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0 GP

【讀書筆記】大清帝国と中華の混迷

作者:孤翁│2020-11-08 21:10:22│巴幣:0│人氣:105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本書為興亡的世界史系列第18部。明末大亂,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隨後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滿人開啟了在內亞蒙古、西藏(圖博)與漢地的多民族帝國統治。全書前幾章論述長期存在於漢族儒士心中的華夷思想,並藉此指出所謂中國固有領土的荒謬之處。後段則開始敘述清帝國受西方列強刺激逐漸脫離其內亞性格,轉變為東亞中華帝國的過程,最後在一連串改革仍無法挽回頹勢的情況下,1911年因保路運動而誘發的武昌起義最終使清帝國於1912年迎向覆滅。
 
華夷思想
 
華夷思想是對東亞漢族十分具有影響力的思想,其特徵在於區隔「自我」與「他者」。華夷思想將身處於這個天下中的人類分為兩類:「華」與「夷」。「華」是具有文明的存在,而「夷」非但不具有文明、文化,而且還是應該受到「華」排斥或教化的對象,因此自居為「華」的漢人,相當貶抑「夷」,認為自己具有優越的地位。
        
前面提到,「華」認為自己有教化「夷」的義務,而事實上,「華」也的確透過「教化」將原先不屬於「華」的「夷」轉變為「華」的一部分。過去,殷商人所使用的甲骨文(漢字前身)以及其文明成為了優勢文化。周人承繼了其文字,並為後世春秋戰國的儒學家視作值得散播的美好文化「華夏」,而不懂文字的周圍國家則是「夷狄」。
 
春秋戰國時期,夷狄對華夏的憧憬與仰慕使這些夷狄逐漸「華夏化」,這個過程在後世像漣漪般逐漸擴散開來,在「華夏」認同轉變為「漢人」認同後,「華夏」=「漢人」的範圍逐漸擴張至今日所謂的傳統漢人領地。可以說,最原初的「漢人」僅止於中原的小小城市國家,但在長期的「漢化」後,已使許多不同血緣的民族認同自己屬於「漢族」。比起血緣,「漢人」的概念更偏向一種文化體。
 
具多重面向的大清皇帝
 
綜觀東亞大陸的歷史,其實少有一個帝國可實質統治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效控制的疆域。漢人史上初次建立的秦漢大一統帝國,其領土範圍充其量也與今日的傳統漢人領地差不多,並未能完全控制今日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夷」的區域。在漢帝國遭曹丕所竄的220年至隋滅陳的588年這段期間,東亞大陸上所謂的中國固有領土可以說完全處於各國林立的狀態(僅西晉時期維持短暫的大一統局面)。
 
真正將如今中國宣稱的固有領土納入實質統治的帝國,只有唐(不包含吐蕃,即今日西藏)、元以及清。事實上,對清帝國初期抱有強烈華夷思想的漢人士大夫而言,作為統治者的滿人、信仰藏傳佛教的蒙古人以及藏人,根本就是一群化外之民,他們的祖居地,自然亦不屬於傳統「華夏」、「中華」的範圍。面對漢人的這種思想,大清皇帝必須找到良方以鞏固自己身為多民族帝國領袖的根基,才能有效支配這片內亞和漢地所共同組成的疆土。
 
為此,大清皇帝採取了以儒法治漢地、以佛法治內亞蒙古及西藏的手段。漢地18省(東南弦月)歸禮部;而內亞(西北弦月)則歸理蕃部管理。大清皇帝就透過這種在漢地扮演漢人的儒家賢君聖人、在內亞扮演藏傳佛教的轉輪聖王,實現了中(漢地)外(內亞)一體,使二者皆納入清帝國的版圖之下。然而,這也埋下了讓後世的中國民族主義者主張中國固有領土包含內亞區域,因而引致日後衝突的導火線。
 
西力東漸:天下秩序的瓦解與近代國際關係
 
以漢人傳統的天下觀而言,天下(世界)分成中華、對中華有所仰慕的朝貢國(如越南、琉球以及朝鮮)、與中華進行交易的互市國(如日本)以及化外之地。然而,因地理大發現而逐漸崛起的歐洲列強,如英國,由於急切於與清帝國發展對等的貿易關係,不斷挑戰著東亞大陸這片土地上的舊有秩序,最後終於迫使這個帝國逐漸脫離傳統秩序,踏上轉型為近代國家之路。
 
英國透過爆發於1840年的鴉片戰爭,於1842年與大清帝國簽訂《南京條約》。清割讓香港予英國,並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及上海五個港口讓英國商人通商。美國在翌年要求清給予其他國家相同待遇,這些國際通商往來為清帝國政治外交的新秩序揭開序幕。
 
西藏問題
 
除了透過海路打通與清帝國的貿易關係,英國亦亟欲自陸路擴展貿易。當時英國已控制印度,若能打通西藏要道,便可實現經由陸路與清帝國通商的野心。英國開始與主導洋務運動的漢人官僚接觸,表達欲經由西藏與清進行茶葉貿易的意圖。當時的洋務官僚早已傾慕西方的物質及文化,亦欲將西藏納入當時的新秩序中,因此極力與英國合作。
 
然而藏人僅感受遭到背叛,西藏之所以臣服於大清,在於大清皇帝身為藏傳佛教保護者。如今大清卻與侵占藏傳佛教徒傳統生息領域(如尼泊爾及不丹等地)的英國合作,導致藏人極為不滿,大清皇帝若不再為保護藏傳佛教的轉輪聖王,可說其統治正當性蕩然無存。西藏問題也成為日後新中國成立的棘手難題。
 
來自東洋的互市之國
 
在幕末改革及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躋身列強之一,並對清帝國的兩個朝貢國:琉球以及朝鮮,開始擴展其影響力。
 
早在1609年,日本薩摩藩便已攻陷琉球王國,使琉球成為日本殖民地。然而考慮到琉球向明帝國朝貢可回收大量資源,薩摩藩仍要求琉球向明朝貢,琉球王國實際上成為「一國二主」的狀態。
 
然而,在日清兩國皆積極想蛻變為現代主權國家後,琉球王國作為兩國交界點的曖昧政治立場便不得不消失在世界舞台。日本先是因琉球漁民在台灣東海岸遭殺害,於1871年出兵台灣,向清帝國宣稱此舉為保民義舉,後來又在1879年正式於琉球設置沖繩縣,使琉球正式成為日本領土。
 
日本亦覬覦朝鮮許久,後來透過爆發於1894年的清日甲午戰爭,於1895年與清簽訂《馬關條約》。清割讓遼東半島(日後因俄、德、法三國干涉而歸還清帝國)、台灣、澎湖予日本,並承認朝鮮的獨立地位。朝鮮在日後雖成立大韓帝國,但也不過成為日本的附庸國。於1910年,大日本帝國便與大韓帝國簽訂《日韓併合條約》,正式吞併朝鮮。這段歷史也成為日韓兩國相互仇視的由來。
 
結語
 
清末,皇室與漢人官僚雖欲力挽狂瀾,拯救這個傳統帝國不致覆滅,然而此時期興起的排滿主義最終還是於1911年意外地透過保路運動而引發的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清帝國並創建中華民國。
 
不過,這個新興國家並無法有效遏制大清潰滅後分別由俄國與英國在背後支持的北蒙古以及西藏的獨立與自治運動,因此還是得借助舊帝國官僚們的力量。當時最有能力的人便是袁世凱,從孫中山手中接下了大總統的位置。此時,孫中山也不得不放下排滿的口號,宣揚五族(所謂的中華民族:漢、滿、蒙、回、藏)共和,防止自大清繼承下來的領土轉刻間便四分五裂。
 
清末民初的有志之士,如梁啟超,所發明的「中華民族」,正是清帝國在西力衝擊下,逐漸轉型為現代民族國家後所誕生的概念。原本的「中華」,不過是狹義的「漢人」。但為了配合西方的民族國家概念並保有清帝國的疆土,中國民族主義者強行將原本不屬於「中華」的民族納入「中華民族」,可說是如今中國境內各類衝突的肇因之一。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97510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清帝國|中華民族|漢人|歷史|內亞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t120393898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讀書筆記】イスラーム帝... 後一篇:【讀書心得】モンゴル帝国...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happy545午安阿~~
歡迎大家來看看纏繞畫,如果喜歡歡迎私底下跟ˇ我說喔~。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15:55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