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
一年過去了,小屋六週年,大學的第三年
能這樣寫日誌的日子還剩多久呢…
(本文無任何愚人節內容歐,剛好在同一天而已)
回顧
生活篇
二下的科目沒什麼特別的,真的要說就是雙打桌球蠻有趣的,期末比賽好像得了班上(混班)前幾名。課外還有跟學校參觀放視、聽 Blizzard 動畫資深總監陳璿(Steven Chen)的演講,社交活動有 夜晚 city walk、第一次打撞球、田季烤肉、還有在 KTV 女裝點餐,好色ㄡ。
在去年回顧後思考了自己的某部分焦慮成因、包括只想靠自己、無法取捨與平衡等等,也從心理學 Podcast 聽到一種把焦慮變成期待的轉念方式,有效…至少當時有效,但也蠻短暫的。
感謝回覆表單和私下給回覆的巴友們。
期末和暑假前半,這篇最大的重點是 TGDF 吧,感覺像上了兩天的課,週五早上再趕到高雄聽《咖拉咖拉》的學長向金主提報遊戲,週六再到高雄 CGArk 上企劃課,整個就是能量耗盡。
還有回家,聽論壇的幾天也是回家住,但媽不在所以只有跟爸聊,也是第一次跟他單獨聊那麼多事…聊到家裡的現狀、媽和弟弟妹妹的衝突,也是第一次開始跟他講心裡和過去的事,眼淚止不住。
還有跟他說謝謝,謝謝他賺錢養我們。
上大學後對錢的理解又更深刻了,有他的經濟支持我才能沒壓力的讀大學、在外面租屋、把入學前工作的錢存起來做想做的事(旅遊之類的),沒錢是真的什麼都做不了阿…
連續整周下來,等總算能放鬆時又爆哭了一次。
暑假期間因為跟前輩聊企劃而北上,第二次回家…也是今年情緒的最低谷,上次回家只是聽爸轉述狀況,這次親眼目睹是真的讓我心情跌到谷底。
而這些事又讓我重新思考自己是怎麼樣的人,開始爬梳小時候的經歷和跟家人相處時的記憶…也是我首次在小屋講自己以前的故事。
那段瀕臨崩潰的時期…習慣掛著笑容但只是希望自己能真的變開心的時期。
其實我從大學前的暑假,搬出家裡加接觸心理學後就開始意識到這些,意識到過去事情對我性格的影響,防備、迴避、不信任和對人的距離感等等,但仍是自己的心理活動,除了偶而在文裡提到我又崩潰之外就沒花篇幅詳述。
所以這篇文也是首次談論以前事情對我造成的影響,對我而言也算一種「面對」吧。
也趁機會思考了自己想成為的人、想遵循的價值觀,還有感謝那些從自學到大學期間幫助過我,給我支持和陪伴的朋友們,沒有他們我恐怕還陷在某些心裡的泥潭無法脫身。
暑假的最後被朋友邀去小琉球玩,在四天三夜間體驗了浮潛和划船,開銷總計約 $8K~9K。我整個暑假的狀態是真的蠻糟的,這次出遊讓我放鬆許多,不然真的快崩潰了。
三年級,跟同學一起玩 Don't Starve Together、想看彗星但拍到金星、參加了日本業師的 ArtJam、修了兩門跨系的 AI 課但也沒做啥事。
三年級雖然觀察到社交圈發生的變化,一分為二,但對我來說沒啥影響就是了,照樣跟人聊天、玩飛盤、吃烤肉、吃披薩。
最特別的是在朋友的慫恿下穿女裝上課還沒戴口罩(其實應該戴的),還有把去年初次女裝的照片放上來。也是從這時開始加強保養和接觸更多女裝資訊,奇怪的開關被打開了。
雖然家裡的事情告一段落了,糟糕的心情平復許多,但學期內的新專案又讓我開始焦慮了,主要脫離程式舒適圈後,對企劃和管理工作的迷茫,我該做什麼?該先做什麼?想學的好多 ,時間好少,我想去哪?我想做什麼?
三上期末,跟新社交圈跑了新手的 COC 團,腳本毒湯、常黯和森林溫泉館,出去買新衣服;跟舊社交圈跨年;跟另一個舊社交圈去書店,想說半價轉賣文化幣才發現自己過了可以領的年紀 (´;ω;`)
最後一天跟新社交圈吃飯時聊了這學期的專題狀況,還有思考人員變動帶來的影響。
然後就是第三次寒假,一樣大掃除,把一些舊衣雜物都扔了。可能是灰塵太重,打掃完後害我呼吸道感染跑去看醫生==
最後發個焦慮病收尾,並隨著精神狀況逐漸下滑也在家嘗試了女裝自拍,穿新買的常服 + 朋友送的裙子。高畫質請到 OnlyFans 贊助解鎖。
被說拍的像外流照片,笑死
※2025/2~3
過年,因為剛好在月底所以延到二月寫,回家五天陪爸,幫忙整理家裡、做飯給家人吃、陪妹妹出門買衣服、跟爸聊天玩手遊看動畫。
回台南後我也恢復一陣子的早餐,奶油煎吐司、蛋餅真的超香。還有多花一些心思在做飯上,賺一點心情加成。
然後就是新學期了,三下開始學校活動會減少很多,聊天、出門的邀約應該會推掉大多數,重心會開始轉去專題,體驗了兩年半的學校生活我也很滿意了。
然後是新的女裝,斗篷外套 + 裙子,總覺得走在路上都分辨不出路人的性別了。
學習篇
做死的二下,一次接了兩個教授的案子,一是想當教材用的關卡編輯器(也不知道最後有沒有用就是了),二是產學的商業合作案,跟有名的設計師合作(但不是電子遊戲設計師),然後還有兩門企劃課要分組做企劃專案。
所以整學期一次來四個專案…
這兩月最重要的是開始接觸專案管理、嘗試用 Lua 做關卡編輯器(想支援模組)但失敗了,超出能力範圍太多、接觸 SQLite 但工作都被插件完成了、接觸模組化概念和 Assembly Definitions、接觸單元測試。
也是這段時間開始跟教授聊專題,有初步想法後(主要是美術上的)就趁早把組員找了。
二下後半,結案關卡編輯器、弄完課堂要求的兩個企劃書交差,而產學案的程式又砍了重來。這段時間開始接觸乾淨架構 Clean Architecture,主要參考四層的洋蔥架構組織程式碼,開始使用 interface 和 ServiceLocator 組織架構。
除此之外就是眼界的開闊,因為產學友了很多跟案主、前輩和老師聊天的機會(應該說聽他們講話的機會),聽到很多不同視角的事情,關於指導老師、美術出路、畢專計劃、遊戲的預期樣貌和團隊溝通之類的事情。
暑假前也跟組員開會幾次會討論了後續計畫,三專方向、企劃書、AI、美術製程、遊戲研究等等。
其實我還有篇組隊前期的紀錄文,原本想說發在專門的【專題】系列,但後來也沒開,把專題內容都寫在學習或另開長文了,這篇紀錄的東西就只有留著而已,之後有機會在整理發個吧。
研究 AI、準備專題計畫、把企劃給幾位前輩和朋友過、設計背景故事、嘗試做數值企劃,但確定這不是志向、去夢想方舟上課、產學案中止之類的。
最重要的項目是技美東西,筆觸製程研究,主要靠 Substance Designer 做的,再讓主美幫我寫文件。
第一次深入接觸 git 版控,學了怎麼開分支給不同人用。
三上開學,重新評估後決定拋棄暑假的企劃項目,但美術研究的成果沿用。還有調整了一些分工流程。
然後是配合學校做專案管理,參考範本做了一個敏捷進度表單。
給專題做了一些特效,Particle System + Shader + Substance Designer 貼圖。
做漂亮天空盒,拿 NASA 圖庫到 Substance Designer 加工,再用一些自訂 Shader 調整效果。
還有做材質 Shader,主要是把自訂貼圖格式串上 Unity lit shader 的輸入。
其他就是技美的規格管理和部分程式功能,主程式給組員做了。
還有嘗試製作 PV,從腳本、分鏡到用 AE 試剪,後續給組員接手了,最後就是學期末的一些反思關於技術、管理、預期,還有自己學習的目的。
期末修些 Android Build 的問題,把生態球專案 Build 完發布到
Itch.io 上就差不多結束了。
中間就是寒假,跟組員討論了一下隊內人事變動的問題,還有分工、方向上的調整。放棄原本預想的大亂鬥,而是做雙人合作遊戲,把重點放在遊戲性,然後用幾天的時間做出一版原型試玩。
然後就是新學期開始了,程式相關有點零碎而且難展示這裡就不重列了。
專業
二下幫做的專案,教授說想要一個能當教材用的關卡編輯器,這是我在學校的第一個完整專案,找了有潛力的同學組對完成。
第一次嘗試專案管理,也盡量跑了自己知道的的美術設計流程,概念設計、物件、怪物設計、調整風格到動畫。程式部分原本嘗試用 Lua 但失敗了,後面用簡單的寫法完成。
當初是跟老師用小說出版交換的,但聽老師說原本幫忙處理的學長不讀了,要再找其他人弄 (›´ω`‹ )
今年最大重要項目就這個了,暑假期間跟專題組員的研究,寫了一篇文回顧。前半是企劃和美術設計過程,後半是特殊製程的研究,風格化筆觸渲染,對細節感興趣再點進去閱讀吧,這裡不詳述,放張成果的渲染圖。
還有研究過程的迭代畫面。
之後一段時間可能很難有專業長文了?我不確定,因為…顯然是時間問題,寫長文要花的時間真的太多,而之後重心要轉到專題上,時間分配得以專案為重。
相對也會有團隊方面的社群計畫就是了…雖然才剛開始就拖了兩個月 (´・ω・`)
但這次是真的弄好了!真的!所有素材、文案都在資料夾準備好要發了!日程也安排好了,這週日就會開始發!
閱讀
閱讀還是有在維持的,雖然數量下降很多就是了,今年一共 13 本,非小說讀了 7 本、小說則是完整沙丘 6 步曲。這年都沒寫心得的樣子,因為太忙...或我太懶了 ww 這裡就只摘錄一些我特別喜歡或有感觸的片段。
《沙丘》
「以下是通俗史學的幻想,任何成功的宗教都必須鼓吹:惡有惡報、勇者才能奪得美人心、誠實乃上策、事實勝於雄辯、邪不勝正、為善自得其樂、壞人會改邪歸正、宗教護符能祛除惡靈附身、只有女人才懂得古老的神祕事物、富人注定不幸福……」
《富爸爸窮爸爸》
「財富就是能支持一個人生存多長時間的能力,或者說,如果我今天停止工作,我還能活多久?」
「雇員賺錢、納稅,並靠剩下來的金錢生活;一個企業賺錢、花錢,剩下的金額才繳稅。」
《幽默》
「如果你習慣毫無樂趣的生活,你甚至不會注意到你的生活毫無樂趣可言,因為你已經習慣了。」
「歡樂不是一種快樂的偶然,而是我們刻意做出的選擇,是我們允許自己去尋找及發現的東西。」
「幽默則是提醒我們,每一天都是生活。幽默促使我們在每一刻尋找隱藏的真相,以新的觀點看待人事物。」
「幽默是一種選擇,需要你在生活中仔細觀察、傾聽周遭的人,活在當下」
《悲欣交集:人生溫柔安靜的力量》
「其實我們很常會意識到(自己或他人的)苦難,只是很快就會選擇不理它,免得讓自己的情緒太波動、太容易被感動。」
「如果我們可以對悲傷抱持多一點敬意,或許就能夠看到,悲傷(而不是強顏歡笑,也不是路見不平的義憤)是人類連結彼此的重要橋樑。因此,不管我們覺得他人的立場有多討厭,不管對方看起來有多風光或多凶悍,我們都會記得這些人曾經受過苦,或是即將經歷痛苦。」
《同理心對話》
「對話需要時間與耐心,這也正是對話的價值之一。有些人需要多一點時間才能明確表達想法,如果你專心聽,給予回應,常常能有寶貴的收穫。」
《全球最強團隊都在用的「心理安全感」溝通用語55》
「『以我來看,會這樣想』。對此,當與對方意見不同時,要少用會傳遞出『你是錯的』語感的句子,而是使用『你是這樣想的,我是那樣想的』」
《教出殺人犯》
「孩子傾訴真心話時,有一件事絕對不能做,就是講道理。例如『那是你的想法有問題』、『未成年就是不能抽菸,對身體也不好』、『你再這樣下去就考不上好學校』,這些說教都是沒有幫助的。這些話沒有錯,但正是因為沒有錯,會讓孩子無話可說,也會讓好不容易敞開的心房再度關閉,對說出真心話的自己後悔不已。」
最後這本真的讓我看的很難受…
雜項
※AI
我是真的想學 ConfyUI,找過資源也嘗試過,但我的 GTX 1650 不允許,算個預設的瓶子電腦就要失火了,後續雖然有關注但沒啥嘗試了,等有新電腦再說吧。
總結
"明年的今天再來看一次這篇文,看看那時的我會不會有什麼想法”
(每篇回顧都有去年連結,連續追溯可以倒回第一年的噢 :D)
首先,其他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我能髮綁高馬尾了,對,這才是最重要的。現在我吹頭髮也要花十分鐘了,出門鬧鐘也要再提早用來打理,換衣服和綁頭髮啥的。之後再看要不要修個瀏海,現在還不是最喜歡的馬尾類型?還有髮圈真的是超級消耗品欸。
從入學前看到現在,你們會發現一個青春活力的少年變成逐漸社會化的大學生,下面兩張圖相當準確的描述男性生物的演化過程,左上三種也在社交圈裡湊齊了,至於右下角很顯然 (ry
好了,來講次要的
如果是從入學前就關注或讀過前兩年的回顧的人,應該會發現今年紀錄的整體情緒是偏負面的,沒有那麼…該說勵志、熱血或激勵人心之類的嗎?
或甚至變的有消極、負面或憤世嫉俗?
嗯…情況有點複雜,三言兩語可能說不清楚
但我會說的,一五一十,我想也是時候講了
所以放心,在這篇回顧結束前
Thing will get much worse
免責聲明,後續的部分內容為我在四年或更早以前的狀態,現在已經以沒有相關行為或想法,而這裡也僅作為個人故事分享,無任何宣傳或鼓勵任何自殺、自傷或其他危險行為的意思,請不要模仿歐 : )
家庭
簡單來說,因為從小的生長環境和家長(準確來說是我媽)的控制、宗教信仰、偏激價值觀、精神和肢體暴力問題留下的各種創傷,導致我習慣透過隱藏、與人保持距離來保護自己,直到現在。
※分割
很長一段時間裏我的心裡狀況都差到極點,從小學開始,累積到國中時變第一次臨界點,當時的我就處在很可怕的狀態下了,但沒人知道,家人、同學、老師都不知道。
因為我沒表現出這些問題。
在鄰居眼中我是會向人打招呼的好孩子,在班上調皮但也稱不上問題兒童,在同學間存在感不強烈,但跟大多人都處的不錯,甚至能在相互敵對的圈子之間遊走。
我在家外會習慣戴著微笑,希望別人不要發現自己的異狀、希望臉上笑著自己也能真的好過一點,而這確實能讓我短暫忘記痛苦。
直到回家之前。
上下學的路途對我而言是個「轉換狀態」的過程,讓自己在面對同學和家人的模式間轉換,確保自己面對一方時不會提另一邊的事,甚至連想不會去想。
大人可能也有這種切換能力吧,但太早學會恐怕不是什麼好事。
用這種...分割自我的能力確保痛苦只會留在某個地方。
即使步行只要十分鐘,我也是最早到班上的幾人,我喜歡去學校,但不是因為喜歡上課,我很不擅長讀書,喜歡學校只是因為那裡有更少的痛苦。
早去只是不想待在家而已。
但下課也馬上回家,畢竟我不該在外面逗留,因為稍晚返家就會讓媽擔心。
她會要求我每天出門前先跟她親親抱抱後才能離開,而下課回到家也要立刻去通知她。
我真的很討厭這件事,對她的要求反感至極。
但我還是會照做,不然她會站在門前一副要哭的樣子,所以我照做,因為不做會讓她很傷心。
我當時也很早睡,花很多時間在睡覺,但其實只是不想醒著而已,想透過睡覺逃離在家的痛苦時間,或希望自己某天可以不要再醒來了。
我真的不知道醒來的意義在哪,只有痛苦而已。
老實說,這些痛苦的成因也很難明確說明了,只知道是長時間與她相處之下形成的,在各種消磨心智的互動中累積而成。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消失,就像從來不存在一樣,至少這樣也不會有人為我的離開感到難過。
至少她也不會因為我感到難過了。
而我也不用再受苦了。
※學習
這個狀態持續了很長時間,我對所有事缺乏興趣,總是動力低落的樣子,父母覺得我只是沒找到志向而已,但實際上,我連維持活著的動力都很勉強。
我無法從課業中得到什麼成就感,雖然有相對感興趣的科目,但填鴨與應試教育還是給我帶來很大的痛苦,對於需要記憶、涉及符號系統的科目我完全做不來。
不,不是數學。
而是語文。
填鴨教育下的國文與英文是我的惡夢,因為我記不起幾乎所有東西,英文的單詞拼英都不行,中文的圈詞、註釋、課文,甚至連寫中文字本身都難如登天。
我做不到。
所以考試都是零分起跳,並帶來沒有任何幫助的滿滿罰寫。
後來(小學時)被診斷出學習障礙,我也忘了是怎麼判斷的,反正結果就是如此。雖然被歸類為書寫困難,但我覺得它是某種記憶方面的問題。
而我是特教學生。(小呈的呈來自本名歐)
這可能跟大家刻板印象中的「特教學生」差蠻多的,所以我當時也很排斥這種身份,不想去特教課而待在原班,因為…顯然是刻板印象的原因。(但特教老師人真的很好,對學生很用心)
小學還好,但等國中各科的複雜度…或者說「應試」程度都提高後,我真的讀不來了,包括歷史的時間序、地理位置、數理化學公式和最討厭的語文科目。
我完全相信天分這種東西,因為自己清楚無論多努力都做不好某事的感覺有多絕望。
我沒有讀書的天分。
即使如此,我還是會乖乖聽課,畢竟我是個好孩子,對吧?至少老師對我沒有「上課不認真」之類的負面評價,不管多想睡我都會努力撐著聽課。
我很努力了,也沒有放棄…但我真的做不到。
所以我也真的不喜歡讀書,就像前面說的,喜歡學校只是因為痛苦相對較少而已。
可能是看到我缺少動力的問題吧,父母也蠻積極的想讓我找到志向,所以幫我報了很多職業體驗或高中參訪之類的,雖然他們沒問過我的意願就是了。
而產生的幫助也僅是了解自己對什麼領域沒興趣。
好吧,至少還是有幫助的。
但我還是一樣消極、被動和缺乏動力。
這些情況持續到要升學時,我們開始接觸一些選志願的問題,我看上某間離家蠻近的高職資訊科,因為聽說能學程式。
我想做遊戲。
這是我唯一有正面傾向的事情了,小學時我就會拿個本子畫遊戲,讓同學來我這裡註冊「線下遊戲」的帳號玩。
但父母不知道這點,因為這個舉動在國中後就停止了,而我也沒跟他們說過。
總之,我最後考出中段偏後的成績,那是我能拿出的最好表現了,還好對目標而言足夠,甚至高出四分(大約是需求分數的 40%),畢竟那裡也只是中後段的地名學校而已。
我很感謝父母沒對我的選擇做干涉。
上高中後我也表現出應有的積極,即時他們…她的管制依然嚴格,但至少我有一個能傾注心思與熱情的目標在,課上課後都很主動,一年級就當上技藝競賽的預備選手,老師對我讚賞有加,爸媽也對我放心很多。
一切正在好轉…
直到我發現整個二年級都沒有程式的專業課程。
我對高職和整個科系的期望跌落谷底
那是一種萬念俱灰的感覺
也是我第二次接近臨界
我不再花心思在學校科目上,也不再參加學校的選手培訓,每天去學校睡覺,只希望快點下課回家做自己想做的。
當時的反差之大,所有老師、同學都注意到我的異狀,班導也為此約談了家長。
最後,在明白我的情況後,媽主動提出讓我自學的選項,因為她已經先帶弟弟妹妹自學了,所以知道有這種特殊管道能選。
但他們對我的領域不懂,所以我得靠自己。
而這也不是什麼問題,在經過一些準備後,我交出的學習計畫通過,二年級開始正式轉出學校,學籍歸在教育部名下,變成一位「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學生。
才有了各位現在看到的我。
我很高興他們從未真正放棄我,很感謝他們的付出。
我真的很感謝,所以不希望談論這些事情避重就輕
但
正面的事恐怕只到這了
※有毒
其實在整段自學期間裏我都沒讓家人知道自己的狀況,一方面是媽當時的注意力都在弟弟妹妹身上,另一方面是我不想告訴他們任何資訊。
所以他們完全不知道我學了什麼、學了多少,從高二開始再加晚升學的兩年,這四年來都是靠自我監督維持的。
但我沒有變的頹廢或逐漸擺爛。
因為這是我人生剩餘的價值了,我不會讀書,在學時甚至連一個真正理解我、懂我痛苦或能讓我傾訴的朋友都沒有,社群軟體的管制也讓我跟同學毫無聯繫,所以程式和遊戲是我唯一的寄託了,說什麼都不能把它搞砸。
他們對我狀況的了解是從自學定期報告以及同領域的親戚口中得知的,我沒有主動提過。而直到大學前的一系列事件後,父母才知道我已經有工作能力了,他們很驚訝。
我不想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情況,所以什麼都沒說,就像其他許多事情一樣。
因為日積月累下的各種心理問題,所以不想。
這是一種習慣了,習慣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因為說太多只會讓我受傷,至少過去的經驗是這樣告訴我的。
這些問題在開始寫日誌、交到重要的朋友後有緩解,真正得到改善是大學搬出家裡之後,但我也沒在小屋的文章中提過此事。
因為我習慣隱藏這些,就想我隱藏的許多事情一樣,不只對他人隱藏,也是對自己隱藏,當作不存在、不去想這些能讓我好過一些。
離開家中的環境讓我感覺事情有所好轉。
直到過去一年的期間,我開始知道家裡的狀況、知道媽跟弟弟妹妹的狀況後才讓我清醒。
讓我發現,原來自己一直都很生氣
真的
很生氣
這次過年回家陪爸時也聊了一些,聽他講了一些以前的事,包括媽在生小孩前對爸的要求、媽對教育的要求,以及他所見的媽對我們的付出。
我說自己知道她的付出,但這不能抵消她糟糕的部分,功過不能相抵
我很生氣
爸聽到後表示疑問,他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我、弟弟、妹妹會對媽那麼的…不滿
這是他第一次問,也是我第一次有機會說實話,因為媽不在了
我告訴他
媽對我來說
是一個有毒的人
跟她相處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她想教我們「正確」的事情,但不接受我們有其他想法
她希望我們是有「良好品德」的小孩,但不接受我們的思想有一絲偏差或質疑
而這不光是價值觀差異的問題,更多還是她對小孩可怕控制傾向所施加的壓力
我說
弟弟離家出走根本不是什麼嚴重的事,只要他沒事就好,你們要慶幸問題沒等更嚴重才被看到。
我問爸,你們應該沒看過我有什麼叛逆時期對吧?他表示同意
我確實沒有表現出叛逆過
但我告訴他
我當初沒有比較好,只是你們看不到我的狀況而已
我沒表現出來,但我知道自己狀況有多糟…媽對我的控制傾向讓我一直都很壓抑、痛苦。
光說出這些就讓我在爸面前崩潰
爸也沒多說什麼,就是過來給我個抱抱而已
對我來說這樣就夠了
但這也只是故事的一小碎片而已,其實還有很多想說的沒說…
※心病
忘了是什麼時候,但我還記得,確實記得自己小時候就被媽說應該去看精神科或心理醫生啥的,因為她覺得我有某些問題,或什麼心理疾病。
當時聽到就覺得莫名其妙
我有問題?我才沒有,妳才有問題,妳才是需要看醫生的那個。
某次回家,跟她分享自己大學的事後也被用一副關心的樣子說教,要我別那麼自信,說我只是沒經歷什麼很大的困難、壓力或打擊而已。
我聽到的當下也一肚子火,妳又懂我什麼了?
真諷刺。
現在想起來,她沒說錯。
我現在的確沒遇到什麼難題,生活、感情、交友、專業上都沒有,畢竟跟她帶來的傷害相比,現在要面對的困難和壓力根本不值一題。
我也確實沒遇過什麼打擊,畢竟所有朋友、老師、前輩給我的都是鼓勵,都希望我能對自己更有自信,在與我遇到的所有人事當中,只有她會如此不遺餘力的打擊我。
而我也真的有病,我需要心理醫生,我真的好想找心理師諮商。
她造成的
自卑、封閉、壓抑、對社交的恐懼、對人的防備心、對內的攻擊性與持續不斷的自我批判,幾乎所有的痛苦和延續至今的創傷特質都是她一手造成的。
如果當初真的接受提議是不是能減輕許多痛苦?是不是就不用自己面對這些事?
還是其實也沒幫助?
因為可能等她發現心理師不會對我道德勸說就中斷了,甚至還覺得對方有問題,想帶壞我。或其實我不會被送去諮商室,而是去某種奇怪的心靈或宗教課程?
要是這樣我恐怕會死在裡面。
媽還曾經還想帶弟弟妹妹進入某個學習...或宗教機構?是家長與孩童都必須待在裡面的那種。
當時一家人(除了我)還實際去對方的機構參訪過,但最後沒成,因為對方只接受家長雙方都「堅信」某套價值觀才讓人加入。
而爸對這些觀念是存疑的,也不是反對,就是存疑,不然連去參訪都不會接受,但對方知道爸有疑慮就率先拒絕了。
回家後兩人大吵了一架。
聽爸說,那團體後來為了追尋什麼原始的儒家價值而去中國,然後就沒消息了。
※控制
媽曾說過我越長大越不受控,對一個幾乎沒經歷叛逆、一個幾乎不會跟父母爭執的小孩說不受控,一邊打一邊說。以前我就在想,如果她繼續用相同方式對待弟弟妹妹會發生什麼事?
我知道會發生什麼壞事,一定會。
我很討厭自己有這個想法…寧願別人毀滅也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更何況那別人還是自己的弟弟妹妹。我不希望他們出什麼事,我很清楚錯不在他們。
但可悲的是,我確實是對的,弟弟離家出走是第一個引爆點。
家裡天翻地覆
這對父母而言是無法想像的
但我只覺得還好「只是」離家出走,事情沒有等無法挽回時才浮上檯面。
而妹妹則更直接,沒在跟妳演,跟媽對罵、拿 (沒開鋒的)刀指著媽吼。我可不敢,我只會哭,像個垃圾一樣縮在牆邊挨打,希望她揮棍子時打到的是牆壁。
反正,爭執到最後是媽先受不了離開了,帶著阿嬤到某個寺去過他們的清淨生活,畢竟阿嬤年紀大了,為了她好還是去一個天天打坐唸經的地方待著。
笑死。
阿嬤原本信的可不是這個,被她安麗到改宗的。
比起接觸世界後長出自我的小孩,果然還是生命接近終點、患上阿茲海默症的老人比較好控制。
※警訊
我很生氣,一直都很生氣。
不是我愛記仇,也不是說她真的完全沒改變,至少她對我的態度有變化,若非如此,剛上大學時關係也不會改善,當時的日誌還說關係變好了。
但一年前家裡的衝突開始升溫,當時有跟小鬼們傳訊息所以也注意到情況,尤其花了很多時間跟妹妹對話,我沒在文中細說,但這事當時也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非常大。
直到某次回家嘗試陪妹妹解決問題,在面對媽的咄咄逼人時,我看妹妹情緒不太穩就先把人帶走,等一會再說,她想放棄,但我說再試試看。
結果第二次我先崩潰了,在妹妹面前哭出來,好像我才是受委屈的那個。
以前的記憶逐漸被喚醒,我都忘了跟媽溝通是多痛苦的事,都忘了自己多早就放棄過。
後來媽知道我被妹妹影響後聯繫就停了,說這是她的責任。
是
這確實是她的責任
所以後來就沒再傳訊,我的心裡負擔也減輕很多。
直到半年前,暑假期間兩次回家,第一次從爸口中聽到家裡狀況,導致我參加活動的幾天精神狀況很糟糕,第二次實際見到媽對妹妹的態度後我受不了了
真的受不了了
兩次
同樣的事情重複發生了兩次,我、弟弟、妹妹
記憶都回來了,就像剛發生一樣
同樣的痛苦經歷兩次
錯不在妹妹、不在他們兩人身上,我很清楚,因為我就是這樣走來的,這是注定會發生的。
搬離家後,幾次見面也聽媽承認我以前是真的很乖很聽話,跟弟弟妹妹比起來好教很多。
我說
他們才是正常小孩該有的樣子
我才是有問題的那個
過年後 YT 剛好推一部談青少年自殺、自傷的影片,算解釋了我當初的部分心裡狀況吧,加上回家跟爸稍稍題到以前的狀況,所以也發給他看了。但我沒說自己真正做過的事,當然沒有,只有提到自己過去的狀況很糟而已…要是他知道真相後會怎麼想呢?
看了這部才發現我其實常有心悸症狀,光寫這篇文時候就反覆發生,只是我不知道那是心悸。還有一直以來的胸痛、胸悶和睡眠問題可能也是心裡壓力過大導致的,其實身體一直有發出警訊,從小就有,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過於頻繁的症狀讓我習以為常了…
如果你有過或正處於相似的狀態的話, 強烈建議觀看這部影片,一小時的 Podcast 而已,但給了我蠻大的慰藉。如果你沒經歷過,也可以了解看看身處這種狀態的孩子究竟是怎麼想的。
而如果正處於這種狀態的話,也建議直接跳過接下來的部分。並也再次聲明,這裡僅是我過去的個人故事分享,目前沒相關想法和行為,也無宣傳或鼓勵任何人做出相似行為的意思,危險行為請勿模仿。
※臨界
國中應該是我狀態最糟的時期了吧,當時腦中充斥著想死或想消失的念頭。
我也分不清在樓頂的記憶中,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想像、又有多少只是夢境了,只知道我確實沒跳下去過,顯而易見,可能因為我是膽小鬼吧。
還好當時也沒有安眠藥之類的東西,不然我恐怕會吃到洗腎,畢竟小時候不知道這玩意弄不死人。
我沒有做割腕什麼的自殘行為,可能因為怕痛…也可能是因為這是「會被發現的」所以沒做而已。
我沒用任何形式顯現過自己的問題,只是一直壓抑著、一直裝作沒事
一直隱藏著
對所有人隱藏,對父母、老師、朋友…
和對自己隱藏
直到真正抵達臨界點
我也忘了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只知道我確實做過這件事
某天
家人都不在
當時只有自己在家
我跑去廚房,把門窗都關緊
然後把瓦斯爐打開
但沒有點火…
我想把自己毒死
準確來說是想讓自己缺氧而死,只要空氣中瓦斯濃度夠高就行。
家裡的廚房才兩坪不到吧?算上洗手台、爐台、冰箱和櫃子後只方便一個人在裡面行動,空間其實蠻小的。
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手段了,因為感覺沒那麼恐怖…或沒那麼痛。我雖然成績不好,但不笨,沒人告訴過我這種做法,是自己想到的,而我也知道這是可行的,至少理論上是。
除此之外
我其實還想,說不定能把所有人都炸死,尤其是父母,我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回來,反正到時應該整罐瓦斯桶都排空了,而我也先被毒死了,就算沒有也能用第二罐,家用瓦斯的容量一定夠。
那種濃度下只要一點走火甚至靜電就會爆炸。
而我也清楚這點,老實說,現在再想才發現這有多可怕。
這可不是什麼精神失常或衝動行為,我當時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我很清楚自己想做什麼
想起國中理化老師曾經稱讚過我?說我是千萬不能走偏的那種小孩,因為夠聰明,要是走歪可能會需要國家動員來處理 www
或許有很多誇飾的成分在把,但他沒看錯,我真的是會給週圍帶來危險的那種人。
只是最後沒成功
很顯然
原因也蠻可笑的,不是因為良心發現或想通什麼
只是因為瓦斯很臭而已
我知道瓦斯有添加人工氣味,但原本以為只是「不好聞」而已,忍一下就好
結果事實是,當濃度上升到一個危險的程度時,那個「瓦斯味」也會變得很可怕,已經不光是臭了,會讓人嚴重暈眩、反胃、噁心,連呼吸本身都是折磨,生存本能讓人想逃出那個空間。
給瓦斯加入味道的人應該得諾貝爾獎。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會用燒碳的方式吧,畢竟這才是真正無色無味
但我沒選這種,可能是我當時不知道?或因為準備起來很麻煩?
誰知道呢
反正我放棄了
把瓦斯關上,把窗戶都打開
沒有任何工具,也沒留任何痕跡
躲回房間裝什麼都沒發生過,就跟一直以來一樣
對自己的行為也沒有一絲後悔或愧疚,只是覺得被發現就麻煩了。
下週繼續開心上學,沒人知道我做過這些,沒人知道我狀況多糟,家人、朋友、老師…沒任何人能傾訴,沒任何人是真的能相信的,沒有任何人能依靠。
如果事情真如預期的發生,我可能會害死所有人,或甚至波及同一棟大樓的鄰居,但最後說不定只會被當瓦斯外洩而導致的不幸慘案吧。
而如果死的只有我,或被發現這是蓄意行為的話,恐怕所有人都會很意外。
畢竟我真的看不出任何「問題」
應該沒人能想像我會幹出這種事,無論是當時多接近的人都不可能,父母、老師、朋友都不可能相信,關注到現在的巴友大概也沒想像到吧。
這件事只要我不說就不會有人知道
畢竟要藏的話是真的沒人會發現的
誰能相信每天遇到都會向你微笑打招呼的孩子會做這種事?
就跟社會新聞裡那那些街坊鄰居的評論一樣、就跟那些絲毫不瞭解孩子的愚蠢父母一樣,因為真的看不出來。
要是能看出來就不會走到這步了。
有誰能想到一個「好孩子」竟然這麼恨自己的父母呢?
究竟什麼樣的心理狀態會讓我想做這件事,究竟是累積了多少恨意、壓抑了多少情緒,才會讓事情往毀滅性的方向發展?
老實說,在看到那些弒親案的新聞時,我真的對那些「不孝」或「畜生」之類的評判嗤之以鼻,恨透了那些置身事外的偽善道德批判。
看到這些事
我只覺得很悲傷
那些犯下滔天大錯的罪人,究竟是在承受了多久…多深的痛苦後才做出這種行為的呢?
還好我失敗了
事情差點無法挽回過
我很清楚
也很慶幸
但直到現在
我還是會忍不住去想
要是當初成功的話,事情會變什麼樣子。
第三次聲明,我已經沒有相關想法和行為,上述內容也無宣傳或鼓勵任何人做出相似行為的意思,危險行為請勿模仿。
※罪惡感
媽會道歉,她從以前就是個「會道歉」的人。
有時還會哭著道歉,在她犯下什麼錯後表現的很愧疚,說她沒想到、這不是他的本意、她也很難過、她也很受傷。
而我的想法只是
嗯
又來了
第幾次了?
說著同樣道歉的話,同樣做著傷害人的事。
好熟悉的格式,這不就那些 PUA 鬼故事或長期家暴案件中的典型模式?
拿鋁製曬衣杆痛打我一頓,打到棍子彎掉、掉漆,再一副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的樣子給人擦藥,好像我身上紅一片紫一片的瘀傷是妳愛的證明一樣。
屁股、手臂、大小腿、背部、腰部,就差沒往臉上扁了。
這傷要說是被揍出來的也合理,要是學校發現不知道會不會申報家暴。
但我可不敢讓人知道。
也不知道為什麼,但就是不想。
可悲的家暴受害者。
同學問還得說是自己跌出來的,畢竟我在學校的形象就是正面活潑的兔崽子。
但就算說實話八成也沒人在乎,畢竟她是對小孩盡心盡力的好母親,就算她打我也一定是情有可原的,一定是我先不聽話,當然了,怎麼會是家長的錯呢?就算有也是小孩有錯在先,小孩犯錯被扁不是天經地義?
偉大的華人社會&儒家思想母親怎麼可能有錯?
你媽的
有時我真的好希望不要出生,我生來是幹嘛用的,受苦嗎?
我甚至沒得選。
有時我也好希望自己只是獨生子,至少這樣就不用看到相同的破事重複發生,不用看到弟弟妹妹也受相同的痛苦,讓這些記憶隨時間淡去後,我也不用面對她確實很糟的真相。
她在我身上犯過很多錯,而在她就要重犯時我也嘗試提醒過,但她不在乎,從弟弟妹妹幼稚園時到現在都一樣,她不在乎。
只是在重蹈覆轍後擺出一副無辜的樣子向人道歉。
妳是真的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抱歉,還是只是想減輕自己的罪惡感?
只想樹立一個形象好滿足自己的虛偽價值觀?
妳的包裝之精湛,連自己都深信不疑。
而現在
妳連自己有錯都不認為了,只是對所有人說著我們以後會明白,明白妳才是對的。
※忽視
在家裡衝突逐漸上升後,幾次回家我也跟媽提她犯過的錯,和我對她不滿的的地方,第 N 次。
她說,是我都只記得壞的部分,我都不去想她的付出和辛苦。
確實,妳一人顧三個小孩是很辛苦的事,妳選擇放棄事業辭職回家很偉大,但這件事可不能掩蓋妳的缺陷。
讓小孩在家自學這件這種事沒雙親同意不可能成立,即使妳跟爸對教育的觀點不同,即使你們有過爭執,但爸知道妳對教育很要求以接受了,他把教小孩的權力完全交給你。
而妳做的糟透了
從最初的動機就有問題
我很感激妳讓我自學,但我從來就不認同妳讓弟弟妹妹離開學校的理由。
妳只是想把小孩關在封閉環境做宗教洗腦,灌輸那些被妳用品德、道德包裝的偏激價值觀,妳甚至把二十四孝這種病態故事當聖經看待。
是
妳一人帶三個小孩很累
爸獨自擔起家裡五人的經濟開銷就不累嗎?
但我長大到現在沒聽過家裡有什麼經濟壓力,三個小孩的昂貴補習費、才藝班、私立學校或各種實驗教育機構的學費都是爸承擔的,只要有必要他都二話不說同意,而我也沒見他因為工作上的問題遷怒於我們,或表現出付錢的人最大的態度,哪怕連一次都沒有。
一次都沒有。
更何況爸還很顧及妳的辛苦,家裡有衝突總會在第一時間站在妳那邊,還會在我們不聽話、對妳「態度不好」時為了妳打人,就算委屈的是我們。我恨透了妳裝那一副好人的樣子在事後關心,爸根本不知道妳自己就多愛打我。
爸把教育權交給妳是出於信任,直到妳試圖把弟弟妹妹帶進某個「學習」機構時他才有明顯反彈。
「妳要把他們都帶走?要是每天回家連自己的小孩都看不到,我還為了什麼賺錢養家!」
爸在吵架生氣的說著,我當時躲在房間偷哭。我能明白這憤怒背後有多大的悲傷,但妳只是不斷堅持現在的環境對小孩有害,聽不進其他話。
最後,爸即使千百個不願意也跟著妳去參訪了。
但結果如前述,對方先拒絕了。
是我都忽視妳的付出?
不
我對妳有那麼多不滿,是因為妳時至今日仍在傷害周圍的人,是因為我看到相同的破事又再發生兩次。
妳曾為那些偏心和忽視向我道歉過,但那根本不是重點,我怎樣都好,我只要妳別再弟弟妹妹身上犯一樣的錯。
我難道不希望那些破事隨時間淡去?我難道不想上演獨立後與原生家庭和解的戲碼?
我如此生氣不是因為妳在我身上幹了多少破事,而是因為妳對弟弟妹妹的方式仍跟對我時一樣糟糕。
妳說我現在不懂、說我以後會明白
妳說
妳總是在說
總是提起華人文化中關於偉大母親的寓言故事
但我越長大只明白妳究竟有多糟,才知道妳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負面教材。
妳總說環境很重要,但妳就是有害的環境。
妳說養出危害社會的小孩是多大的罪孽,但妳就是會造出那種敗類的家長 —— 妳差點就成功了。
窮人家的小孩早當家?
爸辛苦賺錢就是為了不讓我們當窮人家的小孩,而妳還不斷灌輸我們這種窮苦幻想,究竟是誰忽略誰?
別再說我只記得妳的壞了
是妳對於自己的問題毫無自覺
爸才是一直被忽略的那個
與妳相反,我長越大才越明白他的付出有多偉大,對我們、對家
但他不會特別說,只是默默付出、默默改變,為了家讓自己變得更好,直到今天我能仍從他的正面特質中學到東西。
爸唯一的願望只有退休後跟能跟家人、跟妳出去旅遊和享受生活
而妳卻說之後要離開,過妳的宗教生活
爸不會阻止妳的
過年跟爸聊到時也沒看他表現出生氣或怨恨,連抱怨都沒有
只是敘述而已
藏有深深失落和悲傷的敘述
爸不會阻止妳的
他真的太愛妳了
※記憶
暑假時,原本在談論妹妹的話題,但我因為某些原因提起的以前的事,提醒媽,她在我連話都說不好時都幹了什麼破事,而那是我對她最早也最深的印象。
我還記得二十年前的臥室格局,裡面有兩張並排的雙人床、小映像管電視和原本是給自己睡的嬰兒床。
那時年紀應該夠了,所以是跟爸媽躺在床上。
某天晚上,我在熟睡中被打醒
很痛
我在哭
她一直打我,還對我咆哮
而我一直哭
她一直打
直到爸被驚動醒來,擋在我面前才阻止她繼續,而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她說
我踢她
我說沒有…或是搖頭否認
她則堅持我有
最後,爸釐清原因後才讓一切平息:
我(可能)確實有踢到她,但是因為我在睡著時腳會自己亂踢,這是身體的無意識行為。
這件事可能是第一次發生吧,他們不知道,而我自己更不可能知道。
所以挨了一頓打
但因為我踢到她就該被打一頓?
就算角色換成兩個成年人也不會讓這件事合理,假設有一對夫妻同床,妻子在某天睡著時踢到丈夫,而丈夫生氣的起床暴揍妻子一頓,把她揍醒、揍哭。
合理嗎?
不合理,就算是兩個舍友或陌生人也不合理,更何況一方是連話都還說不好的幼童。
這事要是在網路上看到,應該大多人都能明確區分對錯,勸妻子趕緊離開那家暴男。
可悲的是我也要把角色替換後,把我和她抽離這個故事後再審視一次才能說服自己,才能讓不斷幫她找理由的心聲閉嘴。
這是家暴
而我是那個在潛意識中為加害者辯護的可悲受害人。
這可不是什麼「第一次當家長」或「管教」能合理化的錯誤,這是為人本質的重大缺陷。
這故事荒謬到她自己都不敢相信。
※道歉
剛開始她堅決否認,說這是我的幻想,或試圖解釋我可能怎麼踢她的,所以她才打我。
她要這樣想就這樣吧,反正我記得,深刻且確實的記得。
但一段時間後她想起來了,說是唸經打坐時想起來的,故事的細節,包括我沒說或不記得的部分都想起來了。
她哭著道歉。
解釋說她也在學習、她不是故意的、她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還有一套高大的宗教道理,說著過去如何影響我們,她沒想到無心的過錯會讓我記得那麼清楚,然後說著人應該放下過去,希望我不要在她臨終時還懷恨在心。
嗯
又來了
事發二十年後,這就是妳一個所謂成熟大人向我道歉的方式嗎?
一副難過的樣子,說著道歉的話卻死扒著家長的身份,高高在上對妳傷害的對象說教。
二十年來,妳真的有改變嗎?生小孩前妳對爸的要求他都做到了,直至今日我能仍看到爸為了家持續在改變,他不完美,但持續且確實的變更好。
我知道爸從不道歉,但他一直在反省和改變。
那妳呢?
妳改變了多少,妳嘴上說的改變和道歉是真的嗎?
妳是真的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感到難過、愧疚、後悔?
還是怕我的記恨會讓妳死後到不了想去的地方?
怕我拒絕在妳臨終時出席?
是妳真的有改變?還是我學會了怎麼面對這些破事?
多虧妳,我學會區分自己和他人、區分言語和行為,學會建立自己的界線和尊重別人的界線,以及了解情緒穩定是多重要的事。
妳言行真的教了我很多,而現在,妳又教會我「不該」用什麼方式向人道歉。
※放下
…她道完歉就走了
也沒問我是否原諒,可能怕聽到我的回覆?或根本不在乎?
不知道,反正問了我也會說不。
我不會原諒她的
我受夠了
我真的
受夠了
她幹的破事可多了,只是全都被拋到腦後。
她沉浸在自己完美母親的幻想中,而我得面對由創傷構成的二十年人生,事以至此,就算讓她一一想起自己幹過的破事也得不到什麼,只會再次失望而已。
她是我所有創傷和壓力的來源
所有
這話可不是誇飾或針對,而是真的 —— 所有。
或許從某些角度看來我運氣也很好,我從沒遇過騷擾、恐怖情人、霸凌或被騙之類的…雖然可能是都被關在家的原因,加上她也不允許我用手機、社群帳號,對玩遊戲的管控也很嚴格,所以我基本沒機會接觸班上同學之外的人。
但反正,我其實真沒遇過什麼「壞人」…好吧除了幼稚園時,那個淡水破幹宗教私立國小附設幼稚園是真的很糟,那時的老師會打人,還強迫我喝牛奶(我有乳糖不耐症)。媽的又是宗教,這些敗類到底有什麼破病==
除此之外,小學開始遇到的班導人都很好,對我很關心,還會向家長稱讚我的機靈和創造力,而在班上跟大多人都處的來,也有朋友能正常聊天、玩在一起。
雖如今聯繫都斷了,但他們在當時就是讓我撐下去的救命稻草,畢竟情況還不是全然的絕望。
不過老師同學也不知道我狀況多糟就是了,畢竟我真的藏的很好。
畢竟要藏是真的沒人會發現的
就算是家長
就算是每天上學都會見面的朋友,也不會知道面前的聊天對象昨天才嘗試過自殺…嘗試害死自己痛恨的父母與無辜的手足、嘗試把整個家變成一片煉獄。
我想,那已經是一種切割了,家裡跟家外是兩個不同的人,但我也不是有意這樣做的,當時也不懂,只是...就這樣做了。
…或許也是如此才能撐到今天。
才二十幾歲的人生就有數次趨近毀滅,老實說,我真的覺得自己能活到現在還沒走偏根本奇蹟,回顧起來發現很長一段時間都像在走鋼索,只要誰再多錯一步就會讓我跌入深淵。
或許我運氣其實不差...?
運氣是個奇怪的東西,一個人可能運氣糟到總遇到一些破事,但運氣也好到不至於讓人毀滅;一個人可能運氣很好讓他在各種災禍中倖存,但運氣差讓他總是遇到壞事。
總之
雖然有諸多不滿,但我也不會說她真的完全失職,至少她有完整存在於我的成長歷程中(對我而言,對弟弟妹妹另計),即使造成很多傷害,但她存在,盡了一個母親該盡的大多責任,而且也確實讓我離開不適合的環境過。
我很感謝她的投入與付出,也感謝她在某些至關重要的節點沒搞砸。
至少我活到現在了…以結果而言
我很感謝
但我也真的
真的
受夠了
我不知道她身處的年代、環境、家庭帶給她什麼,或許她有她的難處,或許是她能力不足,但那是也她自己要處理的課題。即使現在能明白某些行為背後的心裡匱乏,我也沒義務承擔她投射出的需求,更沒有必要為她的…不成熟…負責。
她是個有毒的人,慢性,但深入靈魂的毒,持續的對我的心裡帶來傷害。
直到我成年後
直到我離開家裡讀書
直到現在。
我只能保持距離,然後把自己的問題處理好。
而就算我可以處理自己的問題了,也不代表我得原諒她。
放下只代表我不再深陷於妳造成的傷害
代表我不因妳留下的傷放棄自己的人生
但不代表我要原諒妳
我可以放下
但不會原諒
更不會忘記
永遠
不會。
焦慮
長期關注的人應該會知道我常我焦慮東焦慮西的,尤其近年日誌中提到的頻率顯著增加,因為這些焦慮,我私下跟人對話時也時常被詢問是否有「完美主義」?
我沒有。
至少表意識上沒有,我知道這是有害的,也沒觀察到自己有典型的「要嘛不做,要嘛做到最好」信念。有這種想法的人通常選不做就是了,因為這樣就不用面對自己做不好的真相。
而我確實沒有,紀錄中的許多失敗玩意能證明。
但我也開始思考:自己是真的沒有這種想法嗎?還是以為沒有而已?如果相似的觀念因為某些原因埋藏在潛意識中呢?
只是我沒意識到而已,畢竟…潛意識,當然。
順著這個思路深挖,我開始挖掘自己是否有與之相近的價值觀...或記憶。
※努力就好
在義務教育中衡量學生努力程度的最粗暴指標就是成績吧,我想到媽以前對我的要求,當時她總是說「跟自己比」就好,不要跟別人比。
努力就好?
但當我努力過了,想歇一會就被問:「你讀完了?那你能考滿分嗎?」
我能說「能」嗎?要是說了但沒做到就會被質疑:「你不是說能考滿分?」
嗯,當然,畢竟我不該隨便保證自己做不到的事,對吧?
我確實做不到滿分,我從來就不是讀書的料,再怎麼讀都是中後段,我要是能讀書就不會走自學這條路了。所以,她是對的,我也不能反駁什麼,可能對這個要求不滿,但也不會做什麼反抗。
「不能就回去繼續。」
還好,她也不是真的要我滿分,只要看到我努力就好,我不用跟同學比成績,只要跟自己比就好,只要在一切結束前持續不斷的…努力就好。
※内化
我認為自己算自主性蠻高的人,至少不會因為能力超越周圍環境就變頹廢,或因為接觸專業大神就被打擊信心,反而會因為他們受到激勵。
只要自己持續進步就好,跟自己比。
而我也確實持續進步著,累積六年的日誌讓這個過程很踏實。
但矛盾的是,即使我明確知道自己在進步,焦慮和自信缺乏的問題還是逐漸變嚴重,到現在更是惡化到難以忽視。
就算被前輩、朋友鼓勵或嘗試不同的轉念方式也只能短暫消除,沒多久就又回來了。
這問題越來越嚴重。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達克效應,但谷底有這麼深的嗎?怎麼感覺永遠都在往下?
可能沒那麼簡單。
攀比、競爭?
不,就像上面說的,我沒有跟別人比。
或許有偶有競爭心態,但我知道這些輸贏不會讓我獲得或失去什麼。
那這些壓力和焦慮到底是哪來的?
不是外在因素導致的,而是一開始就深根在內心裡。
不是因為周圍的誰做的更好,那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還能做更好,「我自己」還能繼續做。
我確實都在跟自己比,因為我就是被這樣教的
只要不斷努力就好…
我不怕結果不好,不怕失敗,但在結果出來前都不能停下…
但結果在哪?
何時會有結果?
我達不到,永遠達不到,因為這不是考試,因為根本沒辦法定義,因為每前進一步它都會被推的更遠,因為每次抵達都會出現新的終點。
我做不到
我很努力了
對不起
我真的努力了
但終點在哪
我可以休息嗎
媽
我可以休息了嗎
對不起
我知道努力就好
但我真的好累
※真相
寫到這裡….應該說,在寫出來之前,在想到自己有多令她失望時
我崩潰了,又一次
坐在椅子上爆哭、看著還沒寫出的文字哀號。
好…
對…
顯然…我潛意識中有某種形式的完美主義,不是對於結果的,而是要求過程做到滿分,並且持續不斷的做。
雖然上面那段自白不到兩百字,但我從意識到真相到完整寫出來花了好幾天,因為我每寫幾句話、每想到這件事就會崩潰。
但一段時間後好像也覺得沒什麼了,情緒釋放後只留下文字,心情被媒介改變時的轉譯沖淡了,現在只有平淡的傷心,重讀時甚至覺得有些矯情。
或許我就是比較敏感的小孩,或許這只是導致結果的原因之一,但面對真相時的難過是確實的,我不想再逃避自己的情緒。
因為情緒背後代表自己在乎的事,我只是希望自己被施加的要求是合理的
還有希望她能重視自己說出的話
希望她明白自己的話語會對我們造成多大的影響…
或許這不是她的本意吧,但她所傳遞的觀念在我的潛意識中已經演變成這種形式,而我也不知道這造成了那麼深的影響,直到現在…
我特別有印象是因為她也這樣對弟弟妹妹說。
而我也告訴過她不要這樣,好多次,原因包括要求本身的不合理以及潛在的完美主義思想灌輸,但顯然,她不在乎,就像其他許多事一樣
只是向我們灌輸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說自己想說的話,不在乎這些實際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
最後再失望
認為小孩不受教、認為手機網路帶壞小孩、認為現代社會不如高尚的古代
無法接受自己偉大道德教育的結果不理想
無法接受小孩沒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害怕
真奇怪,明明沒什麼大夢想,對職涯沒什麼追求,沒啥消費或收藏慾望,也沒什麼買房買車的價值觀壓力,說想離開但也不是什麼勇於踏出舒適圈的人。
驅動我的動力到底是什麼?
夢想嗎?值得但其實沒那麼急迫吧。
我很上進?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或許是。
樂在其中?做這些東西的當下確實很快樂。
它們都是動力沒錯,但這些正面理由解釋不了焦慮的來源,難道是生存焦慮?
騙誰啊
以謀生為標準的話目前能力絕對夠,單論程式就夠了,最低標做個 GamePlay Enginner 也過得去,博弈業錢多又涼,黃遊錢多又香。副領域企劃也至少有行業新人水準,更不用說接觸過 3D 和 Shader ,就算不走技美,只作為輔助知識也是一個巨大加分項。
考量到年齡紅利我是真的不缺什麼了,如果只求生存的的話。
說真的,這樣逼自己究竟是在圖什麼呢?
等挖掘到最深處,才發現原因只是那些創傷特質和潛意識裏的有害價值觀而已。
若在只有一項專業時,這些觀念或許還能作為追求頂尖的動力,但在接觸複數領域,技美、美術、企劃、專案管理甚至故事創作後,它帶來的心裡負擔會膨脹至瘋狂。
這才是我焦慮症狀演變到到難以忽視的主因。
我對時間的擔憂與錯失恐懼也是由此而來,因為我的時間只夠同時做一件事,而想往某個領域深入就得讓其他幾項停下。
但我不該停下來…
不是怕趕不上誰,只是不敢放慢腳步而已。
怕表現的稍微怠慢就失去價值,讓人失望,讓她失望。
即使這些積極帶來某些收穫和成就,我也不敢對自己感到滿意,被人稱讚也會習慣性的推託,尤其是針對個人的稱讚。
這是謙虛嗎?
表面上或許是,畢竟我也是被這樣教的,儒家美德中的謙遜不是嗎?
但它的底層仍是某種匱乏,無法相信自己足夠好,害怕表現的自信一點就被斥責,怕被指責自以為是、自大或驕傲。
我很怕被稱讚,因為思考怎麼回覆是一件累人的事,心中還會懷疑對方是真的讚賞,還是僅是客套話,而即使對方是真心的,我也難以相信自己配的上這些讚賞。(但還是很希望被稱讚,真的感謝所有願意提供我正面鼓勵的人)
我也害怕別人對我的期望過高,所以有時會透過自陳缺陷或甚至自我貶低來獲得安全感。
雖然知道過度自卑會討人厭,也盡量不表現的太嚴重,但我很清楚內心的不自信。
如果有個天使、惡魔或啥的東西說,他能替我拿走這些焦慮、自卑、匱乏,我敢接受嗎?
我不知道…
它們帶來很多辛苦沒錯,但事到如今,如果少了這些…我還是我嗎?
少了這些驅動力後我還有價值嗎?我還能有原本的積極主動嗎?
還是這些自卑與匱乏將跟著我一輩子?
我有辦法改變或與之共存嗎?
雖然目前帶來的影響仍利大於弊,但最後會不會將我引向某種毀滅?
去年回顧後得出的結論都被推翻了,平衡啥的。
當時找到的轉念方式有幫助但維持不久,因為最根本的原因沒有解決。
要承認父母對自己造成那麼大傷害是一件可怕的事,畢竟我人生的前半…人生的八成是由他們建起的
畢竟我的世界是由這些元素所建構的
畢竟一直以來都是這樣過的
要否定這些有害思想是很可怕的事
因為這不只否定她傳遞的價值觀
也不只否定她帶來的影響
而是否定
構成自己的一大部份。
※剖析
有些事是想通了才寫,有些則寫了才想通。
大學到現在也聽了三年心理學,逐步學著用正確的方式面對情緒和創傷,學到了一些剖析自身與改變自我敘事的方式。(還有學習好好接受稱讚,謝謝啟點文化)
這篇回顧原本只有關於完美主義那段,但寫一寫,所有的情緒和記憶,無論是傷心的還是生氣的都浮現了。
原本沒放在心上,或嘴上說沒差。
但在嘗試寫出來,看到情緒後才知道原來自己那麼在乎、才知道這些事帶給自己的傷多嚴重、才知道原來所有問題的來源都是相同的。
她愛我們嗎?
她是這樣說的 ,但她愛的究竟是真的我們,還是只愛自己想像中的孩子、愛自己的價值觀而已?
而她在親子關係中的投射,又有多少成為了我的一部分?
我也常懷疑她是否恨我,但隨後又為出現這種的自己想法感到羞愧、可恥,她都付出那麼多了怎麼會恨我呢?
但她要是不恨,又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呢?
是我做錯什麼嗎?
是我不夠好嗎?
這種迷茫和撕裂感充斥整段童年。
在那些控制、暴力和偏激思想的影響下,導致我累積的痛苦轉變為對內的攻擊性和未完成的毀滅性行為,導致弟弟離家出走、導致妹妹與她激烈衝突。
隨著問題逐漸浮上檯面,她逃走了,帶著阿嬤過她們的宗教生活,把自己留下的爛攤子扔給爸
而我就是那爛攤子的一部分
她有改變嗎?
她確實有,但從二十分進步到三十仍是不及格,這十分是看在她沒繼續打弟弟妹妹而給的。而她要是不改,恐怕就要重演我身上的事了,只是這次未必能那麼好運。
我不會忽視她做過的付出,因為我確實從小看著,但我也不會忘記她造成的傷害,因為疼痛也深深刻在成長歷程中。
那些傷人的話是在關心我嗎?對她來說或許是吧,但對我來說只是痛苦。
為什麼,明明不斷做著傷人的事,卻又要對方了解自己的好意呢?究竟是誰想要關心誰?妳是真的想讓我感受到被關心?還是只想讓自己有在關心人的感覺?
我真的討厭華人的可悲孝道,只要她是父母、只要她還有可取之處、只要她還做對過一件事、只要她本意是好的,我就不該有所不滿,有任何意見都讓我顯得像不知感恩的混帳。
可悲儒家思想。
但無論我多厭惡,仍無法阻止這些想法出現在腦中,因為我就是這樣被灌輸的,心中的觀念衝突好像要把我撕裂。
文裡有時用「妳」代表的是我想對她說的心裡話。
想說,但不是真的對她說,畢竟很多我確實說過,只是早就放棄了,不知道多久前就不再期待或有任何要求。
現在再講也只是想有個地方能宣洩罷了,宣洩一直以來累積的憤怒、悲傷、痛苦。
要說她改了多少嗎?還是我學會怎麼面對她了?知道怎麼建立界線、如何區分自己和他人,了解自己有權力告訴她:
「妳不認同是妳的事,我想做的話妳也阻止不了我」
「妳要講可以講,我也可以不聽」
「這是妳自己的想法」「這是妳的價值觀」
「這是妳認為的正確」
我需要強調這些,我需要特別說出來,一半是向她聲明我是獨立的個體,一半是提醒自己有思考與做決定的權力。
但即使如此
即使至今
在與她對話中仍會得到相同的挫折
我以為自己能抵抗了
但每當回過神來
才發現自己又滿身是傷。
※面對
在寫這篇文的過程時,我也想過想要不要發出來,因為涉及一些危險行為,還有這樣宣揚家庭私事好像也不太正確?
畢竟家醜不可外揚?
但憑什麼?
這難道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嗎?
明明錯是她犯的,她的惡行見不得人,難道我面對創傷還見不得人嗎?
以前沒寫出來,只是因為自己還沒辦法處理這些問題,但它們一直都在,我只是繼續藏著而已,就像一直以來一樣。
現在有能力面對了,所以才寫,而也是寫了才能真正面對。
這就是我面對的過程
這也是我唯一的方法。
六年,小屋寫到現在六週年了,佔了我人生的四分之一,而直到半年前我才開始講這些心裡話,第一次有辦法宣洩堆積在心裡的憤怒、難過或失望。
日誌除了是紀錄與分享之外,也是我的心裡支柱與情緒出口。
這篇回顧也是我首次深挖自己的情緒和記憶,面對以前不敢隨意接觸的深淵。
但好像挖出太多了…多到令自己感到害怕的程度
我想起了所有的痛苦、自殺念頭和當初行為的回憶,而記憶中的疼痛和恐懼甚至讓我在電腦前、躺在床上或走在路上時渾身不舒服,感覺隨時都有人要打我,感覺隨時都正在被打。
而那些突如其來的悲傷和翻湧的…恨意…讓我幾乎在課堂中崩潰
還好我克制住了?
我盡量不把這些狀況顯現給人看到,也盡量不讓它們影響我的專業表現
沒為什麼
只是我一直都這樣的
只是習慣
不知道這是好是壞,也說不清是個性所致還是被家庭環境訓練出來的
反正
這就是現在的我了
※自控
大學對我來說真的有相當重大的意義,雖然入學前也不知道那麼重大,只是確信自己「需要」這段過程而已。
而確實,兩年半下來,我能確信這段路、這段時間帶來的絕對不只是一紙文憑,而是一個過度階段。
讓我能學說話、學做人、學著照顧自己、面對他人,體驗以前沒體驗過的生活,以及處理自己的心理議題,讓自己更加成熟。
我不想帶著這些課題直接跳到社會中,很慶幸自己現在就能想通這些,雖然這不代表我會或能做出什麼改變,但至少不會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讓這些問題影響一生。
大學開始自己住外面,兩年以來我是真的很常在房裡哭,有時只是流淚,有時則崩潰到做不了任何事,有時在床上哭到睡著,有時從夢中開始哭、哭到醒來、醒來再繼續哭,寫文期間更是哭到不想計數了。
觸發的原因都與家裡或兒時的回憶相關。
不
不是想家
老實說,我真的…沒有一點想家的感覺
從搬家的第一天就是,明明未來四年都得在這個陌生的房間過夜,我卻沒有一絲擔憂或害怕,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
自己住只讓我覺得解脫了,這是二十年來第一次有個能讓我真正感覺「安全」的空間。
我哭是因為總算能哭了
我崩潰是因為終於能放心崩潰
這些情緒一直都在,只是被壓抑了,我其實是很感性的人,只是不會…或無法在現實表現出來,只會偶而在屬於自己的空間中流露。
我討厭回家
討厭那地方帶給我的壓抑感…討厭她帶給我的無力感。
這也是我很少回家的主因,大學至今我只回去過幾次,全部是有事在北部而順便的,除了今年寒假這次,也是大學以來第一次過年回家,只是想陪爸而已,因為媽不在。
他們除夕早上有去見媽和阿嬤, 但我沒有,我不想,所以選了下午的車回家。
我不想見她。
是,自己住就沒人會再幫我做飯、洗衣或叫我起床。
但這根本不成困擾。
實際上
我搬出來後還更自律了,總算能自律了。
我是得自己煮飯、洗碗、打掃、曬衣和採購沒錯,但我能做自己喜歡的料理,有菜有肉的豐盛料理,即使不加調味、對別人來說過於清淡的口味也吃的很開心。
就算不吃飯也是因為懶得煮,而非做錯事被罰餓肚子,就算真的很餓也只要出們買個東西果腹,不用哭著求誰給我東西吃,吃完也只要幫自己善後就好,不會有人拿棍子要我替所有人洗碗。
定期打掃房間是因為想維持生活環境,主動刷廁所是因為想在乾淨的地方洗澡,無論如何,我也只需打理好自己的空間。
早睡是因為想保持作息健康,而不是討厭醒著,晚睡是因為我有想做的事未完成,而非被人干擾而導致的失眠。
即使會忙到忘記時間,我也可以設鬧鐘提醒自己該吃飯、該休息了。
雖然還有很多要學的,但至少我能開始學了。
雖然要為自己負責,但至少只要照顧自己就好,不用承擔不屬於我的責任,更不用為此受罰。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掌控感?
這就是過去二十年來沒有的東西。
或許,以結果而言是她促成我如此獨立吧,但我好希望自己的獨立是被正面原因驅動的,好希望我是為了讓父母放心才獨立,而非想擺脫家庭對自己的控制…或想確保自己有能力消失。
雖然房租與學費仍是爸支持的(真的很感謝他),但入學前機緣遇到的面試機會、與前輩的會面、婉拒過邀約和實際工作賺到的薪水給了我很大的自信。
讓我知道自己在最糟的情況下仍能保障生存。
讓我知道
如果有必要的話
我能離開。
※社交
這篇文提到的事情或描述的心境,相信不只有我體驗過,許多可能還是華人社會孩童的共同創傷,有些人可能情況更糟,或遇到的是不同形式的創傷。
生育率暴跌與自殺率暴漲可不是沒有原因的,受更多苦也不會讓誰高人一等,苦出優越感也只會導致這些破事不斷延續而已。
即使社會風氣逐漸開放,要談論這些仍不是件容易的事。
文中的許多話我都沒跟任何人說過,包括朋友,無論現實或網路都沒有,這是我第一次講。
雖然日誌發在公開的地方,但寫的時候實際感覺是在和自己對話,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讓我嘗試把那些難以表達的情緒、想法和記憶拼湊出來。
但我沒辦法對人說這些。
原因就像前面說的…除了被灌輸的價值觀之外,也是我的習慣所致,習慣隱藏自己、習慣與人保持距離。
為什麼呢?
因為我天生內向?
還是因為家長對自身擇友的介入所導致的能力匱乏?
因為父母對自己社交行為的評論而引發的恐懼?
我不知道
事到如今,能確定的只有刻在自己身上習慣了
如果你有機會看到我展現出非常脆落的一面,哪怕只有一次,也我都是鼓起巨大的勇氣才敢卸下的防備。而即使你從未看過我那一面,也不代表我不信任你,只是習慣驅使我避免這種話題而已,我希望你們知道,光是願意花時間在我身上的人們,只要存在就是極大救贖了。
有時會遇到朋友或前輩主動關心,即使我不見得能做好回應,但我是真的很感激。有時也會有老友主動聯繫,雖然我不擅長維繫關係,但收到訊息時也是真的很開心。
文章留言也是,雖然我不見得能恰當回覆,但看到回應也是很令人很高興,無論長短,讓人感覺自己是被注意到的。
面對他人對我來說真的很難,就算是在網路上、就算是多年好友,但我也真的慶幸有人願意對我好。
某次聊天時被朋友說:
「你講話很小心,你是我認識的人當中講話最小心的,私下講話也是。」
聽到這個評價讓人蠻欣慰的,至少我知道,即使受那麼多傷後,我也沒讓自己變成人人嫌棄的混帳。
但即使如此,我還是會不時察覺自己的言行出現她的影子,發現自己不自覺的用她對我的方式對待其他人,或聽到那些只為傷人而出現的心聲。
我恨這樣的自己,也很害怕,我不想當一個有毒的人,我知道言語要用來傷人時能多可怕。
所以大多時候我會沉默。
可能是個性使然,也可能是後天環境訓練出的。
我盡量讓自己在說話前先停下來,思考什麼才是我真正想表達的,或是過濾掉無意義的傷人話語,重新組織自己使用的語言。
但更多時候,我沒辦法說出想表達的東西。
我有很多想法都不會說,有時是刻意不說、有時是不知道該怎麼說、有時不敢說、有時則是想想覺得自己還是閉嘴好了,對大家都好。
我在現實是真的話少,因為把糟糕的話過濾掉後也什麼好說的了,因為不知道該說什麼。
我也很怕朋友或周遭的人遇到什麼困難,因為自己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怎麼安慰、鼓勵或提供有用的幫助與情緒價值。
雖然在努力學了,但那真的不是我擅長的,因為個性…或因為沒人教過我。
※珍惜
明年…
明年就要畢業了,我對未來方向還是一樣迷茫,細想會發現這也是件蠻奇怪的事,畢竟我一直都蠻主動或積極的,在別人的眼中應該是屬於「有自己的目標」的人。
但我…真的有嗎?
還是其實一直都沒有,我可能一直都不清楚自己想幹嘛,只是覺得不該停下而一直前進而已?
總覺得
突然什麼都不知道了,反而又更迷茫了。
感覺又回到原點了
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呢?
創業?是真的想?還是覺得聽起來很酷而已,這真的適合我嗎?上學期的企劃和文書工作快要把我消磨殆盡,而創業只會有更多的公司管理和行政工作,一堆補助、計畫申請要跑,還有一堆我最不擅長的對人事物。
之前很常說,希望有人(或環境)能拉著我前進,但我是真的希望嗎,還是其實不想但覺得應該前進而已,所以才希望有人能推呢?
但我確實喜歡做遊戲,至少喜歡遊戲程式、技美研究之類的東西…阿企劃就算了,狗才做企劃。
突然有種怎樣都好的感覺,好像怎樣都無所謂了。
「想通」這些也讓我蠻害怕的,怕我會失去某些東西,怕自己反而變得更糟,我會不會變得沒那麼積極?說話會不會不再那麼小心?會不會反而往另一種極端走去?
感覺自己在經歷某種信念考驗….
經過這些事後,要面對的課題可能也不同了,畢竟永遠都會有新的課題要面對,畢竟這是沒有終點的,就跟很多事一樣。
但至少
我現在知道
自己可以慢慢來,沒有人會逼著我
我可以慢慢變好。
我還生氣嗎?
或許吧,但事到如今,生氣好像也沒什麼意義了。
或許媽不在才是最好的結果,否則事情只會繼續惡化下去。只是擔心爸除了工作還要照顧兩個小鬼會忙不過來,但好在他們倆年紀也夠大了,而且有自己專注的事情和社交圈,跟爸相處也融洽的多。
至於我自己,之後應該會恢復正常吧。
但說起來,怎樣才是正常呢?
或許我一直都正常,也或許一直都不正常。
反正
這就是現在的我了
至少我對現在的自己確實很滿意,無論是價值觀、信念和對待人的方式,畢竟我也知道事情可能多糟,故事有很多機會以悲劇收場,我也有很多機會變成一個糟糕的人。
但那些都沒發生,對此我就很滿足了。
即使覺得能撐到現在是件匪夷所思的事
但我還活著
此時此刻
就在這裡
我走過來了
我撐過來了
已經找到活著的價值了
也得到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了
從自學到大學期間遇到的朋友、前輩,還有你們
如果這快兩萬字的內容你真的一字一句讀下來,謝謝你,被人在乎是很令人開心的事。如果覺得太長決定跳過也沒關係,至少你在這,有人陪伴就是很大的支持了。
我很珍惜這一切、珍惜還活著的時間、珍惜還能感受世界的機會
珍惜投注過時間或心思在我身上的人,因為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繼續
這篇回顧的後段內容從二月中就陸續在寫了,到現在也過了一個半月,原本只是想挖掘一下焦慮的問題而已,沒想到最後會說出那麼多心聲,也是第一次那麼完整的講自己從小至今的故事。
這段期間我狀況是真的蠻糟的,但寫完這些感覺像卸下戴了好久的枷鎖、釋放了憋了好久的心聲。雖然心情還是很低落,重讀這篇時還會犯心悸或胸痛之類的症狀,但至少我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了,總算說出來了。
至於焦慮的問題…它們消失了,在我真正辨認出原因後離開了,這是我沒料到的。
我現在覺得輕鬆許多,也有辦法專注在眼前的工作上了,不再擔心其他領域的學習停滯,畢竟…當然,時間就那麼多,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也無可厚非,沒人會因此指責我,沒人有這個資格。
信心也逐漸恢復。
不是極端起伏的上升,而是緩慢但穩步的上漲。
可能是想通這一切、對新的企劃方向很有信心、把不擅長的事情分派出去或做回自己熟悉工作的關係,當然也可能都是。
雖然壓力還是很大,也還是會擔心自己表現不好,但不會到難以承受的地步。
至少我對自己在做的事有把握,也對最後能交出的成果感到期待。
能在這個時機點想通應該是好事
但我還是
好難過
想起那些記憶
說出這些想法後
才發現
原來我一直
原來我真的
真的…
好難過……
紀錄持續滿 6 年,今年文章 15 篇,字數累計共 13 萬
小屋累積文章數 680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