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學院橋之後往右轉,再走一段路就能到威尼斯的核心區---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是聖馬可大教堂、聖馬可鐘樓、總督宮、嘆息橋、聖馬可圖書館、花神咖啡廳、威尼斯三大博物館,還有其他最高級的精品店跟高級餐廳的所在地,靠近這裡,人潮很明顯迅速多了起來。
聖馬可廣場最早建立於西元九世紀,一開始只是教堂前的一片草地,當時的威尼斯還只是沼澤裡沙洲上的小鎮而已。但是威尼斯在後來的三四百年中迅速強大起來,他們藉由絕佳的地理位置,掌控了東南歐與埃及、中東的各種貿易,累積大量財富,聖馬可廣場周邊的建築也被打造得越來越華麗壯觀,每一棟大樓的柱子跟窗戶都經過精雕細琢,拿破崙到了這裡以後驚為天人,盛讚聖馬可廣場是「歐洲最美的廳堂」。
聖馬可廣場的模型。
1.總督宮
2.聖馬可大教堂
3.聖馬可鐘塔,後面剛好被擋住的是聖馬可時鐘樓
4.環繞聖馬可廣場的建築在今天是一個大型的三合一博物館,一樓是各種精品店、餐廳跟咖啡廳
5.皇家花園
歐洲在中世紀的建築跟藝術都是為了宗教服務,但是富有的威尼斯人不像西歐人那樣壓抑,他們不想愧對手上的財富,將自己的城市打造得優雅又時尚,融合了古典、拜占庭跟哥德風格,還有一些伊斯蘭元素。我覺得這些華麗的大樓即使經過數百年的時光,還是能讓各種時代的人感受到永不退流行的美感。
雖然到了這裡,但是我今天沒有進去聖馬可廣場這些著名的建築。原因是安排行程的時候,我不確定第一天走到這裡會需要花多少時間,也許到了以後根本沒有時間參觀,所以為了保險起見,票都買在第二天。事實也正是如此,我到聖馬可廣場已經大概是下午四點多,教堂跟總督宮都即將關門,我第一天在廣場就只有進去聖馬可鐘塔。
黃昏的暮光落在聖馬可大教堂跟旁邊的鐘塔上,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大教堂又有金色聖殿的美名。
威尼斯近年來以觀光公害知名,極大量的遊客不僅讓威尼斯環境惡化,對觀光客而言旅遊品質也降低很多。我出國玩最怕的就是擁擠,對這次到這麼一個全球超級景點會不會人擠人,排超長的隊感到很擔心。
不過實際到了以後,二月底的威尼斯人並不算很多,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鐘塔我沒有提前買票,但是只排了兩三分鐘的隊就進去。
我看了一些旅遊心得,建議如果要來威尼斯不要在夏天,否則酷熱的天氣跟人潮可能會讓你想死。不過也不要選冬天,因為地中海氣候的雨季在冬天,而且冬天海平面也比較高,運氣差一點,海拔只有一公尺的威尼斯可能會淹水。春秋兩季應該是比較適合的時候。
第一座聖馬可鐘塔建立在12世紀,塔頂是木製的,所以在多次雷擊引起的火災+暴風雨侵襲後,鐘塔變得搖搖欲墜而被拆毀重建。在16世紀蓋好了第二座鐘塔,塔頂換成磚製,但是跟他的前輩命運一樣,在之後的四百年,鐘塔受到無數次的雷擊跟火災、地震跟風暴,最終在1902年突然崩塌。
今天的鐘塔是1913年重建完成的,外型完全重現第二座鐘塔,之後在1960年代在內部加裝了電梯,所以從塔底到塔頂是又快又Happy的,不用像歐洲大部分的教堂跟鐘塔一樣爬你個半死。
上了鐘塔以後,往南邊看是亞得里亞海。
往北邊看是美麗的威尼斯老城,更遠的海平面上可以看到歐洲大陸。
義大利城市的屋頂通常都是這種磚紅色,一眼望去很有一體感。
東邊往下看是聖馬可大教堂跟總督宮,明天才會去。
鐘塔旁邊有一家咖啡館叫Florian,意為花神。這是歐洲尚有營業的第二古老咖啡廳(第一家在巴黎)。此處開業於1720年,內部的裝潢精雕細琢金碧輝煌,當年許多政商名流,文學泰斗都會在這裡聚會交流。正是花神咖啡廳,讓咖啡廳從一種賣提神飲料的商店提升為文人雅士的高級社交場所,讓後世許多宅男宅女能在裡面廢一整天,一邊假裝是自己是文青,一邊無病呻吟XD
不過花神咖啡廳裡面的消費非常尊爵,只能說都來到這裡了,有錢的就去喝氣氛吧。
廣場上也很多古裝面具打扮的人,他們不是變裝癖,而是響應威尼斯嘉年華,又稱威尼斯狂歡節。
威尼斯嘉年華始於12世紀,威尼斯為了慶祝擊敗敵人而成為傳統,威尼斯人在大齋節前兩個星期展開狂歡,人們會盛裝打扮,載歌載舞,賭博飲酒,鼓勵放縱與享樂,戴著面具能讓威尼斯人在這段期間做荒唐的蠢事或一些法律邊緣的事情而不用害怕被認出來,但是只限於狂歡節期間。這項盛典維持了數百年,讓極具特色的面具成為威尼斯的代表性物品之一。狂歡節在威尼斯1797年被奧地利王國佔領後被取消,1979年開始又重新被復興,此後這兩個禮拜變成威尼斯的大型趴踢,每年吸引大量的觀光客前來。
由於大齋節是以陰曆計算,所以狂歡節每年的時間都不太一樣,大致上是在一月底到三月之間,這次我選在狂歡節期間到威尼斯純屬巧合,是訂了機票以後才發現這幾天如此特別。本來我很害怕人潮會因此暴增,不過後來還好人潮並沒有我害怕的那麼多,這兩天只是路上到處都是變裝戴面具的遊客。
路上的小販都會販售面具跟服裝,遊客可以隨時化身為中世紀的威尼斯人。不過他們裡面有一些人的服裝面具感覺非常華麗講究,可能是專業的表演者。
▲搭乘貢多拉的旅客
離開聖馬可廣場時大約5點半,景點雖大多已打烊,但距離回旅館為時尚早,可以在夜色來臨前在威尼斯的巷弄間多遊蕩一下。往東北走,會看到一家在威尼斯小有名氣的「沉船書店」。
Liberia Acqua Alta。Acqua Alta在義大利語是特指秋冬的季風會阻止海水正常的回流,讓威尼斯淹大水的情況。這家書店的店主在店內放了兩艘巨大的貢多拉,上面放滿了書,他宣稱這樣在淹水的時候就不用害怕書被水泡壞了。不過這應該只是噱頭而已,因為大概只有20%的書放在船上,其他80%還是跟普通的書店一樣放在櫃子上。
在吃了一點東西後,我慢慢往車站的方向走,並經過里阿爾托橋。
里阿爾托橋是橫跨大運河的四條橋樑中最大,最古老,也是最知名的一座,建成於16世紀末。此橋位於威尼斯與大運河的中間核心,在更早之前此地是個木橋,但是木橋無法承受大運河兩岸巨大的人流,在16世紀兩度倒塌,最後威尼斯政府決定蓋一座石橋,1591年建成後,在大約兩百五十年的時間裡它是大運河上唯一的橋樑。
里阿爾托橋特殊的造型讓它成為威尼斯的地標之一,橋面很寬,足夠在寬闊的步道兩側都有放置店面。以里阿爾托橋為中心,橋的兩端形成巨大的商業區,餐廳跟紀念品店林立,喜歡逛街,想帶回一些小物的人可以在這裡把東西買齊。
同樣是黃金商業區,在我感覺聖馬可廣場的店面走的是高檔精緻路線,而里阿爾托橋周邊的店面跟餐廳則比較平民化。
在里阿爾托橋上欣賞威尼斯的夜景,燈火通明,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