土塀復元。
白石城是仙台藩伊達政宗的支城,也是片倉氏的世代居所。儘管存續到明治維新時代,但在明治天皇結束江戶幕府之統治後,因明治天皇下廢城令使得城堡被遺棄,天守閣成為一塊空地(連石垣都拆去)。城的天守以三階櫓取代,現在的三階櫓跟本丸的一部分在1995年用木造復元並成為公園。
(以下引用中文維基百科「陽城(夏朝)」說明)
陽城即夏朝君主禹受禪後所在的都城。中國學界對具體所在有多種說法。
《古本竹書紀年》稱「禹,居陽城」。
《孟子.萬章上》:「舜崩。三年之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
《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世本》:「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西晉學者皇甫謐《帝王世紀》云「受禪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安邑即魏國國都安邑城(山西省夏縣境內),晉陽即趙國都城晉陽城(山西省太原市境內)。
此外,中國學界對陽城的地點有五種說法:
1.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王城崗及陽城遺址)
2.河南省陳留郡浚儀縣
3.山西省濩澤縣
4.山西省翼城縣
5.河南省濮陽市
皇甫謐《帝王世紀》又云「夏後居陽城,本在大梁之南,於戰國大梁魏都,今陳留浚儀是也……言自禹至太康,與唐虞不易都域也。然則居陽城者,自謂禹避商均時非都也。」中國近現代學者以皇甫謐提出的「陽城非禹都」的說法為依據,出現陽城曾是大禹居住地和大禹都城爭議。有研究者則認為,「禹居陽城」、「禹都陽城」反映的事實是一致的:「大禹居住的陽城之地,也就是事實上的國都所在之地」。
====================
除了「漏網之魚」白石城,個人目前最意外的應該首推九龍城寨。
![]()
(因為原本完全不抱「短時間內可能入手」的希望....)
不過陽城引用達摩大師的典故則是和「(中國)河南省登封市」產生聯繫....這反倒讓我想起也以該地(民初軍閥混戰時期)當背景,劉德華、謝霆鋒主演的電影「新少林寺」。
....是說夏商周三代已經出了三個城娘(夏朝首都陽城、周朝的豐鎬兩京都在「六朝古都」長安附近地區,後來遷到洛陽),商朝的「殷城」(首都)、「朝歌城」(陪都)有機會嗎?
![]()
<飛燕小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