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對 AI 領域的執著令人佩服,自己雖然實驗室在做 AI,但覺得水好深我真的要踏進去嗎(然後頭已經洗一半),對未來仍尚無定見,真的是自慚形穢,要好好檢討自己了。
大大的行文很有邏輯性,從產業內容到求職策略和你在各方面的思考都讓我學到很多,也感受得到你對自我的強烈要求,太強了,感謝分享!!
海邊子公司,AI Team,負責AR
主要開發基於Unity的專案
獨立開發基於OpenGL ES 2.0的rendering engine
出差到底特律,在台灣與中國、印度團隊合作
後轉調到母公司,學設備工程師一點皮毛
本篇目錄(大致依照時間先後排序)
Keywords: SLAM
怡利電子丨影像處理演算法及軟體開發工程師
歐特明電子丨演算法系統工程師
新馳科技丨Heterogeneous Computing Engineer
先進車系統丨深度學習演算法工程師
Keywords: Spatial Computing、AR、VR、MR、XR、Omniverse、HxDR、Digital Twin(數位孿生、數字孿生、數位分身、數位雙生)
英特盛科技丨AR軟體工程師
德廣數位丨Unity 軟體工程師
和碩聯合科技丨Digital Twin Solution Architect
緯創資通丨Digital Twin工程師
台達電子丨智慧製造-Unity工程師 / 智能製造WEB軟體工程師
Keywords: 3D、AI
Vizuro 維曙智能科技丨電腦圖學工程師
MetAI 宇見智能科技丨3D Technical Artist 技術美術師
Keywords: Rendering、3D、GLSL、shader、Visualization、Graphics、三維圖學
台達電子丨軟體設計資深工程師
源一資訊丨軟體工程師
品印三維丨軟體研發工程師
Acer 宏碁丨Software Associate Manager / Manager
Keywords: GPU、CUDA、高效能運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HPC)
富智康國際丨BSP 軟體工程師
鴻佰科技丨HPC應用整合工程師
Differentiable rendering:Gradient descent
Genetic algorithm:Optimization
CV:Image相關的NN
Shading Language:GPU平行運算
找工作方面,設定了目標,就繼續找下去,直到你覺得該放寬條件了
離職原因跟應徵動機常常綁在一起,但是後者依據職位不同會有不同的答案,所以這邊就只寫前者
主因就是目前工作不符合我的專業,至於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可以參考【工作】一年心得,策略上我還是儘量坦白有過的經歷,只是在敘述上可以分配比重,例如我做過設備工程師一陣子,我不會隱瞞這件事,只是口頭上一句帶過。有些同事跟我說就把這段過程當黑歷史,對外就說是在找工作,但我不太喜歡這種感覺。
比較有成就的專案
策略上當然首先跟應徵職位比較有關的回答,或是目前工作的專案,最好投影片上要能夠寫清楚大概專案的時間、人力等等,策略上也就不再列出一堆關鍵字說明你涉獵很廣,而是在特定領域很厲害,著重在工作經驗。
未來的想像
策略上也是要跟應徵的公司未來的方向一致比較好,只是我還是會加入一些個人的職涯的方向,例如:CG+AI。
特長
這個比較有趣,過去剛畢業的時候只會拼命的講學術上、技術上的成就,比如做過甚麼專案、專題或論文,但是如果可以的話,視面試官的角色,可以說一些商務面、產品面的特長,詳細我放在反省。
優勢
包含公司競爭力的優勢以及團隊的優點等,前者比較像是公司對外的優勢,後者則是對自己團隊未來發展的優勢,從這點可以看的出來這個單位有沒有對於自己的定位是否清楚,也能知道這個行業需要甚麼樣的特質,例如新創公司覺得自己的優勢在於小團隊的靈活,團隊上大家的技術都很成熟之類的,其實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大概有一半的主管沒有準備,回答不出來可能就要小心。
預期
比較一般的問題,就是未來入職後擔任的工作、團隊規模、時間分配比例、可以學到的東西等或者也可以先提出自己的預期,跟對方協調。
建議
比較開放式的問題,諸如建議我補充相關的知識乃至於本場面試的有什麼建議都可以。
Vizuro > MetAI > Acer
Vizuro
優點是看起來最有機會能真正地摸到AI,缺點是看起來很雜,對於技術的深入有隱憂,但是接觸廣泛一點的領域在職涯前期未必是壞事,就算不適合,也可以做為未來求職的依據。
MetAI
優點是NV的合作夥伴,跟Vizuro比的話,似乎更注重單一的技術,這會有利於技術的累積,而不是跳來跳去,會更適合以技術為導向的職涯規劃,但是似乎對我的角色定位始終放在跟AI較無直接相關的位置。
Acer
優點是大公司,某ㄚ姓同事因為是從那邊出來的,他表示似乎養老的好地方,但還是看單位、主管,尤其看到以在Acer來說我的薪資開得不錯,但缺點也是大公司,撇除掉政治派系之類的,本業還是賣電腦的,因此就算會摸AI,也只限於看看論文、跑在機器上,況且大多數時間仍是App開發為主。
入對產業、選對公司、跟對主管
商務面
除了MetAI外德廣數位的老闆也有給我類似的回饋,他們要聽的或許不是技術,而是這個技術在商業上的價值或是與人合作的方式,甚至是個人的行事風格,這些東西不能只講表層的好聽話,但是我過去沒有認真思考過更深入的實例,導致表現比較不好。
產品面
MetAI提到,要思考某個技術實際上該應用在甚麼產品上,這個產品是不是能解決一些獨特的問題之類的應用。
另外,歐特明電子、緯創以及Acer的主管也提到的,要提出自己對於市場產業的觀察,例如未來主流的方向,自己自學所需技術的程度,這些或許超出了一個純粹技術工程師的範疇,但同時,如果能思考到這些問題,也就代表你已經超出了工程師的思考框架,換言之,我不能也不想永遠是一個新鮮人,那這方面的思考就必須具備。
另一個從產品的角度的例子是,怡利、緯創都有問到過去做的軟體搭配的硬體的算力問題,這是很實際的產品問題,這些問題釐清才能明確技術性的問題。
技術面
在源一面試的建議是在技術上可以進一步提出一些可能的改進方向或者是想法會更好,當然這也跟一些市場產品的觀察有關。
現在雖然是大AI時代,但假如只能二選一,我建議還是根據自己的熱情做選擇吧。
【工作】底特律出差紀錄
【工作】深圳出差紀錄
【工作】SIGGRAPH Asia 2024 東京出差紀錄 / 攻略指南
【工作】一年心得
【電腦圖學】學習筆記 — 00:OpenGL
【數位美術】Krenz透視一期 — 01:空間意識
共3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