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0 GP

《科技想要什麼》(What Technology Wants)閱後雜感其一

作者:孤翁│2017-04-27 21:06:30│巴幣:0│人氣:276
這是一位科技樂觀主義者所寫的書。之所以想找這本書來看,有個原因是我並不屬於這種人,我認為科技縱然有好的一面,但完全擁抱科技對我們人類可能並不是一件好事。看了這本書以後,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的部分想法。我想,這也是讀書能帶給我們的好處之一──改變先前固有的認知,使自己看事物的方式有了更寬闊的角度,而不只限於一隅。

作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KK)在第一章描述了個人的簡歷,他曾經想要擺脫現代科技,過著簡樸的生活。但他也在思考,他畢竟不是阿米希人,如果要鋸樹的話,他寧願用電鋸而不願拿斧頭砍個老半天。這種矛盾的情結每個人都有,一方面懷疑科技到底是什麼,想要降低對其的依賴;一方面又毫不猶豫地接受醫生所開的抗生素──能把我的病治好的東西我幹嘛不要呢?作者在此時表明了,他寫這本書就是想要解決這層矛盾的關係。為了解決這個困惑,第一步是了解「科技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以下是部分章節的心得,裡頭摻雜一堆有點離題的個人想法,敬請見諒。

第一章 大哉問

作者創造了一個詞彙,稱為「科技體」(Technium,中國簡體版譯為技術元素),它不同於科技(作者認為這個詞只代表某個技術,例如高分子聚合物),是很多面向的總和,包含人類所創造出來的各種觀念──文化、藝術以及社會制度等。科技體這個概念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在不斷地演進中,產生了自主性。我認為這邊的科技體與哈拉瑞所說的「人類所建築之虛構想像」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這個科技體的概念似乎更強,不只是人類孕育出的東西而已,它甚至擁有些微的自主性。人類所能做的──按照KK所述──只有盡量的教育它,像父母教育兒女一般,使其不脫離我們希望它走的道路。

說到自主性,竊以為所謂的完全自主絕對不存在,人類如此,科技體若真有意識,亦復如是。自主性是有程度的,人類嬰兒在出生時若無人撫養,必定死路一條,其自主性可說是零。就算是成人,也不可能完全自主,社會與環境不斷地在影響我們的想法,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性告訴我們完全自主不可能存在。KK在書中也提及了人與某些細菌的共生關係,若失去了這些細菌,我們便無法生存。但老實說,與其說完全自主不存在,倒不如說自主這東西很可能本身便是錯覺。「自主」這個詞彙預設了「我」的存在,但「我」究竟是什麼東西呢?過去的我是我嗎?聽說人體每幾年,體內原子便會汰換一輪,那個我跑去哪裡了?或許,執著我的存在才導致了人問了很多奇怪的問題,難怪佛教會論述無常性。想到這個,便覺得柏拉圖的理型論實在誤後代世人不少啊!

扯太遠了,一般人畢竟還是相信人有自主意識,人會問自己想要什麼,這在某一部份上便顯現了人的自主性。KK認為展現自主性的個體會顯現下列特質:自我修復、自我防禦、自我維護、有自己的目標以及自我改進。科技體尚未完全擁有上述特性,因此它在目前只有部分的自主性。他相信科技體在未來會逐漸壯大,為了其欲求而滿足自身,就如同人類為了慾望滿足自己一樣。KK認為人類心智對科技體的掌控會越來越小,我們的引導會決定它未來的方向。這樣的說法讓我想到先前大腦簡史講座中謝伯讓的描述:人類大腦正在擺脫基因對它的束縛,要找到自己將來的出路。這樣的相似性不知道某種程度上算不算是人類心智自業自得XD

第二章 人類的生活,來自人類的發明

本章一開始便先戳破部分崇古人士的幻想泡泡(古代人沒有科技的束縛云云)。KK認為問人類在還沒有技術以前是怎麼生活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早在人類出現以前,技術便已降臨世間,例如鳥類的築巢行為。只不過動物的技術來源於基因,並非有意識的作為。而早期人類雖然懂得削石為器,但橫跨了幾萬年的時間以及幾千公里的區域,所見的石器卻大同小異,像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表明此時人類的技術仍源自基因的塑造,而非心智的體現。

一直到了5萬年前,某個基因突變導致了語言的出現,人類才真正邁向了創新之旅,開始了征服地球的行動。這個行動不免也造成了許多破壞,賈德‧戴蒙在其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中》認為,許多大陸的大型哺乳類動物皆不約而同地於人類初次抵達該大陸後在幾個世代內滅絕,人類的濫捕絕對難辭其咎。KK在這本書中引用這個說法,並認為這正是人類技術大幅進步的明證,而原因正是語言的出現使得人類能夠更有效地傳遞資訊,達成共同合作。《人類大歷史》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語言出現使得人類得以建構虛假事物,該說英雄所見略同,還是哈拉瑞有參考這個說法呢(笑)?開玩笑的,這個概念我想多數前輩們應該多少都有,畢竟語言的確是區別人類和其他動物的重要表徵之一。

回到本章標題,其實這個概念與人類建構虛假的事物很像,法律、社會制度、貨幣等物品都是人類的發明。前工業時代的人相信君權神授,所以他們生活在君主能夠宰制下層人民的社會中;現代人相信自由、平等、主權在民,所以生活在能夠投票選代理人的社會中。大多數人不是為了生活於某樣他們嚮往的世界而改變世界,而是世界被人改變後,才認為有需要生活於這個世界。一旦原有的社會制度大幅改變,人反而不太能接受變動後的世界,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適應。戴蒙說的:「發明創造需求」,這句話其實不只能適用於物品,也能適用於社會中。

第四章 反熵崛起

我跳過第三章,基本上KK在描述科技體為何被他稱作第七界以及它和生物間有什麼微妙的不同。因為沒啥感想,就跳過了。

KK提到反熵(exotropy)這個概念,照內文所述,他是為了與熵(entropy)的en-相對,又不想使用負熵(negentropy)這個使人容易誤會為負面意涵的詞,才使用此字。不過個人認為既然是與en-(向內)相對,那exo-翻成外不是更好嗎?像中國版本就把此詞翻作外熵。順道抱怨一下,輸入熵這個字的時候,我感受到強烈的言文分離現象,內心想著ㄕㄤ這個音,輸入時卻得輸入ㄉㄧ。

學過熱力學或是看過一堆科普書的人就會知道,有個叫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東西似乎會決定宇宙最終的命運,而熵在此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熵可以代表一個系統的無序程度,熵越高,代表此系統越混亂。宇宙學上其中一個對於宇宙最終命運的看法便是整個宇宙會走向混亂,最後達到熱寂,剩下一堆無法作功的廢熱充斥其中。聽起來超不樂觀的,對吧?不過這是10的不知道多少次方年以後的事了,不需要現在就感到存在危機。但是有些會思考的人發現其中有個問題:奇怪,物理學家跟我說宇宙會趨向混亂,那地球上怎麼會有生命繁殖?這個問題看起來滿好回答的,因為地球並非孤立系統,旁邊有個超大能量供應池──太陽──提供生命作功,但若問到宇宙為什麼某些地方是低熵區域,而有些地方是高熵區域,這個問題物理學家還在尋求解答中。

那反熵是什麼呢?前面已提到熵代表無序,那麼反熵指的就是有序。這個概念最早似乎是在薛丁格(就是那個戴著圓框眼鏡的物理學家,那隻半生半死可憐貓的主人)的書《生命是什麼》出現的。他認為生命體利用負熵與熵抗衡,使自己維持在低熵的狀態,順帶一提,薛丁格本人是用負熵這個概念來定義生物的。KK在此似乎將資訊視作反熵,而生命本身便是資訊不斷增長的過程,因此有序度也正在上升。不過他從宇宙大爆炸開始論述,接著到生命崛起的過程這部分我是有看沒有懂。感覺他的論述之間認為反熵是目前主導宇宙的最重要力量,但這和熵增似乎有矛盾吧?我資質愚魯,可能需要物理學家兼資訊工程師來指點我這段到底在說什麼。

第五章 深層的進步

本章探討到科技究竟帶來較多的好處還是壞處,KK認為,好處和壞處大概數量差不多,但好處多了那麼一點,而正是這麼一點造成人類社會的進步。那麼具體而言有哪些進步呢?比方說,現代一般人的生活水準大概都比古代皇帝貴族還要來的優渥;不容易因為傳染病致死等;另外,若根據史蒂芬‧平克的《人性中的良善天使》,人受到暴力致死的比例也大幅降低了,而這恰恰是因為人認識到了發展非零和的關係有助於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好處之一,畢竟要合作的話,人死掉的價值比人活著來得低。另外,他也想要破除一般人認為錢太多能增加的快樂感不多這個看法,他指出一項研究說明人越有錢,越快樂。嗯……這我真的不大同意,畢竟快樂這麼主觀的感覺真的不太好衡量,就算測量血液中的多巴胺還是血清素啥的,能反映的大概還是有限,況且似乎還滿多研究所持的結論與此結論相反,最終還是只能看自己想相信哪個結論了。

我的看法是,錢滿足了最低階的生理及安全需求時,一定會有很大程度的快樂感上升。但當我們不用再煩惱肚子餓或被暴力威脅時,其他的煩惱就來了。我們開始有一堆的慾望想要滿足,錢在一開始或許還能給予一定程度的快樂,但在某階的慾望滿足後,我們會發現上層有更多的慾望想要滿足,結果就是需要更多的錢來填這些洞(真的是慾壑難填啊)。但我們永遠填不滿,反而導致我們的快樂感降低,也就是錢的投資產生了邊際效益,更多的錢所得到的快樂感降低了。所以想快樂的話,那句古話(知足常樂)還是有點道理的。反正我不信有錢人比較快樂的說法就是了,別說我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吶。若要為我的快樂感看法寫個公式,那應該是:快樂感=人所處階層填滿的慾望/該階所有慾望,且下層的慾望多寡不影響快樂感、越上層的慾望數越多。所以對我而言,馬斯洛需求理論的金字塔若以欲望多寡顯示比例,應該會是倒過來的樣子。

前段洋洋灑灑地描述我對快樂的看法,似乎有點偏離本章主旨了。但我認同現代社會的確有進步,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要完全接納所有科技。KK認為科技是好是壞,端看人怎麼用它。很多人大概都抱持這樣的看法,某種程度我認同,但那是因為我用人的角度去看他。以炸藥為例,我們可以拿它來作為戰爭中的工具──這是壞的,人與人之間處於零和關係;但我們也可以拿它來作為開山的工具,建造穿越山巒的鐵軌──這是好的,人與人之間的正和關係讓普羅大眾享受了便利的交通工具。好不好是我們人類判定的,我們認為建鐵軌當然好啊,誰會否認。然而,我們以為的雙贏局面反而對環境產生了破壞,對環境來說,這只是人類自以為的非零和博弈罷了,到頭來,這仍然是人類贏、環境輸的零和博弈。事實上,我認為在現代角度看來為雙贏局面的事物,在未來會被視作是零和遊戲,就像現在的經濟與環境議題一般。不過這可能不是令人悲觀的事,反而可能是好的事情,這代表我們正邁向《人性中的良善天使》中所提到的同理心擴大的過程。不過話說回來,若我認為這個概念是好的,其實還是落入了KK定義的科技體範疇,有點奸詐啊……

慢慢生後面的心得中......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55785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t120393898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後一篇:雜感#1...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wu19880217大家
《天界新語.劍石錄》更新,歡迎到小屋閱覽~看更多我要大聲說11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