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2 GP

『The News Lens』蘇伊士運河的前生今世『推薦社論』

作者:赤紅時夜│2021-04-03 21:27:10│巴幣:50│人氣:291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蘇伊士運河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國際大風吹|


長賜號擱淺事件,讓大家重新意識到蘇伊士運河的經濟重要性,但這條運河的地緣政治價值,讓它在近代一系列衝突中成為要角,也見證世界局勢轉變。





  蘇伊士運河,舊譯蘇彝士,處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橫跨在亞洲、非洲交界處的蘇伊士地峽,頭尾則在地中海側的塞德港和紅海蘇伊士灣側的蘇伊士兩座城市之間,全長約163公里,是全球少數具備大型商船通行能力的無船閘運河。

  這條運河連結了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南北雙向水運,船隻不必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大節省航程。
  以從英國倫敦港或法國馬賽港到印度孟買港的航行為例,穿過蘇伊士運河比繞道好望角可縮短至少43%的航程距離(約7000公里)。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有時人們從船上卸下貨物,透過陸運在地中海和紅海之間運輸。

  運河當前由埃及的蘇伊士運河管理局擁有和管理。由於位置極具戰略價值,根據君士坦丁堡公約,「運河在戰時也可像和平時期一樣,任何商用及軍用船隻均可使用,而無需懸掛區別旗幟。」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北非戰場的轉折點。這次戰役從1942年10月23日一直持續到11月3日。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將軍於1942年8月取代了克勞德·奧金萊克,成為由大英國協士兵組成的英國第8軍團司令。

  這次戰役的勝利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形勢。盟軍在阿拉曼的勝利致使納粹德國欲占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及中東油田的希望破滅。這次戰役結束了非洲裝甲軍團的攻勢,此場戰役後軸心國於北非戰場轉入戰略撤退。
  阿拉曼戰役與同時期的史達林格勒戰役與瓜達康納爾戰役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蒙哥馬利將這次戰役看作是一場消耗戰,就像在一戰時一樣。他也準確地預測了戰役的持續時間及盟軍損失。
  盟軍將砲火支援運用地很完美,但是他們的裝甲部隊卻還應用著騎兵戰術,這使大批戰車在步兵伴隨和空中支援不足的情況下於開闊地上向敵人發起猛攻,造成了重大傷亡。
  盟軍只是有限度地利用了空中支援,但是與之相比,德國空軍與義大利空軍卻幾乎根本沒有為地面部隊提供支援,他們的精力都集中在了空戰上。

  阿拉曼戰役是盟軍第一次打贏的大型戰役。邱吉爾在1942年11月10日發表了他對這場戰役的著名評論:「這場戰役不是戰爭的結束,甚至不是戰爭結束的開始,而可能是戰爭開始的結束。」這是蒙哥馬利最光榮的成就,日後他被授予爵位時,獲得了「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的稱號。

  儘管英軍取得了勝利,但是事實上在此戰前蒙哥馬利向美方施壓,要求美方提供大量裝甲車輛及物資,否則計畫只能無限期延後。
  在享有人員、戰車數量的優勢和絕對的制空權的情況下,擊敗裝備不足的軸心國部隊,多少令人對蒙哥馬利的勝利成就有些質疑。

  另一方面,雖然隆美爾損失了大量兵力、戰車與飛機,但實際上這些損失有許多是出自義大利軍。一部分經驗充足的德國裝甲兵還是保留了下來,並在未來的作戰中一直維持1:4的戰鬥交換比,給盟軍帶來很大的傷亡。
  但如果從後勤的角度出發,則隆美爾在遠離己方主要港口——的黎波里與班加西——的阿拉曼與英軍相持,並在數艘意軍油輪與10月26/28日被相繼擊沉以後仍主動出擊等決定飽受詬病。這令伊恩·貝克特和羅伯特·M·奇蒂諾等史學家得出隆美爾輕視後勤補給而缺乏戰略遠見的結論。

  隆美爾一路撤到了突尼西亞高地,在那裡,他的部隊補充了人員和裝備。這些支援如果在阿拉曼戰役中及時送到的話,將會是非常有用的,有可能本次戰爭會轉變為平手。

  之後,現在的隆美爾只能面臨著兩面作戰的態勢,大英國協部隊從東邊追擊他的部隊,美軍則在西邊一步步逼近。
  以一場小戰役來戰勝軸心國部隊的想法,由於缺乏經驗的美軍在卡瑟琳小道之戰中所犯下的錯誤,這個想法被放棄。這個錯誤使突尼西亞戰役成為了一場漫長且艱難的戰鬥。




  第二次以阿戰爭,也稱蘇伊士運河危機、蘇伊士運河戰爭、西奈戰役或卡代什行動,是一次於1956年發生在埃及的國際武裝衝突,當時埃及與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的軍隊爆發戰爭。英、法、以三國的結盟是一種利益的接合:英法兩國對蘇伊士運河有著貿易利益,而以色列則需要打開運河,以讓以色列船隻得以通航。

  蘇伊士運河讓英國的帝國殖民體系也遭到毀滅性打擊,經濟也步入近乎毀滅狀態。美國完全從英國手上取得霸主的地位。而英國則從全球性超級大國衰落為地區性中等大國,同時終結了西方的殖民體系。世界正式從三強鼎立變美蘇兩強對抗。


  蘇伊士運河危機導致了英國艾登政府垮台,並促使之後的麥克米倫政府加快非殖民化進程,英國的帝國殖民體系也遭到毀滅性打擊。

  蘇伊士運河危機不但導致了一個政府的垮台,更象徵了美國完全從英國手上正式拿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英國則從全球性大國衰落為地區性大國。
  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成為真正主宰中東乃至全世界的力量。美國支持以色列,而蘇聯則支持阿拉伯世界。這種格局一直持續到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

  對之後在1958年成為法國總統的戴高樂來說,美國並不是一個可靠的盟友,只有拉攏歐洲其他國家才可能與美國和蘇聯抗衡,形成第三股平衡力量。此外蘇聯的核攻擊威脅也讓法國下定決心研發自己的核武器,而法國亦因此決定全面放棄殖民地,加快非殖民化進程。

  對埃及總統納塞爾來說,雖然埃及在軍事戰略上徹底失敗了,但在政治上卻獲得勝利,埃及成為阿拉伯世界對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並是泛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根據地。

  此次危機也間接加劇了巴拿馬運河的主權爭議。

  此次危機導致1957年1月,美國提出艾森豪主義,即對有經濟困難的、有可能轉向社會主義陣營的阿拉伯國家進行援助。
  美國因此可以對這一地區提供經濟以及軍事援助。同年3月,美國國會撥款20億美元於這一項目,主要用於對抗社會主義在這一地區的擴張。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對其持反對態度(尤其是埃及和敘利亞)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5113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The News Lens|蘇伊士運河|阿拉曼戰役|以阿戰爭|埃及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2喜歡★u741236913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書語】創傷有所執著?「... 後一篇:『MadcatClan』...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hyzgdivina喜歡虹咲的LLer
我的小屋裡有很多又香又甜的Hoenn繪師虹咲漫畫翻譯喔!歡迎LoveLiver來我的小屋裡坐坐~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3:17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