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紫色的二氧化硅 | 2023-12-01 08:13:30 | 巴幣 0 | 人氣 260

【中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文字般若】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訶】
摩訶菩薩 = 彌勒菩薩
即大,此大無邊無量、廣大無邊者,莫過於虛空大道。
川老云:虛空境界莫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長。
又云:十方無壁落,八面亦無門;大道無邊際,虛空難度量。
道云: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儒云: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日月雖明,難比其光;乾坤雖大,難包其體。
能生萬有而不見其形,偏周沙界而不覩其跡。
寬則包藏法界,窄則不立纖毫;顯則八荒九夷無所不至,隱則纖芥微塵無所不入。
——法身體若太虛空,性道元來總一同;只因逐妄迷真性,所以輪迴六道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
即智慧,正知正解。
道云:能以智慧之力,攝伏諸魔精。
儒云:智能破邪,慧能破暗。
古德有云:外道聰明無智慧。
先師云:口說心不行,非是精細漢。
六座門頭出入,雖然相近不相親。
——智慧聰明路兩差,聰明枝葉慧根芽;若改愚痴生智慧,多年枯木自開花。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波羅】
即彼岸,此岸,生死之際也;彼岸,出生死之岸也。迷者此岸,悟者彼岸。
求過岸之舟,覓方便之篙,渡過愛河、苦海而登彼岸,得脫生死洪波。
他人難用力,自渡自家身。
明師一指點,一竅通竅竅通。
——智慧為船精盡篙,靈台用力出波濤;翻身直上菩提岸,撒手歸來明月高。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蜜多】
即無極,又蜜者和也。
釋云:無極;道云:太極;儒曰:皇極。
蜜之一字,亦比於大道虛空;多之一字,謂萬彙也。
一性譬如蜜,種性喻於多情。行人以一性均和,種性合而為一,故曰蜜多。
道云:識得一萬事畢;釋云:萬法歸一;道云:吾道一以貫之。
理氣象,精氣神,身心靈。法身、報身、化身,皆合而為一。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一性為蜜眾為多,先將覺性普均和;做成一片真如性,一性圓明赴大羅。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
心者,人之本源也,一切萬法盡在一心之內。有八萬四千等。
動則無窮無盡,定則不變不移。
釋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道云:心死則性月朗明,心生則慾塵遮蔽。
一字法門,又為不二法門。
不能歸一者,因識心者少,亂性者多,故失真道矣。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這輪心境本無塵,因塵難照本來真;塵盡鏡明無一物,自然現出法王身。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
經者,徑也。
一心向內覓,休向世間求。
——這卷真經本在心,自家藏寶不須尋;猛然檢著無生品,迸出明珠耀古今。

【觀自在菩薩】
自在菩薩,人人皆有。若有智慧之人,信得及,放得下。
守至靜極,猛然一動!有一真人在自己靈官,往往來來,縱橫無礙,這裡方見自己菩薩。
觀之不用其目,聽之不用其耳。去耳目之用,才識自在菩薩。
道云:視不見我,聽不得聞,離種種邊,名為妙道。
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菩薩從來不離身,自家昧了不相親; 若能靜坐回光照,便見生前舊主人。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
即修行,路徑崎嶇,不修難行,修是修心向道,行是行善歸真。
儒云:說不如行,行不如到。
昔日劉海月,參白雲師父,拜而問曰:「弟子念慮,降伏不住,如何?」師問云:「是誰念慮?」答:「弟子。」師云:「是誰降伏?」海月似省不省,沉吟微笑。師云:「來去都由你鬧,好沒主宰。若是敵它不過,即便放下。更要知它放下的是誰。若識得自有主宰,便不被它瞞過。」
石霜和尚問石頭和尚:「舉念不停時如何?」石頭咄云:「是誰舉念?」石霜於此大悟。
迷則千山萬水隔,悟則回頭便是家。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起初行處認教真,若還失腳喪其身;踏得故鄉田地穩,作個逍遙自在人。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深】
深者,幽微玄妙,徹骨徹髓處也,若要到此田地,打掃輕快方可。
道云: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
要如此者,須去靜坐(不是色身靜坐,而是收心至明師一指點處)。
——大道家鄉本不深,世人擔重自難尋;若能放下渾無物,便見靈山佛祖心。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般若】
有一等無智之人,以聰明謂之智慧,大錯矣。
——智慧聰明總是心,智人修內蠢傍尋;若人有智超三界,無智愚夫生死臨。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波羅】
迷者,有生死墮輪迴,只在此岸也;悟者,超生死脫輪迴,到彼岸也。
若要到彼岸,需自生智慧,過此生死苦海。
如人過水,水深難過,需用船橋等多種方便盛載,過此苦海而到彼岸,既達彼岸,前者船橋等物盡皆無用。
大顛云:如盲人求醫,遠路不能自行,須假人牽,兼手中有杖方可。無此二物,不能得到。既到醫家,醫師與他點眼,大見光明,其杖與牽人,都無用處。頓悟涅槃正道,亦復如是。
釋云:過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船。
儒云:得意忘言,得米忘田。
思量即不中用。
——這根柱杖本無相,元與虛空無兩樣;若人提起透三天,遍界邪魔不敢望。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蜜多】
蜜之一字,喻於虛空妙道。多者,比於諸品眾類,有情無情,皆屬道之含攝。
且如蜂採百花,釀造成蜜。未成之時,有鹹酸甘苦辛之眾味,青黃赤白之眾色, 其味不等,其色不一。一日功成蜜就,種種之味,釀成一味,般般之色,混同一色,馨香美味一無差別,到此則蜂得養生,人得愛用;修行之人亦復如此。
——若干種種恐難同,休教差別走西東;收來安放丹爐內,煉得金烏一樣紅。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時】
時者,正見之時也,即當下。
——若問端的是何時,清風明月自家知;東君昨夜傳消息,綻出紅梅第一枝。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
若人猛省,借此幻身,需教修行,常自返照。
色者,窒礙之義;若見境逢物,不著不染,是無窒礙,色蘊自空也。
受者,領納之義;若遇一切聲色境界,心不領納,得受蘊空也。
想者,妄想,思慮之義;若過去不思,未來無想,現在自如,得想蘊空也。
行者,心念不停,迂流之義;若十二時中,心不外遊,念不煩亂,不被物轉,不被境留,一念不離當處,得行想空也。
識者,別無親疏之義,亦乃著物之理;若見一切境物,一無分別辨認,一概平等,見如不見,識如不識,無親無疏,來則應之,去則不思,得識蘊空也。
道云:惟見於空。
又舍利弗見天女問云:「何不變卻女身去?」天女答曰:「我十二年覓女身了不可得,教我變個什麼?從上祖師,皆得蘊空法。」
視之不見,聽之弗聞,是遇色而不受也;受蘊既空,何來‘想’、‘行’?
——識破回頭便下功,了然脫洒悟心空;從它四大都零落,其中別有一神通。

【度一切苦厄】
若得五蘊空,便出生死界,得免輪迴苦。
太上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釋云:身是眾苦之本。
——若得心空苦便無,有何生死有何拘?一朝脫下胎用襖,作個逍遙大丈夫。

【舍利子】
舍者,屋舍也,即四大五蘊色身。
利子者,舍中之本來一點真靈。
利子常在,只是換了房舍居住。
道云:身是氣之宅,心是神之舍。久而神氣散,又是移屋住。
耗費心神買房舍,到得頭來總是租。
——莫道房兒又不多,包藏天地及山河;其中有個真仙子,不染纖塵鎮大羅。

【色不異空】
道性無二,色空一等,只在目前,應物現形,人皆不識,長者長空,短者短空,方者方空,圓者圓空,白者白空,赤者赤空,小者小空,大者大空,遠者遠空,近者近空。
道云:人人本有,個個不無。
釋云:蠢物含靈,皆有佛性。
道不遠人,人自遠之,反觀自身是色,色中須有真空覺性,應現種種相,即是真空覺性所現。
仙真云:有形假相,內包無相真形。
‘異’者離也。
道本自如,隨方就圓,隨物現形。
——虛空造化自然工,大地山河體混融;隨處現形人不識,自家昧了主人公。

【空不異色】
色空無二種,世人自分別。
釋云:總三千界,成一世界。
古云:賢聖常行平等智,不生分別相。
三教賢聖亦是空,四生六道亦是空,上至仙佛,下至混蟲草木,各各元本總是空。
——人牛不見杳無蹤,盡道空來不是空;一片白雲歸去也,惟留明月照玄穹。

【色即是空】
空在色中,世人難見。
眼是色,不能見物,只是真空,妙性能見。
耳是色,不能聽聲,只是真空,妙性能聽。
鼻是色,不能知香臭,只是真空,妙性能知。
舌是色,不能言語,只是真空,妙性能言。
身是色,不能覺觸,只是真空,妙性能覺觸。
腳是色,不能行走,只是真空,妙性能行走。
手是色,不能拈掇,只是真空,妙性能拈掇。
且夫真空妙性,無眼能見,無耳能聞,無鼻能嗅,無舌能言,無腳能行,無手能拈。
意根,有名無形,分為八萬四千見聞知覺,總歸六根,遍身互用,神通妙用。
道經云:知空不空,知色不色。
一切色相皆因空而有。
——萬竅都因一竅通,一竅能納太虛空;若還拿住玄中竅,擺手皆歸大道中。

【空即是色】
色在空外,人被境瞞。
仙真云:道無萬彙,則不能顯;萬彙無道,則不能生。
‘空’需要借一切色相而識得。
道在自身,身外無道。
——一概均平有甚差,本來原是一家人;只因著在枝稍上,迷了從前大道芽。

【受想行識】
因眼見故受色,因受色心有思想,因思想念行,因念行有識,解有六根,因六根,生六塵。一識,便有四大五蘊。
太上云: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又云: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眼界牽連眾界忙,不見可欲萬緣忘;忘無可忘全身出,便見靈山大法王。

【亦復如是】
既無我,則萬法皆無,復歸於空,便得返本。
——一念纔興相便成,迷真逐妄昧歸程;若能放下空無物,穩向如來藏裡行。

【舍利子】
當面不識,火不能燒,水不能溺,箭不能傷,刀不能劈,風不能飄,日不能炙,雨不能洒;描畫不出,毒藥不能害,惡蟲不能螫。
——自家房內主人公,同居共住不知蹤;若能退步回頭望,物物頭頭總得逢。

【是諸法空相】
諸法皆空,本非實際。
仙真云:法本無法,形本非形。有形終是假,無相是真人。
到這地面,自然放下,無仙佛可做,無生死可斷,無修無證。若更有絲毫可修可證,則墮生死界,永劫受沉淪。
——人法皆空心自休,也無歡喜也無愁;風平浪靜雲歸去,月照寒江一色秋。

【不生不滅】
有成有壞是事相,不生不滅是理性。此直言直說,眾生具足。
太上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古德云:和光塵不染,三界獨為尊。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喜怒哀樂盡掃除,春夏秋冬隨安排。
——任它四大往來奔,雲來雲去鎮常存;竹影掃階塵不起,月穿潭底水無痕。

【不垢不淨】
亦說眾生本來清淨法身,無名無相,無痕無瑕,無染無污,不長不短,不方不圓。壞不得,燒不得,如虛空。似蓮花不著水,也不垢穢,亦不淨潔。
——清淨無瑕一法身,如蓮出水不沾塵;分身應現千江水,千月還同一月真。

【不增不減】
謂混沌虛空之體,迢迢空劫之身,如何增得?如何減得也?
道云:在聖而不餘,在凡而不欠。
自家繩子短,倒怨井水深,正是自家昧了。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法身與色身,不必論疏親;皆賴東君力,花柳一般春。

【是故空中】
妙法真空,不生不滅,無垢無淨,增不得減不得。清淨本然,古今不改,萬劫常存。
物不礙虛空,虛空不礙物也。
仙真云:真空不掛物,大道不沾塵。
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納須彌於芥子。
穿衣吃飯都是他,一絲不掛卻不見。
——真空元不立纖塵,纔有微塵便不真;泥水布衫都脫下,分明便見裡頭人。

【無色無受想行識】
既是空中,有甚五蘊積習?虛空之體,安色不受色,安聲不受聲,安愛不受愛,安想不受想,安行不受行,安識不受識。六道四生,一切假名假相,都無納受。
鳥道雖行,而不見跡。真空雖露,而不見相。
——五蘊俱無便見空,何須他覓主人公;既得水清魚自見,頭頭不昧有神通。

【無眼耳鼻舌身意】
且道無眼耳鼻舌身意,有此六根是色身,無此六識名法相。
眼雖看,不要著在色上。耳雖聽,不要著在聲上。鼻雖嗅,不要著在香臭上。舌雖嘗,不要著在滋味上。雖有身體,休要著在相上。必須要忘形忘體。意雖應事,不要著在境物上。要常應常靜。
道云:眼不觀色,耳不聽聲,舌不耽味,鼻不嗅香,身不妄動,意不狂亂。
儒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便是無眼耳鼻舌身意也。亦是六根清淨,便是六塵不染,又是六識皆空。
一真不動,六門關。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主人坐中間,奴僕兩邊伴;一時風雲起,樹倒猢猻散。
——六個門頭一個關,五門不閉更瀛瀾;從它世事紛紛亂,堂上家尊鎮日安。

【無色聲香味觸法】
此乃六塵也,皆從一根上起,但去一根上反照。
釋云:要伐其樹,先去其根,枝梢自墜。
既識根本,棄假歸真。識得我身非有,我身尚無,萬法皆空,自然清淨。觀身無身,觀法亦然。
經云:諦觀心罪本來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心無所住,哪有六塵?
公開認錯叫‘懺’,絕不再犯叫‘悔’。
——萬法皆空罪福無,更須靜坐嘴羅都;驀然拿住毗盧手,做個男兒大丈夫。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若眼界淨,意識安,十八界自然平安。此十八界因執有眼界,連累十八界不安。
古德云:眼是障道魔軍,著境自迷回路。
仙真云:眼觀心動,著物迷真。
既然六根非真,六塵在外亦假;六識何曾具體,十八地獄皆它。
——遇境無心眼便明,反觀自己見前程;靈光射透長安道,獨向蓬萊路上行。

【無無明】
無無明者,萬緣不生也,無明是黑暗不停之念。一切眾生,盡有無明,,因有無明,起多種差別,百般煩惱,皆是暗昧之心,
釋云:無明,不見菩提路,不覺將身落火坑。
皆因無明而起,因有無明有行,因行有識,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因六入有觸,因觸有受,因受有愛,因愛有取,因取有有,因有有生,因生有老、死、憂、悲、苦惱,皆因無明為始。
——心間不昧性圓明,遍界空空一坦平;寸草不生塵土盡,一輪日向海中生。

【亦無無明盡】
既掃除心地,十八界必然清淨。迷則顛倒妄想,是無明業。心悟則轉凡成聖,是圓明覺性。都是一般心地,只曾明與不明。
太上云:同出而異名。
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有無明即生三毒,起三惡業。
如有智慧之人,能轉慳貪心為喜捨心,轉瞋怒心為歡喜心,轉愚痴執著心為圓融脫洒心,更改六賊為神通。於是一一轉得、改得,自然轉凡成聖,凡夫即是聖人。
百姓日用而不知終日忙忙,被物所引,日久月深,離家漸遠,不得還鄉,迷真失本也。若是會萬物歸於自己,豈得迷失真本矣!
道云:居塵不染塵,在慾而無慾。
人之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前途路逕黑漫漫,無限江河萬嶺巑;若解轉身些子力,堂堂大道坦然寬。

【乃至無老死】
既無無明,有何憂苦老死?修行之人,必須要忘形忘體。我身既無,有何無明?無明既無,生死亦斷。
太上云: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萬法自空,即是仙佛。只這仙佛兩字,也是多了,亦乃強名。
若是見性之人,目前無法,亦無眾生,心佛及眾生,本無差別。
仙真云:雖則枝分稍異,到了萬彙歸根,然則派列流差,畢竟百川還海。且太極未判,混然一氣,豈有二耶?
古云: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既太執分身,無明幻境盡;觀空亦是空,生死無由近。

【亦無老死盡】
既無老死,常劫如然,豈有窮盡?有盡者,是幻境色身。無老死者,是真空法相。
太上云: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大顛云:學道之人,如剝芭蕉一般,去一層又去一層,直至去盡無下手處,自然返本還源,得五蘊空。
——人法雙忘萬事休,百川四海會源流;猛然迸出寥天月,照徹乾坤四大川。

【無苦集滅道】
既忘其形,即得生死斷。
釋云:身是眾苦之本,心是惡業之根。若能放下身心,便登菩提彼岸。
諸佛為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不以小乘法濟度於眾生。
大乘之者,學無為法,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無苦集滅道幽哉,頓然淨盡見如來;愚人外覓三十二,共汝同行你不猜。

【無智亦無得】
自身尚假,豈有得乎?
道云: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釋云: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浀,一切聖賢如電拂。
道經云:離種種邊,名為妙道。
我能我會、我悟我達、我聰明、我智慧,盡是增上慢,人我不除,皆墮生死。
能所心不除,人我不除,生死難出。
——本來這個沒纖塵,只怕時人錯認真;放下了然無一物,何方不是武陵春?

【以無所得故】
得無所得,一體空虛。
大顛云:從外入者,不是家瓕悟。
仙真云:學他心內言,終是別人語。
教眾生被乾慧學解,廣覽積習在心,遂成我慢。
雲光法師講得天花亂墜,貪瞋不改,墮落堰牛。
——赤膊條條不掛絲,同行同坐阿誰知?只認張三并李四,不識你是甚家兒。

【菩提薩埵】
即人空法空,薩埵是眾生,佛不離眾生,離了就不是佛。
大顛有云:了得人空,名曰菩提。了得法空,名曰薩埵。人法俱空,名曰玅覺。
‘明心’是自渡、自覺、明明德;‘見性’是渡人、覺人、親民。
——眾水相合不分清,眾火相聚一同明;果必到家無異路,坦然大道一般平。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此中間六箇字依前涅槃解說修行,得大智慧。
道云:一日有為,不如一時無為。
又云:一年學教,不如一日修道。
古德云: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般若。
——了得般若波羅蜜,調和種性皆歸一;默然參透一何歸,半夜虛空如白晝。

【心無罣礙】
依此般若波羅蜜多修行,即得心無罣礙,即悟真如妙理。
釋云:「心同虛空法,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既然與虛空混為一體,有何差別?是與不是,外清淨,內清淨,內外清淨。外空內空,當體即空。未有天地,先有此空。
無物為我所得,無物為我所失。
——虛空難著物,有甚罣與礙;打破沐桶底,便見觀自在。

【無罣礙】
想念不斷謂之罣,著境不回謂之礙。
——本來空沒礙,著相自家迷;若人回得轉,仙佛一般齊。

【故】
故之一字,圓滿極則,亦是真長之理。不可言說,因說不得故曰故。
金剛經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儒云:道本無言,言生理喪。
——真常圓滿極則故,到處周圓難染污;應變隨機有萬千,坦蕩逍遙常獨步。

【無有恐怖】
既心無罣礙,真長自然圓滿,更有什麼恐怖之心?若到此地,悟得性空,東西不辨,南北不分。
不與萬法為伴,常自獨行獨步,上天仰之無窮,入地去之無極。
不被境轉,如如不動。
——去來自在任優游,也無恐怖也無愁;幻化境中留不住,獨行獨步是瀛洲。

【遠離顛倒夢想】
若罣礙無,恐怖絕,自然遠離顛倒夢想。仙釋云:夢因想生,想因念起。
世人只知合眼有夢,不識開眼也有夢。如何是開眼有夢?
一切萬緣,盡是一場春夢。
古云:聖人無己、無故、無必、無我、無依、無倚、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無穢、無淨、無止、無作、無任、無滅、無默、無言、絕思、絕慮。
太上曰:實無所得,為化眾生。
日無所思,夜無所夢。
會修修一念間,不會修修一輩子。
——日間無想夜無夢,不被顛倒境物弄;一拳打破上頭關,翻身直上朝元洞。

【究竟涅槃】
究者,反自。窮究己身,盡是虛假。一日無常,盡皆敗壞,難以留念,如是究竟則可矣!本來無此四大,因世人皆執有身,迷己逐物,棄親向疏,認賊為子。妄將四大六根為實,作種種業,受種種苦,輪迴萬劫。不覺不知,不能解脫,默然自省,於此日夜不離。
——究竟自身元不有,便須放下莫愚痴;涅槃路上無朋伴,大道無人我是誰?

【三世諸佛】
大顛云:過去莊嚴劫一千佛,未來星宿劫一千佛,現在賢劫一千佛,三世三千佛,更有窮劫佛。不可說不可說,數量不可盡。
道經云:種蘭得香,種栗得糧。為善降祥,作惡降殃。且三世諸佛,不修不得。
若於心無心,便是過去佛;寂然不動,便是未來佛;應物不昧隨機,又便是現在佛;清淨無染,便是離垢佛;出入無礙,便是神通佛;到處優游,便是自在佛;一心不昧,便是光明佛;道念堅固,便是不壞佛。
——過去未來併現在,近在人身人自昧;千變萬化少人知,混合虛空成一塊。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修行人需要智慧,百種方便,去無始劫來習性,調和成一真之性而登彼岸。若不見性,卒難成就。
此句是三世諸佛之母。十方諸佛依此修行,果行圓滿,成等正覺。若離此句修行,雖經多劫,久守勤苦,望成大道者鮮矣。
屬小乘法,墮在聲聞、緣覺。辟支佛、鬼仙、人仙、地仙,有為之法,終不成就。
圓頓教,沒人情,若有私心傳授是外道法。
——脫落衣裳見本形,寸絲不掛得安寧;若人要趓渾身影,便向無陰樹下行。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西天梵語也。阿言無,耨多羅言上,三藐言正,三菩提言真,東土翻為正真。
一大藏經,說此四字不能盡,諸佛亦說不盡。
三教聖賢皆修此四箇字,盡歸聖道,成等正覺。今人若能依此般若波羅蜜多三藐三菩提法脩行,廓然顧悟,親見無上正真。自知當來仙佛直超聖果。要見無上正真麼?頭頭顯露,物物周圓。
——妙道虛空是祖宗,分明應化不相同;若人悟得真常道,便識從前舊主公。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因修行得見無上正真之道,知般若波羅蜜多之神力也。
過去諸佛,慈悲憐憫眾生,百種智慧,方便之力,隨之利物,接引後來。
設像化人,使泥塑木雕,黃卷赤軸,說因說果,以假名引導有情,將善惡報應之事、天堂地獄之說,使人改惡向善,離假歸真,聲聞緣覺,十聖三賢,諸佛地位,次第接引。
道云:千日學道,悟在一時,只這一時,便得輕快。
——不憑智慧渡深河,萬劫沉淪溺浪波;既登彼岸歸真道,何須更念薩婆訶?

【是大神咒】
若會波羅蜜多,便見是大神咒,此神咒人人俱有,不修不見。
道云:心有主宰,萬邪難侵。
——有大威神力,伏劍邪魔息;何處不相隨?同居人不識。

【是大明咒】
既有大威神力,一點靈光自然晃耀,照徹十方,射透三界。
——爍爍光輝滿大千,愚人不見被情牽;若能放下渾無物,依舊心天性月圓。

【是無上咒】
得見自己光明,照見從前黑暗,無有能極者,此神咒最上,無過於此,是為第一。
一切諸法,皆不出於心咒,是無上咒也。
道云:心是眾之王。
釋云:心是法中王。
王不動,萬姓自安;心不亂,諸邪不起。
——心咒最無上,要去閑思想;人牛不見時,便是靈山長。

【是無等等咒】
此神咒無有等齊者,不可說、不可比,無有邊際。
此咒世間少時說著難信,須是誦念此咒。
——本來無等件,神性獨為尊;乾坤難覆載,萬古鎮長存。

【能除一切苦】
若得見性,有甚苦厄?佛意慈悲,憐憫眾生墮在世間,流浪經劫,受苦無窮,不能返本,是以應現種種相,出現於世,設種種方便,救度群迷,同出火院,若有智慧之人,諦聽大道之言,只究心地,莫去旁求。
儒云:以禮制心。
釋云:在於閑處收攝其心。
道云:降心絕念。
——仙佛出世為何因,皆因慈愍眾沉淪;若人肯到船頭上,免做拖泥帶水人。

【真實不虛】
是真實法語,非虛華之言,不是異語,不是謙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真實光明無價珠,人人分上沒差殊;只因些子誵訛處,雲起清天月色無。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因修行到此,知般若神咒之功最大,此句結前多種方便,總歸為一,具大總持,同歸一心之法。
古云: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性海寬洪怕起風,風纔起處浪飜空;一朝風定波濤靜,一輪月印水晶宮。

【即說咒曰】
舉起四句偈,擁護持經人。
不離左右,順念逆念,世間一切所求,無不果遂。
十二時中不可忘卻。
——萬聖千賢在己身,休教昧了本來真;因何苦勸重重舉?一番提起一番新。

【揭諦揭諦】
揭諦者人空 ,又揭諦者法空,人法俱空,二空全忘也。
——人法雙忘萬事休,香爐無火冷颼颼;一聲新雁遼天外,遠水長天一色秋。

【波羅揭諦】
波羅揭諦者,到空無所空是也。
——空無所空徹底除,坦然歸去合清虛;莫煉頑空休失本,自然體道契真如。

【波羅僧揭諦】
波羅僧揭諦者,是諸佛清淨境界也。
——清淨境界沒思量,不染纖塵是道場;試觀十五三更月,影現千江百不妨。

【菩提薩婆訶】
大顛云:菩提是初,薩婆訶是末。
修行人起初先須發菩提,勇猛精進,日夜為道。
受用無盡,故曰薩婆訶。
——先發菩提一片心,次教萬慮不相侵;直教鑽透虛空髓,拔出從前治病鍼。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