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文心雕龍明詩第六 - 概要與讀後感

貓羽 | 2024-02-10 17:19:26 | 巴幣 0 | 人氣 52


這回是寫一寫文心雕龍明詩第六的讀後感,明詩第六看了一遍,主要是就從秦漢時代到晉朝的詩人與四言、五言詩詞的風格變化比較,再說明當時較具代表的文人為本文主題,內容雖然很多,實際上這篇並沒提到新東西,這篇價值比<詩品>低。如果有讀過一遍<詩品>上面提到的詩人與代表作品,就能完全看得懂這篇在寫什麼。

而且看了確定文心雕龍只有提到張衡、潘岳、左思、陸機,阮籍、李陵、班昭,多數都是<詩品>提到上品的詩人,還真的沒提到過陶淵明一句話,明明寫詩言志歌永言,結果隻字不提堅持隱居生活的陶淵明,文心雕龍的詩詞評論大概是看當代那些當官的詩人比較知名,就隨手看過一遍寫結論的文學網紅,禁不起實際考驗,這篇價值不如<詩品>。但也有值得參考之處
比方說國文課本會提到晉朝好清談玄學,本文也有提到國文課本提到的晉代文學史,清談玄學比較偏門並不是主流,還有就是本文有提到山水詩,因此還是可以稍微一看,但可以曉得文心雕龍的明詩第六為何不在詩話推廌書單的原因,因為看<詩品>就足夠了。

還有就是,很多人以為一般國文課文上的陶淵明作品放到現在來看是廢文,確實晉朝當時陶淵明的評價並不高,陶淵明見證東晉末期政權腐敗而堅不當官,在劉宋的朝廷還是堅持不當官,陶淵明41歲辭官歸故里,到60多歲過世,至少過20年躬耕生活,生活很困苦。然而陶淵明在唐宋文學家評價都非常高,比較過晉朝當代的作品,確實《歸去來辭》《桃花源記》真的有資格放在課本上面,晉代當代的作品有些是當官寫的風格很漂亮的詩詞,晉代山水詩多半為追求辭藻的類型,離一般人的生活比較遠,《歸去來辭》《桃花源記》已經算很好懂的課文了,以後別再說陶淵明作品是廢文了,真的。

本篇名句:
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
民生而志,詠歌所含。興發皇世,風流《二南》。神理共契,政序相參。英華彌縟,萬代永耽

相關文章:
鍾嶸《詩品》讀後心得




 全文翻譯與注解
有參考百度與AI翻譯,再看過一遍翻譯如下:


大舜云:「詩言志,歌永言。」聖謨所析,義已明矣。是以「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
舜曾說過:「詩是說明個人志向,歌是把這些志向用以留存的方式。」聖賢的教誨已經詳細闡明了。 所以說,「作者心中有志向,發出的言辭就是詩句」。 詩歌創作透過文章辭句表達情志,道理就在這裏。《詩經》三百篇的涵蓋範圍,義歸於「無不正當的思想」。 以它作為教材,是符合傳統文人的道理

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昔葛天樂辭,《玄鳥》在曲;黃帝《雲門》,理不空弦。至堯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風》之詩,觀其二文,辭達而已。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敗德,五子咸怨:順美匡惡,其來久矣。自商暨周,《雅》、《頌》圓備,四始彪炳,六義環深。子夏監絢素之章,子貢悟琢磨之句,故商賜二子,可與言詩。自王澤殄竭,風人輟采,春秋觀志,諷誦舊章,酬酢以為賓榮,吐納而成身文。逮楚國諷怨,則《離騷》為刺。秦皇滅典,亦造《仙詩》。
人天生有七種情感,對事物產生感觸;感受事物而吟詠志向,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古時葛天氏創作的歌詞《玄鳥》;黃帝《雲門》並不是空洞的華麗辭藻。 至於堯時有《大唐》之歌,舜創作《南風》之詩;其辭藻以表達意義為主。 及至大禹治水成功被歌頌;夏帝太康道德敗壞,他的兄弟都感到怨恨於是作詩批評:詩歌來歌頌功德和諷刺過失,是古代就有的事情。 自商朝至周朝,《雅》、《頌》詩歌完備;四始顯著,六義思想深刻。 子夏執掌「華麗」之章,子貢領悟「琢磨」之句;因此孔子認為他們有了談論《詩經》的資格。 自王朝衰落以後,風雅之人停止了創作。 春秋透過觀察志向,頌揚舊章;酬答賓客以獲得榮耀,吸收他們的見解以豐富自己的文學。屈原感到怨憤時,作《離騷》用來諷刺楚王。 秦始皇消滅經典,也叫朝廷的知識份子創作《仙詩》。


漢初四言,韋孟首唱,匡諫之義,繼軌周人。孝武愛文,柏梁列韻;嚴馬之徒,屬辭無方。至成帝品錄,三百餘篇,朝章國采,亦云周備。而辭人遺翰,莫見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見疑於後代也。按《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滄浪》,亦有全曲;《暇豫》優歌,遠見春秋;《邪徑》童謠,近在成世:閱時取證,則五言久矣。又古詩佳麗,或稱枚叔,其《孤竹》一篇,則傅毅之詞。比采而推,兩漢之作也。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至於張衡《怨篇》,清典可味;《仙詩緩歌》,雅有新聲。
在漢初,有四言詩,韋孟首倡導;匡諫之義,繼承自周人。 孝武皇帝喜愛文學,《柏梁》列舉了節奏。 嚴、馬等人,雖然是辭賦家,但作品缺乏特色。 至於成帝時期的品錄,有三百多篇;朝廷章國的收集也說周全。 然而,辭賦家留下的作品中,卻找不到五言詩;這就導致了李陵、班婕妤等人在後世備受質疑。 但《召南·行露》開創了半篇的詩歌形式;孺子的《滄浪》,也有完整的曲調;春秋時晉國優施所唱的《暇豫歌》則是優美的歌謠,預見了春秋時期的風貌;時代比較近的《邪徑謠》,這些五言詩已經存在很久了。 另外,《古詩》中有一些優美的作品,有人稱讚是枚叔的作品;其中的《孤竹》一篇,則可能是傅毅的作品。 透過比較推敲,這些作品是否屬於兩漢時期? 從它們的結構來看,散文直截了當而不失大氣;婉轉含蓄,情感深切,實在是五言詩的典範。 至於張衡的《怨篇》,則清麗動人;《仙詩緩歌》則是雅緻新穎。

註:
優施:春秋時期晉國倨人,晉獻公的寵優。與晉獻公夫人驪姬私通,幫助驪姬讒害太子申生而使其親子繼位。後被裏克所殺。作有《暇豫歌》

柏梁體:杜甫的《飲中八仙歌》,那個句句押韻的句型就叫柏梁體,柏梁體是漢武帝時期開創的詩歌文體,柏梁體不流行的原因是因為要句句壓韻限制頗多,七言古詩一定比較好寫,因此後來比較流行七言古詩。

張衡:東漢駢文四大家,作品《西京賦》《東京賦》《四愁詩》《怨篇》是四言詩,有發明混天、地動儀


張衡現在詩詞只有三首,這是張衡四愁詩: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從之樑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爲懷憂心煩勞。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贈我琴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
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爲懷憂心煩傷。

我所思兮在漢陽。
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
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爲懷憂心煩紆。

我所思兮在雁門。
欲往從之雪雰雰,側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爲懷憂心煩惋。


暨建安之初,五言騰踴,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王徐應劉,望路而爭驅;并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及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唯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若乃應璩《百一》,獨立不懼,辭譎義貞,亦魏之遺直也。
到了建安初期,五言詩開始蓬勃發展。 曹丕、曹植等人放縱馬韁,揮灑才情;王粲、徐幹、應劭、劉向等人,都在爭相展現自己的才華。 他們不但欣賞風月,縱情花園,也述說恩寵榮耀,暢飲歡樂;他們豪情萬丈,率真地發揮才能。 他們創作的詩歌,不求過於細膩巧妙,而是追求明晰清晰的表達。 這就是他們共同的特徵。 正始時期明晰表達正道,詩歌兼容仙道心思;但何晏等人,作品多浮淺。 只有嵇康的志向清峻,阮籍的旨意深遠,所以能夠脫穎而出。 如同應璩的《百一》,獨樹一格毫不畏懼;辭藻巧妙義理堅貞,也是魏晉時期遺留下來的正直的遺風。


晉世群才,稍入輕綺。張潘左陸,比肩詩衢,采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江左篇製,溺乎玄風,嗤笑徇務之志,崇盛忘機之談,袁孫已下,雖各有雕采,而辭趣一揆,莫與爭雄,所以景純《仙篇》,挺拔而為雋矣。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
到了晉代,群才稍微追求輕麗華美。 像張衡、潘岳、左思、陸機等人,都在詩壇上齊名。 他們或參考正始時期的文風寫出更華麗的文章,或繼承建安時期的柔美風格;有些人以析文為巧妙,有些人以流俗為華美:西晉詩壇大致就這特點。東晉的文章風格,沉迷於清談玄學之風;嘲笑追求功利的志向,推崇盛衰的談論。 袁宏、孫綽以後的詩人,內容上一致傾向於玄談。 郭璞的《遊仙詩》,在當時就算是傑出的作品。 南朝宋初的文學創作,開始有了一些改變;莊子、老子的風格變少,開始興盛山水詩。 人們追求全文對偶的華麗,為了句子的新奇而絞盡腦汁;必須用盡情感寫物,必須竭力追求辭藻的新穎。 這就是晉代文學的狀態。

西晉詩壇:陸機、潘岳為代表人物,陸機就是《文賦》的作者,以擬古、華麗為主,例如陸機的《擬古詩》,就是華麗版的古詩十九首,潘岳則是以掉亡詩為代表作品。

東晉詩壇:
袁宏:最初做謝安的參軍,後來擔任了桓溫的記室、桓溫領兵北征時,命令袁宏靠著馬擬公文,一會兒他就寫成了七張紙,而且做得很好。後人因以「倚馬」或「倚馬千言」來比喻文思敏捷。《詩品》列為中品
孫綽:比較偏向辭賦家,孫綽很滿意自己的《遊天台山賦》,曾對范啟說:「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詩品》列為下品


晉朝山水詩:代表詩人為謝靈運、謝惠連、謝朓,追求字句的華麗,後來導入永明體,為唐近體詩的先驅。


故鋪觀列代,而情變之數可監;撮舉同異,而綱領之要可明矣。若夫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則清麗居宗,華實異用,惟才所安。故平子得其雅,叔夜含其潤,茂先凝其清,景陽振其麗,兼善則子建仲宣,偏美則太沖公幹。然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若妙識所難,其易也將至;忽以為易,其難也方來。至於三六雜言,則出自篇什;離合之發,則萌於圖讖;回文所興,則道原為始;聯句共韻,則柏梁餘製;巨細或殊,情理同致,總歸詩囿,故不繁云。
因此,可以透過觀察歷代詩人的作品,來監測情感變化的趨勢;比較不同詩篇的共同點和差異,可以明確其綱要。 若說四言詩強調雅緻為主,五言詩則注重清麗。 華麗或樸素的運用,取決於才華所在。 因此,張衡善於表現雅緻,嵇康擅長展現潤美的一面,張華注重清新,張協則注重華麗。 如果兼顧多方面才能,就像子建、仲宣一樣;只偏長於某一方面的是左思和劉楨。 然而,詩的裁切必須有一定的規律,思想也無法固定;隨性而定分寸,很少能夠達到完美。 作者隨個性偏好進行創作,很少能兼長各體。 至於三六雜言,主要源自於篇章的結構;離合詩、迴文詩的創作也都是有出處;聯句共韻,則參考自《柏梁詩》。以上都算是詩歌,就不再論述。


贊曰:民生而志,詠歌所含。興發皇世,風流《二南》。神理共契,政序相參。英華彌縟,萬代永耽。
人生來而有志,詩歌就是用來表達這種情志的。詩歌產生在上古時期,到《詩經》就更加成熟。詩歌與自然之道一致,和政治秩序相結合。優秀的詩歌便會越來越繁榮,為後世萬代永遠喜愛。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