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0 GP

拜託不要再巴納姆效應了

作者:Ionization│2024-10-15 14:41:32│巴幣:0│人氣:35
當今「巴納姆效應」一詞風靡於大眾文化,被用來調侃許多心理現象,尤其是個性分析與算命之類的行為。然而,這個理論真的有足夠的嚴謹性,能夠合理解釋我們的內心感受與個體差異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可以用三個質疑,來檢討「巴納姆效應」的過度氾濫、迷信與盲從。

首先,巴納姆效應的實驗設計本身就存在問題。這一效應最早源於1948年由Bertram Forer所進行的一項實驗,他給所有受試者提供相同的個性描述,並讓他們評價準確性。結果顯示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些模糊的描述「準確地」描繪了自己。
然而,這個實驗缺乏「對照組」與精確的「變因控制」,僅僅依賴模糊敘述來得出結論,無法符合嚴謹的實驗標準。不只是現代的實驗方法,連國中的自然科學課程都有明確地指出三大變因的基本概念,這使得巴納姆效應的初步研究結果顯得過於粗糙,遠遠不能稱作可靠。

其次,「廣泛」的定義是什麼?我們該如何「辨認」出一段敘述是「廣泛且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的」?巴納姆效應的核心主張是:「模糊且普遍的敘述能讓大多數人產生共鳴」但這涉及人類對語言、語感、常識、社會環境甚至是自我認同
然而,這種模糊性給予了非常大的解釋空間,不同的人甚至還會對同一句話有不同的解讀,例如有人覺得「不喜歡吃香菜」是廣泛且理所當然的,但有些人可不這麼認為!這樣的模糊性使得「廣泛與普遍」這個條件難以測量,也讓所謂的準確性失去了參照標準。到頭來,這樣的理論還只是漂浮在空中的概念,缺乏明確的邏輯支撐,也很少被任何後續的學術論文引用*

最後,我們不應忽略生而為人,我們本來就擁有許多共同的情緒、經歷與感受。焦慮、孤獨、尋求認同等情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有些的敘述自然很容易讓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我!」
然而,這種廣泛的共鳴並不能用來主張:「該描述文本全篇不具有準確性」而僅是反映了人類自然的共通性。
該效應就像在說「蛋糕是甜的,餅乾也是甜的,大家都甜的你絕對不可能分辨啦!」,然而僅僅因為它們都有甜味,並不能因此就說蛋糕與餅乾無法區分、不能區分甚至是不應該區分。若緊緊死咬著這些「人與人之間必然一定比例存在的相似點」不放,無疑是在「以人廢言」,並且自己蒙蔽自己的雙眼,無視個體之間真正的差異。

綜上所述,巴納姆效應確實在大眾眼裡是個有趣的人類現象,但它形象已經過度娛樂化且氾濫,讓太多人將「試圖探討人心」的行為視為笑話。
有些人的價值觀隸屬於「唯物主義」,故不相信人心這種不具體又無法證明的物體,但這反而更代表該效應是應該謹慎對待且需抱持質疑態度的。畢竟在後續更嚴謹的心理學研究中,人類對於自我認知可是一門超級龐大又繁瑣的學問,能影響想法的因素可謂包羅萬象**,可不是高聲呼喊:「巴納姆!巴納姆!巴納姆!」就可以一言以蔽之。
或許有些人還是堅守「唯物主義」並繼續相信這個效應,但於情於理都無法藉此將所有「對於人性的敘述」都視為糞土。我們不能僅因為別人聲稱吃到了「甜味」就將蛋糕與餅乾視為一樣的事物,並直接堅稱「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這樣的邏輯不只過於粗糙、難以令人信服還缺乏了尊重,真的該適可而止了。


*註:我個人至今完全沒有看到它在學術研究中被引用過,完全沒有
**註:根據不少實際的研究,詞語的種類、事前的行為、描述者的身份、環境的狀態,通通都對自我認知有正相關的影響力。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6021897
Some rights reserve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此作品限好友留言。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ab200186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渣翻】Rise Aga... 後一篇:讓ChatGPT來評論靈...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