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EU4] 外交系統終極懶人包 — 文筆比刀劍更有力 (1.30更新)

響爺 | 2019-04-05 01:39:46 | 巴幣 6 | 人氣 3838

#本文同步發佈於「歐陸風雲 系列」哈拉區。

#8/7/2020更新適用版本為1.30.3

大家好,這是終極懶人包系列的第六彈,主打外交關係與特殊外交互動。

P.S. 本文中的重要名詞使用英文搭配中譯。除遊戲截圖外,所有小圖示均取自EU4 Wiki

(玩家操縱國的外交介面)

國家的外交能力 — 外交相關數值詳解

外交是EU4中最重要的國家互動,而掌握外交機制對建立一個大帝國來說是必須的。一個國家在外交層面上的實力取決於外交相關的數值,以下就來深入解說每個數值背後的意義。

外交關係上限/外交欄位
部份外交關係會佔用一個外交欄位,而每一個超出「上限」的關係則會在每月的1日扣減1點外交點數。比較容易理解的說法是可以擁有的「免費」外交關係數,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上限。增加外交關係上限的效果在遊戲中一般以"Diplomatic Relation +x"表示。
由於每月扣減外交點數其實有點痛苦,因此相關的獎勵其實是不錯的。普羅旺斯在這方面可說是OP,國家理念有+2的獎勵。

以下是一些佔據外交欄位的例子:
  • 同盟 (Alliance)
  • 聯姻 (Royal Marriage)
  • 擔保他國 (Guarantee)
  • 除殖民領外的附庸國 (Vassals)
  • 由你主動要求,在他國的軍事進入權 (Military Access)
  • 支持附庸獨立 (Support Independence)
上面沒有提到的外交關係(例如包圍網、警告他國)則不會計入外交欄位。

你對他國/他國對你的意見
表示兩國如何看待對方,一個-200至+200的數值。可是,即使這個數值低於0,也不代表該國家很討厭你,反之亦然。他國對你的態度(Attitude)也是一個判斷兩國關係的要素。兩項數值都是很重要的,但更影響兩國外交關係的是態度,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態度:
  • 中立(Neutral):一般都會不管玩家,除非意見很高,否則建立同盟和聯姻相對困難。
  • 友好(Friendly):非常樂意接受同盟,不會攻打你,也不太願意參與對你的戰爭。
  • 感到受威脅(Threatened):國力比你弱的國家,一般都樂意接受同盟,但也會跟你的敵人結盟。
  • 敵意(Hostile):簡單來說就是討厭你,但原因有很多,例如想要你的領土。
  • 宿敵(Rival):把你設為宿敵的國家。
  • 激怒(Outraged):因為你的侵略擴張(Aggressive Expansion)過高而想把你大卸八塊,極高機率加入對付你的包圍網,但只要打過包圍網戰爭或AE降低後,便會變回本來對你的意見。
兩國間的關係主要依靠「改善關係」的外交行動來...呃,改善,提升他國對你的意見。其餘改善關係的方式有送禮、聯姻、結盟、擔保等等。

信任(Trust)則是另一個關係指標,基礎值為50。信任會因響應戰爭、花費恩惠(Favor)來提升,或是隨時間逐漸上升(只限附庸)。而破壞兩國的信任則非常簡單,開戰之類的便是了。信任在外交方面有著類似外交聲譽的效果,不過沒外交聲譽那麼重要,也不容易取得。此外,AI是不會把信任超過80的國家設為宿敵的,這黠可以好好利用。

某些國家之間有些特殊的關係,為「歷史上的朋友/宿敵」(Historical Friends/Rivals),一個固定的+25/-25意見效果。
歷史朋友的話,對方會非常樂意接受同盟,成為附庸時獨立意欲-50%。但是,如果兩個歷史朋友打仗的話,便會有機會觸發事件,失去歷史朋友的效果。歷史朋友的例子有:奧地利和匈牙利、漢薩同盟、波羅的海騎士團、葡萄牙和西班牙(卡斯提爾)、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丹麥和挪威等。
反之,歷史宿敵則絕對不會接受同盟,成為附庸時獨立意欲+50%,以及只要允許的話便會把你設為宿敵。歷史宿敵的例子有:奧地利與法國、奧地利與鄂圖曼、鄂圖曼與拜占庭、莫斯科與諾夫哥羅德、波蘭與條頓騎士團等。

此外,玩家是可以自己控制對他國的態度的。如果要避免被盟友叫去協助攻擊某個你不想攻擊的國家,你可以事先將對該國家的態度切換成友好(前提是你對他的意見夠高),這樣AI便不會叫你參戰。

外交聲譽
外交聲譽(Diplomatic Reputation)實際量度一個國家在外交上的能力,也就是你在他國眼中有多可信。每點正數的外交聲譽會增加他國對你的外交行動的接受分數,反之負數時則會增加不接受的分數。此外,每點外交聲譽也會增加繼承PU國的機會,增加吞併附庸時每月所用的外交點數(即加快吞併速度),並降低附庸的獨立意欲。

由此可見,外交聲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開局時能否取得增加外交聲譽的顧問(Statesman)更有可能左右開局策略的成敗。

外交官
若有看過我所寫的其他文章,應該知道我對外交官的高度評價XD
外交官(Diplomat)負責執行外交行動。絕大部份的外交行動都需要有一位閒置的外交官才能執行,當中有些是即時行動(外交官馬上處於返回狀態),而部份行動則會佔用一個外交官的位置:
  • 改善關係
  • 外交吞併附庸
  • 建立間諜網絡
  • 反間諜
每個國家的基本外交官數是2,而王國或帝國級的政府則會獲得+1,這代表公爵級的國家在遊戲初期的外交活動將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外交官人數不足的話,與他國改善關係的效率和靈活性將會大大降低,嚴重影響擴張或是防範包圍網的速度。HRE內部的國家則更辛苦,因為無法提升國家的等級,也就無法得到免費的+1外交官。因此,外交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令你在外交官方面得到保障。

順帶一提,AI是有一個額外外交官的,因為AI在處理外交事務上不像人類可以有計劃地運用外交官。



(一整頁滿滿的附庸)

同盟、擔保、附庸找不同

作為長期的外交關係,同盟、擔保和附庸各有他們不同的特點。

同盟 (Alliance)發生於兩個主權國家之間,他們不可互相攻擊對方,而其中一國受到攻擊時,另一方有義務去保衛他。一般來說,同盟都是用作防衛性質,除了抱強國大腿外,還可以跟潛在威脅結盟,避免被強大的敵國宣戰。
在兩種情況下,同盟也會參與攻擊性的戰爭(或是號召你參與他的戰爭):第一種是花費十點恩惠,而恩惠是需要靠時間賺取的,且跟你的軍事實力掛勾。第二種是承諾給予土地,如果在和約中沒有割地給他的話,則會大幅扣減他對你的信任。不過,如果盟友的參戰理由分數不夠(例如與敵國的關係很好),則永遠不會接受參戰要求。假如理由分數還剩20才會答應,可以花費額外10點恩惠去叫盟友備戰,這會令盟友在一年內停止發動攻擊性戰爭,且答應參戰的分數增加20。
即使兩國締結了同盟,還是會因為某些原因而令同盟破裂,包括不接受戰爭號召和維持同盟的意欲過低。後者的計算方法跟結盟意欲類似,而導致維持分數過低的主因一般是與他的宿敵結盟或是想要你的土地(核心省份或擁有聲稱的省份、出產黃金的省份、或是由bug引起而無故想要你的省份—這是真的,有例子)。

擔保(Guarantee)則是一種單方面的條約,用於保護弱小的主權國家。這是不需要得到被擔保國家的同意,而該國被直接宣戰時你則會收到戰爭號召,就跟同盟間的防禦性戰爭一樣。
由於擔保基本上可以隨時做,因此可以在打爆一個國家後馬上擔保他,這樣就不怕被其他國家混水摸魚。
擔保一個國家也會令你對你+10意見,想外交附庸一個國家時不妨用上擔保。

附庸,或是臣服國(Subjects)是一個國家的小弟,沒有主權的國家。這些國家可以在附庸介面中看到,分為以下幾種基本類型:
  • 附庸國(Vassals):最基本的臣服國,會給你錢,會參與戰爭,可以外交吞併,可以切換至衛戎國
  • 衛戎國(Marches):軍事特化的臣服國,不會給你錢,但有軍事加成,不可以外交吞併,可以有代價地切換回普通附庸國
  • 共主邦聯(Personal Union):簡稱PU,類似附庸國,不會給你錢,會參與戰爭,可以外交吞併
  • 殖民領(Colonial Nations):在一個殖民區域有五個核心省份時建立,會給你關稅,會參與戰爭,不可外交吞併,不佔用外交欄位,可以向殖民區域內的國家宣戰,可以為附庸國所擁有
雖然貿易公司(Trade Company)也在附庸介面出現,但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國家。
一個臣服國不可對外宣戰,惟一的宣戰目標是宗主國。當宗主國參與一場戰爭時,所有臣服國都會自動參戰,但不能參與任何和約協定。
臣服國均有一個獨立意欲(Liberty Desire)指數,超過50%時便會變得不忠誠,並接受他國的「支持獨立」,嘗試擺脫宗主國的控制。一旦附庸覺得他的盟友足夠強大對抗宗主國時,便會以「獨立」CB宣戰。要降低獨立意欲,需要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與附庸關係良好,外交聲譽高企,兩者之間信任高,以及保持外交科技領先。
若玩家是個附庸國,則可以主動向他國要求支持獨立,不需要呆等一段長時間便可快速獨立。宗主國的宿敵一般都會接受你的支持獨立要求,在你宣戰之後便會自動成為你的盟友。
有趣的小知識:把一個省份設為戰略利益的話,附庸會嘗試在該省份偽造聲稱,並不需要用上間諜理念的謎之獎勵。

特別的臣服國有:
  • 朝貢國(Tributaries):中國皇帝、遊牧民族、東方宗教組專用,不佔用外交欄位,不可外交吞併,可以有非朝貢國的附庸,每年需要進貢(錢、人力或君主點數)給宗主國,受攻擊時宗主國會收到號召,不會參與宗主國的戰爭,可任意攻擊同一宗主國的其他朝貢國,解除朝貢關係時只有宗主國有五年條約(前朝貢國可立刻攻擊宗主國)
  • 戰國大名(Daimyos):幕府將軍(Shogunate)政府的附庸國全部為大名,不佔用外交欄位,參與宗主國的戰爭,可以跟其他大名結盟和打仗。如果幕府將軍令一個在日本外的國家成為附庸,該附庸國不會得到大名政府,但仍然不會佔用外交欄位,可以當成幕府將軍的附庸永遠不佔欄位
  • 僕從國(Client State):外交科技23等解鎖,自定義的附庸國,擁有-25獨立意欲,最多可擁有10個
  • 神羅皇帝完成尾二的帝國改革(Revoke the Privilegia)後,所有在HRE內部的附庸國都不佔用外交欄位
共主邦聯的機制比較複雜,我們開一個專題來探討。



共主邦聯詳解

本條目只適用於基督教國家,其他宗教的國家不需要理會以下內容。

共主邦聯(Personal Union,簡稱PU)是基督教國家們基於封建制度而產生的政治關係,由一位君主同時統治多個國家。這個現象發生於當一位國王繼承了另一國家的時候,也就是國王本人就在別的國家的繼承線上,而目標國家的執政家族一般和該國王是同一家族。簡單來說,就是繼承了同一家族的其他王位啦。

在EU4中,即使是由同一位君主統治,共主邦聯的成員仍是分開的國家,代表成員國由不同的政府所管理。PU類似一個普通附庸國,但不會送錢給宗主國,外交吞併之前需經過50年,但50年之後每當君主死亡時便會有機會繼承PU成員國,機率因目標國的大小下降,因外交聲譽上升。

然而,除了預設和事件所給予的PU外(例如丹麥的卡瑪聯盟、勃艮地與低地國、伊比利亞聯姻等),要獲得PU必須要透過王朝或軍事手段來取得。首先來說王朝之間的關係。


不計某些事件的話,王朝的傳播方式只有一種:聯姻。當一個君主制國家沒有繼承人時,若當前君主死亡,將會有以下其中一個結果:
  1. 產生一個來自聯姻國家王朝的君主
  2. 成為聯姻國家的PU成員,有機會觸發繼承戰爭
  3. 產生一個來自當前王朝的君主
  4. 產生一個來自隨機王朝的君主
  5. 被聯姻國家直接繼承(=吞併)
第三和第四點比較簡單,都是在沒有聯姻或已經擁有PU成員的情況便會發生,而並不會讓你獲得新的PU成員或成為別國的PU成員,因此可以不用理會。

第一點便是剛才所說的傳播王朝,令兩國之間的君主擁有相同的王朝。當一個國家的君主擁有與你相同的王朝且沒有繼承人或繼承人的聲稱為,便可以執行"Claim Throne"行動,聲稱擁有該國家的王權。無論有沒有執行這個行動,若這位沒有繼承人且來自同一王朝的君主死亡,該國家便會成為你的PU成員,即上述的第二項結果。

當然第二項結果不限於相同王朝才會觸發,只不過是機率比較高。像是下圖,我跟葡萄牙不是同一王朝,但當葡萄牙的君主死亡時,我一樣會接收葡萄牙成為PU成員國。


除了外交手段,軍事手段也可以讓你獲得PU成員,但同樣有許多前設條件,包括上述的王朝遊戲。能獲得PU的CB有兩種:"Claim on Throne"和"Restoration of Union"。
"Claim on Throne"CB可在執行"Claim Throne"外交行動時獲得,允許以84%戰爭分數來強迫目標成為PU成員。要注意的是,這個CB在目標國家獲得一個聲稱強度為中等或強的繼承人時便會失效,因此該盡快宣戰。若是有心議的PU對象,請不要跟它結盟,避免被五年的解盟和約拖累進度。
"Restoration of Union"則是當PU解除時,原宗主國會獲得的CB,戰爭分數為60%,重建兩國之間的PU關係。


除了使用CB宣戰外,還有一種以戰爭取得PU的方式:繼承戰爭。當一個國家獲得新的PU成員或自己成為別國的PU成員時,該國家的宿敵可以選擇發動繼承戰爭,奪取該國的所有權。繼承戰爭會否爆發同樣能在外交介面的君主名稱那邊看到。因為沒有截過相關圖片,以下用文字例子說明:

On Monarch Death:
Succession War between France and England.

這句子中,放在前面的國家是會獲得PU成員的國家,而放在後面的國家則可決定是否以"Succession War"CB向該國家宣戰。這並不是隨機,而是100%正確的,大家不妨可以在自己的遊戲中驗證。

知道取得PU的方式後,便輪到自動解除PU的條件。
像普通附庸一樣,PU成員可以透過和平手段獨立,也可以發動獨立戰爭來脫離宗主國的控制。但是,一旦滿足某些條件,PU便會自動解除,且原宗主國會獲得"Restoration of Union"的CB:
  • 君主死亡時,PU成員對宗主國的意見為,與獨立意欲無關
  • PU成員的覬覦王位叛軍(Pretender Rebels)叛亂成功,代表該國家有新的君主統治
  • 被叛軍強行切換政府體制,手動切換則不會解除
要注意,任何轉換宗教都不會令PU終結,但可能會無法與PU成員合併。切換至革命共和國也不會令PU完結。

最後補充一點:只要政府允許聯姻,便會有機會獲得PU成員。但是,若政府沒有一個固定的繼承人,例如選舉君主制(波蘭)、荷蘭共和國、貴族共和制等,該國家永遠不會成為別人的PU成員。



(讓全世界也討厭你其實不容易的)

包圍網的對策

相信有不少玩家在初接觸這遊戲時飽受包圍網(Coalition)的困擾,現在就來探討包圍網的成因,以及如何對付潛在/已成立的包圍網。

當你征服了新的省份時,除你以外的國家對你的意見會因侵略擴張(AE)而減少。一旦AE的數值超過-50,這個國家便會尋求組成一個包圍網來對付你。只要有包圍網組成,AI便會以"Coalition"CB向你宣戰,既不能個別求和,又有+30的戰意加成,令軍事上對付包圍網非常困難。

實際上,AI決定是否加入一個包圍網有以下條件:
  • 對目標的AE意見低於-50(這也是玩家加入包圍網的惟一條件)
  • 不是目標的盟友或臣服國
  • 對目標的意見為負
  • 對目標的態度為宿敵或暴怒
  • 至少有四個能加入包圍網的國家
  • 與目標之間沒有和約
最尾的兩個條件是最重要的:即使一個國家對你的AE到了無限低的程度(例如負數百),只要成員不夠,或者它跟你有和約(也就是它不可向你宣戰),它便永遠不會加入包圍網。活用這兩點,在不同地區輪流開啟戰端是有效防止包圍網形成而不犧牲時間的擴張手段。

其次,假若征服行為真的激怒了許多國家,可以派遣外交官跟它們改善關係或送錢,只要其對你的意見為正數,便不會加入包圍網。
不過,事後才改善關係可能來不及阻止包圍網的形成。在包圍網戰爭開打之前,可盡量滿足以下離開包圍網的條件,讓包圍網解散:
  • 沒有包圍網成員的AE低於-50
  • AE為0
  • 對目標的意見不少於+50
  • 跟目標有和約
  • 跟目標在同一宗教聯盟(見下文有關HRE的段落)
  • 包圍網的軍事力量遠低於目標
首要的工作還是派遣外交官去改善關係,只要包圍網成員對你的意見高於+50便會離開包圍網。外交理念和人文理念的改善關係(Improved Relation)獎勵在這裡大派用場,除了加快改善關係的速度外,還會增加AE消退的效率,讓包圍網成員更快離開。
另一對抗方法便是開戰。比較安全的方法是在包圍網勢力還少的時候向其中一位成員宣戰,趁包圍網弱少的時候盡快收拾它們,但必須有合適的CB宣戰,不然強宣只會增加AE,讓更多的成員加入包圍網。第二種開戰則是攻擊包圍網成員的盟友,獲得與包圍網成員建立和約的機會。一旦成員國跟你有和約,便會自動退出包圍網,令包圍網的實力減弱,從而令更多成員離開包圍網,最終令包圍網解散。

如果你的軍隊強如普魯士、瑞典、法國,硬打包圍網也不是不可以。進行反包圍網戰爭前需注意以下要點:
  • 攻擊包圍網時,攻擊目標成為戰爭領袖;被包圍網攻擊時,宣戰國成為戰爭領袖
  • 包圍網成員會自動參戰,不存在因為破產而拒絕參戰的情況
  • 只能跟包圍網領袖求和,且它有+30戰意,令停戰非常困難
  • 包圍網成員在割地時只會獲得核心省份,但非成員的戰爭盟友不會受此限制,也可以個別求和
  • 若目標向第三方宣戰時將包圍網成員選為"co-belligerent"(即同時向它宣戰,允許它號召自己的盟友),所有包圍網成員都會參戰,但所有包圍網戰爭限制均不套用(即可以個別求和、沒有+30戰意)
當然,最實在的處理方式便是不要貪心拿太多地,或是點間諜理念來降低產生的AE,完全不觸發包圍網才是上上之策。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兩個特殊的外交和政治體制—神聖羅馬帝國和中國皇帝。

(1.30版本的神聖羅馬帝國介面)

神聖羅馬帝國

不像CK2,EU4內的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簡稱HRE)相對鬆散,帝國由一堆主權國家所組成,由一個國家的君主擔任神聖羅馬皇帝(1444年開始時是奧地利) ,負責抵禦外敵的進攻。除了波希米亞和選帝候主教區是王國級外,其餘成員國一律都是公國級。

首先說明選舉的制度:帝國內最多有七位選帝候(Electors,1444年開始為波希米亞、勃蘭登堡、科隆、美茵茲、普法茨、薩克森和特里爾),擁有投票給下任皇帝的義務。成為下任皇帝的條件為:
  • 君主制
  • 擁有男性的繼承人(通過"Pragmatic Sanction"決策或"Proclaim Erbkaisertum"改革之前)
  • 獨立的主權國家
  • 國教為神羅法定宗教(1444年開始時是天主教)
成為皇帝是不需要在神羅內部的,因此只要滿足條件,西班牙也能當上神羅皇帝。
一位選帝候會投給最心儀的國家,條件像是關係很好、兩者是同盟、有聯姻、國力夠強等等。但是,若一位選帝候得到另一位選帝候的支持,則它只會投票給自己,不過這只會適用於君主制的選帝候。有時候,選帝候會因為「策略性利益」(Strategic Interest)而投票給自己,目前是無解的。
此外,若選帝候是PU成員,一旦被宗主國繼承(不是吞併,是君主死亡時有機率發生的那個),其選帝候身份亦會被宗主國繼承。

一旦成為了神羅皇帝,這個國家便會獲得一堆強力獎勵(這也是1444年奧地利很猛的原因之一),還獲得可以推行帝國改革的權利,以及任免新的選帝候(若少於7位)及帝國自由市。帝國自由市的地位只能授予單一省份的國家,例如著名的Ulm。
帝國改革必須逐項解鎖,每一項須花費50點帝國權威(Imperial Authority)並得到過半的成員國支持,而帝國權威則透過維護帝國利益而獲得,例如收回被非神羅成員佔領的土地,確保帝國境內沒有異教徒,讓其他國家加入神羅等等。
帝國改革分為三項:最頂那行的通用改革,以及解鎖第五階通用改革Perpetual Diet後可以二擇一的地方分權(Decentralization)和中央集權(Centralization)路線。一旦選了地方分權或中央集權其中一個,便無法解鎖另一分支的改革,除非先把當前分支的改革全部撤回。
以下是一些比較重要的改革:
  • Absolute Reichsstabilitat(通用改革三階):皇帝獲得「擴張帝國」(Expand Empire)CB,可以向所有鄰接帝國的歐洲國家使用,以吞併該國的一半戰爭分數強迫對方加入神羅
  • Ewiger Landfriede(通用改革七階):神羅成員國不能互相宣戰(但不代表不能打仗)
  • Reichkrieg(地分區權五階):皇帝可以花費25點權威,在發展度比自己高的國家創造一個「帝國戰爭」(Reichkrieg)CB,強迫對方加入神羅,且使用該CB宣戰時所有神羅成員國將會無視所有條件強制加入皇帝方
  • Proclaim Erkaisertum:(中央集權三階)皇帝的寶座永遠由現任國家繼承
  • Revoke the Privilegia(中央集權四階):所有支持改革的成員國成為皇帝的附庸國(不佔外交欄位),所有反對改革的成員國離開神羅,且皇帝在它們的所有省份獲得聲稱
  • Renovatio Imperii(中央集權五階):繼承所有成員國,建立單一國家的神聖羅馬帝國
嚴格來說,通過中央集權四階的改革時,皇帝的力量其實是最強大的,因為有一大堆附庸任你差遣,遠比統一的神羅來得方便。反過來說,地方分權改革令選帝侯更加強大,且Reichkrieg某程度來說比成員國全變為附庸更強,因為敵人面對的是一大堆獨立國家。

對於地方分權改革的更多看法可以閱讀這篇攻略文

神羅皇帝在享有眾多特權的同時亦需要防禦外敵的入侵及維護國內穩定,而這也是玩家所討厭的。
首先是非法領土"Unlawful Territory"的機制。若一個基督教國家擁有一個非核心的神羅省份,皇帝可以向它要求將該省份還給原有的國家。若該國家拒絕,這會嚴重影響兩者之間的關係,且該省份的稅收和人力大幅減少,而叛亂則提高10,持續十年。此外,皇帝還會獲得"Imperial Liberation"的CB,用於征服該目標省份。不過,解決方法很簡單,就是跟皇帝結盟,這樣便不會叫你歸還省份。

當一位非成員國攻擊神羅、成員國強宣其他成員或自由市被宣戰時,皇帝便會自動參與該場防衛戰,且會自動號召自己的盟友參戰,這令從外部攻擊神羅非常危險。惟一的解決方法是等待皇帝不願接受號召,或攻擊皇帝的宿敵(例如奧皇設波希米亞為宿敵,攻擊波希米亞的話奧皇不會參戰)。

既然從外部攻擊神羅這麼麻煩,那加入神羅呢?加入神羅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需要把你的首都加入神羅領土。將省份加進神羅需要皇帝對你的意見超過一定值,公式為:

100 + 國家發展度附庸合計發展度/2

由於意見最多只能到+200,只要國家與附庸的發展度合共超過200,便無法將省份加進神羅。
把省份加進神羅還有地理上的條件:必須在(遊戲設定上的)歐洲,且與帝國版圖相鄰或相鄰同一海域。只要成功把首都加進神羅,便會自動成為神羅成員國,國家階級亦會自動降至公國級。


到了某些重要的歷史事件,或是一些次要的隨機事件,神羅便會發生一個帝國事件(Imperial Incident)。帝國會召開延議,針對這些事件進行投票,帝國將會根據皇帝的選擇進行應對。某程度上這是假民主,因為最終結果仍然是由皇帝決定,但帝國權威會因此改變—支持同一選項的成員國會給予權威和提升意見,但反對者則會降低權威和降低意見。

帝國事件的數量不多,但這裡列出一些比較影響深遠的:

1. 影子王國 (The Shadow Kingdom)
在遊戲開始後不夠便會觸發這個事件,皇帝必須選擇放棄帝國在義大利的主權,或是使用武力「駕馭」(Rein in)義大利諸國。
如果選擇了後者,則皇帝有一段時間可以透過擊敗所有位於義大利的神羅國家來控制她們。所謂的「擊敗」是指在戰爭和約中要求對方付出某些東西,而執行這動作並不需要直接向義大利諸國宣戰(當然大多時候也有這個必要),只要義大利國家參與對抗你的戰爭,付了一個達克幣也算是被皇帝擊敗了。只要所有義大利成員國都被教訓過一次,便能在國家決策讓所有義大利的成員國留在神羅內部。
不過,AI皇帝幾乎都會選擇放棄義大利,對於威尼斯、那不勒斯、教皇國等義大利非神羅成員來說是一大好事。

2. 勃艮地繼承事件
這個事件在勃艮地的公爵大膽的查理死亡時便會觸發,勃艮地會作出以下的選擇:
  • 保持獨立
  • 繼承所有低地國,成為最強的同盟國的PU,Nevers成為法蘭西附庸
  • 繼承所有低地國,成為神羅皇帝的PU,Nevers成為法蘭西附庸
  • 繼承所有臣服國,成為法蘭西的PU
然後根據勃艮地的選擇,會出現不同版本的帝國事件,但大多都大同小異。
只要是成為皇帝PU以外的情況,事件的選項會有:
  • 要求低地國獨立:勃艮地會放出所有低地國家,她們加入神羅;如果勃艮地(或其宗主國)不願意,則皇帝以相應CB向其宣戰
  • 強調對勃艮地的聲稱:向勃艮地以聯統CB宣戰
  • 放棄聲稱
如果是皇帝PU的情況,則變成:
  • 與法蘭西妥協:在法蘭西區域的勃艮地省份割讓給法蘭西
  • 讓勃艮地加入帝國:勃艮地放出所有神羅成員國,自己獨立並加入神羅
  • 保持與勃艮地的PU:法蘭西很有可能以「繼承戰爭」CB向皇帝宣戰
這個事件可說是遊戲前期的最重要事件,因為有機會令歐洲局勢偏向法蘭西或奧地利其中一方。而勃艮地的選擇並不是完全隨機的,她會根據與法蘭西和神羅皇帝的關係,以及自身的軍力作出選擇。假設勃艮地同時是法蘭西和皇帝的宿敵,那麼勃艮地的盟友獲得PU的機率便會大大提升,如果是其他歐洲大國(伊比利亞三國、英格蘭、丹麥)或是神羅的中等國家可以考慮預先跟勃艮地結盟。

3. 宗教戰爭
好吧這不是帝國事件,但不得不提啊。
1550年之後,如果有選帝候的國教為新教(Protestant),且Proclaim Erkaisertum還未獲通過,則會觸發宗教聯盟。所有得知神羅存在的國家可以選擇加入天主教或新教陣營:天主教的領袖永遠是皇帝,而新教的領袖起初為該選帝候,以後可能會被軍事分數比他高的新教國家取代(例如瑞典)。

新教的領袖將會擁有"Religious War"的CB,戰爭目標是展示實力。宗教戰爭中,雙方領袖均可向敵對國家個別求和,而向對方領袖提出"Religious Supremacy"條款的話,則會令勝方的宗教變為帝國的法定宗教,所有的異教選帝候將會被除名。

如果宗教戰爭持續超過25年(不是30年哦),或是在停戰和約中沒有"Religious Supremacy"條款,則會簽訂歷史上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Peace of Westphalia),帝國內部將獲得宗教自由,這也是惟一可以讓聖公宗、東正教、科普特宗、胡斯派國家成為神羅皇帝的惟一方法。

此外,如果1635年之前,新教領袖仍然沒有使用該CB向皇帝宣戰,則在1635年後將會觸發事件,讓天主教繼續成為法定宗教,且所有異教選帝候將會被除名,如同新教聯盟打輸宗教戰爭一樣。

4. 改革宗示威
如果新教聯盟獲勝,讓新教成為神羅的法定宗教,且神羅內部有許多改革宗成員,則會觸發這個事件。皇帝會可以選擇以下其中一個選項:
  • 維持法定宗教為新教
  • 簽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宗教自由)
  • 讓改革宗成為法定宗教
要讓皇帝選擇最尾的選項有兩個方法:他是一個OPM,或是他正在與改革宗成員(戰爭領袖)打仗,且當前戰爭分數是-50。
如果皇帝決定維持新教,則所有改革宗成員國會觸發另一個事件,決定是否要離開神羅。

中國皇帝

與HRE類似,遙遠的東方亦有一個龐大的政體,由中國皇帝為領袖,象徵中國明清時期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朝貢關係。1444年,明朝的明英宗為時任中國皇帝。

雖然跟HRE一樣有著一些改革,但中國皇帝機制在外交互動上並沒有那麼複雜。中國皇帝綁定了天朝政府,採用精英領導值(Meritocracy)來取代合法性,以及擁有額外的天命值機制(Mandate)。精英領導值代表帝國官僚的效率,影響偵查間諜機率和顧問成本。此外,皇帝還可以花費20點精英領導值來購買強力、持續十年的獎勵,包括增加步兵戰鬥力、降低核心化成本等等。

天命則是一個比較麻煩的東西,而這要從朝貢國說起。由於中國皇帝主要依靠朝貢體系運作,因此鄰接(隔著海不計)中國皇帝領土的國家將會依照朝貢關係而給予天命值影響。鄰接中國皇帝的朝貢國合計發展度每有100,每年天命將會增加0.15。
要讓中國皇帝損失天命的方法主要有三個:
  1. 當中國皇帝沒有控制北京、南京或廣東時,便會每月各損失天命。注意,「沒有控制」也包括戰爭期間被他國佔領,因此佔領和奪取這三個省份是非常重要的。
  2. 中國皇帝每有五個貸款也會損失天命,因此將其拖進長期戰爭也是一個方法。
  3. 中國皇帝的省份有荒廢度(devastation)的話也會損失天命,其中一個達成的方法是運用強力海軍封鎖所有海岸省份,例如日本等海上強國可以不需陸軍交戰便能只透過封鎖讓天命歸零。

中國皇帝擁有兩個獨有的CB:強迫成為朝貢國"Force Tributary State"和統一中國"Unify China"。前者用於攻擊比較強大的國家來強迫它成為朝貢國,以避免損失天命,而後者則用於征服中國地區的省份。

由於大明相當強勢,且會保護它的朝貢國,因此玩家可以主動提出成為大明的朝貢國,以自由地攻擊同為大明朝貢國的其他國家來擴大勢力範圍。當國力足夠的時候,便可以解除與大明的朝貢關係,反咬對方一口。所有鄰接中國皇帝的東方宗教/原始宗教國家都會有"Take Mandate of Heaven"的CB,用於搶奪中國皇帝的頭銜,且用此CB宣戰時,所有中國地區省份所需的戰爭分數全部-50%。因此,即使不想獲得皇帝的寶座,也可以用此CB來搶奪土地,只要在和約中不提出奪取天命的條款就可以了。

中國皇帝亦有兩個專屬的災難:
1. Empire of China in Name
這個災難在中國皇帝沒有接納至少兩個中國文化時觸發,由於相當容易解決,因此不會發生太多問題。
2. Unguarded Nomadic Frontier
當中國皇帝鄰接一個發展度至少有300、非臣服國、非盟友、沒有和約的遊牧民族時,便會觸發這個災難。每月進程基本為+1%,如果與該遊牧民族正在打仗,戰爭分數為負時更會加快進程。當災難發生時,會瞬間扣掉2點穩定和20點天命,且災難持續期間會增加臣服國獨立意欲25%,並降低軍隊士氣15%,令中國皇帝處於非常危險的局面。
如果玩家操作的國家正是鄰接中國皇帝的遊牧民族,初期可以自願成為朝貢國,並積極擴張至300發展度,然後等待此災難爆發(鄰國有災難是會有通知的)。接下來便可以用"Take Mandate of Heaven"來吞併大量中國領土,同時大幅削弱中國皇帝的實力。

順帶一提,當一個國家失去中國皇帝的寶座,便會獲得「失去天命」(Mandate of Heaven Lost)的可怕懲罰,包括大幅扣減紀律、傭兵、商品生產、合法性,並增加叛亂、軍隊受到傷害、穩定成本、附庸獨立意欲,持續20年。

(原圖點這裡)

結語

有關外交機制的簡易介紹到此告一段落,希望大家覺得實用。
若是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對沒有在本文中提及的要素感到困惑,不妨留言哦。
下一篇文章將會是懶人包系列的最終回,介紹軍隊和戰爭。
謝謝收看。

創作回應

宇宙怪獸史蒂芬
請教一下大大,關於沒有繼承人的時候,君主死亡被聯姻國家直接繼承的機率是怎麼決定的?還是有什麼條件?
目前只遇過一次,AI法國直接繼承薩伏依,我玩西班牙,當下的威望比法國高,也和法國一樣都有與薩伏依聯姻,如果大大知道問題在哪還請指點一下
2019-05-19 09:10:30
響爺
我找到了某位高人計算出來的結果,翻譯後發文
2019-05-19 11:51:38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