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 GP

有關天師張虛靖的形象 作:二階堂善弘

作者:玄都之王│2016-12-14 00:36:07│巴幣:12│人氣:817
前言
 北宋時期活躍的第三十代天師張虛靖是歷代張天師之中,特別出色的人物。從南宋到元代,在江南,所謂「張道陵後裔」龍虎山正一天師的権威確立了。其過程中,附加了神話性,被人重視的就是第三十代天師張虛靖[1]。

 通俗文學作品常常稱張虛靖「法力無邊」。但是這種形象跟史料上稱爲「儒雅」的實像之閒有很大的差異[2]。在這裡從文學作品、史書、道經等資料檢討張虛靖的形象。還要討論張天師系譜的問題。


1.文學作品裡的張虛靖
 張虛靖,諱繼先,「虛靖先生」是其號。但是通俗文學作品上,往往只稱「張虛靖」。根據史料,張虛靖是北宋徽宗朝之人。然而他在《水滸傳》第一回(楔子)裡出現,《水滸》第一回的背景是仁宗皇帝時代,這明明是時代不合。關於這個記載,不能簡單地說小說的虛構,因為這裡的「張虛靖」不一定是指第三十代張繼先。

《水滸傳》第一回云:[3]
 洪太尉便問監宮真人道,天師今在何處。住持真人向前稟道,好教太尉得知,這代祖師,號曰虛靖天師,性好清高,倦於迎送。…(略)…
 看時,只見那一箇道童,倒騎着一頭黃牛,横吹一管鐵笛,轉出山凹來。…(略)…真人道,太尉可惜錯過,這箇牧童正是天師。…(略)…
 這代天師,非同不可,雖然年幼,其實道行非常。他是額外之人,四方顯化,極是靈驗。世人皆稱爲道通祖師。
 
 梁山英雄們,本來都是天上的一百零八魔星,他們封鎖在龍虎山的伏魔殿下。仁宗派遣洪太尉,但他誤放了魔星,這就時《水滸》的開端。在這裡出現張虛靖,他收了仁宗皇帝的邀請,去開封作避瘟疫的齋醮。在這裡說,張虛靖是個「道童」,看起來非常年輕。但是不像其外貌,他有強力的法力。
 
 按照《漢天師世家》等張天師的譜系,仁宗時的張天師應該是第二十五代張乾曜,號「澄素先生」這個人。可是在《水滸傳》這地方,只說「虛靖天師」,而不說第幾代或者「三十代張繼先」。事實上「虛靖」其稱號,本來不是一個人占的稱號,後面探討這個問題。《水滸傳》根據《大宋宣和遺事》的內容,而發展其故事。《大宋宣和遺事》裡有張天師退蛟的故事。在這裡明明地寫「張虛靖」就是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4]:
 崇寧五年夏,解州有蛟在鹽池作祟,布炁十餘里,人畜在炁中者,輒皆嚼嚙,傷人甚衆。詔命嗣漢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治之。不旬日間,蛟祟已平。
 繼先入見帝,撫勞再三,且問曰,卿此剪除,是何妖魅。繼先答曰,昔軒轅斬蚩尤,後人立祠於池側以祀焉。今其祠宇頓弊,故變爲蛟,以妖是境,
 欲求祀典。臣頼聖威,幸已除滅。帝曰,卿用何神,願獲一見,少勞神庥。…(略)…此即蜀將關羽也。…(略)…仍賜張繼先爲視秩大夫虛靖真人。

 這個「治蛟」故事,膾炙人口。在解州作怪的蛟就是古時候蚩尤,張虛靖用神將關公治妖。

 這時候關公的地位還沒像今天那麽高。只是治妖的神將而已。其實此時以前,關公還不在道教神明行列。解州是關公的故鄉,所以在這裡張天師用他治妖。後來關公信仰與其廟普遍,出現了顧炎武嘆「關壯繆之祠至遍于天下」的情況[5]。

 同樣的故事在《三教源流捜神大全》裡也有[6]。故事內容比《大宋宣和遺事》更複雜,但是基本上差不多。要注意的時《三教源流捜神大全》稱爲,此事是在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發生的。可是在《三教源流捜神大全》,只說「張天師」從這裡不能決定這個「張天師」到底是誰。關於這個問題有重要的資料,就是《關雲長大破蚩尤》雜劇。從這雑劇的記載,使關公退蚩尤的張天師就是第二十五代天師張乾曜[7]:
 貧道姓張,名乾耀,道號澄素。我祖傳道法,戒律精嚴。三十二代,輩輩留傳。貧道在這信州龍虎山居住,毎日修行辧道。…(略)…
 小官天朝使命是也。今奉聖人的命,着小官直至信州龍虎山,請虛靜天師。

 在這雑劇裡,張乾耀(張乾曜)就是「三十二代」,而稱爲「虛静天師」。我們可以看這個記載只是錯誤而已。但是,至少可以說這資料提示張乾曜也有「虛靖」的稱號的可能性。

 其實,第二十五代張乾曜和第三十代張繼先,關於這兩個張天師,類似的事跡比較多,所以容易混淆。按《歴世真仙體道通鑑》[8],有關張乾曜天師,「宋仁宗聞其有道,天聖八年(1030)五月赴闕,賜澄素先生之號」,有關張繼先天師,「宋徽宗崇寧以來,凡四召至闕,賜號虛靖先生」的記載。這個兩個天師之間,從第二十六代到第二十九代的張天師,特別沒有事跡。可是關於這個問題,從文學以外的資料也有記載。關於張乾曜,《龍虎山志》有注記[9]:
 陸放翁筆記,信州龍虎山漢天師張道陵後,世襲虛靜先生號,蠲賦役。自二十五世孫乾曜始,時天聖八年也。今黃冠輩謂始三十二代,謂三十二代爲張虛靜,非也。

 《龍虎山志》的編者以爲「世襲虛靖先生號」不是事實。但是這個世襲張虛靖號的記載,跟《關雲長大破蚩尤》雜劇完全一樣。還有張乾曜稱爲第三十二代的部分也相同。不能簡單地斷定「非也」。除了這兩種資料之外,《續資治通鑑》也有記載[10]:

 甲寅,賜信州龍虎山張道陵二十五世孫乾曜號虛靖先生,以其孫見素為試將作監主簿,仍令世襲先生號,蠲其租課。

 《大破蚩尤》雑劇、《續資治通鑑》和《龍虎山志》這三種資料同樣說「世襲虛靖先生號」不是偶然。當時「張虛靖」,有時候指第二十五代張乾曜,有時候指第三十代張繼先,所以有的部分混亂。因爲這兩個人都有虛靖的法號。有的史料,第二十四代張正随的事跡也跟張乾曜混淆的部分,那由於世襲虛靖先生的原因。

 所以所謂「虛靖天師」活躍的時期,涉及到真宗、仁宗、徽宗三個皇帝的時代。然而在解州滅蛟的天師,有時候指張乾曜,而有時候指張繼先,這種混亂也是由於「世襲」的問題發生的。當然,對文學作品不能嚴格地要求,但是考慮這個事情,我們還可以想《水滸傳》第一回的虛靖天師就是第二十五代張乾曜,就沒有矛盾。

 另外有些文學作品裡,常常出現「仙人」張虛靖。例如,薩守堅為主的小說《呪棗記》,傳授薩真人道術的人物是個張虛靖[11]:
 忽見有三位道人而來,…(略)…此三道人正是張虛靖,王方平,葛仙翁也。因見這個薩君誠心慕道,遠來叩己,于是三人共議,就在半路之中傳他的妙法。

 跟王方平和葛玄一起出現,所以張虛靖就是長生不老的仙人,有濃厚神話性的人物。然而,之後薩守堅上龍虎山,見張虛靖的兒子,就是第三十一代天師。但是,這個如果這裡的「張虛靖」是繼先的話真奇怪,因為從《歴世真仙體道通鑑》,關於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說,「不娶」,他沒有兒子。可是這個記載不能可靠、關於這個問題後面再檢討。

 從薩守堅時來看,這裡的張虛靖應該是繼先,好像《呪棗記》的作者,沒考慮到史實,襲用歴代張天師的父子相襲的情況。

 其他,《張天師》雑劇也出現,「第三十七代張天師」,可是他的名字與事績等,都不明白。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中也有張天師,小說裡非常重要的人物,但是,他只稱「張某」,沒有跟史實的關係。許多文學作品裡,影響最大的張天師就是張虛靖。除了初代天師張道陵之外,幾乎都沒有這種人物。但是,這個「虛靖先生」形象,就是張第二十五代乾曜與第三十代張繼先等,幾個張天師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可是,還是影響力最大的還是第三十代張繼先。然而,《歴世真仙體道通鑑》等資料有很多問題。下面看實在的張繼先的事跡,檢討這個問題。

2.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的事績與思想
 有關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1092-1126)的資料,有《歴世真仙體道通鑑》《漢天師世家》《龍虎山志》《玄品録》等[12]。還有他寫的文章在《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録》[13]。另外《道法會元》[14]也有有關繼先的記載。

其中《玄品録》論張繼先寫如此[15]:
 張繼先,漢天師三十代孫。九歲得其法,淵黙寡言,清癯白皙,眉目真天人也。
 徽宗遣使召之,既至秩以碧虛大夫,先生方十三歲,辭不受。
 崇寧四年,再召命弭解州鹽池怪事,甚神異,賜號虛靖先生。政和中大內災,命禳之。因奏紅羊赤馬之厄,其語秘。

 還有繼先的傳記《歴世真仙體道通鑑》《漢天師世家》有比較詳細的內容。根據這些資料,他的事跡就如此。

 張繼先,字遵正。但《漢天師世家》說「字嘉聞」,又其他資料稱「字道正」。而其號「翛然子”。他的父親叫張処仁,仕宋做臨川知縣。所以我們看到繼先不是第二十九代天師的嗣子。但關於這個方面有矛盾。比方《漢天師世家》云繼先是第二十七代天師張象中的曾孫。《歴世真仙體道通鑑》說第二十六代張嗣宗的後裔。

 繼先只年紀九歲繼承天師之位。莫非《水滸傳》裡說「道童」就是反映著這個史實?徽宗皇帝召他四次,赴開封。然後在解州治妖。這個故事以後發展到《宣和遺事》裡所看見的故事。徽宗賜「虛靖先生」號,因為徽宗迷信道教,所以許多道士被重用。但是,繼先好像對俗世名譽沒有興趣,所以馬上回到龍虎山。靖康二年(1127)應欽宗皇帝的邀請,路上在泗州仙去。享年三十六。他的著作《大道歌》《心說》流傳於世[16]。他一生不娶,沒有兒子,所以他叔父張時修襲三十一代天師之位。

 有關張繼先,《宋史》本紀只有徽宗紀崇寧四年條「賜張繼先考法。辛酉,命官分部決號虛靖先生」而已[17]。他沒有林靈素那樣的影響力,所以在《方技傳》不立傳。事實上,從史籍來看,這個時代龍虎山正一教的地位還沒高。正一教在江南道教開始發揮影響力卻在元代。但是一方面《玄品録》稱「甚神異」,張繼先的法力高強的形象,很早已經成立了。關於這個,一定跟雷法有關係。

 關於怎樣看神霄派、清微派等雷法諸派難於決定,可是我認為雷法諸派就是在宋代發展的以雷法中心的新道教派[18]。這雷法諸派,對後代道教有龐大的影響。其中神霄派、王文卿從火師汪真君傳授,以後非常流行。後來道士林靈素慫恿徽宗,徽宗稱「教主道君皇帝」,這也許是北宋滅亡的原因之一。所以後世批評徽宗和林靈素,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對政治、宗教方面的影響力真可觀。後來《道門十規》[19]說:「神霄自汪,王二師而下,張、李、白、薩、潘、楊、唐、莫諸師」,張繼先占神霄祖師中的重要地位。

 從《龍虎山志》來看,繼先與王文卿、林靈素、徐神翁等道士有密切的關係。還有,在明代集雷法儀禮的《道法會元》裡,有一些以張繼先為中心的法術。卷二五八「東平張元帥専司考召法」,卷二五九「地祇馘魔關元帥秘法」,卷二六十「鄷都朗靈關元帥秘法」等。有關關元帥的法術裡以張繼先為主,就根據有名的治蛟的故事。

 從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張繼先與雷法的密接的關係。張繼先的這些用雷法辟邪的形象,後來慢慢地發展到文學作品中的「張虛靖天師」。

 還有《明真破妄章頌》[20],表示張繼先與雷法的關係的重要資料:
 元精元氣與元神,三者无形亦有形,運用得傳真可見,光明无極是分明。
 雷乃先天炁化成,諸天仙聖總同真,我身一炁相關召,同祖同宗貼骨親。

 張繼先在這裡主張「身外雷法」和「體內錬氣」的一致。好像雷法之中,這個理論被重視,《道法會元》的編者在卷七一裡引用。看起來跟卷七十所謂「王文卿撰,白玉蟾註」的「玄珠歌」内容上有密切的關係。

 另一方面,他想融和跟清微派等雷法諸派與正一派,《明真破妄章頌》有「萬法本來歸一處,何分正一與清微」之言。從「張虛靖」傳道的薩守堅也成為雷法祖師。以後白玉蟾等活躍。但是在正一派,好像引進雷法的就是張繼先。南宋以後,在龍虎山號「冲虛先生」留有光等,出現了許多許多雷法方面著名的道士。後來關於最重要的道經《道法會元》,就是由正一派編輯的[21]。另外《心說》[22]云:
 夫心者萬法之宗,九竅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並生,爲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帥長於一體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壞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動也。

 在這裡,張繼先還要融合道、禪、儒等各種思想。還有《虛空歌》中,他常常用禪方面的詞來解釋自己的看法。可是在《大道歌》《休歇歌》裡,他還重視「絶情修養」等傳統修煉[23]。

 總而言之,張繼先一方面學雷法,一方面有禪、儒的知識,發揮才能很多方面,不像一般所謂「張天師」的人物。《三十代天師張虛靖真君語録》有很多詩文,他這個方面也有才能。後來只強調他「法力高強」的形象,有點不合適。

 另外,《三十代天師張虛靖真君語録》與《歴世真仙體道通鑑》《漢天師世家》的記載有的地方不一樣。婁近垣編輯《龍虎山志》時,呈疑義[24]。這就是從第三十代張繼先到第三十一代張時修襲天師之位的事。張繼先沒有兒子,所以天師位「眾推承襲」,傳到他叔父張時修。但是關於這記載有點懷疑。因為《虛靖真君語録》謝職官表有「無間顓蒙,義重天倫,推及臣子。雖縁故例,實駭當時」,從這個記載,繼先確有兒子。而且他的「傳天師與弟青詞」稱「今諸籙之師,兄辭而弟受」。天師之位一定傳到他弟。

 《漢天師世家》說,張繼先打算把天師之位傳道他弟淵宗,可是他在泗州逝世,時修得到張天師的寶劍與印綬。所以眾人推薦時修。但是想《漢天師世家》根據的《歴世真仙體道通鑑》裡,關於時修只有「眾推承襲」的記載,沒有繼先的弟弟和兒子等事情。《歴世真仙體道通鑑》與《虛靖真君語録》之間,從繼先到時修襲天師位的事情完全不一樣。《漢天師世家》折中兩個資料要解釋,仍然有矛盾。關於這個,好像《歴世真仙體道通鑑》記載不是史實。張繼先有子,然後把天師之位傳到他弟弟。當然《漢天師世家》的譜系也有錯誤。可是,這不只《歴世真仙體道通鑑》《漢天師世家》的記載有錯誤,而本來的張天師譜系有虛偽。下面討論這個問題。

3.關於張天師譜系的疑問
 一般認為,張天師之位,跟孔子的後裔孔府一樣,從初代天師張道陵世世代代傳到現在。《元史》釋老傳有這個記載[25]:
 正一天師者,始自漢張道陵,其後四代曰盛,來居信之龍虎山。相傳至三十六代宗演,當至元十三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略)…
 二十五年再入覲。世祖嘗命取其祖天師所傳玉印,寶劍觀之,語侍臣曰,朝代更易已不知其幾,而天師劍印傳子若孫尚至今日,其果有神明之相矣乎。嗟嘆久之。

 元世祖嘆,雖然歷代皇帝的後裔所在不明,只有張天師的子孫傳到現在。

 現在的道教研究論文之中,不少人繼續保持這個看法。比方,任繼愈、陳兵[26]、秋月觀瑛[27]、荘宏誼[28]等的著作主張這個「傳統」的看法。可是反對這個看法的意見也有,比如,有福井康順[29]、窪德忠[30]等論,否定張天師的譜系。到了現在,由於卿希泰、李剛[31]等考察,完全否定傳統的看法了。在這裡靠這些考察,研討「第三十代」張繼先和有些張天師的譜系。

 在《歴世真仙體道通鑑》《漢天師世家》,最不可靠的是從第四代張盛到第二十八代張敦復的譜系譜。張盛移到龍虎山以後,都長子襲教,而且全部在百歲、九十歲左右的長壽去世。到了第二十八代張敦復,幾乎都沒有夭壽的,真不可思議。然而,第二十九代張景端,稱為敦復的「第五子」。恐怕從這裡才開始可靠的記載。還有關於張繼先,他從傍系出身嗣教。然後,兄弟、親族之間襲教也往往出現了。從這裡來看,第三代到第二十八代譜系是後世涅造的。

 原來唐玄宗時,張天師譜系已經不明白,所以玄宗命令「審定」張陵後裔的譜系[2],同時,唐代有張陵的後裔張探玄的碑文,說他家世世代代當官僚,然後他出家做道士[33]。而且「天師」這個稱號,不是張家後代專有的。從六朝到唐代,許多道士稱天師號。比方,寇天師(寇謙之),陸天師(陸修静),吳天師(吳筠),葉天師(葉法善),杜天師(杜光庭),李天師(李渤)等等。從這個來看,那時候張天師沒有道教上的特別的地位。天師只是地位比較高的道士的尊稱而已。五代時,張天師已經居龍虎山的時候,也有稱「鄧天師」的一派。所以「天師」這個稱號是在北宋以前一種泛稱而已,沒有特別的意思。

 那麼,到底甚麼時候開始稱「張天師」的一派居龍虎山呢?  根據李剛等考證,李翔撰《渉道詩》有題《獻龍虎山張天師》的一首詩。不能簡單地決定其成立年代,但是大概寫在唐末。還有五代徐諧《茅山道門威儀鄧先生碑》有「詣龍虎山十九代天師參授都功正一法籙」的話,另外陳喬《新建信州龍虎山張天師廟碑》有「二十二代張秉一」的記載,恐怕張天師的譜系在五代已經確立了[34]。

 可是這種資料也有很多問題。例如,陳喬碑文稱「第二十二代」的張秉一,在《歴世真仙體道通鑑》稱「第二十一代」。又徐諧碑文,咸通十二年(871年)「第十九代天師」在,然而《歴世真仙體道通鑑》說,唐懿宗在咸通年間叫「第二十代張諶」做金籙醮。北宋張君房撰《雲笈七籤》,關於張天師幾乎都沒有記載。還有先談到的《漢天師世家》裡把「第二十五代張乾曜」稱為「第三十二代」。

 從這些資料來看,關於張天師的嗣教,在北宋時期還沒確定。到了元趙道一《歴世真仙體道通鑑》,道教才決定張天師的譜系。但是,南宋《佛祖統紀》卷五十二有「天師世次」,其內容跟《歴世真仙體道通鑑》差不多,所以關於張天師譜系已經確立了。要注意的是,龍虎山的正一派從五代開始,所以其歷史比較淺。張繼先做雷法的祖師,要考慮這個問題。

 可是這樣《歴世真仙體道通鑑》的記載不可靠,從第三十代張繼先到第三十一代張時修的繼承,一定有虛偽。恐怕從張時修的襲教好像有問題。還有,幾種資料所說的「世襲虛靖先生」也是史實。「張虛靖」這個稱號,從五代到北宋的幾個張天師都有的稱號,可是後來變成指張繼先一個人的。那麼,一些文學作品上的記載不一定是虛構,反映著一些史實。

1.松本浩一「張天師と南宋の道教」(《歴史における民衆と文化-酒井忠夫先生古稀記念論集》1982年)340頁。
2.任繼愈主編《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548頁。
3.在這裡用《容與堂本水滸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七十回本,這個部分不是第一回而是楔子。同書5-8頁。
4.《大宋宣和遺事》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平話集》上卷1990年)281-282頁。
5.《日知録》卷三十。
6.《三教源流捜神大全》卷三「義勇武安王」。在這裡用《繪圖三教源流捜神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9-111頁。
7.《孤本元明雑劇》(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第八冊所収。
8.《歴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十九(《道蔵》洞真部紀傳類,H.Y.296)。
9.《龍虎山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51頁。
10.《續資治通鑑》北宋紀第三十八卷,仁宗天聖八年条。但是這裡用,東吳大學陳郁夫“寒泉”。
11.《呪棗記》鄧志謨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一輯》巴蜀書社1993年)第四卷608頁。
12.《玄品録》張天雨編(《道蔵》洞神部讃録類,H.Y.780)。
13.《三十代天師張虛靖真君語録》第四十二代天師張宇初編(《道蔵》正一部,H.Y.1239)。
14.《道法會元》(《道蔵》正一部,H.Y.1210)。
15.前掲《玄品録》卷五,道品。
16.參考卿希泰主編《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二卷647頁。
17.《宋史》(中華書局版)卷二十。這裡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献」。
18.關於這個,參考前掲任繼愈主編《中国道教史》第十五章。還有前掲松本浩一「張天師と南宋の道教」,以及松本浩一「宋代の雷法」(《社會文化史學》第十七號1979年),另外有横手裕「白玉蟾と南宋江南道教」(《東方學報京都》第六八冊1996年)。
19.《道門十規》張宇初撰(《道蔵》正一部,H.Y.1222)。
20.《明真破妄章頌》(《道蔵》洞神部讃頌類,H.Y.977)。但是這個難以決定真的張繼先的文章。
21.關於這個問題,參考前掲任繼愈主編《中国道教史》551-554頁。
22.「心說」《三十代天師張虛靖真君語録》卷一。
23.前掲《三十代天師張虛靖真君語録》卷三。
24.前掲《龍虎山志》52頁。
25.《元史》卷二百二,釋老傳。
26.「正一道,即天師道,首創于漢末張陵。在道教諸派中歴史最爲悠久」,前掲,任繼愈編《中国道教史》547頁。
27.「以來,天師道は南北朝を通じて,文字通り道教を代表する存在としての地位を保ち,その後も歴代天師の統率のもとに連綿として今日に及んでおり,今なお張天師六十四代の子孫が臺灣に残っていることも,六朝以降,道教教派ならびに教學の複雑な隆退の中にあって,とにかく天師道教団が傳統的地位を保ってきたことを物語るものであろう」,秋月觀瑛「道教史」(《道教》第一卷、平河出版社1983年)43頁。
28.「由於正一派自漢末祖天師張道陵創教,流傳至今,一千八百餘年,乃歴史最悠久,傳承系統最明確的一派」,荘宏誼《明代道教正一派》(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頁。
29.「ここに問題になるのは張天師一家の性格である。…(略)…このことから想像すると,天師の存在は,北宋の初め頃からして史上には著しいようである」,福井康順「道教研究の基礎的諸問題」(《東方宗教》第二五號1965年)15頁。
30.「張盛から第二十三代天師張季文までの《漢天師世家》の記述は,具體性がかけていて,信用がおけないことはたしかである。…(略)…張魯までと,そののちとは断絶があるのではなかろうか」,窪德忠《道教史》(山川出版社1977年)139頁。
31.「至中晩唐時,逐斬形成龍虎山天師道,并構造出傳承世系」,前掲卿希泰編《中国道教史》第二卷150頁。這段由李剛撰。
32.前掲卿希泰編《中国道教史》第二卷145頁。
33.陳垣編《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136頁。
34.李翔《渉道詩》敦煌文書P3866,前掲卿希泰編《中国道教史》第二卷148-149頁。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41397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道教|高道

留言共 2 篇留言

道門基本教意派份子
六十五代張天師是誰都沒個定論..探討二三十代的天師封號指誰..沒什麼意義

倒是知道了原來還有治蛟的故事..而且還是調請關靈官護法元帥來擺平的

至於治的是不是蚩尤...我個人持懷疑態度

12-14 03:14

玄都之王
我覺得對面道協八成有那個意思要斷嗣漢天師府的傳承...12-15 06:44
玄都之王
達賴不准不轉世、天師有沒有六十五代不重要,這宗教政策徹頭徹尾就是為政治服務、就是個笑話。12-15 06:48
道門基本教意派份子
對岸的道協是全真道系在把持的…看正一道刺眼很久了吧

外加對岸雖然號稱是無鬼神論國家…實際上佛教力量強大

看看西遊記可以一直播一直拍…結果水滸傳的公孫勝變成騙神騙鬼的大神棍…高簾鬥法剪掉…樊瑞鬥法剪掉…幻魔君鬥法也沒有

還無鬼神論政府咧…大小眼非常的明顯

12-15 12:47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喜歡★z9638527411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資料】外神部分... 後一篇:天真皇人:道教經文的神仙...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chocomint路過的你
原創角色的聲庫更新了~歡迎來看\^o^/看更多我要大聲說2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