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年三月到五月是金門的霧季,原本因為下雨而放棄觀霧的我們,最後還是選擇挑戰機率。看到前三天因大霧而取消班機的新聞時,我們也著實心驚膽戰了一下。
然後——你好,金門。
遠方就是金門大橋
先說結論:金門是一個觀光做得很有誠意的地方。即使我才剛從日本回來,仍然覺得金門的旅程毫不遜色,值得一訪。
什麼叫作有誠意?就是用真心對待前來的旅人。而他們的誠意,我還沒找到最貼切的描述方式,但我想先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文化自信。
民宿
金門的地理與歷史背景大概無需多言,當地長輩多半經歷過真槍實彈的戰地歲月,那一整代的歷史記憶可能仍歷歷在目。再加上與台灣本島的地理距離,許多商業文化尚未完全改變這裡的面貌,因此在地的風俗與風景得以保留。
這當然不是說他們就活在上個世紀——島上各種現代設施一應俱全,連手搖飲都能找到不少家,甚至還有全中華民國最西邊的星巴克。但因為人口密度較低,土地空間相對寬裕,也讓古蹟與造景得以原貌呈現,而非被迫改建。
而也許正是因為這段歷史與人口流動的特質,這座島嶼擁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是一群「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人,在努力守護自己的家鄉。我覺得這樣的特質非常珍貴,也能從城市中的一草一木感受到。
舉例來說,幾乎所有看得到的碉堡都被規劃為景點,設有解說看板,有些甚至備有望遠鏡,步道與停車空間也整理得井然有序。此外,大約一半以上的景點附近都有設遊客中心、洗手間與小麥部——這些看似基本的設施,卻達到一種清新、舒適的程度,連我這種糙人都覺得貼心。
許多戰史館的場館由碉堡或軍事空間改建而成,內裝質感不輸小型博物館。雖然多半只有一層樓,但整體空間規劃與環境舒適度,讓詞窮如我都不禁想多待一下。至少,對我這個長年住在新竹的人來說,那樣的舒適,竟讓我有一點嚮往。
這份嚮往不只是希望我們的博物館能有像金門那樣的質感,也希望我們的城市規劃、公共設施,能夠像這裡一樣被細心對待。而至於文化自信——我也嚮往,但還在思考,我們在新竹應該創造怎樣的文化自信?而我自己,又能做些什麼?(也許,這會是我接下來會寫的一篇,順便聊聊我的畢業專題。)
莒光樓
回到旅遊本身。
我們這次在金門待了三天兩夜:一天西島,一天小金門,一天東島(和山區)。基本上該走的景點都走完了,甚至還有些晚上的時間可以繞島兜風(不過晚上主要是廈門那邊比較亮)。
一下飛機我們就到機場取車(事前預約),接著先去了金門酒廠。不過能參觀的部分不多,大概十分鐘就能逛完,主要是文物館有開放,若要看藏酒要去其他廠區,剩下的就是買酒。
我們基本上是沿著城市區域尋找文化館與戰爭遺跡,偶爾穿插搜集風獅爺(他們真的應該出一本風獅爺打卡地圖!)。食物方面比較有亮點的是廣東粥,我們甚至在同一家吃了兩天,佛系又溫柔。
非當事廣東粥
這次還認識了一位歷史人物——胡璉將軍。先說明一下,我讀到的資料主要來自島上的博物館,可能有歷史濾鏡或觀光濾鏡。但我想,能在那樣的時代把這塊土地整理得這麼好的人,肯定有值得說的故事(這個也是之後的章節慢慢說)。
第一天我們主要走大金門東邊的城市景點,最讓人驚喜的是民防坑道——原以為只是市區裡的幾個樓梯,沒想到下去後居然是一公里長的地下坑道。
而且,坑道內部不但不悶熱,甚至還蠻涼爽的(不確定是冷氣還是通風做得好)。裡面有一小段全黑,搭配音響模擬當年戰爭中的炮聲,讓人瞬間進入戰地史詩的氛圍——只可惜有人忍不住打開手電筒,略微破壞了那個沉浸感。
晚上我們去了莒光樓,裡面展示了不少當年駐守士兵留下的文物,也介紹了胡璉與其他國民政府將領的事蹟。這座樓建在可以俯瞰金城與金門大橋的位置,視野極好,選址真的有心。
總兵署裡面的水獺(保育類瀕危動物,金門特有)
我們住的民宿離市中心開車大約十分鐘左右,就在莒光樓附近,應該是改造過的眷村。該有的設備都有,甚至配有 Dyson 吹風機,公共空間還有飲料、咖啡、零食自取,整體體驗非常有誠意。
總之,這是我們的第一天。
希望接下來還能繼續記錄更多,關於那些能夠帶回家鄉的故事,與金門做得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