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閱讀整理】羅伯特.麥基《故事的解剖》

Yu | 2022-08-01 14:18:22 | 巴幣 1120 | 人氣 1165


【第一部】作者與說故事的技藝
掌握內容與形式,打造動人故事
《故事的解剖》談論的不是規則,而是原理。
不是公式,而是普世皆同、歷久彌新的形式。
不是刻板的老套,而是原型。
不是速成的捷徑,而是堅持不懈。
不是寫作的奧秘,而是寫作的客觀事實。
不是對市場的揣測,而是技藝的精進。
不是輕忽觀眾,而是尊重觀眾。
不是複製,而是原創。
故事面臨的難題
故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肯尼斯.柏克
小說為人生提供了形式。——尚.阿努伊
故事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承載我們過去追尋現實的工具,讓我們得在混亂的生存當中努力發現真諦。——羅伯特.麥基
如果連故事都說不好,一切終將衰頹。——亞里斯多德
值得敘述的內容與敘述方式依賴作者的經驗、閱讀與自覺。P21
新手過度依賴從過往觀賞作品的印象中衍伸的習慣,所謂本能,將會成為陳腔濫調。P21
好故事包含創造力,將各種素材以超乎他人想像方式加以組合,其次,想像空間,奠基於你對人性本質與社會的新體悟,對角色及腳角色置身的世界的深入了解,最後,許多的愛。P26
一面寫一面讀,一面創作一面批評,有時衝動有時邏輯清楚,在直覺與構想間創造和諧。P27
表象的逼真不代表真實生活。P29
結構性過強,過度複雜,太多感官刺激且與生活毫無關聯,商業片。P29
故事是生活的隱喻。——羅伯特.麥基
確實發生過的只是事實,而不是真相,真相是我們對所發生一切的思索。P30
敏銳的感知與鮮活的想像缺一不可。P31
文學天賦的素材是語言與文字,說故事天賦的素材是生活本身。P32
【第二部】故事的要素
結構的光譜
大師只選擇某些片刻,卻足以呈現角色的一生。P36
所謂「結構」,就是從角色的人生故事中選取某些事件,編寫成有意義的場景段落,引發觀眾特定情緒,同時呈現某種特定的人生觀點。P38
「故事事件」為角色的人生處境帶來有意義的改變,這樣的改變由「價值取向」(生/死、愛/恨、真相/謊言…)以呈現與體驗,轉負或是轉正。但不能只靠意外事件來建構故事,無論其具有多大的價值意義,換句話說,故事事件必須「通過衝突加以實現」。P39
一般來說小說故事會需要六十個以上的故事事件。
「場景(scene)」是在大致連貫的時空中因衝突而引發的行動,如果每個場景就是一個故事事件,這是最理想的。P40
「節拍」是行動/反應間一來一回的行為更替,形塑場景的轉變。P42
「場景段落(sequence)」由一系列場景組合而成,通常是二到五場,其結尾帶來的衝擊比先前更為強烈。P43
「幕(act)」指的是一系列場景段落,結尾通常導致價值取向的重大逆轉。
「故事高潮」故事由一系列的幕組成,他們打造出最後一個高潮,帶來絕對且無法逆轉的改變。P46
「劇情」就是編劇對各種事件的選擇,以及對事件排列時序的規劃。P47
劇情三角:原型劇情/極簡劇情(限縮)/反劇情(牴觸)P49
封閉式/開放式結局,若故事高潮留下了一兩個為解答的問題,以及些許未獲滿足的情緒,這就是開放式結局(但仍會由先的劇情導向明顯且有限的解答)。P54
結構與設定
所有陳腔濫調的源頭只有一個,作者不了解自己故事裡的世界,深度理解故事與設定中的元素,認識並洞察故事裡的世界,是原創與出色作品的基本動作。P72
設定有四個面向:時代、持續時間、地點、衝突層面。P73
故事設定與故事的關係:世界越大,作者的理解就越淺薄,創作的選擇就越少。P77
研究(角色活起來的關鍵功課):P77 1.從技藝研究 2.從想像研究(用生動的細節,描述角色如何工作、玩樂(例如購物)、做愛、祈禱,直到感覺這些場景彷彿都曾見過) 3.從事實研究
「創造力」是指在創意上該包含什麼、該捨棄甚麼的抉擇。寫出一百個「場景」,然後捨棄九十個,挑選其中最好的百分之十。P81
結構與類型
電影(故事)類型的諸多分類,詳見P85
所謂「類型慣用手法」,就是每一種類型各自的獨特設定、角色、事件與價值取向。(例如愛情故事中的邂逅情節、喜劇中沒有真的人受傷害的預設理念等)
為了預測觀眾的預期,你必須精通自己打算創作的類型,以及它的慣用手法(同時需要良好定義、包裝自己的作品,以準確吸引觀眾群)。
慣用手法是與時俱進的,會因時代與文化而有所不同。
面對既有類型與其慣用手法,我們可以藉由混和與改造來發揮創意(例如愛情+驚悚+救贖劇情)。
結構與角色
角色塑造與角色本質,塑造是一種獨一無二的特質總和,包含了外表、文化、性別、個性等等,然而角色本質唯有在壓力之下才得以顯露,一個人在越大的壓力下做出的選擇,揭露的真相越深刻,則越貼近其重要本質。P106
角色本性的顯露,重點在於表裡不一,塑造為表,本質為裡,若塑造與本質完全無衝突,則角色流於平板無趣(這種表裡不一的揭露在故事體驗中極為重要)。P108
於是所謂角色弧光與其轉變,應特別注意深層本質的揭露與改變,而非僅僅塑造上的變化。P109
結構(劇情)與角色,結構提供不斷上升的壓力,迫使角色進入越來越困難的局面與抉擇,在這過程中,角色逐漸顯露出真正的本質,甚至是無意識的自我。
而角色則將必要的塑造帶入故事,進而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採取行動,簡單來說,角色必須具有可性度,種種設定恰如其分,讓觀眾相信角色有能力也有意願做出他所做的行為。P110
在角色塑造不變的狀況下修改角色本質,則在揭露其本質的事件後劇情的走向也會大幅轉變,也就是角色設計與事件設計其實相互映照,關鍵在於角色的相對複雜程度須根據類型有所調整。P111
故事高潮與角色,唯一重點,將最好的留到最後,最後的時刻必須帶來最令人滿足也最有意義的體驗,以角色本質而言,也就是終極的抉擇(也是最重要的一筆刻劃(裡),因此會削弱結局行動可性度的塑造(表)都必須犧牲)。P114
結構與意義
故事能賦予某樣人生無法提供的事物,有意義的情感體驗(美學情感)。P116
創作歷程由兩個想法支撐,故事前提與主導意念,前者啟發創作故事的慾望,後者則是故事的終極意義。P117
故事是想法的活見證,野薑想法轉換成行動,事件結構則是用以表達與證明想法的方式,但並不是用解釋性的文字呈現。P118
主導意念分為兩部分,價值取向,以及其轉變緣由。P120
審視結局並詢問自己,這個戲劇高潮的行動,將為主角的世界帶來正極或負極的價值取向?將這樣的價值取向帶入世界的力量、緣由或方法是甚麼?兩者結合即為主導意念。P122
意念與反意念,讓故事中面臨考驗的價值取向在正負兩極間動態移動,就能打造出劇情進展。P123
不要讓辯證往正反的其中一邊一面倒,或是忽視某些事實淪為教導主義,而是要切換觀點讓故事變得更有創意、想像力與洞察力。P125
理想主義、悲觀主義與反諷,三種類型的主道意念,其過程與結局的價值震盪圖詳見P128。
反諷又尤其高明與困難,需讓故事中同時存在兩種反向正盪的價值取向,並在結局以非行動或負行動達成價值的正偏移(例如放棄擁有的一切,卻尋回自我。當然也可以相反。)P129
作家永遠只有一個責任,說出自己相信的真相,誠實的藝術品永遠都是善盡社會責任的表現。P134
【第三部】故事設計的原則
故事的本質
故事的主角是個性執拗的角色,並且知道自己渴望什麼(執拗可能是隱藏的,而渴望也可能包含與其自覺矛盾的潛在追求)。P138
主角必須讓人相信有能力追求渴望的事物,並且至少有機會滿足渴望。P140
主角必須引發同理心(與觀眾具有某種共通的人性,引發”我也是"的感受),但未必需要引人好感。P141
當角色開始行動,他必然採取追求慾望最保守且必要的行為(至少從其觀點),然而結果必然與預期產生落差,而當先前的行動反而將角色推離目標,他就必須採取風險更高的行動,然後又一再迎來落差,故事就是如此推進,直到最後一次的行動超乎觀眾的想像。P148
而風險是必須的,追求的價值越高,風險越大,如果失敗的結果只是回到起點,則毫無張力。P150
帶入角色的內心思考行動/反應(此指外在對其行動的回饋)/落差,然後再次行動的循環過程(可將內心活動與外在行為拆分,更好檢視角色的內在邏輯,參考P156)。P153
落差,即是角色認為可能發生的(也可能是觀眾以為的),與必然發生之間的差距,也是故事的本質。P180
觸發事件
觸發事件,是徹底打亂角色與其世界的起點,徹底顛覆維持角色生活平衡的力量(注意,強調顛覆力量是因為如此平衡不會自動修復),引導角色為了追尋慾望(找回平衡)而做出行動。P189
要找到合適的觸發事件,可以自問以下問題:P183
我的角色從事甚麼工作?
我的世界裡有什麼樣的政治(權力)關係?
我的世界裡有哪些習慣或儀式?
我的世界裡有甚麼樣的價值取向?
我的故事屬於哪一種類型或類型組合?
我的角色有什麼樣的生平?
背景故事是甚麼?
我的人物設定是甚麼?
經過篩選呈現的細節(避開觀眾經驗的常識,精心挑選能延伸想像與理解的細節),其內在邏輯為故事提供了可性度。P186
主角必須對出發事件有所反應,開始其對於自覺與不自覺慾望的追尋(過程中自覺慾望是可以改變的)。P192
觸發事件的設計,為抉擇或意外的二擇一,而觸發事件所預示的必要場景則會在故事高潮時出現。P198
觸發事件必須在故事的前四分之一處展開,進入中心劇情(主線),中心劇情的觸發事件固然越快出現越好,但重點是時機必須成熟,即考慮:要讓觀眾知道多少與主角以及其世界有關的事物,才能徹底激發他們的反應?P202
中心劇情之觸發事件的重要程度僅次於最後一幕的高潮,思考能發生在主角身上最糟的事是甚麼,又如何能在最後轉化為最好的事?或是再度反轉引導主角面對最終審判?反之亦然。P206
與觸發事件相對應的,你必須在故事高潮找到一個讓衝突解除的方式,讓故事的宇宙建立新的秩序。P207
幕的設計
故事不該倒退回質量較弱的行動,而該在漸進的困境中朝向最後的行動前進。P209
幕高潮數量增加,容易流於陳腔濫調,且會弱化結局高潮的力道。P221
最終幕可以用假結局誤導觀眾。P224
設計副線時,需考慮其與主線的連結,無論事結構上或主題上的。P229
引發對於角色的同理心重於故事節奏。P231
場景設計
可以先任由想像力發覺轉捩點的可能,再回頭鋪陳,想像力優先於邏輯。P241
觸動情緒的方式是精準描繪足以引發情緒的必要經驗,轉捩點不僅傳達體悟,也能創造動態情緒。P242
一般來說,當同樣的價值走向(正情緒或負情緒)重複兩遍就是極限,第三次會引發反效果,除非經過對比先前的事件極性有了改變。P243
場景營造的氛圍無法取代轉捩點引起的情緒。P246
善惡與是非不是真正的選擇,因為反派角色也會說服自己做出的是正確的選擇,真正的選擇是兩難,無法兼得的善(都是渴望的),或兩害相權的惡(都是不渴望的)。P247
故事最好能有三邊關係,當身處A,不只能再B或非B間選擇,而是再B或C間擇一,並犧牲另一個(兼得、兼失屬變形)。P250
場景分析
潛文本永遠是必要的,那是與文本相互對照或相互矛盾的內在生命。P254
場景分析技巧:P256
步驟一,定義衝突
步驟二,留意並記錄開場的價值取向
步驟三,將場景拆解成一個個戲劇節拍(即潛文本的行動)
步驟四,留意並記錄結尾的價值取向,並與開場比較
步驟五,檢查戲劇節拍,安排轉捩點的出現時機
場景不精彩,或許是沒有對立的慾望而缺乏衝突,或是因重複或迂迴造成故事停滯不前,或是轉捩點出現過早或過晚而失衡,或是因為只寫眼前所見的對白和行動缺乏說服力(缺少潛文本)。P285
布局分場
整體性(觸發事件與對應衝突解除的高潮)與多樣性(在喜劇中尋找悲劇;在個人中尋找政治性;在尋常之下尋找不尋常)。P288
步調要在緩與急之間來回循環,以醞釀能量。P290
進展過程,可分為社會層面(廣度,讓角色的行動影響範圍擴展至社會層面)與個人層面(深度,讓行動深深影響角色的個人關係,深入他們的內在生命)。P293
打造故事意象的象徵內涵,讓它從個人的轉為普世的,從特殊的轉為原型的。P295
象徵與反諷不可點破。P295
反諷意味的昇華:P297
1.終究得到渴望的事物,可惜為時已晚。
2.距離目標越來越遠,卻發現其實正被引導朝目標前進。
3.拋棄了對自己幸福不可或缺的事物,但是後才發現。
4.為了目標有所作為,卻帶來反效果。
5.為消滅某事物而行動,卻適得其反,招致毀滅。
6.想盡辦法擺脫,最終才發現是幸福的恩賜。
第三元素是轉場的關鍵,是前後兩個場景中的共同點或對立面。P300
危機,高潮,衝突解除
危機即是主角面臨的終極兩難選擇。P303
在危機後,主角也許能,也許不能獲得他希望的事物,但絕不會是他所期待的那種方式。P304
危機的出現時間,取決於高潮行動的長度。P305
危機場景必須是從容而慎重的靜態契機(此時情感動力已然成形,但危機阻擋了其流動)。P307
意義衍生情感,意義即是價值取向的劇烈變化,也是高潮行動的重點。P308
提供觀眾我們承諾(以故事題材或調性所暗示)提供的體驗,但不是以他們期待的方式。P310
衝突解除(主線高潮結束)後的三種方式,第一,安排副線的高潮作結(最好揉合一點主線,做出讓中心劇情復活的假效果),第二,是展現中心高潮對於故事世界的影響效果,讓我們知道主配角的生活甚至是社會上出現了什麼變化,最後一種是單純的拉遠鏡頭或跟拍影像淡出。P312
【第四部】編劇實戰篇
對立原則
主角和故事只有在對立力量迫使下,才能在理智面引人入勝,在情感面扣人心弦。P314
故事必須先經歷某個模式,才能將衝突的廣度或深度推展至人生體驗的極限。這個模式包括(正面價值的)對立、矛盾、以及負面之負面(可聯想人物設計的英雄反派三連)。P317
鋪敘
交代必要資訊時,只呈現,不明說。P330
可讓故事從中間開始,同時勾起觀眾對於過去與未來的好奇。P334
揭露真相的強大效果來自背景故事,也就是劇中各角色過去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可在關鍵時刻揭發,以製造轉捩點。P336
除非先創造觀眾想知道答案的需求與慾望,否則別用倒敘。P338
慎用旁白敘事。P339
問題與對策
興趣問題
故事得吸引人性的兩種層面,理智與情感,用轉捩點引起好奇心(理性),用受考驗的正面價值引起關切(情感)。P342
釋出資訊的方式有三,推理(觀眾知道的比角色少,強化好奇心),懸疑(觀眾與角色知道同樣多),戲劇反諷(觀眾知道比角色多,強化關切),而故事可於這三種模式間切換。P344
驚奇問題
驚奇分為低俗驚奇與真實驚奇,前者只單純用突發的真相(事件)打斷敘事流,後者則指舖陳表象,而後以期望和結果間的落差揭露真相。P350
巧合問題
首先,盡早讓巧合出現,給它充分時間產生意義。P351
故事到後半則儘量別用巧合,多打中心放在角色的行動與選擇上,尤其別用巧合逆轉結局(除非是從頭到尾用巧合取代因果的反結構電影)。P352
喜劇問題
只要觀眾笑了,它就成功。P354
觀點問題
鎖定某個角色的觀點看待發生的事可提高觀眾對其的同理心,中立的觀點則製造疏離感。P358
與角色相處越久,目睹角色做出選擇的時機越多,觀眾因此對角色更有同理心,情緒也更投入。P359
改編問題
不同媒材有不同的強項,小說擅於進入角色內心,表現內在衝突,電影則擅於刻劃動作與場景表現個人與外界的衝突,因此改編常相當於深入理解後再造,彌補弱項,凸顯強項。P360
通俗劇問題
誇張並非表達過火的結果,而是動機不足的下場,再角色採取極端行動時,也必須把他們的動力提升到相應的程度。P365
漏洞問題
一、能用不顯生硬(不扣分)的場景補救是最佳的選擇。P365
二、如果做不到一,且觀眾很可能不會注意到,那乾脆不管。P366
三、如果一二皆失敗,則大方承認其存在,但告訴觀眾這不是漏洞,將其化作劇中元素一部份。P366
角色
發掘角色的各個面向與潛能,再創造出能帶出其特質的事件。P369
角色塑造(長相、習性、講話的風格與動作、性生活、年齡、智商、職業、個性、態度、價值觀、居住地、生活方式等)與本質(只有在壓力下顯露)。P369
釐清角色自覺與不自覺的慾望,以及背後動機(但不用特具體邏輯,保留非理性的神祕空間也可)。P370
角色的立體感來自於矛盾,而不是推砌不同元素。371
配角需根據主角做設計,與他們的互動可以體現主角的什麼面向?(注意同理心主要還是分配給主角)P373
針對電影角色:P377
1.為演員保留空間。
2.愛你筆下所有角色。
3.角色就是自知(塑造可以從不同靈感拼湊,但本質與抉擇還是必須自己帶入角色思考)。
文本
對白不是對話,它應該如對話一樣隨性自然,卻有明確的方向與目的性(甚至是潛台詞),將情節帶往轉捩點。P382
對白不要求完整句,但作者應該大聲唸出以確保流暢自然。P383
如果互動過程會影響角色反應或觀眾理解,那麼就該把角色的神情或動作呈現出來,將長對白拆封分成行動/反應的模式(角色內心、角色之間、角色與外在世界)。P383
懸疑句(掉尾句),將一句話的重點放置句尾,以延長聆聽方角色與觀眾的注意力(例如:「如果你不希望我去做,何不給我那……」)。P386
能用視覺性的畫面取代對白會有更強的戲劇效果。P386
生動文本講求逼真精確的描述,別用通稱性質的動名詞。(例如:”她開始慢慢移動,穿過房間。”改為"她放輕腳步,穿過房間。”或是其他一系列的"拖著腳步”、"搖搖擺擺”等)P388
少用有/無等抽象詞彙,少用形容詞與副詞,多用具體、主動的動詞,這需要想像力與詞彙庫。P389
影像溝通體系,即運用母題嵌入意象,重複特定畫面或聲音以連結主題(分為外在意象(即俗成):國旗/愛國,或內在意象(即作者自行連結):水/死亡),一個故事可以有一至數種影像溝通體系(人物站位的構圖也可以是)。P394
影像溝通體系必須不著痕跡,當觀眾一但意識到那是象徵,它將只剩中性的、知識上的好奇。P399
拍得漂亮的攝影(寫得好看的場景),並不等於有表現力的攝影(場景),美與詩意需與當下情節實際連結。P400
片名最好能直接點出主題與設定,以及故事類型。P400
編劇方法
由內而外的創作,先寫出分場大綱,用簡單一兩句話寫出每個場景發生的事,以及事情如何醞釀、轉折。這個階段應該會經過大量的發想與篩選(所謂只取百分之十就是這個階段),排列組合成為場景段落或幕(因此價值取向是重要考量),同時進行必要的各種研究,累積材料。P404
當分場大綱完成後,就該具有足夠的戲劇張力,若十分鐘版本無法吸引聽眾,故事也不會因規模放大就變好,通過這一階段後,才進入劇本雛形,進一步擴寫細節,這一步將具體指出角色在談的事,卻不寫對白,而是專注於潛文本,釐清角色一言一行底下的想法與情感,若是過程中被卡死,就必須退回大綱的角度思考可能的問題,直到潛文本都活靈活顯,才能進入真正的劇本階段。P406
根據完整的劇本雛型來撰寫劇本應該是極為流暢的,角色封口已久已經迫不及待開口,這時寫出的對白是詳盡的準備工作後為他們量身打造的,理當各有風格。而若是加入對白造成故事邏輯出現不流暢,也需退回雛型階段做調整。你需要培養自己的判斷力與品味,直到最終的潤稿前,都要盡力拔除故事中的缺點,化弱為強。P408
總之前期別寫對白,前期專注於對白會扼殺對於事件的想像力,也會增加在想像與篩選過程的成本。P408
淡出
千足蟲的寓言。P410
 

創作回應

歷史謎團
但有時候看這樣的書 看完越來越怕寫東西QQ怕寫錯
2022-08-01 20:37:26
Yu
真的,讀完是讀完,要融會貫通還需要不少苦功呢。不過嘛持續檢視自己的作品,也是一個方向。
2022-08-01 22:38:01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