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人、空間、環境

無聊的研究者 | 2019-01-05 00:38:14 | 巴幣 2 | 人氣 322

人、空間、環境
    第一部分:摘要                                                                                                                      
    「空間就如同時間一樣,我們每日都在其中生活、流動與呼吸。任何的群體行為與個人思考都必須在一個具體的空間內才得以實踐。」(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頁2)
     「建築可以說是身體的延伸,他拓展人們的體驗與生活。建築空間的尺度與安排必須考量身體才有意義。」(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頁2)
     「湯瑪森藝術的精神,就是製造者並不認為其為藝術,但是觀察者發現並認定它為藝術。如果以超藝術的觀點來閱讀城市,城市就變成一個充滿藝術品的大型戶外美術館。」(畢恆達,2014,《空間就是想像力》,頁38)
    第二部分:個人觀點
    人塑造了空間,空間也反過來塑造了人,而環境孕育了人以及提供空間。三者的關係像是一條咬尾蛇,不斷地互相參照、影響著。
    畢恆達(2014)曰:「空間是活動的舞台,也是價值觀與權力運作的場域。」(頁20)我們生存在其中卻好像還是對周圍的事物很陌生,我們起床、我們經過、我們工作、我們吃飯,卻對環境很陌生,就算是陪伴我們十年的雜貨店變成超市或許也沒有人記得究竟有沒有換過。難道我們跟空間的對話只能是無意的嗎?只是誰也說不準哪天我們的無意改變會就此讓人類世界的走向踏上不同的路。
    「1978年,臺灣大學學生默潭就曾經使用空間觀察法研究臺大校總區自然生成的小徑。小徑生成的原因係有共同傾向的人潮日積月累踩踏草坪,導致草皮無法再生。」(畢恆達,2014:24)
    公元前的一支沙漠勁旅為了賺錢來回於羅馬與漢朝間,日後造成大漢王朝的興盛,將漢文化揚名世界。此路就是絲路,充滿各式各樣的文化,也有不同的勢力在其爭鬥著。由此兩項說明人的活動影響空間,而空間影響人們往後的生活。
    「大部分感動人心的建築都是柔和居民集體記憶與生命的鄉土建築一樣,建築大師除非尊重社區意識與環境脈絡,否則完成具有時代精神的建築作品。」(畢恆達,2001:8)
    每個人都在環境中進行點與點的活動,其中的路徑彷彿熟悉的陌生人。或許是時候我們用眼觀察、用手觸碰、用鼻子聞,以感官開始與環境進行雙向的對話。
    第三部分:參考資料
(畢恆達,2014,《空間就是想像力》,心靈工坊。)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心靈工坊。)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