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9 GP

【轉貼】論楊康的悲劇形象(文/萬里百雪)

作者:小魚兒諸葛亮│2014-03-13 19:16:22│巴幣:18│人氣:2110
  楊康為什麼會有同類題材難以逾越的層級,這是一個很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只是每每都蜻蜓點水而過,似乎提到了,但總嫌不夠,雖然稍可解渴,還是覺得不能通透。
  我怕是也不能講得很通透,更或者這本來就是一個不可通透的問題,尤其是講楊康必要牽出郭靖,要牽出楊鐵心、包惜弱、完顏洪烈,更要牽出穆念慈,這許多的脈絡枝節一一點出來,並不使主題更加鮮明,反倒是模糊了。觀者往往會忽略掉主題,反會對一句針對配角的無關緊要的不公平評價圍追堵截,或者事情說過來兜過去,如果為他辯白,都只是在講楊康的無奈和他的風采,其實遠不止於此。
  金庸在創作楊康這個角色的時候,毫無疑問,只是簡單地把他作為郭靖的對比形象來塑造的,郭靖木訥敦厚,他便輕佻倨傲;郭靖精忠重義,他便貪圖榮華。只是金庸畢竟是講故事的高手,是才能卓越的寫家,他無論描畫哪個人物,都不肯簡單地將他臉譜化和平面化,於是即使是他筆下的楊康,也不單單僅僅是個背景,也有屬於他的喜怒哀樂和矛盾痛苦,只是他懶於深化,點到即止,即使是如此,他那曲折突變的身世和廖廖幾筆生動的外貌和形態描寫,也能激起人幾分同情和探求的欲望。比如穆念慈,因何在他輕浮來去的一場擂臺遊戲裡,便會對他情根深種?為何會將他的斷袖舞在手裡,模擬他唇角那分調笑?就在不多的描寫裡,那少年的俊美和天然的,難以臨摹的一段風流態度仍然使人過目難忘。作者寫小說的時候,對人物當然有自己的喜惡和傾向,可是寫了出來,讀者的態度卻超出了作者掌控的範圍,金庸固然是沒有想將楊康定位蘊含豐富悲劇元素的藝術形象,可是他不肯太過潦草的描寫依然給了讀者想像的空間。
  真正深化了這個形象的,無疑是八三版射雕的編劇,他簡化了郭黃的愛情,而將更多的筆墨用於描繪另一段苦戀,他拉長了楊鐵心與包惜弱的重逢到殉情這段時間,使得一切真相昭然大白,因而楊康的點點心路都看得十分明白。他使楊康的悲劇意味增強了,掘深了,開始具有一個不滅的藝術形象應有的基本素質,他將楊康在書中單純地趨利避害,難捨榮華的思想有所提升,楊康追求過程中的強硬和坦蕩,使得他的追求有了理想的味道。要感謝編劇的是,他沒有使這個角色泛泛地成為一個簡單的反面教材,而是有層次地遞進式地讓人看到他的內心,他的結局不再是乾脆的因果報應而有了某種不可言喻的悲涼。最後,是苗僑偉的演繹使楊康活了起來,他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開始有了靈魂和精髓。
  阿苗經常談他的演技,說射雕的時候,他並不滿意自己的表現。一個演員對自己的演出是否滿意,其實是最中肯的,就象一個作家評價自己最鍾愛的作品,必然是深得其中三味的一部。可是我們為什麼仍然覺得楊康無一不好,無一不美,那是因為當年的阿苗實在是翩翩少年郎。他無論做什麼,即使是最為本色的演出,最為自然的舉手抬足,都是楊康。
  他的楊康無須刻意地、用力地、拼命地演出,他扮上了裝,穿了戲服,輕輕一抬眉眼,便是活脫脫的一個如假包換的楊康,他自然而然地有了楊康的神情,楊康的微笑。楊盼盼說,「在片場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他的就是楊康,我覺得我很愛他,我很愛楊康……」她的普通話說的並不好,可是我完全能理解她的意思。
  他那時就是楊康,唯有那時的他,是楊康,他以前不是楊康,以後也不是楊康,除了他更沒有別人會是楊康,唯有那時的他,就是楊康。
  張國榮生來便是程蝶衣,這句話很多人懂。我說苗僑偉生來便是楊康,只是這個意思。
  
  我似乎仍然沒有歸入正題。以上寫了那麼多,只是在講楊康這個人物能立得起來的基礎條件和外部條件,外部條件中,其實首功要推射雕這部小說,和八三射雕這部電視劇的流傳之廣,不過這個,我就不多說了。除此之外的事,都要歸結于楊康這個角色本身。
  這才是正題。
  
  楊康無疑是個悲劇,所有與楊康相關聯的事,都構成了這其中悲劇的元素,也可獨立成章,也可混為一談,而楊康則是這所有元素的集合體和承載者。可以說,楊康是他生命中所有悲劇的「集大成者」,他無從擺脫,無從救贖,也無從放棄,他的悲劇不是舞臺的悲劇,而是人生的悲劇。
  楊康的悲劇始於父母的一代,楊鐵心和包惜弱的悲劇,也包括完顏洪烈與包惜弱的悲劇。完顏洪烈無疑是所有悲劇的始作俑者,他掌控了一些人的生死,卻無能於去掌控蒼天幕後的命運,於是最終自己也陷入了悲劇之中。楊鐵心和包惜弱的故事更加適合在舞臺上,以戲劇的形式表演,他們的悲劇更加富有戲劇性,也具有一切優秀劇本的素質,包括故事的緊湊、戲劇的衝突和張力、大起大落的情感、大悲大喜的高潮,乍然而止的結尾,令人深思和唏噓的餘味。甚至在臺詞的改編和動作的排演上,也同樣可以以舞臺藝術的形式表達,因為他們所有的內心的情感幾乎都可以用獨白的方式抒發,音樂舞美都可以輕易地烘托,觀眾的情緒會被瞬間調動起來,最後他們雙雙殉情的時候,肯定會淚傾全場,這簡直就是一幕優秀的話劇題材,淒美,高潮迭起,轟轟烈烈引人淚下。
  楊鐵心和包惜弱的悲劇,在乎一個偶然,在乎完顏洪烈,他們完全有理由去恨,他們只恨完顏洪烈一人就夠,完顏洪烈也有理由恨,他恨他自己便夠,如果故事這樣結束,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結果,畢竟最後,楊鐵心和包惜弱都死得其所,都死而無憾。可是,他們的悲劇結束了,楊康的悲劇仍然在繼續。他們悲劇的結束,是在楊康的人生中,增添了一抹永遠不能癒合的傷口。
  穆念慈的悲劇,未必適合拿到舞臺上演,因為她太多的心事,都不能磊落在人前的,甚至連她自己都不忍時時去觸碰。她沒有轟轟烈烈的陳情的機會,唯有將一段心事慢慢釀成苦酒,慢慢啜飲著,淺淡的苦澀,沉痛的回味,直到她的生命最後一刻,看著那酷肖楊康的獨子,歎息出「與你爹爹葬在一處」的時候,一切方才終於落幕。她的悲劇貫穿於楊康的悲劇中,一個女子將她一生所有的情感和祈望,所有的灰心和絕望都繫在一個男子身上,至死不休,這雖然的確是悲劇,的確令人不忍,但卻也並非世間獨有。她的悲劇是沉重的,也是簡單的,楊康若遂了她的心意,她就會有一個歡愉的人生,楊康若是執意作惡,她就會有一個灰暗的人生,只是歡愉也罷,灰暗也罷,終要和他脫不了干係,終要和他葬在一處,癡心女子癡心事,見諸多少筆端。
  穆念慈的悲劇與楊康的悲劇息息相關,構成了他人生的一個重要的部分,甚至在他死後,依然獨自承擔著餘韻嫋嫋的悲音,只是這餘韻,畢竟也只是他的餘韻,悲劇,也只是在延續著他的悲劇了。
  
  那麼楊康本身的悲劇,到底因何不可複製,因何是世上獨有,因何具有令人深省的力量,因何掩卷之後,可以長思。
  也不僅是因為上述的悲劇都構成了楊康人生的部分,因而他的悲劇本身都帶著更加深重的色彩和更加複雜的因素,更因為楊康的悲劇,是人生和人性的悲劇,不是舞臺上相對震撼卻失之簡單的悲劇。舞臺上難以描述他那麼複雜的隱秘的心路,舞臺上也難以描述那帶有人生感悟式的歷程,他更大程度上屬於真實的人生和真實的人性。你難以從一個角度去切入他,從一種因素去剖析他,然後說如果他怎樣,悲劇就不會發生,如果他不怎樣,悲劇也不會發生。其實只要他是楊康,只要他在那個時代,就難免不會如此,你終難找不到一個喜劇的結果。站在楊康的立場,你很難講他到底做錯了什麼,他哪一步是無緣由的,甚至站在局外人的觀賞位置上,你也很難講他怎麼選才算是對。
  說到這個問題,難免又牽涉到該如何去鑒賞一部文學作品,一個藝術人物的問題上了。
  魯迅評紅樓夢的時候說「中國人鑒賞文學作品,不習慣把自己放在鑒賞者的位置,而總是慣於把自己代入一個腳色中去,於是失去了客觀性。」太多的人看楊康,喜歡代郭靖丘處機楊鐵心而發言,義正嚴辭的也未必不是因為把自己直接代入當時的宋國人的身份,以一個國家民族的立場站出來講話。女孩則把自己想像成穆念慈,愛他的風流俊俏,卻為他的邪惡幽怨地埋怨,如果真的把自己當成了楊康,卻又難免牢騷滿天,這大概是只站在楊康的一個面上代他出聲的原因。
  楊康不能切成一片一片的,陳列在展覽櫃上,分別貼在標籤,分門別類地展覽,這是楊康的什麼,這是楊康的什麼,然後用手在整個展覽櫃上一揮,說:這便是楊康了。以局部是看不到一個人物的整體的,這在生物學解剖上是有用的,分析一個人物卻難免以偏概全了。你可以對他的一個特點描述得繪聲繪色,但不能以點代面,更不能讓這一點脫離了整體,游離于楊康之外了。楊康是一個整體,他的每一個側面都是統一於整體的,他的癡情與他的陰冷並不矛盾,他在母親面前的撒嬌與他對著屬下的狠聲惡氣並不相悖。他無論怎樣做,只是因為他是楊康。
  郭靖也是一樣,他在黃蓉面前童心未泯,可在師傅和娘親面前卻並不撒嬌,你說他矛盾,其實都只是郭靖的真實狀態。
  穆念慈完全有理由埋怨楊康,丘處機完全有理由殺之而後快,郭靖完全可以義正嚴辭地痛斥他,楊鐵心也完全可以一個巴掌搧在他的臉上。他們都是有道理的,對於這些也要指責,肯定只把自己當成了楊康的代言人,可是站在旁觀者,作為一個讀書人,完全不必如此代入,退一步,有時或者看得清楚些。
  
  又講了題外話了,下面真的進入正題。
  叔本華是人生悲劇論者,他分析悲劇的發生,無非三種情況,倒也很有道理,第一種是由於出現了極惡毒的人,比如包惜弱與楊鐵心的悲劇,無疑就是完顏洪烈造成的;第二種是由於偶然的錯誤,要歸結於命運;而第三種呢「不需要佈置可怕的錯誤或聞所未聞的意外事故,也不用惡毒到可能的極限的人物,只需要在道德上平平常常的人們,把他們安排在經常發生的情況下,使他們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他們為這種地位所迫明明知道,明明看到卻互為對方製造災禍,同時還不能說單是哪一方面的不對。」
  完顏洪烈對於楊康,是否是算是極惡毒的人,要一分為二地看;而僅僅歸結於偶然的命運和差錯,似乎也不能解釋全部,如果把第三種悲劇生搬硬套在楊康的身上,一定會遭到反對,被辯駁的啞口無言,比如楊康不算是「在道德上平平常常的人」而應該偏向于「道德低下」的人,比如「不能說單是哪一方面的不對」,一般人都會說明明就是楊康的不對。
  楊康被安排在「金國」,對「宋國」敵對,本身就使得「道德」和「是非」不再以普通平常的眼光視之了。如果他只是西域某一小國「柔然」的王子,忽然有一天知道自己的母國是「大月氏」,而依然留在了柔然,也許相對就要公允得多,又或者,楊康的身邊不全是像沙通天、侯通海這樣不入流的九流貨色江湖土匪,而多一些金國的「忠臣勇士」,那麼他的形象也不至如此尷尬,當然,並非說那時的楊康就比這時的楊康高尚幾多了。
  叔本華的悲劇論中,不知為何,沒有點出人的性格在悲劇中所占的位置,對於楊康來講,這一點似乎是尤為重要的,可能是因為他已將「處在不同位置」這個元素的內涵裡加入了一個人的性格,或者說,一個人處在一種特殊的位置,有他自己特殊的成長經歷和影響,必然會產生出這樣的性格。這三種悲劇對楊康都不能簡單對號入座,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套用的,那就是發生第三種悲劇的人,無可埋怨,無不平之鳴,這種悲劇中的人,是徹骨的孤獨的。
  
  楊康的孤獨首先是因為他的選擇,他選擇的道路使得他只能獨行,他的身邊有很多人,但他行過的地方卻像是一條極寂寞的通道,在精神層次上,他沒有伴侶,也不可能有伴侶。
  楊康雖然是作為郭靖的反面來描寫的,可他的故事除了與郭靖偶有交集外,還是獨立成篇的,其實不管有無郭靖,只要他的身世有被揭露的一天,那麼他的悲劇便在所難免。郭靖在楊康的悲劇裡,最多是串場的作用,甚至黃蓉,也只是偶然的終結者。只是人們習慣性地去做這種比較,郭靖是怎麼做的,楊康又是怎麼做的,然後順理成章地得出某種結論,其實郭靖的選擇與楊康的選擇從基礎上和理由上都有絕然的不同,這種比較本身就是荒謬的。
  為什麼郭靖可以捨棄榮華富貴而楊康不能,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回答的必要,因為命題的前提就有漏洞。
  郭靖與楊康的身世有再多的相似,他也終究不是楊康,楊康確實有做出選擇的機會,可是他即使做出了與郭靖一樣的選擇,心情也一定不會相同,他即使做出了與郭靖一樣的選擇,也難講他就比這樣的楊康高尚和高明。何況,在不同的前提下,什麼叫做「一樣的選擇」?郭靖是人人都教導你成為,社會希望你成為,你自己努力成為,卻明知自己沒有那麼高尚的人,他確實是難得的好人,無論誰在雞蛋裡挑骨頭地指責郭靖的不好,都只是在挑剔。而郭靖和黃蓉最後的以身殉國,也更像是求仁得仁,不是悲劇,而是悲壯,是慷慨悲歌,無論在言語上,在行動上,還是在高層面的精神領域裡,郭靖永遠是不孤獨的。
  楊康永遠不會成為郭靖,楊康唯有孤獨,無可埋怨地孤獨,無可言喻的孤獨,無可傾訴的孤獨。楊康的悲劇,在於他對這種孤獨有著格外清醒的認識,他根本放棄了擺脫的願望,他披著這件與世隔絕的外衣,在他的寂寞裡平靜,他被逼得急了,只是惡狠狠地強調自己的堅持,卻從不呻吟悲鳴,也在於此。
  楊康的孤獨,理由有二。
  
  其一,他無人可埋怨。
  楊康冷傲,越到後期,這幾乎成了他的標誌,可這不是他與生俱來的,他或許驕傲,更多的是倨傲,不過是由於他從小嬌生慣養,天潢貴胄的身份培養的紈絝性情。他是輕浮的,任性的,好頑的,調皮的,肆無忌憚的,可他並不冷。他在娘親膝前撒嬌,在父王面前嬉笑,在街上與漂亮姑娘搭訕,在趙王府裡對三山五嶽的人物彬彬有禮,他何冷之有?
  他漸漸冷傲,漸漸沉默,漸漸以一絲不屑的神情代替回答,何嘗不是不得不然。
  他的悲劇驟然來襲,「嬌生慣養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越是優越的成長環境,越顯得這悲劇意味的明顯,可是面對同樣的一番震撼,他與包惜弱的精神衝擊顯然是背道而馳,是不能相容的。他愛母親,可他不是母親,包惜弱的精神和思想始終停留在那個風雪之夜的牛家村陋屋裡,可是楊康的精神無一刻與那處陌生的地方相交接,包惜弱可以用狂喜來迎接這次意料之外的相逢,可是楊康卻無諦於晴天霹靂。他與他最愛的母親,在精神上事實上從來都是兩分的。他們所珍視的所在意的東西有著本質的區別,而包惜弱似乎並不想拉近這種距離,直到巨大的轉折來臨時,卻要求獨子與自己同心同德。只是在她臨死前,才意識到這種要求的「一廂情願」,那句「你有你自己的想法,從此娘不再管你了」,未必只是一種哀怨的表示,也是平靜的承認這一事實而已。
  這種評說,其實沒有脫離大多數的劇評,只是現實心理的反映,要求他象郭靖一樣,立刻油然而生起故國親情,不現實更不合情理,問題的關鍵還不在這裡。他與母親的不能相容並不僅僅在人生道路的分歧上,還在於對完顏洪烈的態度,這一點直接關係到他自己的選擇。
  面對這樣的命運,楊康本來可以埋怨很多人,他完全有理由去埋怨,可是最後包惜弱可以恨,而楊康卻不可以。包惜弱恨完顏洪烈,她恨得理直氣壯理所當然,完顏洪烈唯有愧對,並無一言可對,他這十八年的付出與當年的罪過相比本來就不值得一提,況且這十八年原是建築在當年的罪孽之上的,包惜弱有不領情的一切理由。
  楊康也完全可以不領情,如果他顧念完顏洪烈對他真心的疼愛,他可以選擇不與母親一起仇視,可他當然也是可以怨恨的。楊康是否真的不怨恨完顏洪烈,電視劇裡,他冷然對完顏洪烈說:「那些事我不想再提了」,在小說裡更是有答案的,在他臨死前的昏亂裡,曾經撲向完顏洪烈,嘶叫著:「你害死了我媽媽……」可是他將這種怨恨藏在了心裡,藏在了他的潛意識裡,藏在了他自己不想觸及,乾脆忘記的角落裡。他不僅怨恨完顏洪烈,也因此而怨恨自己,劇中的他有一次流落在鄉間命在旦夕的時候,不止一次對念慈和郭靖說,你們忘記我是怎麼害死我的爹娘的嗎?別人罵他是畜生,他既懶於去辯白,也無法去辯白。
  可是這種負疚不能讓他拋棄追逐,他不想恨完顏洪烈,不僅僅因為他對他確實有一份很真誠的愛,還因為對於完顏洪烈帶給他的命運,他同樣是又恨又愛的。
  楊康從來沒有在人前大喊著命運對他的不公,和他在其中的無辜。即使是他獨處的時候,他更多的只是在思量他下一步要走的路,卻不是他心中的痛。因為對於這改變了的命運,他並沒有包惜弱和楊鐵心那樣的痛恨,他出自於他主觀的選擇,也使得他沒有那麼無辜。在他的身世之迷揭露之後,楊康到了牛家村,他穿著一身乞丐的服裝來到那個風雪覆蓋的小山村,到了那家鐵匠鋪去查訪自己的身世,他在北京街頭受到了侮辱,然後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不能說,楊康慶倖他有這樣的人生命運,不能說,楊康感謝完顏洪烈擄走了包惜弱讓他有了不一樣的人生,但是至少,他並不痛恨。
  他選擇了他被完顏洪烈改變了的命運,因為他更傾向的,是那樣的人生和那樣的命運。他放棄了「他原本應該是的那個人」,選擇了「他已經是的那個人」。完顏洪烈啟動了楊康的悲劇,可是楊康的選擇使得他的錯變得淡然了。他的選擇使得他不能去恨完顏洪烈,因為他的身份與完顏洪烈緊緊相連,從此之後,他失去了怨天尤人的理由,他誰也不能再埋怨,誰也不能再責怪,包括命運,包括完顏洪烈,包括包惜弱,包括那些原本可以改變他命運的人,比如包惜弱如果沒有那麼懦弱,比如丘處機如果能夠將他帶走,他一概不能再去責怪,因為他的選擇,使得那些沒有做過的努力變得毫無意義。
  無論如何,他想要完顏康的命運。
  
  可是這些人,都可以恨楊康,他的母親可以恨他不能和她同進同退,他的親生父親可以恨他泯滅人性認賊作父,他的養父可以恨他與他離心離德私放他的親生父母。楊康處在這許多的夾縫裡,他並沒有掙扎著要求每個人的諒解,去委婉地解釋他的初衷,他的選擇。他是不求任何人的諒解,他冷然地面對一切人,只做他該做的事,卻不做別人巴望他做的事,無論背後的原因是正義還是邪惡。
  楊康的冷傲,正是對於這種孤獨深刻的認識。他不能去埋怨誰,只能堅定地沿著他選擇的路走下去,郭靖的熱忱不能拯救他,念慈的深情不能挽回他,完顏洪烈的疼愛不能幫助他,真正明白他自己的人生,他所要的東西,他所走的路的人,只有他自己。
  他既是舉世無言者,也是根本沒有訴說的興趣和願望,甚至臨死前,他只自嘲般地對念慈講了一句「現在想不放棄也不行了」,然後便全是對她的安慰之詞,那些男耕女織的話,想必連他自己也是不信的。梅超風對他略有瞭解,只是這一分的瞭解,這並不明確的認知,這僅僅是觀點和態度上的相和,便讓他大起知音之感,他對梅超風異乎尋常的好,其實是有原因的。
  總體上講,他孑孑獨行在這世上,從他選擇了他的道路之後,在精神領域裡就一直沒有共鳴,也不求共鳴之道了。退一步講,他即使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也未必會有人瞭解他心裡的想法,一個帶著楊康影子的完顏康,和一個帶著完顏康影子的楊康,都是一個矛盾的,難以見容於世的人。他愛穆念慈,但對於這個他真心愛著,他情感寄託的女子,他同樣沒有任何向她傾吐的的欲望,不僅僅因為他們在意識和觀念上原本就南轅北轍,基於她的立場,她根本不能試圖去理解他,更因為無論他說些什麼,她都沒有理解的可能,這世上原沒有人有理解的可能。無論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會有人做出理直氣壯的批判,甚至他連辯駁的餘地都沒有,他所做的選擇,或許是更容易的,或許是更艱難的,但不管怎樣,他聽從的是他內心的聲音,而不是別人心裡的聲音。是錯,還是對,觀者可以基於自己的道德觀作出評價,評價的聲音總會隨著時代的觀念而不同,如果不是眾口一詞,那麼其中總會有合理的成份。這一點兒深談下去,又可獨立成文,我們只要知道,他的選擇,不違背他的本心。他有很多的理由,但少年的任性在其中卻沒占多大份量,很少人會以如此嚴酷的方式成長,他不再是少年,他沒有少年的朦朧,他清醒而犀利。
  
  其二,楊康的孤獨,在於他選擇了完顏康的路,可是身上卻永遠帶著楊康的影子。他對於他是「楊康」的事實是有著深刻的自覺的,一直到他死,他也沒有想過擺脫這個身份。他知道自己是楊康,無論他有多麼想做完顏康,無論他做得再好,他還是楊康。
  「楊康」對於他而言,更多地,是意味著另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他所要極力排斥的,也是那條道路。「完顏」這個姓對他而言無疑是重要的,更重要的,也是必須頂著「完顏」的姓的那一條完顏康的路。
  對於他要走的路,他從不曾後悔,也不曾回顧過,可是「楊康」的烙印卻時刻灼痛著他,片刻也不曾停息。他高貴,驕傲,睥睨眾生,目無下塵,可是在此之下,他知道牛家村的破瓦寒窯裡藏著楊康的命運,他其實不是完顏康。於是那些本來屬於完顏康的,無用的東西被他拋掉了,他不再在完顏洪烈面前孩童般地嬉鬧,他不再閒逛觀花顯他的公子派頭,他不再與歐陽克酒樓對飲品花論香,他不再去做那些他原本慣做的貴族少年的常事,他的紈絝子弟的習氣忽然間就一掃而空,除了與他突逢大變有關,未曾不是因為,那些是正牌的完顏康才心安理得去做的事,而他,卻並不真的是完顏康。
  他只做一些,他選擇的那條路上,他應該做的事,不管他是完顏康還是楊康,他都只是他。他一再隻身赴險,一再身先士卒,一再親臨危地,他在奔向他理想的途中從不猶豫,他比完顏洪烈還要堅定還要果斷還要勇猛,就像知道來日無多一樣地趕急。楊康的命運就象一根鞭子一樣抽著他向前行,只有他成功,他身登大寶的那一天,他的另一重身份才不會再構成對他的威脅,他才能自由自在地喘一口氣。只是至死,他都沒有等到那一天。
  作為完顏康,他不能奢望去求得那些盼望著他成為「楊康」的人的諒解,他不恨他的父母,可是他迫不及待地要除掉丘處機和郭靖,不僅因為他們對他實際的威脅,更是因為他們是強拉他走楊康的路的身體力行者,也是他的巨大隱患。對於念慈,他哀求他欺騙,卻在立場上和思想上從不和她妥協,也無法和她作靈魂的碰撞和共鳴。
  作為楊康,他更無從去讓金國的民眾皇室,讓完顏洪烈去瞭解他心裡的痛,他愛著的女子,是一個永遠要喚他「楊康」的宋國民女,他深愛的母親,親口告訴他他的名字叫「楊康」,他隨身帶著的藥瓶,經常撫弄的半截鐵槍,顯示著他對楊康這個身份的自覺,也顯示著他對這個名字的愛恨參半,可是他只能藏著,隱著,匿著,埋著。即使對完顏洪烈,他也不願意將屬於楊康的那一面稍有顯露,他要自己在完顏洪烈的眼裡是十足十的完顏康。
  不是沒有人想安慰他的創傷,也不是沒有人看得到他心裡的痛苦,只是沒有人可以熨貼到真正的傷處,他也無從去指示,無從去解釋,他只能狠狠揭過這些痛去,讓它們沉寂在他不想去觸的角落裡,然後帶著一絲絕然的冷笑,去走那條他自己的路。
  
  所以,楊康不能仰天長嘯,痛不欲生。
  所以,楊康不能尋一知己,大抒胸懷。
  所以,楊康不能憎恨怨懟,悲憤不平。
  
  死生都寂寞。這是楊康的第一重悲劇。
 
  楊康的第二重悲劇,才提得到他的愛情。
  他的愛情與他的人生觀,與他的選擇當然是息息相關的,其實只是其中的一個支流,可是因為一章如此淒美如此奪目,所以才不能免俗地把它獨立成章。
  穆念慈愛上楊康,只是穆念慈悲劇的開始,而楊康愛上穆念慈,才是楊康悲劇的開始。楊康是何時愛上穆念慈的,這一爭論不休的問題簡直可以自創一個「康慈戀考據派」,我就不淌這條河了,總之,他開始對她的態度,只是挑逗調笑,這一點當是沒有疑問的。穆念慈愛上楊康,有著一見鍾情一箭穿心的況味,而楊康愛上穆念慈,毫無疑問是漸進式的,還要加一些機緣巧合。
  如果完顏康永遠是完顏康,我很懷疑他是否會放任自己愛上穆念慈,如果他心裡沒有他本是楊康的自覺,他或許根本不會任由自己愛上穆念慈。楊康意識到自己對穆念慈的感情,無疑是在落難被救之後,他甚至曾經為她有過片刻的猶豫,沒有立即便奔回到完顏洪烈的身邊,這片刻的猶豫對於楊康而言,也已經是難能可貴,除了為了母親,大概也只有為了念慈了。楊康愛上穆念慈,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如果命運沒有跟他開了這麼大一個玩笑,讓他的地位實質一下子與穆念慈拉到極平等的位置,他或者不會正視他,如果不是因為他的父母雙亡讓他內心有愧,從而對念慈內心有愧,恐怕他也不會記住她那麼之久,如果不是重逢她的時候,他恰恰正在落難,或許第一次意識到他王子的身份並不能真的救他的命或者讓他脫離危難,而即使他不是王子,也願意真心待他的人只有眼前的這個素衣女子,他也不會敞開他的心來,把她鎖了進去。
  楊康是有危機感的,失去完顏康的這個身份,對他而言是不可承受的災禍,而這個災禍並非完全不可能降臨,如果降臨他會變得一無所有,如果說那時還能剩下什麼,那一定是穆念慈。
  楊康愛穆念慈,拼命也要將她留在身邊,哄騙也要她不離左右,在失去了無條件地全心疼愛他的包惜弱之後,他不堪失去一次,也不願失去一次。穆念慈是他唯一可以全心全意毫不設防地去依偎的溫暖,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會在穆念慈幫助郭靖逃跑之後,他怒摑了她一掌的理由是:「你竟然為了一個外人連我都打!」楊康對穆念慈的愛情,最後只能用可憐來形容,他可憐地捧著這點燭光,無論如何不想讓它熄滅,可是燭光要飄走的時候,他用盡全力也是握不住的。
  「明明知道對他的愛,開始就不應該,」這句念慈清唱的歌詞何嘗不適用於楊康。穆念慈的愛到底是溫暖了他,還是更深地刺痛了他,恐怕他自己也難以得出結論,他們完全沒有幸福的可能,也沒有讓步的可能,楊康選擇的路絕不會更改,念慈的信念也不會改變,他以為至少愛情可以讓他幸福,可是愛情終究一無所獲,一無所得便黯然退場。
  穆念慈其實是愛不起楊康的,只是她以為她可以;楊康也是愛不得穆念慈的,只是他偏要愛得。更可悲的是,當這場愛情的盛宴終於結束的時候,愛本身卻依然存留,楊康臨死前為她摹畫的幸福生活是給她最後的留念,念慈臨死要與他葬在一處的遺言是為他始終的不渝,這並非一對怨偶,並非仇恨使他們分離,單純的選擇與人生觀的不同,倒很有些現代意味。或許他們的選擇都是無可厚非的,只是楊康活得太短,愛情又失去的太快,看不到任何價值就匆匆落了幕,倒似乎讓念慈的選擇顯得有些狠心。
  楊康的愛情悲劇只是他人生悲劇的一角,只是顯示著命運並不在任何一面寬待於他,唯一的溫暖只是水月鏡花,他在樹林裡奔跑的孤獨身影和淒厲的呼喚,可能是他唯一一次對他悲劇命運用語言和肢體來展現,他畢竟年青,畢竟不是什麼痛都可以承受。  
  楊康的第三重悲劇,在於他命運可預知的悲劇收場,而他卻沒有這種意識。他在奮力抗爭,可是他卻無法擺脫人生的巨網和時代的巨網,他的命運一早註定,因為觀者知道他的命運不可更改,於是他的苦苦掙扎幾乎讓人不忍卒睹。在這過程中,他傷人也傷己,最後終於輕輕一歎,不得不放棄。
  楊康選擇了與完顏洪烈站在一邊,事實上便已經選擇了他的命運。作為選擇了另一條道路的楊康,是絕沒有善終的,郭靖知道,黃蓉知道,穆念慈知道,楊康卻並不知道。
  「虞姬怎麼演,都有一死。」在紅樓夢所做的千百種後續的猜測裡,沒有一種可以讓黛玉活著,無論是嫁而後死,還是未嫁而死,黛玉總有一死的。並非黛玉該死,只是這悲劇的況味早已圈得定定的了,沒有人可以改變,即使是作者都無從更改。
  楊康,同樣如此。
  郭靖的苦難是他勵志的必經之途,楊康的悲劇,卻是自出生便一步一步將他引向最終死亡的陷阱。無論有沒有鐵槍廟,無論有沒有黃蓉高明的智計,楊康終是難逃一死的。他用盡全力想去撞開命運的羅網,他拼命地奔向自己理想的彼岸,他一路上披荊斬棘,遇佛殺佛,遇鬼誅鬼,他並不知道命運的盡頭就在他前進道路上的某一處等著他,他更不知道那一刻是那麼地近。
  他抗爭的認真,更抗爭得執著,他不允許誰在他面前說一個「不」字,凡是他想要的,他必要得到手中才罷。他不會聽郭靖讓他回頭的勸說,也不會服從完顏洪烈讓他放棄穆念慈的命令,這世上沒人能夠左右楊康,他不改變主意,神也不能讓他改變,明明不可為的事情,他偏偏要做,江山美人便要兼得,當不可兼得的時候,他只痛苦,卻不氣餒。
  他的路是錯還是對,沒人可以為他做出判斷,他在路上的奮鬥,卻是無比堅決的。郭靖在岳王廟裡受了愛國教育之前,並不太明確他的人生究竟有何意義,可是楊康卻早就已經知道了,他拿得穩主意,走得定步伐,卻逃脫不了死亡的陰影。
  他的人生從出現第一個悲劇,便接二連三沒有止歇,他所珍視的所看重的人一一離他而去,可是他仍然不改初衷,直到「不放棄也不行了」的那一刻。死亡就這樣驟然而至,即使是這樣的結局,即使他這樣死去,他也沒有怨恨誰。他仍然沒有利用最後的機會向上天慨歎他的命運,沒有嘶喊他的不幸,他幾乎是平靜地接受了這個他意想不到的歸宿,他把握住最後的時候,溫存地握住那個他愛的女人的手,依偎到了最後一點溫暖。
  可是,他直到最後,也不試圖向她講明自己的思想,不求她瞭解,一分也不求。

  死生都歎息。

  楊康,沒得怨。他至死都太明白,他選擇了這樣的路,因而有這樣的結局,他該恨的人不
是黃蓉,即使追溯到了頭,仍然不能恨完顏洪烈,他更不想去恨自己,他尊重他內心的聲音,即使因而而付出生命的代價,他或有不甘,卻不願後悔。後悔,便是對自己選擇的路,自己的信念的全盤否定,楊康不悔,就是堅持他所選的路,即使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無論對錯,他也不會再更改。
  因為這樣的堅持,他的悲劇中有了力度和硬度,不再是軟弱的蒼白和單純的可憐。
  楊康最後的不懺悔與不悲憤,他的淡淡的悲哀和淡淡的幸福,使得那些說他做錯的人,無從去表達自己的正確。在這樣的命運播弄之下,對與錯只是一種內心的信念,楊康殉了他的信念,郭靖看著他,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刻,選擇了沉默,甚至流淚。他並非無話可講,只是已經沒有任何說教的必要,楊康死了,他的錯也罷,他的選擇也罷,他的悲劇也罷,都隨他入了土。
  如果黛玉死在賈府藉沒以前,納蘭公子亡於明珠勢敗之初都可稱一種幸運,那麼楊康唯一可慶倖的,就是沒有隨著金國的頹敗而死,沒有看著他的理想一一幻滅之後,沒有看著他的選擇和他的付出都成泡影之後絕望而死。
  倘若楊康不死在鐵槍廟,他的性命得以保存,他的理想也註定成空,就在楊康偶爾轉身凝眸間眼中閃現的陰霾裡,那不知是為什麼而籠罩的憂愁,雖然淡淡的,卻是讓人震懾的寂寞。一個人是真的可以擔負這麼多嗎?一個人是真的可以不必呐喊嗎?一個人是真的活該生受,罪有應得嗎? 
  在可控訴與不可控訴的悲劇裡,不能比較哪個更慘烈,只是就心境而言,後者更為灰暗。不可控訴的悲劇是否僅僅因為自作自受?這個也很難下斷語,完顏洪烈的確是自作自受,可是他未嘗沒有付出代價,即使你不必對他付出的代價加以同情和惋惜,但完全視而不見我卻也做不到。這是一個悲劇的規律,就是一旦啟動,悲劇就會脫離製造悲劇者的掌控,甚至連他自己也難免捲入其中。楊康的悲劇裡,其實是沒有單純的看客的。
  楊康是不是自作自受,這個問題也曾經探討得如火如荼,我每每在想,無關他犯了什麼錯誤,只是在一個不變的前提下,如果他走的是一條別樣的路,他的人生是否就會幸福就會閃光?如果他歸宋,那麼他金國趙王世子的頭銜是否能讓他在宋國安寧渡日,即使他能隱居山野,他那一顆豐盛的野心是否就會從此甘願,不再波動?如果金國必亡,宋國依然必亡,他是否就能從此脫離了悲劇的宿命?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楊康的悲劇就是不可避免的。
  因而還是那句我重複了無數遍的老話,楊康選擇哪一條路才是對的,本是老天都不能給出的答案。

出處:天涯論壇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237450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6 篇留言

布丁燒
其實楊康還蠻...
悲劇英雄[e13]

03-13 19:55

小魚兒諸葛亮
可憎之人必有可憐之處03-13 20:22
孤舟
其實楊康的問題在於軟弱,無法堅強的正視自己的問題,以至於越錯越多,但縱看他的成長環境和歷程,會養出這樣的性格也是必然,任何人的成長環節如果像他那樣,很難不變成另一個楊康,確實是個悲劇性的反派角色

03-13 20:51

小魚兒諸葛亮
嗯,沒錯03-13 20:57
巨鼠
郭靖雖然跟楊康的悲劇沒有直接關聯,卻讓楊康的悲劇更突出。這個人運氣太好了,明名兄燭大志,人生也沒有目標,但卻是不管到哪裡都遇到好人、好事,厲害的高手教他厲害的武功,而楊康,他明明目標堅定,且他付出的努力也對比郭靖多,但是他卻是甚麼都失敗,更沒有遇到高手和貴人,一切只靠他自己拼搏,但是天意弄人,又能如何?

到了後來,他看到郭靖的成就越來越大,自己卻屢屢碰壁,讓他的心越來越慌,越來越急,開始走偏鋒,做法越來越瘋狂,最後導致滅亡。其實這壹且雖然飛郭靖造成,他不殺伯仁,伯仁卻因他而死。雖然可以說這完全是楊康自己沒有氣度才逼死自己,但是一個從沒出聲父母就開始讓她們比較,相玉之後更是身邊的人都拿他來相比的人,要說不在意對方成就和好運與自己的屢魯失敗,這可能嗎?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啊。

03-13 20:52

小魚兒諸葛亮
嗯,某方面來說,楊康確實命苦03-13 20:58
月巴豆頁 楊伐善
楊過命也苦~~~~~~~~~

03-14 00:09

任孤行
楊康錯了嗎?
阿扁錯了嗎?
他生在金國 不可能為漢人
矛盾也

03-14 16:26

小魚兒諸葛亮
楊康錯,錯在身世的巨變、環境的牽制。
阿扁錯,是因為他A太多人民的血汗錢。03-14 19:17
西爾薩斯
還好歹竹出好筍,出了個楊過,我最喜歡小龍女了XDDDD

03-15 05:00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9喜歡★johnchiu0818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年輕人,請瞻前顧後─大無... 後一篇:【歌曲分享】少年們,持續...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kuroshiro????
天氣真好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06:00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