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旅行,總會看到一些有趣的事物。
今年托朋友的福,有機會在日本租車三天。雖然主要是在鄉下開,但道路、速限、規範以及車體本身的設計,讓我萌生了不少想法。也許板上的各路大神可以一起來思考:如何讓我們的社會也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先講背景,小弟駕照也有八年左右,大學畢業後幾乎天天開車上下班,算上園區的塞車時間,駕駛時數應該不算少。於是,看了看目的地的公車站數與城市規模,我們隨即開始考慮租汽機車。
很顯然,租車便宜得多,而且日本也不是機車盛行的地方,萬一出事維修也會比較麻煩。所以我上網查了一下,只要申請駕照的日文譯本,就可以在當地合法駕駛,而這張譯本只需要帶身分證與原始駕照去監理所,五分鐘就能搞定,就是一張有蓋章的紙(規費好像一兩百)。
由於事前有預約,租車老闆在港口舉牌接我們,也沒特別拍照,直接把鑰匙交給我們,並叮囑要加滿 regular(95 無鉛,紅色標籤)的油,然後就領我們走到港口外的路邊——車子就停在那裡。
旅伴說:「日本人好像沒有違停的概念,因為他們不喜歡造成他人困擾,所以也不太抓違停。」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但事後回想起來,路上的車確實都乖乖停在專用停車場裡(也可能是鄉下空間大、停車場多),而路邊幾乎沒設停車格,超商或店家前大多設有自家車位。
接著我們要面對的第一個難關,就是發動車子。
鑰匙其實只是遙控器,並不是用來點火的。幸好,我之前跟火柴開過電動點火的車,知道踩煞車再長按點火這個步驟。其餘像是調整後視鏡、照後鏡等基本操作跟台灣車沒什麼兩樣。比較特別的是,這次我們開到的是輕型小車,網路上查應該算是 K-car 類型,簡單說就是前頭扁、後車廂僅能豎著放一個登機箱的寬度。
這台車開起來除了轉彎半徑小之外,最顯著的差異是擋風玻璃幾乎是垂直的,而且能看到很多天空。同時,中央照後鏡的位置也高出許多,讓我看到後方車輛的角度變小。但我後來發現,好像,也不用看那麼遠,問題不大。
一來鄉下車少,二來日本街道的限速普遍只有 40,甚至在一些鄉間小路也是 40。如果後視鏡內看得到車,那它基本上就在一個可以反應的距離內。
這種設計邏輯很微妙,也體現在 A 柱上。
K-car 的 A 柱(駕駛前方兩側的支柱)擋視線非常嚴重,有時甚至會做成三角形,中間嵌一塊基本看不出去的玻璃。新聞常報導什麼「行人死角」、「A 柱害死人」,但這件事在日本比較難發生。
因為無論是右轉(台灣的左轉)或左轉前,日本駕駛都會停下來左右觀察(理論上台灣法規也有),即便沒人,也會完整停一次再往前。再加上那個慢到不行的限速,整體駕駛心態自然就比較不急。可以說是個充滿喜樂的交通環境(這邊再強調一次,是鄉下,都市狀況另計。可能等人來分享東京怎麼亂?)
當然,以上只是觀察現象。這幾年我們也開始推廣「停讓行人」,已經是一大進步。
接下來談右駕。整趟兩天半的行程,我只開錯四次雨刷,沒有逆向。理論上不難,回台灣後也能馬上切回左駕模式,看來左右腦都還健在。右駕很難嗎?見仁見智,我覺得最簡單的適應方式是:不要把左手舉起來,全部用右手操作(但單手開車應該不太合法)。
此外,日本的交通規則和台灣大致相同,頂多多一些需要「完全停止」的 stop sign,除此之外沒遇到什麼太神奇的設計(如果有,那可能就是我自己搞錯)。總體來說,幾乎可以無縫接軌。
山路開車時,當地也有讓後方快車先行的禮貌。不過我每次都不太好意思超車,或怕跟太近會讓對方有壓力要讓路。路上也碰到大約三台機車,馬力比想像中小,儀表板最多標到 120,看來不能騎太快。不過他們也都是乖乖在車道中騎(就是沒有車種分流),被當作一台車來看待也無妨。反正汽車限速也不會超過 60,快不快其實沒差。
還車前,我們去加油站加油,店員熟練地幫我們加滿油並開收據。原本還特地繞去找停車場,結果大叔直接說「開到港口邊就好啦」,看來真的沒有在抓違停的文化。
總之,體驗了一趟右駕的世界,也感受到一種平和的駕駛環境(鄉下+車少)。這次開車讓我體會到一種「社會彼此信任」的氛圍,也許這就是日本交通秩序的核心——或者說,是「不給別人添麻煩」的精神。歡迎大家留言提問或分享自己的日本開車經驗(我其實滿期待聽聽大城市的災難實錄,快來)其他想到再補。
你覺得,我們還可以再為交通加上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