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轉】賞析容祖兒《蜉蝣》:人只如蜉蝣──人生的局限與超越

小諾 | 2011-09-28 20:41:52 | 巴幣 4 | 人氣 3085

花了$99(港幣)來敗下容祖兒的新專輯  (<-我又敗家了)
經過幾天不斷loop後, 覺得第一首《蜉蝣》最能吸引小諾
曲風輕鬆之餘, 歌詞也值得讓人反思
所以轉貼一則樂評來與大家分享
(好吧, 廣東歌大家都聽不明白, 就當作是小諾自high好了)

歌詞: http://www.littleoslo.com/lyc/home/%E5%AE%B9%E7%A5%96%E5%85%92-%E8%9C%89%E8%9D%A3


(影片僅提試聽, 請支持正版)

原帖出處: http://www.joeyfans.com/forum/viewthread.php?tid=76562&extra=page%3D2

人生的局限

「還有還有沿途無數蜉蝣、還有還有沿途無數蜉蝣……」

沿途無數蜉蝣,分明指人就如蜉蝣,而我們也只是千萬人中的某一個,難逃生命大限的宿命。蜉蝣是種朝生暮死的生物,壽命只有一天半晝。曲中多個「還有」,就像快速搜畫般,把人日新月異的經歷及慾望呈現出來。這邊廂「玻璃破碎,花貓穿插,鮮花送過,他將她抱起,途人拍手」,那邊廂「公車剎掣,污水四濺,疾風吹起,紙張起舞」,都是時間匆匆、人來人往的描寫。


渺小的蜉蝣

生命短促,蜉蝣卻未看透

既然生命短促,常人怎樣把握人生?人生如花花世界,我們亦只是凡夫俗子,「所有美麗也想偷、所有快樂都要有」,盡量填密每天一分一秒,靠物質的享受麻醉生活中的失落,這隻「可愛的怪獸」住在我們心裡。

「單純的孩童在踢皮球,大人卻在皺眉頭」,人愈大,思想卻愈複雜,愈世故,變得計較,反卻失去了簡單的快樂。

「一天之中幾多將會有?從不知一天之中幾多將會有?」歌者笑我們像「站於千個街口」,無論轉左、轉右,尋尋覓覓、營營役役,會有結果嗎?「蜉蝣尚未看透」,人也未看透。

她更說「浮城尚在晏晝」,即浮城還烈日當空,如日中天,沒有會消失的一天。

浮城這裡暗藏了一個典故,熟識香港本土文學的想必會知道是西西寫的《浮城誌異》。她說香港就像個浮城,人人不上不下飄浮空中,一種無根感,就如香港人崇尚物質,看似繁華盛世,但人卻是不快樂的。「我信我最信的是然後」,往往你信還有然後,其實,無數個「然後」之後,都是有盡頭的。


這是當年西西《浮城誌異》用Rene Magritte的插畫


超越生命的局限,把握現在


慾壑難填,如蜉蝣的一生,難道只在物質、享樂中尋尋覓覓嗎?這歌不止停留在這個層次,蜉蝣生命匆匆,卻仍是可以為自己生命作出選擇。「兩隻可愛的怪獸」,一隻引誘你沈溺於紫醉金迷,一隻卻引領你活出真正的快樂。曲中不斷重複「要轉左,可轉右」,就是提醒你在有限的時間裡,還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態度及生活方式。當你還擁有很多個「然後」「還有」的時候,請你珍惜時間,把握現在,「就此喜愛自己 為歲月拍手」。這份鼓舞與歌者活潑的演繹,輕快具活力的編曲一脈相承。

歌中首、尾出現「還有還有原來行到源頭,還有還有原來爬過洪流」,就是警惕人生短促,雖然生命看似悠長,還原來我們也在慢慢衰老,有一天終會回到從來甚麼都沒有的起點--死亡。最後一句「也要走 幾多幾多不夠?」是歌者對聽眾的質問,最後都要走,你生命中還要追逐多少才夠呢?

總結

曲中最突出的一句,「蜉蝣問活著為了要長久 或要走」,就像在問你寧願生命悠長卻沈悶,還是短暫而精彩呢?

人對著蜉蝣,曾有無限感歎,就如蘇軾《前赤壁賦》裡的客人,因看到長江無窮不盡,而思及人的局限。客人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只如蜉蝣般生命短暫,又如滄海中之一顆粟般渺小。蘇軾沒有沈醉於自哀自憐,反而提出積極的回應,最後以這句安慰客人: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意思是流水不斷奔去,但它實際上沒有消逝;月亮時圓時缺,但它終究還整全地存在。原來,如果我們從『變』的觀點看事物,天地萬物每一瞬間都在改變;但是如果我們從『不變』的觀點看,那麼宇宙萬物和人類都是永恒長存的,何必羡慕?

就如蜉蝣,如果我們好好活在當下,把握現在,縱人生匆匆也不枉過。周耀輝這首詞諷刺中有鼓舞,加上容祖兒活潑流暢的演繹,實上佳之作。除了愛情、親情,今次容祖兒唱出了人生。

創作回應

逆蝶☆
把握青春年少好好充實自己[e34]
2011-09-28 22:08:19
小諾
嗯[e12]
2011-09-29 12:25:13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