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季的新番一定會有當季受眾人注目的焦點。在本季二零二二年春季新番,《派對咖孔明》以及《SPY×FAMILY間諜家家酒》兩部作品可以說是包辦當季的人氣度與討論度。不過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討論新番,也不是要動畫評論。會有這篇文章的產生,就要先講到本季的續作作品之一:第二季《Love Live! 虹咲學園學園偶像同好會》。
在先前的《BanG Dream》少女樂團派對的文章我有提過,我自己自從台版的「Love Live! 學園偶像祭」倒了就不再是LoveLiver。當時的資訊只停留在初代的肥皂團,後續不再主動接觸任何LoveLive相關的資訊。另外我得補充:自從我脫離高中時代,我就不再熱衷於追新番,不再怎麼看動畫,不再怎麼看輕小說。現今的二次元活動以閱讀非當紅作品的漫畫為主。
在這些前提之下,為什麼我會得知當季新番第二季《Love Live! 虹咲學園學園偶像同好會》的消息,甚至以此為動機開始撰寫文章?
二零二二年四月二日,是第二季《Love Live! 虹咲學園學園偶像同好會》播出的第一天,同時也是這部由官方釋出第一話「ダンスシーン映像」的第一天。
這部影片當天在我的社群平台被瘋狂似地分享。基於好奇這部影片有什麼魅力得以被眾人分享,點進連結觀看。
「自信。」
不論是人物設定、劇情安排、動畫公司、角色聲優、手機遊戲等等所有有關作品的資訊,我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印象。單純以一個圈外人觀看完這部影片,單純就這部影片所得出的心得──在這部影片,鐘嵐珠散發出來的氣場就是「自信」兩個字。
(本篇提及的鐘嵐珠只限於這場LIVE。在此不做任何手遊與動畫的人物設定與劇情討論)
一、認識自信的層次:「自負」、「自卑」、「自謙」與「自豪」。
基於這個社會放眼望去以此為主題的作品滿大街都是──看看這精美的搜尋結果。這還不包括網路的文章與影片──這個主題也是放在我心中想要撰寫的其中一個主題。
「為什麼明明有這麼多關於『自信』的創作,這個社會仍然充斥許多沒有自信的人?」
不論是身體,物質,能力,感情等等,只要是關於人類的外在與內在,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焦慮。各自擁有不同身分的許多人們對此發表許多創作,然而在這麼多人們的創作之下,不難發現社會仍然充斥許多沒有自信的人。
「這個社會只想要人們『自信』。」
「自信」這個用詞是對應本文。如果要對應整個社會,我認為得用「正面能量」比較貼切。
「不要一點點事就在哭。」
「勇敢點,這沒什麼好怕的。」
「沒什麼好緊張的,一下子就過去了。」
這幾句話,不論是他人對他人,他人對自己,或是自己對自己,我相信人們在自己的成長環境或多或少都會聽到類似的話。這個社會期望人們「要堅強」、「要快樂」、「要活著」。在學校不順心,找輔導室,找學生輔導中心;在社會不順心,打「1995生命線」、「1980張老師」。社會不會鼓勵人們產生負面能量。當人們產生負面能量,社會就會急於想要利用正面能量去擊倒負面能量。然而社會沒有發現:社會再怎麼想要為人們注入正面能量,每個人的內心仍然有著藏匿負面能量的空隙。
「社會面對問題普遍急於掩蓋,而非正視。」
猶如歌曲「こちら、幸福安心委員会です」,現今的社會欺騙自己的國民都過得幸福快樂,營造「國家上下一片祥和」氣氛。等到問題發生了,好一點的情況選擇亡羊補牢。不好一點的就將自己置身事外,找個人背鍋,或是直接將問題者視為異端處理掉──對我而言,這樣的現象不是只有台灣,而是全世界都有這樣的狀況。因此找到問題的源頭,了解問題的原因,從問題的根源想辦法改善,對我而言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雖然網路上有很多關於達克效應的圖,不過我個人最喜歡這張。這張圖除了補充其他的學術名稱,還完整地具體化了我這邊所謂「自負」、「自卑」與「自謙」三個等級。然而針對這張圖,我要說說三個在他處看不到,僅屬於我個人的想法。
(一)「蛤」基本上只會停留在「蛤」。如果「蛤」因為一些因緣際會而開始學習,不會演化成「自負」或是「自卑」其中一邊,而是會直線性地斜對角成長,也就是「能力與自信的程度同時並進」。
對我而言,不論是自負與自卑,兩者都是針對「已經具備或多或少程度的知識與技能」的人。「蛤」宛如一張白紙,對於該領域的知識與技能一概不知,沒有所謂的「能力」與「自信」。通常基於種種現實因素,「蛤」不會進入自己所陌生的知識領域,成為領域的一份子──例如自己的機車壞了,人們大多數會選擇去機車行而非自己動手修理。「蛤」會對該領域抱持「尊敬」的態度,如同韓愈《師說》所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因此如果「蛤」因緣際會要準備踏入領域成為其中的一份子,「蛤」會明白領域的寬廣,認知到自己在領域的渺小,從而不會產生自負與自卑的心態。
完成這件事的兩邊心態。
▶不會過度自信:這次只是遇到我剛好學會的事情。自己只不過是學了點皮毛,要學習的知識還多著呢。
▶不會自信不足:一路走來的學習心路歷程讓自己深知自己的能力是領域的哪個水準。清楚明白自己在領域中會什麼,不會什麼,進而理解「自己能夠完成這件事」是因為自己經過踏實的學習,自己是真的會,而非偶然的運氣。
(二)「自負」與「自卑」不會成為直接關係者。
不論是哪個版本的圖片,所有圖片的曲線都是連成一線。不過對我而言,「自負」與「自卑」之間並不存在線條。換句話說,「有自信沒能力」與「有能力沒自信」的人是不會同時存在於一個人身上。在一個領域,一個人只會表現出前者或是後者。
▶「有自信沒能力」的自信會衰落,代表那名為「自信」的東西並不叫「自信」,而是當事者認清或是不願承認自己的「愚昧」。
▶即使因為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例如身體退化,因故不再繼續研究領域等等──導致能力有所下降或停滯,「有能力沒自信」也不會倒退成「有自信沒能力」。一來,本來有能力就已經沒有自信了,何況是後續沒有之前那樣的能力;二來,自己雖然退化了,但自己曾經是領域的一員。自己明白自己會什麼,不會什麼,不會不懂裝懂。有些人甚至盡己所能地把自己過去的知識與經驗教導、分享給後輩,鼓勵後輩成為後起之秀超越自己,取代自己在領域之中發光發熱。
▶只要曾經有過「有能力沒自信」的心路歷程,即使這個人在日後沒有突破性的能力成長,變成垂直性成長,也不會發展成「半吊子有能力的過度自信」的人,因為這個人很清楚自己的斤兩在哪。同時因為曾經的沒自信,不會在日後有了自信就瞧不起對方,認為自己高對方一等。這樣的人在面對同為領域的他人,不但有著基本程度的能力判別他人的對與錯,客觀地針對正確的部分改良,針對錯誤的部分改善,還能同理他人,在正確的部分給予鼓勵,在錯誤的部分給予安慰。
(三)最後的點雖然被我稱為「自謙」,不過對我而言並不能稱作「最高的自信層次」。
在中華文化──或是說東方文化──當中,「謙虛」的行為容易被人們讚揚。以古語來說,「謙虛」是種「美德」。然而對我而言,「謙虛」只是社會文化的產物,社交懂得「謙虛」者得人心。如果想要追求領域的極致,心態絕對不能停留在「自謙」,而是要「自豪」。
「能贏下這場比賽純粹是運氣好。剛好是自己狀態很好而已。」
「雖然對手很強,不過自己更強!」
撇除「不期不待,不受傷害」這樣放棄的心態,觀眾面對這兩種由勝者獲勝的比賽心得,前者明顯比後者討喜。當勝者用高姿態的方式回應,大致上會得到像是「驕者必敗」、「夜郎自大」、「囂張沒有落魄得久」之類的回應。然而對我來說,這樣的高姿態並不是「驕傲」,而是「自豪」:兩者都有凸顯自己的意思,不過後者沒有前者那種瞧不起別人,把別人看扁的意思。
「只要自己認為『自己才是最強的』,堅持自己的風格,以登上頂點為目標而努力,人與人之間便不需要比較,因為所有人都是『自己的最強』。」
可能有些讀者會想問:如果是這樣的話,人類為什麼要比賽?為什麼要有排名?不就是為了要透過競爭分出高下嗎?
就結果而言是這樣沒錯。然而人們要著重的點並非「最終是誰強誰弱」,而是「『最強與最強』之間所產生的化學反應」。
要成為領域的頂尖好手,必須要有「睥睨*1萬物的氣魄」。當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想法與理論,堅信自己堅持的人事物是最棒、最強的,平日加以鍛鍊,等到「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競爭開始之時,信念之間必定有所碰撞。這時人們便會透過競爭發現到許多事情,像是強調自己的優點,看見自己的不足,或是發現對方的優點與不足等等。最後惺惺相惜,英雄惜英雄,相約下次見面要讓對方看見更好、更強的自己。
「每個人使用『自己的最強』幫助別人『自己的最強』更強,就是競爭的精神所在。」
*1:怕有些讀者會誤會,特此說明。在此用詞使用「睥睨」單純為精神上的形容詞。認為「自己才是最強的」並不等於表示「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要有自信點!不用怕!」
不論是比賽、考試、報告、演講、面試等等「一般而言會讓人感到緊張」的場合,我相信每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或多或少都有被說過或是聽到過類似的話。不過每個人在聽到這句話的當下,我也相信自己不論是生理或是心理,仍然處於緊張的狀態。
「要了解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優點可以幫助自我肯定,缺點可以讓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不至於那麼氣餒,進而補強。」
「自信並非空穴來風,而是透過平常所養成。沒有自信,就是因為自己沒有準備足夠。透過反覆的練習,不斷修改錯誤,積累大量的經驗,讓自己在意識上清楚地明白自己對此已經駕輕就熟,從而產生自信,在正式的場合就不會緊張。」
諸如以上來自書本、網路等等文字或影音的舉例,社會對於自信的增強普遍都是從「自我」開始的「相信自己」。這段被社會普遍認同,被社會所讚揚,所宣傳的說法,在我眼裡這樣的說法不能說不對,只是不夠精確,也不夠了解「自信的本質」。
「自信的根本,建立於『自己有沒有打從心底,發自內心地喜歡正在執行的事情』。」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注意到,我提到的五個舉例「比賽、考試、報告、演講、面試」,都並非是普遍人「打從心底,發自內心喜歡」的事物。先不論「有信心」不一定「做得好」,至少人們會為了自己真正打從心底,發自內心喜歡的事物付出時間與精力去努力──大多數的情況,這些付出是自主且無求外在回報的。因此即使對於未知的結果感到不安,對於自己努力的過程與最終的成果仍然有一定程度的自信。
在確認自己想要得到的自信來自於自己發自內心喜歡的事物,那麼就可以來聊聊本節的標題,也就是日本弓道精神「
正射必中」。以中文來說,就是顧名思義「正確的射擊,射中靶心的結果是必然的」。這裡的「正確」除了射箭的當下包含呼吸、姿勢等等基本弓道的基本,更多的是「平常的練習」。簡單來說,只要有確實理解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核心概念,每天不斷地努力,那麼成功達到某個成就也是必然的結果。
簡單整理本節重點:為什麼人們對於事情會沒有自信的原因。
▶不是做自己打從心底,發自內心喜歡的事情。
▶沒有確實理解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核心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搞錯努力的方向」。沒有努力在正確的地方,或是用錯誤的方式努力。
▶沒有每天努力,或是努力得不夠多,不夠紮實。
三、自信的密碼:自我與他人,有根據與無根據。
然而現實並非事事順著自己的意。不可能所有的事情──或者可以說是只有「極少數」的事情──都剛好是自己打從心底,發自內心喜歡的事情。這時自信就不能如同剛剛那樣「由事情帶入自信」,而是要「由自信帶入事情」。
「真正自信的人都有這幾個特質。」
「真正自信的人都有X種特質。」
「專家揭自信的人擁有的X大特質。」
諸如以上來自書本、網路等等文字或影音的舉例,社會對於人能夠展現自信的原因歸類於「特質」。例如社會總會講「X看起來很有自信」,而不會說「X在Y領域很有自信」,不會特別強調、說明領域的重要性。因為在社會看來,X在Y領域很有自信,不是單純因為X在Y領域,而是X很有自信。然而我認為X會讓他人覺得X很有自信的原因並非特質,而是掌握「自信的密碼」,也就是明白「自信從何而來」。
自信的來源可以分為「對象」與「根據」兩個面向。
▶對象:自我與他人。
▶根據:有根據與無根據。
依照排列組合,可以得到四種結果。
▶自我的有根據。
▶他人的有根據。
▶自我的無根據。
▶他人的無根據。
來自於自我的根據,像是個性、興趣、能力、三觀(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思考、思想、邏輯等等,理論上是四個自信的來源當中最為強大,最為持久,也是最容易取得的類型。由於自己清楚自己的所有,明白自己的上限與下限,因此在心境上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對於萬事萬物能夠處之泰然。然而這個社會基於種種原因,有些人對於自我不是那麼了解,迷茫地過著一天是一天的生活;有些人完全迷失了自我,為了他人委曲求全,極力向外尋求橄欖枝。
(二)他人的有根據:來自外在的肯定。
藉由外在得到肯定產生自信。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生理上:外表,身材,穿著等等外貌的稱讚。
▶行為上:做了取悅他人,討他人喜歡的事情。
▶社會上:做到社會普遍認同的事情。例如考試得到高分,競賽得到名次,考上前段班學校,得到擁有社會地位、穩定或是高薪的工作等等。
▶心理上:家人、朋友、伴侶等等人際關係。
▶數據上:社交平台、創作平台的點閱率、點讚數、訂閱數、追蹤數等等。
基本上自我探索不足的人就會來到這一節。這類型的自信並不是不好,只是依賴外在的前提是「外在得持續存在」。很多人因為無法百分之百確定外在的存在時間,或是得盡力維持外在的存在,容易患得患失。遇到不安定或是不順利的時候,變得情緒化起來。深怕名為「外在」的支柱倒塌的時候,自己不再是自己。
(三)自我的無根據:情感強迫釋放的自信。
基本上自信是在有根據的前提才會產生。如果到了無根據的場合,代表目前接觸到的人事物是自己知道自己無法妥善地處理,卻又不能置之不理的事情。這時由於沒有理性的支撐,身體便會自動讓感性發揮,試圖說服自己「事情不會繼續糟糕下去」。例如家人、寵物病危,縱使理性上已經有了離別的心理準備,情感上仍然不排除「一定會好轉起來」的可能性。又例如伴侶分手,被分手的那方會期望有復合的可能性而有所行動。
這樣的自信是暫時的,不穩定的,而且有可能會產生危險的。人類最為難得可貴的就是「大腦」有別於其他的動物,能夠進行大量且複雜的思考。如果大腦不再思考,任由情緒恣意妄為,一不小心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錯誤。
(四)他人的無根據: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剛才有提到無根據是事情非常糟糕,卻又不得不處理的情況。如果連「自己」這台永動機都無法運轉,那就只能透過他人能夠幫助自己。不過自己沒有任何「有根據」的前提,要如何藉由他人幫助自己?那就是「惻隱之心」,說得白話點叫做「同情引發的善良力量」。例如我最近看到的勵志新聞
「失業妻小餓肚 失業男賣場偷200元警掏2000元買食物」就是屬於這種類型。困境之下受到他人幫助,就能讓自己產生「自己能夠繼續努力」的自信。
先不論這類型的人背後可能有些「自主產生」的社會問題──例如好吃懶做、揮霍無度、酗酒抽菸、賭博欠債等等──要透過惻隱之心產生自信,自己得先要有「自己想要便得更好」的意識。否則如同愛心團體發放愛心便當給遊民,一味地單方面付出,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報也就算了,還反過來被遊民抱怨與嫌棄。
最後其實還有一個有別於以上兩者──或是說有別於「人類」範疇──的自信來源,叫做「宗教與信仰」。雖然我個人與宗教頗有因緣,對於宗教有一定的學習與見解,但是我個人認為宗教不該是被人類自主推廣,而是人類透過因緣際會接觸宗教,因此在此不對這個主題著墨。不過我相信就算我沒有對此著墨,讀者還是能夠理解我所謂「宗教與信仰帶給人類的自信」的意思。
四、自信的多寡,取決於「自己對於自我的定位」。
洋洋灑灑超過六千字的文章,我相信很多讀者看到一半沒有耐心選擇直接下拉到最後。因此在這最後一點,我以懶人包的方式做一個非常簡單的總結。
「自己越是接近自己心目中想要成為的自己,自己就會越有自信。」
鐘嵐珠很清楚自己想要參加學園偶像季,想要成為學園偶像。正當陌生的眾人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句「沒問題啦,交給我吧」,毫不猶豫地站上前,將準備好的自己展現出來。隨著舞蹈與音樂,由自身所綻放出來的光輝,正是名為「自信」的顏色。
自己想要做些什麼,成為什麼。為此制定方針,逐步踏實地前進。
對於自己有多少了解?了解自己的想法,了解目前的上限與下限。找尋「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領域的同時,一邊提升對於自我的認識,提高對於世界的視野,一邊承認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不足。在那些必要卻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只要自己能夠抬頭挺胸地大聲吶喊「我已經夠努力了」,那樣就夠了。
「ほら バイアスや思い込みが」
「邪魔をしても 目を閉じないで」
「私は逃げない! 最高を見せたい! 貫くよ」
即使偏見與固執阻擋了前方的道路,也請不要閉上雙眼。為了展現最高的景色,我不會逃避,必定貫徹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