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島位於鎌倉西南方的湘南海岸旁,是一個周長四公里的小島。在很久以前江之島曾經跟日本本州相連,但地峽崩塌後成為一個島。隨著時間過去,泥沙堆積,又有一條沙洲把江之島跟本州重新連結,所以江之島實際上是一個陸連島。到了1964年,日本在沙洲上蓋了一個跨海大橋,以後遊客想要去這裡就可以坐車,或直接用走的了。
雖說是這個名字,但是江之島站並不在江之島上,而且距離岸邊還有一點距離。下車以後,大概要走十分鐘才會到達大橋,再走大橋十分鐘才會抵達江之島。除非有不耐走的老人小孩,不然我強烈建議這段短短二十分鐘的路程採用步行方式,因為即使是出國旅行,能走過跨海大橋也是難得的經驗。後面是本州,前方是江之島,左右兩側都是大海,風景非常優美,海風吹在身上也很舒服。
江之島的地圖大致長這樣。江之島孤懸海外,過去幾百年來島上都只有稀少的漁民居住,但是島上還是有著重要建築,就是歷史悠久的江島神社。
江島神社供奉的是「宗像三女神,這三位女神姊妹是神道教中地位極高的須佐之男命所造,原本是海神,佛教傳入後她們的形象跟七福神中的弁才天結合,又職掌了財富、智慧、口才等等,成為商業之神。三女神的神社分為邊津宮、中津宮與奧津宮,分別位於江之島的三個地方,三者合稱江島神社。
踏上江之島後,經過青銅鳥居,就會進入參道。所謂參道就是參拜之道,大型神社由於參拜者眾多,參道往往會聚集大量商家成為鬧區。江之島的參道商圈是由一長串的餐廳、點心店、小吃店、伴手禮店組成,因為是個島,所以餐廳以海鮮為主,有包括生魚片、海鮮丼飯等等,還有一種我以前沒見過,看起來是把好幾種海鮮熱壓製成大張紙狀的零食,到處掛在參道旁商家的店門口。點心的花樣也很多,包括各種茶點,還有冰淇淋,整條街都是熱鬧景象,很有老街的味道。
穿過參道底部的紅色鳥居以後,就是進入神社的範圍,也要開始爬山了。
江之島雖然整體並不高,但是是一個有大量階梯的地方,特別是從參道往第一座神社邊津宮的通道,是總計254階的階梯,所幸江之島有設置戶外手扶梯(有料)可以讓不想太辛苦的遊客可以省點力。但就算可以閃過這一段,江之島還是有許多高低起伏的地方需要走階梯,到了後半段對體力是個考驗,有帶長輩跟小孩的遊客來江之島要考慮到這點。
第一座神社,邊津宮,也是最華麗的一個,么妹主掌財運。拍得有點模糊。
第二座神社中津宮。據說宗像三女神中,二姊是最美的,主掌戀愛、姻緣和美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中津宮才會漆成豔麗的紅色。
中津宮跟邊津宮的距離並不遠,而且地勢較平坦,但是從中津宮到奧津宮就是一段長征了。
離開中津宮後會開始往江之島山頂的海蠟燭園區前進,這段路設計成繞著島盤旋上升,所以雖然坡度不陡峭,但是距離較長。所幸路上景色優美,也有很多景點跟商家可逛,所以走起來也是心情愉快。
島嶼中央的頂部是一個寬闊平台,上面有餐廳與紀念品店,還有一個植物園。在戰前,江之島的觀光業還不發達,除了參拜神社以外,主要作為自然學家研究海洋與動植物的地方,今天雖然江之島已成為觀光名勝,但當時的研究遺產,也以植物園的形式保留到今天。這個植物園相當漂亮,而且也以日本人的專業精神維持得乾淨有序,很適合休息片刻。
當然平台中央最顯眼的還是那個巨大的燈塔,名為海蠟燭。作為一個新地標矗立在島頂上,只要搜尋江之島的圖片,就能看見這個塔露出一個頭。來了這麼多次日本,我發現日本人真的很喜歡到處插塔,要是在歐洲國家,這些插在城市跟景點裡的棒狀物肯定會被嫌到不行。
海蠟燭的頂端是一個360度的瞭望台,可以把湘南海岸一覽無遺。天氣晴朗的時候,往西北方向可以看到富士山,可惜我在鐮倉的兩天都是陰天,無法看到。
在海蠟燭休息了一下,繼續往島上最深處的奧津宮前進。後面這段路,商家變得比較少,樹林跟階梯比較多,走起來會比較辛苦。
地勢最高的奧津宮供奉的是執掌航海平安的長女,神社較樸素但是最大,原木深沉的色澤讓奧津宮感覺比邊津宮跟中津宮多了幾分莊嚴。奧津宮旁有一個龍宮大社跟龍戀之鐘,是祭祀一個原本在島上作惡,卻愛上了前來降伏祂的弁財天的五頭龍,兩神共結連理後,龍神化身為龍口山守護江之島,據說一起敲響龍戀之鐘的情侶,戀情終能修成正果。不過這個鐘好像才幾十年歷史,感覺就是為了觀光客才建的= =。
過了奧津宮,島嶼的最深處是稚兒之淵跟岩洞。稚兒之淵是一個由峭壁跟奇形岩石組成的海岸,搭配海景,視野非常好,這裡開放遊客進入,可以直接在此海釣、踏入海水跟攀爬岩石,稚兒之淵有修築一條混凝土的步道,但是離開了這條步道就是岩岸,海水、海藻跟凹凸不平的岩石都非常容易讓人滑倒受傷,請自己多加注意。
稚兒之淵的日落被認為是湘南海岸的一大美景,可惜我是沒有機會看到了,有興趣來江之島,又想看日落的人可以在安排行程的時候自行規劃時間。
稚兒之淵再往裡面走,會進入到江之島岩屋,這裡我覺得也是江之島必看之處。岩屋是一個受到海水侵蝕而成的海蝕洞,目前已被建造成一個自然博物館,到這裡以後,會免費取得一個手提蠟燭,深入探索達128公尺深的洞穴。
洞裡會放一系列的圖片照片,介紹岩屋的形成示意圖,還有在日本文化史中的地位。日本佛教第一人弘法大師曾在此岩洞中修行,鐮倉第一代將軍源賴朝也曾在出征奧周前此禱告求勝。江戶時代岩屋成為弁財天信仰的重地,第一座江島神社就是在洞穴最深處雕刻而成,至今還有一些原始的佛像。
來到江之島的人,我強烈建議來岩屋一遊,因為岩屋的規劃很不錯,而且洞穴探險不是很常有的機會。
就我個人來看,江之島這個大型複合式景點,隨處可見的遼闊海景佔30%,植物園、岩洞和峭壁等等自然景觀佔40%,包括神社在內的古蹟和人文景觀佔20%,海鮮美食則佔10%。
至於整個島的行程要花多少時間,我在上午11點踏入島上,繞來繞去,每個地方都摸兩下,最後是下午3點半離開,總共是四個半小時,如果逛得快一點的話,三個小時應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