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 GP

寒假年假去哪玩?在家讀史:整理【中華民國】的前朝概要(下)

作者:小魚兒諸葛亮│2020-03-05 16:01:54│巴幣:2│人氣:395
(黃帝到明初,請看上章

  明中葉開始引進美洲作物,如番薯、馬鈴薯、玉米、花生,紓解人口上的壓力,還發展棉、桑等經濟作物,農業生產力提高,推動了商業與手工業。專業市鎮興起,松江(上海)的棉布、蘇州的綾羅綢緞,聞名天下。

  不僅專業市鎮商人集團也興起,商人在各地興建會館,作為聯繫寄居之所,山西、徽州亦成立了商幫,跑遍大江南北的生意。而在西班牙人經營「海上絲路」後,白銀成為主要通行的貨幣。明世宗嘉靖36年(1557),明朝將廣東澳門租借予葡萄牙人進行貿易。

  明神宗初年(1572),皇帝朱翊鈞昏庸(在位48年),宦官專權,並出現黨爭,政治日趨敗壞。經濟上因為土地兼併、人民逃避錢糧力役等問題,政府財政困難。此時一代首輔(大學士)張居正崛起,開始積極改革,整飭吏治

  明神宗萬曆6年(1578)張居正下令清丈土地,丈量田畝,後於萬曆9年(1581)正式實行「一條鞭法」,讓力役與田賦合併,按畝徵銀,推廣到全國。此法雖然沒有徹底貫徹,但納稅土地從四百多萬頃回升到七百萬頃以上,使政府的財政情況有所改善。國防上,張居正委任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守北疆,名震蒙古、日本倭寇

  張居正的改革雖然一度恢復明朝的安定,可惜隨著明神宗萬曆10年(1582)張居正病逝,人亡政息,改革功敗垂成。明朝本有望重振的「黃金十年」,付諸流水

  明神宗萬曆11年(1583),東北女真族崛起:原本女真接受明朝的冊封,臣服於明朝。但出身建州左衛指揮使世家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因祖、父被明朝誤殺,故憤而起兵。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於建州(今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稱霸。

  明神宗萬曆32年(1604),荷蘭軍官韋麻郎Wybrand van Warwijck)打算進攻廣東澳門,以作為與明朝貿易的基地。因被當地的葡萄牙人擊退,韋麻郎轉而趁明軍無汛兵防守時,佔領澎湖。但明朝名將沈有容率兵到澎湖,要求韋麻郎離開。韋麻郎迫於此壓力下,且無法順利與中國貿易,因而離開

  明神宗萬曆44年 (1616),努爾哈赤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西老城)稱帝,建國號「大金」,史稱「後金」。

  明熹宗天啟元年(金太祖天命6年,1621),後金軍隊攻取攻取遼陽,並下令遷都遼陽,遼東城市接連淪入後金手中。天啟2年(金太祖天命7年,1622),荷蘭又派遣軍官雷約生Cornelis Reijersen)進攻廣東澳門,再敗,雷約生遂轉佔澎湖,並在風櫃尾築城。

  明熹宗天啟4年(金太祖天命9年,1624),明軍擊退佔領澎湖的荷蘭人,荷蘭人遷往鄰近的臺灣,並逐步開墾臺灣。臺灣當地自此進入「荷據時期」。金太祖天命10年(明熹宗天啟5年,1625),努爾哈赤又決定遷都瀋陽,並改瀋陽為盛京

  後金太祖努爾哈赤在政策上,建立民兵合一的八旗制,創制滿文,翻譯明代法典和漢籍,效法漢人的經驗施政,為後金國政奠基。天命11年(明熹宗天啟6年,1626)努爾哈赤攻打寧遠,是為「寧遠戰役」。

  寧遠一役在明軍將領袁崇煥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後袁崇煥採用紅夷大砲,將在位10年的努爾哈赤打成重傷,不久逝世。其八子愛新覺羅皇太極在一場權力鬥爭獲勝後繼位。後金太宗天聰3年起(明思宗崇禎2年,1629),皇太極多次入塞伐明,在第一次伐明中,他誘使明思宗朱由檢處死袁崇煥,又仿製紅衣(夷)大砲,並建立現代化砲兵部隊——重軍

  金太宗天聰8年(明思宗崇禎7年,1634),皇太極打敗蒙古(韃靼)察哈爾部,漠南蒙古(今內蒙古)各部向後金臣服。金太宗天聰9年(明思宗崇禎8年,1635),皇太極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天聰10年(明思宗崇禎9年,1636),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建立清朝

  清太宗天聰11年(明思宗崇禎10年,1637),皇太極率軍親自征討不服從清朝統治的朝鮮,迫使朝鮮向其臣服;從此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皇太極便開始專心對付明朝。崇德4至6年(明思宗崇禎12年,1639─1641),清明於遼寧錦州爆發「松錦之戰」,清太宗皇太極帶病急援,大敗明軍,生俘名將洪承疇,並且令其投降,大大打擊了明軍的士氣

  清太宗崇德8年(明思宗崇禎16年,1643),在位17年的皇太極駕崩,其弟「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皇太極之子愛新覺羅福臨為帝,是為「清世祖順治」。

  明思宗末年,流寇起因於陝北飢荒,以「闖王李自成張憲忠勢力最強。崇禎17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李自成西安稱王,國號「大順」,李自成為「大順永昌帝」,不久便攻陷北京,在位17年的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殉國。而張獻忠領導的民變軍控制了湖廣、四川地區,國號「大西」,張獻忠為「大西皇帝」。

  北京淪陷後,南京以及南方各省仍在明朝的控制之下明思宗死訊一傳到南京,其堂兄弟「福王朱由崧在眾臣擁護下稱帝,即「明安宗」、「弘光帝」,國號依舊為「大明」,史稱「南明」。同年間,原本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大舉進軍,入主中原,清軍攻克大順軍,迫使李自成逃往西安。至此,清世祖順治成為清朝入關的第一個皇帝

  清世祖順治2年(明安宗弘光元年,大順永昌2年,大西張獻忠大順2年,1645),大順軍兵敗如山倒,在位僅1年的永昌帝李自成一路南逃,後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忠於明朝的地方武力殺死(一說李自成自殺、失蹤、出家為僧等)。李自成死訊傳開後,其三弟李自敬為諸將擁立,成為大順第二位皇帝

  同年間,清朝多爾袞將軍事重心東移,對付南明,恰好南明因為「崇禎太子案」發生內鬨,使清軍輕易南下,攻陷南明多地,更攻破江北重鎮揚州,進行十天屠殺,史稱「揚州十日」。登基1年的明安宗朱由崧逃至安徽蕪湖被逮,後被送到北京殺害

  明安宗死後,明朝宗室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金陵的「崇禎太子朱慈烺、撫州的「益王朱慈炲、福州的「唐王朱聿鍵、紹興的「魯王朱以海、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等監國政權先後建立,其中唐王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明紹宗」、「隆武帝」。

  此外,明紹宗很賞識鄭芝龍之子鄭森,稱帝後封其為忠孝伯、御營中軍都督,賜「國姓」朱、改名「成功,也便是後世聞名的「國姓爺」鄭成功

  此時清朝宣布「薙髮令(剃滿族髡髮髮型,半光頭,紮辮),江南一帶掀起了「反薙髮」的抗清鬥爭,清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但南明內部嚴重的黨派鬥爭與地方勢力跋扈自雄,且明紹宗朝廷與魯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錯失良機

  清世祖順治3年(明紹宗隆武2年,大順李自敬2年,大西張獻忠大順3年,1646),清軍再度南下,南明監國政權先後為清軍所個個擊滅,清朝就此占領浙江、福建,魯王朱以海逃亡海上舟山群島持續抗爭,登基也1年的明紹宗朱聿鍵則被俘而死鄭芝龍降清,唯其子鄭成功避走福建金門,然後於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舊部,更在廣東南澳募集了數千兵力。

  同年間,清軍亦猛攻大順政權的荊州,大順軍大敗,領軍1年的大順皇帝李自敬等人被追至夷陵投降被殺。此時,大順僅餘李自成之侄李過李過繼位,成為大順第三位領導人(未稱帝)和南明聯軍(南明勢力尚存),但不奉其詔,內部仍稱李自成「先帝」,後駐守廣西南寧
 
  清世祖順治3年末,清將鰲拜出征四川張獻忠大西軍,留守漢中的大西將領劉進忠投降清軍,在南充大破大西軍軍營,隔年初(1647年初),領軍3年的大西皇帝張憲忠於鳳凰山被殺,大西政權瓦解(但仍有大西軍殘眾)

  明紹宗朱聿鍵死後,廣東一帶又成立了兩個南明政權紹宗之弟「小唐王朱聿鐭繼位於廣州,是為「紹武帝」;「桂王朱由榔稱帝於肇慶,改元永曆,是為「明昭宗」、「永曆帝」。紹武昭宗二帝也不能團結,甚至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

  明昭宗永曆元年(清世祖順治4年,大順李過2年,1647),「益王」朱由榛在揭陽稱監國,不久被清兵消滅;同年間以張憲忠義子孫可望李定國為主的大西軍進佔雲南、貴州二省,加以經營、整頓後,成了後來南明軍的後方基地

  明昭宗永曆2年(清世祖順治5年,大順李過3年,1648),大順農民軍餘部與明軍大敗清軍,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華中、華南等各地「反清勢力」接連響應,發動廣泛攻勢。同年間,鄭成功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為監國,後得知明昭宗已登基,便廢了淮王

  明昭宗永曆3年(清世祖順治6年,大順李過4年,1649),四川夔州的「楚王」朱容藩稱監國與昭宗爭立,沒多久就被效忠昭宗的明臣所殺;同年大順軍領導人李過病死,此後也未再立皇帝,大順政權可算滅亡,餘眾直接依附南明

  而由於華中、華南的反清勢力相助下,南明疆域一時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等7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等3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浙江等2省的沿海島嶼,明朝出現了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可惜南明內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明昭宗永曆4年(清世祖順治7年,1650),清軍重新佔領湖南、廣西,南明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又相繼喪失。同年間,攝政王多爾袞勞累過度而逝。

  清世祖順治8年(明昭宗永曆5年,1651),清軍攻陷舟山群島魯王朱以海廈門依靠鄭成功魯王監國政權瓦解。同年間,清世祖順治皇帝親政,開始恢復許多多爾袞攝政期間廢止、排斥的中原王朝制度,並在清朝疆域內大力鼓勵漢人入仕

  明昭宗永曆6年(清世祖順治9年,1652),南明接受原大西國將領孫可望李定國的聯合抗清建議,定都貴州安龍。不久,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面反擊:大西軍收復湖南大部、廣西全省、川南、川東;東南沿海的鄭成功等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連克閩南各地。這一下,南明恢復到雲南、貴州、廣西等3省全部,湖南、四川等2省大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等4省一部,明朝出現了第二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之後南明戰況又不利,將領間亦有糾紛於軍隊團結有礙,所以明軍在四川、湖南、福建三個戰場上沒能擴大戰果,陷入了與清軍相持的局面。之後李定國鄭成功聯絡,於明昭宗永曆7年(清世祖順治10年,1653)、永曆8年(清世祖順治11年,1654)率軍兩次進軍廣東,約定與鄭會師廣州,一舉收復廣東,但鄭軍屢誤約期,加上瘟疫流行,導致明軍沒能攻下廣東肇慶、新會等城池,時近3年的出師湖廣之役全面失敗

  明昭宗永曆9年(清世祖順治12年,1655),鄭成功仍憑著戰功顯赫深受明昭宗的賞識,明昭宗便冊封他為「延平王」,從此亦有人稱鄭成功為「鄭延平」、「延平郡王」。

  明昭宗永曆10年(清世祖順治13年,1656),「延平王」鄭成功於福建泉州大捷,重創清軍;同年,大西軍將領孫可望祕謀篡位,南明內部引發一場內訌,李定國護送昭宗至雲南。永曆11年(清世祖順治14年,1657),鄭軍於護國嶺一役,沉重打擊了清軍引以為傲的八旗騎兵

  同年間,李定國大敗孫可望的叛軍孫可望勢窮降清,其降清後將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永曆12年(清世祖順治15年,1658),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

  明昭宗永曆13年(清世祖順治16年,1659),清軍下昆明,昭宗狼狽西奔,進入緬甸(東吁王朝)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但因內奸洩密導致未能大獲全勝,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

  這時,「延平王」鄭成功趁清軍主力大舉攻擊西南之際,率領十餘萬大軍北伐,接連在浙江、江蘇取得定海關大捷、瓜州大捷、鎮江大捷等戰果,一度兵臨南京城下,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最終失敗,撤回廈門。清軍派大軍圍攻廈門,企圖一舉殲滅鄭成功,但鄭成功沉著應戰,取得廈門大捷的勝利,穩定了東南沿海局勢

  明昭宗永曆15年(清世祖順治18年,1661),「延平王鄭成功親率將士25000名、戰船數百艘,自福建金門出發,抵達臺灣鹿耳門,開始攻臺。大陸方面,清世祖順治病逝,其三子愛新覺羅玄燁7歲登基,是為「清聖祖康熙」。


  根據清世祖順治之遺詔,年幼的清聖祖康熙由四大顧命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輔佐之。清聖祖登基該年,清將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明昭宗東吁王朝國王平達力莽達)將昭宗交予清軍

  明昭宗永曆16年(清聖祖康熙元年,1662),鄭軍打敗佔據臺灣的荷蘭人,當地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與鄭成功簽署締和條約投降,臺灣臺江領地盡落明將鄭成功之手,並帶3萬軍民移民過來。臺灣當地結束38年的「荷據時期」,進入「明鄭時期」。但島上因為中部的大肚王國以及瑯嶠(屏東恆春半島)的斯卡羅王國大龜文王國瑪家王國(屏東瑪家鄉)等原住民部落聯盟的抵禦,鄭成功實際的統治範圍,僅約北至二林(今彰化縣二林鎮),南達茄藤(今屏東縣佳冬鄉)

  鄭成功將臺灣的赤崁地方(今臺南中西區)定為「東都明京」,並設立了承天府(即臺灣),和天興(臺南中南部)、萬年(高雄、臺南南部)二縣,還禮遇明朝宗室、尊重明朝體制

  鄭成功為解決兵糧問題和反清之需要,實施「寓兵於農」政策,屯墾臺灣。然而好景不常,南明才剛得到臺灣僅僅4個月,「延平王」鄭成功便急病而亡

  大陸方面,登基16年的明昭宗朱由榔,以及其子哀愍太子朱慈煊等人,吳三桂處死於昆明,南明再未立過皇帝。另一明將李定國在真臘(今柬埔寨)得知紹宗死訊後亦憂憤而死。

  鄭成功一死,其五弟鄭襲在安平立刻被擁立為監國。而身在福建廈門的鄭成功之子鄭經被擁立為王,繼承「延平王」之爵位,仍沿用「永曆」之年號。準備5個月後,鄭經便親率陳永華馮錫範等部屬攻入鹿耳門,擊敗鄭襲,奪回臺灣的管轄權鄭襲本人則遭鄭經押回廈門軟禁,不久懼死而投清。

  明延平王鄭經永曆17年(清聖祖康熙2年,1663),清朝與荷蘭組成聯軍進攻廈門、金門,明鄭軍不敵,鄭經只好退回臺灣,並將「東都」改為「東寧」。永曆18年(清聖祖康熙3年,1664),鄭經放棄閩南沿海諸島,全面撤守臺、澎,此為鄭氏所代表的南明抗清政權的總撤退,不僅鄭經所轄軍隊、官員,連明朝的縉紳遺老,也隨鄭經來臺,遷臺總人數約有7000人。同年間,清軍進攻重慶,殲滅前大西軍背景的「夔東十三家」,清朝穩定四川,大陸盡歸清朝所有,唯一反清的明鄭政權則據守臺灣

  明延平王鄭經永曆19年(清聖祖康熙4年,1665),清荷聯軍繼續進攻澎湖,遭遇颱風、無功而返,清朝於是放棄了攻佔臺灣的企圖,轉而與鄭經談判。清朝的立即威脅解除後,「延平王」鄭經開始強化對臺灣的統治力:永曆20年(清聖祖康熙5年,1666),為了推廣儒家思想,在陳永華的建議下,臺灣第一座孔廟建於卓仔埔,即今日臺南孔子廟,也是第一座官立的儒學學堂,人稱「全臺首學」。同年間,鄭經率兵進攻駐守雞籠(基隆)的荷軍,雖未成功佔領,但荷蘭方面認為雞籠難以防守,便於永曆22年(清聖祖康熙7年,1668)棄守雞籠,亦從此放棄臺灣

  清聖祖康熙6年(明延平王鄭經永曆21年,1667),聖祖的四大顧命大臣索尼病逝,蘇克薩哈被另一大臣鰲拜殺死,而遏必隆適逢鰲拜獨斷專行,見其屢次矯詔誅殺大臣,卻選擇明哲保身,不加阻止也未曾彈劾,鰲拜等同獨霸朝綱
 
  清聖祖康熙8年(明延平王鄭經永曆23年,1669),聖祖以大不敬之罪下令逮捕鰲拜遏必隆等人,正式親政。清聖祖康熙很是勤政,堅持每日御臨乾清門會見朝臣處理政務,居住在暢春園、熱河行宮,甚至在出巡途中仍聽政不惜。黎明時分,部院大臣,起居注官員到位,各部院衙門依次奏事,皇帝與內閣大臣商決裁斷

  臺灣方面,明朝延平王鄭經東寧的統治日漸鞏固後,任用陳永華為諮議參軍,拓展實業,整飭吏治,強固治安,以「官田」、「私田」、「屯田」三田並用,使得飽經戰亂的臺灣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也得到了發展的機會,一時間稱為樂土

  明永曆22年(1668),延平王鄭經收復了荷蘭人撤出的雞籠後,在臺灣南北路和澎湖設置三個安撫司,在福建泉州一帶建築了19個具有軍事性質的寨子,鞏固了臺灣內外圍的防禦。期間清軍雖然嘗試進攻澎湖,都因鄭軍防守的當使得清軍無功而返。此後10年間,臺海維持了相對的穩定局面

  臺灣鄭經還試圖以貿易來提升明鄭東寧的國力:除了與清朝進行走私貿易外,日本的德川幕府也是東寧國的重要貿易夥伴,明鄭大量進口日本的銀、銅等金屬與盔甲,以武裝自己的軍隊,雙方貿易於永曆19至26年(清聖祖康熙4至11年,1665─1672)達到高峰,鄭經更允許日本商人居於雞籠,以促進明鄭與日本的貿易交流

  當時的日本人還以「東寧國王」尊稱鄭經。此外,鄭經亦於永曆26年(1672)邀請英國東印度公司來到臺灣,並與之簽訂通商條約,出口糖與鹿皮、進口西洋槍砲以增強明鄭軍之戰力,更請求英國人訓練砲兵,戰時更借用英國砲兵手作戰

  明鄭在全臺教育上,除了興建孔廟,還另在地方上設立學校,年滿8歲就要入學。「鄭氏諸葛陳永華還制定科舉辦法,在天興州、萬年州,每三年有二次州試,合格後再通過府試、院試,就可進入太學就讀,以育人才。此外為推動漢化,陳永華對於入學的原住民,特別免除他們的徭役

  明鄭治安上,陳永華引進保甲制度,來維持臺灣的地方秩序:以十戶為一牌,十牌為一甲,十甲為一保。人民無論遷徙、職業、婚姻、出生、過世都要透過保甲向地方官員報備。同時還禁止賭博。明鄭東寧在延平王鄭經陳永華等人用心經營下,大有成就。

  明延平王鄭經永曆27年(清聖祖康熙12年,1673),大陸清朝平西王吳三桂於雲南起兵反清,史稱「三藩之亂」。

  明延平王鄭經永曆28年(清聖祖康熙13年,1674),靖南王耿精忠於福建起兵響應,吳軍兵勢甚猛,數月之間便攻佔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南、福建等6省,以及浙江、江西大部,吳三桂親赴湖南督戰,鞏固江南。
 
  同年間,耿精忠邀請臺灣的鄭經加入,鄭經允之西征,但只是聯合發出討伐滿清檄文,並未聯合出兵北伐,雙方都是藉此機會擴大地盤鄭經渡海後,重佔金門、廈門,後要求耿精忠將漳州、泉州交給自己,但耿精忠拒絕之,鄭經遂出兵佔領海澄、同安,泉州、漳州、潮州陸續投靠鄭經耿精忠見情勢不對便出兵進攻泉州,但卻被明鄭將軍劉國軒擊退,雙方交惡、互攻

  明延平王鄭經永曆29年(清聖祖康熙14年,1675),蒙古察哈爾部首領布爾尼,聽聞吳三桂舉兵攻占江南六省,清軍主力大舉南下,而北京「宿衛盡空」,亦聯合乃蠻部響應反清,後被清兵鎮壓

  蒙古起兵的同時,吳三桂義子王輔臣亦於陝西、甘肅一帶起兵抗清,也很快被鎮壓。陝甘平定之後,清朝開始集中精力進攻湖南。同年間,耿精忠鄭經談判分治福建,雙方以楓亭為界,北屬耿氏、南屬鄭氏,平息戰鬥,並聯手進攻廣東沿海各處

  明延平王鄭經永曆30年(清聖祖康熙15年,1676),鄭經擊敗平南王尚之信,迫使尚之信加入反清行列,隨後佔領廣東惠州。由於鄭經於擁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等四座首府後,又攻下汀州,因此與耿精忠的聯盟再度破裂

  因著鄭耿交惡,原本應支援浙江反清友軍的也無暇理會,浙江的反清勢力便被清朝趁虛而破,浙江又回到滿清手中。腹背受敵亦只好降清,獨自面對清軍的鄭經節節敗退,明鄭所得閩粵各地全部得而復失(福建僅保金門、廈門),前功盡棄,最後只好退回廈門,從此一蹶不振。

  清聖祖康熙16年(明延平王鄭經永曆31年,1677),清朝大力反擊下,已重佔浙江、福建、廣西、江西、湖南東北等地聖祖得以喘息之際,開始了整治黃河工程。

  清聖祖康熙17年(明延平王鄭經永曆32年,1678),吳軍勢力已有解體之狀,為挽回聲望,吳三桂以明裔斷絕為由,示意部下勸進,遂於湖南衡陽稱帝,國號「」,史稱「吳周」,吳三桂為「周太祖」。同年間,清朝國勢基本穩定之際,清聖祖開辦博學鴻儒科之考試,望各地舉薦人才,為國效力。

  周太祖吳三桂稱帝後,調集三路大軍攻打永興,以期奪回都城衡州之門戶。吳軍圍城,原本戰況順利,但登基不過5個月的吳三桂卻於中途病死,永興之圍自解吳三桂死後,其孫吳世璠繼位吳周皇帝,退據貴州貴陽,清軍趁勢追擊

  清聖祖康熙18年(明延平王鄭經永曆33年,周吳世璠洪化元年,1679),清朝重佔湖南,吳周軍兵敗如山倒,吳周疆域僅餘雲南、貴州。康熙19年(明延平王永曆34年,周吳世璠洪化元年,1680),清軍直指雲南,吳世璠退守昆明,吳周軍駐守五華山,打算與清軍作最後一搏;清軍同時從明鄭手中復佔福建之金門、廈門

  同年間,明朝延平王鄭經從廈門撤守臺灣。鄭經返臺後,面對抗清局面不斷惡化,意志消沉,移居北園別館,終日飲酒賦詩、棋藝書畫、出外狩獵,將東寧政務全權交予監國世子鄭克臧、總制陳永華。 而陳永華被當權者馮錫範劉國軒排擠,後為馮錫範所騙,陳永華辭去一切職務,退居龍湖巖(今臺南市六甲區赤山龍湖巖),一個月後病逝,堂堂一代忠於明朝、鄭家的「鄭氏諸葛」抱憾而終

  清聖祖康熙20年(明延平王鄭經永曆35年,周吳世璠洪化2年,1681),大陸清軍攻陷昆明,吳世璠兵敗自縊,歷時近8年的「三藩之亂」、立國不出3年的吳周政權至此平定。同年間,臺灣鄭經因狩獵摔傷不治,治臺18年的明朝延平王鄭經隨其父成功而去鄭經臨終前曾授長子鄭克臧監國劍印,並託孤於馮錫範劉國軒等人。

  但馮錫範等人打算擁立鄭克臧之弟鄭克塽,說服鄭成功正室董太妃在北園別館(今臺南開元寺)廢掉鄭克臧的監國之位,但是鄭克臧不肯交出監國璽。馮錫範等人便誣賴鄭克臧是野種,而非王室骨肉,派人將鄭克臧絞死(另一說為被迫自縊),是為「東寧之變」,這場政變距鄭經死亡僅2天光陰。
 
  鄭克臧遇害時,其正室陳妃已懷有身孕,並於絕食數日後投繯殉死。今臺南延平郡王祠有「夫死婦亦死,君亡明乃亡」之聯即追憶鄭克臧夫妻。明鄭的實權落入馮錫範劉國軒手中,馮錫範如願擁立年僅12歲的女婿鄭克塽為王,臺灣民心漸漸渙散,明朝東寧亦從此一蹶不振,不過2年敗亡

  清聖祖康熙21年(明延平王鄭克塽永曆36年,1682),原明鄭降將施琅上書聖祖請求征臺,聖祖允之。在澎湖海戰中,施琅順利擊潰劉國軒所率領的明鄭海軍,攻佔澎湖。 康熙22年(明延平王鄭克塽永曆37年,1683),鄭克塽與眾臣商議後,呈降表予清朝。臺灣當地結束21年的「明鄭時期」,進入「清領時期」。

  明朝降清不久,朱家宗室隨鄭克塽降清,唯獨「寧靖王」朱術桂身著大明衣冠而昂然自盡鄉人感其忠義,將他和元配羅氏、早夭之子朱儼鑑合葬於湖內村棚仔林中(今高雄市湖內區湖內里),墓地未做特別標示,並築偽墓一百多座,以混淆清軍的搜尋。同年間,施琅入臺納降,臺灣納入清朝版圖,明亡,經歷大明、南明、明鄭東寧共315年

  清朝將臺灣、澎湖併入福建省,最高長官設「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任命周昌為首任道員,另置「一府三縣」:府治稱「臺灣府」,屬「臺灣縣」(今臺南),臺灣縣以南設「鳳山縣」(今高雄、屏東),以北設諸羅縣(今嘉義以北,不含宜蘭、花蓮、臺東),縣級以下坊里莊社等行政劃分多沿用明鄭舊制

  清聖祖時期,臺灣雖歸屬清廷,但對臺灣治理有實質影響力的是施琅及其家族施琅家族不僅接手並壟斷前明鄭之貿易市場,更挾有軍功之威望支配鹿港(今彰化縣鹿港鎮)地區,引渡不少泉州移民來臺發展

  清聖祖康熙23年(1684),歷時7年的整治黃河工程完成。康熙24年(1685),清朝派兵攻入羅剎國(俄羅斯)佔領的雅克薩城(中俄交界),雅克薩督軍托爾布津在受降儀式上發誓不再返回雅克薩,在清軍撤軍後背棄誓言捲土重來

  清聖祖康熙25年(1686),清軍再攻雅克薩並圍城10個月。康熙26年(1687),蒙古準噶爾汗國崛起,其首領噶爾丹為統一蒙古,攻入喀爾喀蒙古(漠北)。康熙27年(1688),噶爾丹攻到到內蒙古烏珠穆沁,蒙古諸部無法抵擋,聯名向清聖祖求救聖祖認為噶爾丹威脅清朝統治,命10萬軍隊在烏蘭布通之戰中擊敗噶爾丹的2萬軍隊。噶爾丹僅率數千人逃回科布多

  清聖祖康熙28年(1689),中俄雙方達成和議,《尼布楚條約》正式簽字:「以外興安嶺、額爾古納河為界,劃分兩國邊界。」俄軍便撤出雅克薩,拆毀雅克薩城,清軍亦收復尼布楚城

  清聖祖康熙34年(1685),準噶爾汗國捲土重來,噶爾丹軍3萬再次進兵喀爾喀,逼得聖祖御駕親征。康熙35年(1696),清軍運用多年研發出來的火砲,於此戰發揮重要作用,重創噶爾丹軍,噶爾丹僅率20餘騎逃脫。康熙36年(1697),噶爾丹暴死,準噶爾汗國對清朝的威脅消除,清聖祖10來年的「三征噶爾丹」就此結束

  戰亂平定後,清聖祖專注於內政、外交各方面等發展:康熙46年(1707),聖祖委任遠洋而來的耶穌會傳教士雷孝思白晉社德美及國內學者何國楝明安圖等人走遍各省,運用當時最先進的經緯圖法、三角測量法、梯形投影技術等在全國大規模實地測量。

  清聖祖康熙50年(1711),國內爆發「南山案」,左都御史趙申喬舉發翰林戴名世(人稱「戴南山」)的作品《南山集》「狂妄不謹」、「語多狂悖」,以致戴名世於康熙52年(1713)被斬:此案是聖祖鰲拜後,親政以來發生的較重大的文字獄,但此案最後只斬首戴南山一人,聖祖以牽連太廣,「覽奏惻然」,原定處死者皆改流放,「得旨而全活者,三百餘人」,這顯示清聖祖已將重點放在籠絡士大夫身上

  清聖祖康熙54年(1715),羅剎國傳教士首次來華,加強了中俄兩國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 康熙55年(1716),聖祖編輯成書《康熙字典》,記錄了當時漢字的點畫寫法、音讀、義訓,作爲自漢代《說文解字》以來的字典之集大成者

  清聖祖康熙57年(1718),按照多年前耶穌會傳教士、國內學者開始的全國實地測量,終於繪製成《康熙皇輿全覽圖》,其作被稱為在當時世界地理學的最高成就,連近代知名的英國生物化學家李約瑟,亦稱之為「這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要好、更精確」。

  臺灣方面,由於遷臺人數長期以來並無控管盤查,不少移民因無法治生產淪為遊民,且男女比例失衡,治安日壞,閩浙總督覺羅滿保便提出警告,惟可惜康熙年間官兵怠於治理的態度放任過久,積習難改,地方十分吏治敗壞,臺灣民怨四起,最終導致清聖祖康熙60年(1721)杜君英朱一貴等人之叛亂,此史稱「朱一貴事件」。

  朱一貴還一度攻下臺灣府城,以明太祖朱元璋後裔自居,定國號為「大明」,並受眾人擁戴為「中興王」,自稱「義王」,又因朱一貴原本養鴨維生,世人俗稱「鴨母王」、「鴨母皇帝」。明中興王朱一貴後來卻與杜君英發生內鬨,杜君英敗走,後來降清

  清聖祖康熙61年(明中興王永和2年,1722),覺羅滿保施琅之子施世驃平定臺灣的「朱一貴事變」,明中興王朱一貴杜君英俱被押解回京,處斬,不過1年的「鴨母王朝」就此落幕。年末,清聖祖康熙皇帝駕崩,享壽68歲。聖祖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聖祖遺詔,命四皇子愛新覺羅胤禛繼承皇位,是為「清世宗雍正」。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世宗登基後首項任務就是整頓吏治,一方面告誡文武百官「時刻以吏治兵民為念」,一方面完善監督體制,緊抓貪腐,並注重官員、民眾的思想道德教化,樹立反腐典範。同年,世宗禁教,中西交流中斷,失去發展海洋的機會,影響社會經濟,喪失刺激自身進步的動力,以致清末的中國難與西方列強對抗

  清世宗雍正即位之後,勵精圖治,大力整飭清聖祖後期怠政的弊病,例如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縮小貧富差距,世宗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要求士紳和平民一樣服徭役,納糧捐稅,此舉得到廣大百姓的支持。

  而清兵入關已近80年,承平日久,軍備廢弛,八旗兵也是喪失鬥志,每日遊手好閒,貪圖享樂清世宗便針對八旗旗務進行整頓,像是給那些無所事事的旗人分配土地、農具,讓其自力更生,且多派八旗子弟去前線參戰等。此外,世宗的勤政,連帶影響對臺灣治理的態度世宗重用漳州人藍鼎元,採納其治理臺灣的多方建言,在臺的經濟、秩序大有改善

  臺灣自「朱一貴事件」後,清朝鑒於諸羅縣幅員過廣,不易管理,清世宗藍鼎元倡議,於大甲溪以北設「淡水廳」,大甲溪以南、虎尾溪以北設置「彰化縣」,彰化縣縣城設於半線庄(今彰化市),並將原在諸羅縣(今嘉義市)之北路協鎮移駐到彰化縣,便於北控淡水、南馭諸羅

  清世宗雍正2年(1724),「火耗歸公」的政策推廣全國,世宗將明朝以降的「耗羨」附加稅(火耗)改為法定正稅,並制度養廉銀,藉由高薪,來激發官員廉潔習性,用意在打擊地方官吏的任意攤派行為

  同年間,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在臺灣大肚溪北岸設立藍張興庄(約今臺中盆地南緣),報墾立戶陞科,申辦墾照「藍張興」,引渡漳州移民偷渡來臺開墾農田、闢建水圳,並取消廣東移民來臺的禁令,客家移民也在雍正年間起有規模地移入臺灣

  清世宗雍正4年(1726),世宗開始實施「攤丁入地」,將康熙末年已經固定的丁稅數目,分攤入田賦,使得沒有田產的人可以不納稅賦此政策延續至雍正7年(1729);施行「攤丁入地」之同期,清朝國力強盛,中央政府已有足夠力量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同化,便大力推行「改土歸流」政策,以防民變

  清世宗雍正5年(1727),清朝與羅剎國簽訂《恰克圖界約》,劃分了中俄兩國在今蒙古國地區北部邊界,還規定了中俄的通商關係

  同年間,清世宗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控制;此外,朝廷將澎湖群島從臺灣縣分割出來,設「澎湖廳」,清領臺灣轉變為「一府四縣二廳」之行政規制。

  清世宗雍正7年(1729),世宗頒行《大義覺迷錄》,在書中梳理對華夷、正統、君臣、封建等問題,論述了他自己所謂的民族「大一統」觀點,該書描述了一秀才曾靜從反世宗到護世宗這一「大義覺迷」的過程,利用第三人稱的角色為切入題材,成為近代學者研究滿清的重要史料

  清世宗雍正8年(1730),世宗成立「軍機處」,並完善「密摺制」,當時主要為了緊急應對西北軍情,協助辦理皇帝處理對準噶爾用兵的各種軍務:而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從大學士、尚書、侍郎、皇親國戚中擔任。 議政王大臣會議與軍機大臣在清世宗時期依然並存,雙方職責各不盡相同,共同點皆須處理軍務

  清世宗在位期間還實施「廢除賤籍」一項改革:他下令為賤民開豁為民,編入正戶,准許置產定居、考試,宣示廢除賤民階級,但影響有限,未能改變社會大眾的歧視風氣,賤民仍然存在,如福州疍民群體較明顯存續到清末

  清世宗雍正9年(1731),臺灣的清官對原住民指派勞役過多,引起原住民群起反抗,尤以中部大肚王國抗爭最烈,發生「大甲西社番亂」(大甲西社抗清事件),清軍利用岸裡社「以番制番」,翌年(雍正10年,1732)被鎮壓下來,各族人陸續逃離原居地,遷往埔里(南投北部)一帶,大肚王國亦告瓦解

  清世宗雍正13年(1735),清世宗雍正皇帝駕崩,享年57歲,結束多年的勤政生涯。其遺詔命其四子愛新覺羅弘曆登基繼位,是為「清高宗乾隆」。

  清高宗即位後,以「寬猛相濟」理念施政,先後平定新疆、蒙古,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至乾隆末年時突破3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清高宗乾隆38年(1773),高宗下令編纂《四庫全書》,歷時9年成書,是當時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百科全書。《四庫全書》順便將羅剎國的稱呼正式統一為「俄羅斯」或簡稱「俄國」,自此沿用至今。

  清高宗乾隆統治期間,與清聖祖康熙、清世宗雍正二朝合稱「康雍乾盛世」(亦稱「康乾盛世」)。 但高宗為了打擊朋黨以及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並藉此焚書箝制漢人反清思想的傳播

  經歷聖祖世宗二帝的滿清,當時民族矛盾、鬥爭的情況本已經逐漸緩和,並且漢族臣民普遍已承認清朝對全國的統治,清高宗將民族矛盾和鬥爭的嚴重性誇大,在有關文字獄和禁書的決定中作錯誤估計,表現得過度敏感,阻礙到滿漢和諧

  對於臺灣的治理,清高宗聖祖世宗來的勤奮,並無心思經營,大多採取放任政策,好不容易好轉的臺灣開始腐敗,長年處於吏治敗壞的狀態,導致當地械鬥四起、民亂不斷

  清高宗乾隆51年(1786),「天地會林爽文起兵反清,爆發「林爽文事件」。清軍弭平之後,高宗肯定順服清廷的諸羅縣軍民在這場亂事中的抗敵有功,乾隆52年(1787)「諸羅縣」更名為「嘉義縣」,乃取「嘉勉其義」之意,臺灣行政設置仍維持「一府四縣二廳」。

  乾隆晚年,高宗多次下江南,有安撫百姓,檢閱軍隊,視察水利,增加科舉、免除稅收之舉高宗為了打擊腐敗之風,鼓勵人們向他密報官員們的可疑行為,如收受賄賂、欺詐、任人唯親、濫權、瞞報等,其初時堅定了懲治貪腐的決心,下令任何案件只要涉贓額超過一千兩,案犯就斬立決。

  可惜清高宗越到後期,官員貪污這一嚴重問題再次出現,每隔幾年就爆出一些重大案件及彈劾案,當時年邁的高宗已無魄力去嚴懲官員的瀆職行為,甚至寵信位高權重的貪官和珅,國勢由盛轉衰

  清高宗乾隆60年(1795),85歲的清高宗乾隆皇帝將皇位傳予十五子愛新覺羅顒琰,是為「清仁宗嘉慶」。高宗自稱太上皇,但軍國大事及用人皆由高宗躬親指教,仁宗朝夕敬聆訓聽

  清仁宗嘉慶2年(1796),漳籍的臺灣人吳沙率領漳州、泉州、粵籍人士向今宜蘭地區開墾,侵占噶瑪蘭族土地,是臺灣華人首位成功打入蘭陽平原之民間領導者,但也因「原漢衝突」造成世居此地的原住民流離失所。

  清仁宗嘉慶4年(1799),高宗乾隆皇帝駕崩於北京紫禁城養心殿內,享壽87歲,結束了長達63年又4個月的統治。從此,清仁宗正式親政,僅5天即逮捕權臣和珅,並將其賜死,抄沒其家產。親政第15天,就將和珅一黨一網打盡。當時清廷歲入七千萬兩白銀,時人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清仁宗對貪污深惡痛絕,但他卻拿不出治貪的辦法,其治貪方式僅針對和珅一人,不肯擴大掃蕩層級,以致於收效有限,更無以改變朝廷全面性的腐化,尤其到了清仁宗嘉慶25年(1820)更發生「嘉慶兵部大印丟失案」遷出一系列朝廷腐化內幕,朝野震動。

  清仁宗嘉慶17年(1812),因臺灣宜蘭當地原漢糾紛甚多,實有新設行政官廳的必要,朝廷遂增設「噶瑪蘭廳」,正式將宜蘭地區納入清朝行政版圖

  終仁宗一朝,雖「宵旰勤勞,曾無一日稍紓聖慮」,但貪污問題不減反增,期間還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民變,社會衝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生計問題、錢糧虧空、河道漕運的難題,清朝國勢日非。清廷只能傾全力平定叛亂。

  清仁宗在嘉慶18年(1813)天理教起義平定後,頒布「罪己詔」,史稱這時期為「嘉道中衰」 。嘉慶25年(1820),清仁宗嘉慶皇帝因可能併發心血管病或腦中風而猝死,卒年61歲,在位15年。仁宗次子愛新覺羅旻寧繼位,是為「清宣宗道光」。

  清宣宗即位時正值鴉片氾濫,通貨膨脹嚴重,為挽救國家財政危機,他主張禁菸,多次下詔禁鴉片進口,禁止自種自製,更禁止走私。道光19年(1839),宣宗還任命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使,大力取締鴉片,林則徐前往廣州查辦,強制外商繳出鴉片,保證不再販賣,並在虎門銷煙,這是六三「禁煙節」的由來。

  然而清朝此舉,惹毛了意圖拓展中國市場的英國政府。清宣宗道光20年(1840),中英爆發「鴉片戰爭」,英軍東來,攻佔定海,進逼大沽口。道光22年(1842),英軍直入長江,兵臨南京。在清廷無可奈何的情勢下,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內容大致為:一、割讓廣東香港。二、賠款。三、開放五口通商─廣東之廣州,福建之廈門、福州,浙江之寧波,江蘇之上海。四,允許中英兩國官員文書往來平等

  清宣宗道光24年(1844),中英《南京條約》又訂續約,英國在中國取得下列權利:一、領事裁判權。二、協定關稅。三、片面最惠國待遇。四、租界。如此一來,英國的領事裁判權損害到中國司法主權,產生排外情緒,協定關稅也逼得中國不能藉由提高關稅來保護民族產業,而凡是中國讓與任何一國的權利,只要訂有最惠國待遇的國家,均得援例享有。泱泱大國遭到如此屈辱,可謂頭一遭。

  清宣宗道光28年(1848),徐宗幹擔任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其治理臺灣期間,廣建書院,興辦義學,整頓綠營班兵,變通船政,頗有治績;然而,臺灣自高宗乾隆至宣宗道光不時爆發上百次的民變,以及多次閩客(閩粵)、泉漳、原漢等械鬥衝突。

  清宣宗道光29年(1849),長期租用廣東澳門的葡萄牙,停止向清朝交地租並佔領關閘。道光30年(1850),清宣宗道光皇帝病逝,其四子愛新覺羅奕詝繼位,是為「清文宗咸豐」。咸豐元年(1851),福建臺灣的閩南人開始往東部奇萊(花蓮)開墾

  清末時局動盪,民生困苦,社會不安。自清仁宗嘉慶以後,國內人口大增,耕地有限,又連年災荒,哀鴻遍野官吏貪婪成風,知法犯法;軍隊廢弛,盜匪四起。加上鴉片戰爭失敗的影響,致使清廷威信受損,割地賠款,導致賦稅不斷增加,早已違背昔日清聖祖康熙對百姓「永不加賦」之承諾與理想。

  此時,一位名叫洪秀全的廣東人,參酌基督教創立「拜上帝會」,自稱「上帝次子」、「耶穌之弟」,號召眾多信徒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事。清文宗咸豐元年(1851),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自稱「天王」;同年間,葡萄牙佔領澳門氹仔。咸豐3年(1853),太平軍勢如破竹,攻佔南京,天王洪秀全將其定為國都,改稱「天京」

  太平天國全盛時期的疆域曾達浙江、江西、蘇南、皖南、鄂西,幾乎雄踞半塊華中以及零星的廣西。政治上,為控制思想,毀廟宇、燒儒經,制度嚴重違背中國傳統的倫理秩序,同時執政者極端專制、愚妄殘暴,諸王內鬥不斷。財政上,標榜「公有公享」之宏願,日常所需由聖庫供給,提出「發放糧食,田地平分」之口號。社會上雖提倡「男女平等」的前衛思想,但王公貴人卻姬妾成群,形成一大諷刺

  清廷為對抗太平天國,名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組建湘、淮軍,會同外人協助編練的常務軍、常捷軍,裝備洋槍、洋砲,成為對抗太平軍的主要力量。曾國藩還以中國禮義人倫為號召,贏得社會大眾的認同,共抗太平軍

  清文宗咸豐6年(1856),清朝廣州水師在英國商船亞羅號(Arrow)上進行的搜查、逮捕海盜及嫌疑犯等行動,史稱「亞羅船事件」。同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聖馬賴Auguste Chapdelaine)到中國傳教,由於違規進入大陸傳教,因此遇害,史稱「廣西西林教案」。

  而正好英國、法國一直要求中國:「全面開放通商,公使駐京,鴉片合法上市。」遭清廷拒絕,惹火英法兩國。咸豐7年(1857),英法各自以「亞羅船事件」、「廣西西林教案」作為藉口,組成聯軍,對華出兵,史稱「英法聯軍」。第一次英法聯軍攻佔大沽、天津,第二次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大肆掠奪珍品財物,火燒圓明園文宗出奔熱河承德避暑山莊,躲避英法聯軍。

  清文宗咸豐8年(1858),俄羅斯趁著中國陷於太平天國、英法聯軍交相為患之際,脅迫清廷訂定《璦琿條約》,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之領土。

  清文宗咸豐10年(1860),清廷又被迫與英、法、俄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其內容為:一、外國得駐使北京。二、鴉片合法買賣。三、賠款。四,割讓九龍給英國。五、中國沿海、江開放更多通商口岸──如臺灣之淡水、基隆、安平、打狗(高雄)。六、外國商船、軍艦可在內河自由航行。七、允許外人進入大陸與臺灣傳教、遊歷。八、割讓烏蘇里江以東給俄國。不平等條約對中國之害又加深一層,九龍與香港一樣正式脫離廣東,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而列強勢力也由海口進入內地

  清文宗咸豐11年(1861),咸豐皇帝駕崩,享年30歲。其5歲之長子愛新覺羅載淳繼任,是為「清穆宗同治」。原設年號為「祺祥」,隨後不及一年發生「辛酉政變」,最終由其嫡母慈安太后與生母慈禧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史稱「兩宮聽政」,並改年號為「同治」。

  同年間,由於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的刺激,加上太平天國未平,清朝恭親王奕訢以及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張之洞等諸將在兩宮太后主導下,開始推動經歷33年的「自強運動」(1861─1894):中國設置首個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經營外交、通商、海關、洋務等相關事宜。也開始翻譯國際公法,派遣駐外使節、留學生,逐漸融入國際社會。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中國為培養翻譯外交人才,創辦同文館、廣方言館等新式學堂。曾國藩還設置「安慶內軍械所」,製造子彈、火藥、槍炮、輪船,為中國最早的現代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還製造出中國第一個蒸汽機、第一艘火輪船,乃中國科技之進步。同年間,陝西、甘肅爆發「同治陝甘回變」,還波及寧夏、青海、新疆、外蒙古,西北民變持續延燒。

  清穆宗同治2年(1863),葡萄牙於廣東澳門,又佔領塔石、沙岡、新橋、沙梨頭等地。同治3年(1864),清軍大破太平軍,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湘軍攻破,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虜,作亂14年的太平天國終於滅亡。同年間,葡萄牙佔領澳門路環;新疆因「同治陝甘回亂」之影響,爆發「同治新疆回變」,俄羅斯乘亂入侵、吞併了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的大片領土

  清穆宗同治4年(1865),清廷開始發展新式工業:李鴻章上海成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亦為清朝自強運動中成立的軍事生產機構,為晚清中國最重要的兵工廠,為後來「江南造船廠」的前身。 同年間,在南京也建立了「金陵機器製造局」。

  清穆宗同治5年(1866),左宗棠設立「福州船政局」,設有鐵廠、馬尾造船廠、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新式造船廠,也是清朝經營的最大造船廠,為自強運動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國近代軍事工業。該局成立後,福建地方官員便開始向英、法、德、美等國採購及製造小型戰艦用作巡洋緝私;後成立「福建水師」,負責守衛福建、臺灣臨海。該局到清德宗光緒33年(1907)為止,共製造各種船舶約40艘

  福州船政局成立同年,時任兩廣總督瑞麟向英國、法國購入6艘蒸汽火炮艦船,成立「廣東水師」,用於巡海、緝私、捕盜,主要基地設在廣州黃埔

  清穆宗同治6年(1867),清廷成立「天津機器製造局」,最初由三口通商大臣完顏崇厚為經始督辦人、英國人密妥士John Armstrong Taylor Meadows)擔任總辦。該局基本工程是煉鋼,以製造火藥、槍炮、子彈、水雷,布置水雷用的輪船和挖河船為主。同治8年(1869),左宗棠建立「西安機器局」,專門生產彈藥。同治9年(1870),李鴻章接手承辦天津機器製造局的事務。

  清穆宗同治10年(1871),一琉球船隊登上臺灣東南部海岸,被當地原住民視為入侵者,遭到出草(獵首)、處決,船隊69人僅12人生還回國,史稱「八瑤灣事件」。

  清穆宗同治11年(1872),左宗棠將西安的機器局遷往蘭州,「蘭州機器局」成為西北最早的現代工業企業。同年起,中國每年向美國派遣30名幼童留學,一直到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這群留美學生為國家未來之主人翁,大多成為日後的重要人物,例如廣東人詹天佑,為首批中國留美幼童之一,後來成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於光緒31年(1905)負責修建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清穆宗同治12年(1873),湘軍左宗棠的部隊終於把持續10餘年的「同治陝甘回變」完全平定。 同治13年(1874),日本因為3年前的「八瑤灣事件」,出兵臺灣,攻打屏東的原住民政權斯卡羅、大龜文,史稱「牡丹社事件」。後來清廷開始派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主導南洋海防,並遠赴臺灣經辦政務,並在清兵的援助下,中日戰爭情勢扭轉,雙方得以談判,年底日軍全撤。有鑑於「牡丹社事件」的震撼,清廷兼採「鞏固海防(沿海、臺灣)」與「塞防(蒙古、新疆)」之國策,對臺灣治理轉入積極

  臺灣「牡丹社事件」剛平息不久,清穆宗同治皇帝死於天花,年僅18歲,為清朝壽命最短的皇帝穆宗無後,慈禧太后即挑出清文宗之弟「醇賢親王奕譞之子愛新覺羅載湉穆宗之堂兄弟)入嗣為帝,是為「清德宗光緒」。由於德宗才3歲,故仍為慈安慈禧兩宮垂簾聽政。

  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而當時日軍剛撤出臺灣,漢原又起衝突,大龜文王國的原住民對漢人出草,沈葆楨派兵鎮壓,大龜文總頭目率眾投降,諸社薙髮歸化,大龜文歸順清廷

  清朝的福建臺灣增設為「二府八縣四廳」。新設臺北府下轄三縣一廳,即宜蘭縣、淡水縣、新竹縣、基隆廳臺灣府下轄五縣三廳,即彰化縣、嘉義縣、臺灣縣、鳳山縣、恆春縣、卑南廳(今臺東、花蓮、宜蘭南部、屏東東南)、澎湖廳、埔裏社廳(南投埔里)。 沈葆楨還廢除渡臺禁令,使得中國人大量遷臺。沈葆楨返回大陸後, 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成立「南洋水師」

  清德宗光緒2年(1876),左宗棠率師西征,收復迪化一帶。光緒3年(1877),清軍收復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持續10餘年的「同治新疆回變」結束。光緒5年(1879),廣東澳門的葡萄牙人佔領龍田村。光緒7年(1881),慈安太后駕崩,慈禧太后獨自垂簾聽政;同年,清朝通過交涉收回被俄羅斯侵佔的伊犁。光緒9年(1883),葡萄牙人佔領澳門的望廈村(望廈)、荔枝灣 、石澳、青洲等地,建立海島市
 
  清德宗光緒10年(1884),清廷下旨設立新疆省。同年間,法國侵略清朝屬國─越南。此為「中法戰爭」,法軍攻佔北越,被清軍擊退,但法國海軍炮毀馬尾造船廠,還占領澎湖,封鎖臺灣中國不得不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英國也趁機進佔緬甸。11月24日,廣東人孫中山於夏威夷檀香山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矢志革命,企望讓中國走向共和

  清德宗光緒11年(1885),臺灣脫離福建,改制成為獨立的「福建臺灣省」,安徽人劉銘傳被委任為第一任臺灣巡撫。福建臺灣省成立後,立即修改行政區劃:臺灣省之下,卑南廳升格為臺東直隸州;而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基隆廳臺北府管轄;臺灣縣、彰化縣、雲林縣、苗栗縣、埔裏社廳臺灣府管轄;安平縣、嘉義縣、鳳山縣、恆春縣、澎湖廳臺南府管轄。臺灣省為「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省會定於臺灣縣(今臺中)。光緒13年(1887),劉銘傳完成建省工作,也建設電燈、電報,臺北府首先有電燈,為臺灣近代化奠定相當基礎

  臺灣完成建省工作的同一年中,已幾乎占領整個廣東澳門的葡萄牙,迫使清廷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規定中國同意葡國「永居管理澳門」,但未經中國同意葡萄牙永不得轉讓澳門予他國。

  清德宗光緒14年(1888),臺灣巡撫劉銘傳計劃從基隆至臺南敷設縱貫鐵路,便開始動工;同年間,李鴻章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立「北洋水師」,是清朝新式海軍艦隊中規模最大、投資最巨者,規模一度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光緒16年(1890),臺灣「劉銘傳鐵路」完成,但由於資金不足及劉銘傳離職,故僅敷設基隆到臺北約32公里,後於光緒19年(1893)又延伸到新竹約67公里。 此為為今日縱貫線北段之前身,亦是臺灣第一座鐵路隧道,也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座鐵路隧道

  清德宗光緒20年(1894),朝鮮(韓國)發生「東學黨之亂」,中日兩國皆出兵,日本突襲清廷駐軍,挑起「甲午戰爭」。中國海軍、陸軍皆敗,北洋艦隊嚴重受創。至此,歸納清朝33年來「自強運動」之失敗:初期強兵、中期求富,卻缺乏通盤的計劃、健全的領導,一味模仿技術器械,不在制度、思想上革新,還有清朝官吏敷衍塞責、貪汙浪費的政治風氣,中央上慈禧太后剛愎自用保守派人士阻撓破壞,以致「自強運動」一敗塗地。


  清德宗光緒21年(1895),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清朝代表為李鴻章、日方代表為伊藤博文,雙方簽訂以下內容:一、割讓遼東半島、臺灣省(含澎湖)給日本。二、賠款二億兩。三、承認朝鮮獨立。四、允許外人在通商口岸設廠製造。然而,俄、德、法三國干涉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李鴻章還採取「聯俄制日」的政策,與俄羅斯簽訂《中俄密約》,俄國勢力深入東北。《馬關條約》的影響,使得海外各國後續在華劃分勢力範圍,要求租借港灣,使中國深陷瓜分的危機:德國在山東;俄國在東北、長城以北;英國在長江流域;法國在西南各省;日本則在福建

  《馬關條約》剛簽不久,臺灣省被割讓的消息,令當時治省的巡撫廣西人唐景崧以及許多臺灣民眾不服唐景崧與當地士紳密談,會後發表「臺民布告」,又叫士紳們發電報給總理衙門、北洋大臣、南洋大臣、閩浙總督、福建布政使、全臺長官,表明獨立的意圖,隨後宣布成立「臺灣民主國」的政權。唐景崧被推為臺灣民主國的大總統、客家人丘逢甲為副總統兼團練使,領導義勇軍抗日

  可惜隨著日軍登臺,雙方衝突在「乙未戰爭」軍力懸殊之下,「臺灣民主國」的義勇軍節節敗退,才當1個月大總統的唐景崧逃跑,副總統丘逢甲也隨後逃(但據說曾經率兵抗戰20日不力才逃)。繼承第二任大總統的廣東人劉永福鎮守臺南4個月,一樣陣前潛逃,將近5個月的「臺灣民主國」就此滅亡。至此,臺灣當地結束212年的「清領時期」,進入「日據時期」。

  臺灣日據時代開始的第一年,興中會在英屬香港成立總會。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東廣州為根據地,為「乙未廣州起義」,但後因情報走漏以致軍事行動失敗

  自甲午戰爭之後,有感於中國面臨瓜分亡國的危險,清德宗銳意變法革新,誓願「不做亡國之君」,於光緒24年(1898)歲次戊戌頒布《明定國是詔》,表明變革決心。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德宗起用康有為梁啓超等推行新政,史稱「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清德宗光緒皇帝的「戊戌變法」,新政內容如下:教育上,廢八股文,改試策論(實例題);設立新式學堂,學習西學,受新式教育的新知識份子崛起,逐漸取代傳統士大夫,成為帶動社會變革的主要力量。政治上,裁減冗官冗員,去蕪存菁;鼓勵官民上書議論時政期間有識者已提出「召開國會」、「君主立憲」、「共和立憲」等要求,促使中國之民主發酵。軍事上,裁減舊式軍隊,訓練新式海陸軍。經濟上,設農工商總局、鐵路礦物局,興辦新式實業。清末軍人、商人社會地位提高,鼓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中國婦女覺醒

  然變法不過百日最後失敗,失敗原因有三:第一,缺乏通盤考量。第二,引起滿人與眾官員的疑懼。第三,主事者無實權。加上清德宗有意通過「維新派」奪回權力,威脅到慈禧太后的地位,慈禧太后等「守舊派」發動「戊戌政變」,德宗被囚禁,慈禧太后獨霸中央。而慈禧重新當政,激化民間輿論支持興中會孫中山黃興等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張

  清德宗光緒25年(1899),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尊重中國領土、主權之完整,海外各國對華貿易機會均等,列強支持,中國暫免於瓜分。而西方傳教士自深入中國傳教以後,不肖教民橫行鄉里,造成民怨,使很多未信基督教的華人產生「仇洋反教」的情結。

  清德宗光緒26年(1900)歲次庚子,有一名為「義和團」的武裝幫派盛行於山東一帶,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到處攻擊國內的外國人。時任山東巡撫袁世凱壓制其活動,義和團遂轉至直隸省(今河北)發展

  自「維新派」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得到外國政府庇護,慈禧太后謀廢德宗,先立德宗堂兄載漪之子愛新覺羅溥儁為儲君,各國反應冷淡,加上「仇洋反教」的熱潮,更使慈禧與「守舊派」痛恨外人。於是義和團一入直隸,慈禧縱容他們對洋人展開攻擊,史稱「庚子事變」。義和團入京後,先後殺害日本大使國書記、德國公使,引起各國抗議,慈禧太后直接下詔宣戰,招惹「八國聯軍」。

  德、法、英、美、俄、義、日、奧等八國聯軍攻華期間,興中會孫中山等人先赴香港,但被禁入境後轉往臺灣,得臺灣總督府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村)發動「惠州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變卦而失敗。而在八國聯軍的槍砲威力下,已攻佔天津、北京,俄羅斯也乘機侵占東北,空有拳頭、刀劍的義和團潰敗,慈禧太后帶著清德宗倉皇逃往西安

  清德宗光緒27年(1901)歲次辛丑,清朝派李鴻章與各國簽訂《辛丑和約》:中國付上四萬萬五千萬兩的鉅額賠款,並允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及附近要地,且削平大沽的砲臺。朝野從仇外到懼外,賠款增加人民沉重負擔,華北要地處於外國軍隊控制之下,再無國防可言。

  而庚子事變後,革命形勢急速發展,成立許多革命團體。清德宗光緒31年(1905),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結合,於日本東京成立「中國革命同盟會」(簡稱「同盟會」)。入會誓詞包含孫中山提倡的《三民主義》宗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民族主義/民有)、創立民國(民權主義/民主)、平均地權(民生主義/民享)。」

  清德宗光緒30至31年(1904─1905),由於「八國聯軍」時俄羅斯佔領東北一事,令日本不滿,兩國開戰,爆發「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俄國,兩國瓜分東北權益,日本勢力進入東北。此戰激發國內輿論,要求立憲,清廷為抵制革命,有意立憲。清廷派遣大臣出國考察憲政,並於光緒32年(1906)宣布預備立憲

  清德宗光緒33年(1907),國內兩廣地區接連爆發余丑的「潮州黃花岡起義」(廣東潮州黃花岡)、鄧子瑜的「七女湖起義」(廣東惠州市惠城區汝湖鎮)、王和順的「防城起義」(廣西欽州王光山)、黃明堂的「鎮南關起義」(廣西友誼關),皆失敗

  清德宗光緒34年(1908),清廷正式頒布《憲法大綱》,在各省成立諮議局,北京成立資政院。而外國的侵略並不停歇,葡萄牙對中國要求擴展澳門邊界,並劃定澳門的界址,澳門正式脫離廣東,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同年間,興中會黃興由廣西安南率革命軍發動「欽廉上思之役」、黃明堂於雲南河口爆發「河口起義」,俱敗。年末,清德宗光緒皇帝駕崩,隔日換慈禧太后駕崩,眾臣均奉慈禧遺詔,尊德宗之姪愛新覺羅溥儀為帝,是為「宣統皇帝」,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帝制的末代皇帝。由於登基時年僅3歲,其父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

  清宣統元年(1909),自強運動時的四大艦隊「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廣東水師」、「福建水師」合併,並重組劃分為巡洋艦隊巡江艦隊,日後成為著名的「中華民國海軍」。同年間,位於北京和河北張家口境內之京張鐵路正式通車,全線從豐臺柳村為起點,經關溝至張家口站,全長201.2公里,共建14個車站、4條隧道、125座橋樑

  清宣統2年(1910),失業軍官倪映典於廣州發動「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同年間,在臺灣的閩南籍醫師蔣渭水,即使在日本統治之下,仍勇敢從事一些充滿民族意識的反抗異族運動蔣渭水還認為:「要救臺灣,非先從救祖國著手不可。」於是他便向志同道合的臺灣民眾募款,支持中國革命

  清宣統3年(1911)歲次辛亥,清廷成立責任內閣,國內輿論譏為「皇族內閣」。「皇族內閣」顯示清廷無立憲誠意,立憲人士大失所望,轉而支持革命。同年4月23日,同盟會於廣州發起「黃花崗起義」,由黃興指揮。此役72烈士與眾多先烈之犧牲,振奮革命黨士氣,乃「武昌起義」成功的前奏

  同年5月,清廷宣布鐵路國有,要將地方準備興建的川漢鐵路、粵漢鐵路進行國有化。6月起,四川掀起「保路運動」,得到湖南、廣東等各省熱烈迴響,湖北的革命黨亦乘機起義

  同年10月10日,爆發「武昌起義」。革命黨奮戰至12日佔領武漢三鎮,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 此時中國革命之火燎原,大多數省分及上海、南京均宣布獨立,「辛亥革命」大成。光復各省決定推派代表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元旦,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中國終結長達兩千年的帝制政體,建立史上第一個共和國,是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同年2月12日,北洋軍的袁世凱出面逼退6歲的清宣統溥儀,壓制住清朝眾臣,結束自後金努爾哈赤起延續近286年的清朝,亦結束滿清200餘年的統治

  同年4月1日,孫中山辭職,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推薦袁世凱繼任大總統。

  中華民國13年(1924)3月12日,孫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0歲。

  中華民國29年(1940)3月12日,孫中山被中央政府尊為「中華民國國父」。

  以上為中華民國的前朝大致介紹,若欲了解更多有關中華民國的歷史,請繼續瀏覽這部《中華民國志》的其他專欄,謝謝。

看更多投稿作品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70705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寒假年假去哪玩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喜歡★johnchiu0818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寒假年假去哪玩?在家讀史... 後一篇:【影片】咱們中華民國的健...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blackotori大家
歡迎大家來小屋看看,說不定會有你喜歡的?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04:59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