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裝備毛瑟M1896全自動手槍的年輕中國士兵,腰間的彈帶裝的是手槍橋莢。
一群不是戴鋼盔行軍的中國士兵,而且他們身上沒有明確的識別標誌。他們有可能是來自西南方的中國士兵,第一位士兵戴著長彈夾,是為了後面這位肩舉湯普森衝鋒槍(Thompson submachine gun)的士兵,只知道攝於1941年以後。
一團準備上戰場的年輕中國士兵,手上拿的是FN 1930步槍。
二戰後期的中國士兵。照片可能是在中國西南部的某個地方拍攝的。這張照片給他的裝備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包括毛瑟半自動手槍。資料來源:帝國戰爭博物館
中國士兵正在操作二十四式重機槍,這挺機槍仿自MG08,有類似的技術特徵。相較於德軍在一戰時一個師有108挺重機槍和216挺輕機槍,上海戰役期間,中國軍隊一個師只有30挺機槍。
中國軍隊在1933~39年間,透過日本進口總共32,272挺ZB vz.26,其中有17,163在1937~39年進口,最後一百挺是1939年透過滇越鐵路運進來。
中國軍隊進口了不少法國8mm霍奇克斯重機槍,這張照片還將這挺機槍架在英國機槍的防空腳架上,不過這種8X50mm的口徑通常都會改成7.92X57mm,以符合中國兵工廠的彈藥生產能力。
正在使用三十節式重機槍的士兵,攝於1932年的上海。
1934—1936年四川軍閥劉湘所控制的的華西興業公司在重慶大溪溝的華興機器廠分三批次仿製了7,900挺啟拉利輕機槍(SIG Neuhausen KE7)。因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落後,很多結構複雜的武器無法生產,而啟拉利輕機槍的結構簡單,零組件也較少,加工工具也不需要太講究,因此一般小間的機械廠就能製作,所以啟拉利輕機槍也是國民革命軍對日抗戰時期產量位居第二的輕機槍。
華興機器廠仿製的啟拉利輕機槍與原版稍有不同,最顯著的特徵是滑套上的圓形散熱孔。所以有的資料也將其稱為「重慶造花筒式輕機槍」。
吳佩孚第三師使用的.30白朗寧M1917,士兵的制服和鋼盔都有法國的特色。
兩挺法國霍奇斯基M1914機槍,1927年攝。
1923年攝,士兵手持毛瑟1888年型步槍。
1937年8月13日上海戰役開戰,頭戴德國M35頭盔的是中國當時最精銳的中央軍,手上拿著毛瑟C96。
1937年攝,霍奇克斯M1922輕機槍。
一位驕傲展示手上柏格曼衝鋒槍的奉軍士兵。
1942 年 10 月 10 日,成都國慶閱兵中的部隊,手持元年式步槍(四年式)。另請注意 M35 頭盔。
ZB.26。
一名在長城戰役期間,舉著白朗寧M1930自動步槍警戒的中國士兵。這把槍其實就是白朗寧M1918自動步槍的德式口徑版,他不像ZB vz.26那樣可以快速換彈。
德國克魯伯7.5cm M1914野戰砲,砲手還攜帶了毛瑟M1896手槍。
雲南的軍隊帶著法式亞德里安盔,手持毛瑟,靠近中央者拿著一挺FN M1930輕機槍。
攝於1926年,馮玉祥部使用的俄羅斯馬克沁M1910。
張作霖,奉天軍所使用的MP-18 I"花式"
這位來自馮玉祥軍隊的士兵手上拿著"大刀"和毛瑟M1896手槍,該款手槍在中國非常常見,暱稱為盒子砲。
第21兵工廠的二十四式重機槍,照片的右側還看的到防空用的高射槍架。
麥德森機關步槍, 7.92x57mm 這槍性能出色可靠, 用途多樣,佩件多元,從當班用輕機槍,到用三腳架定位點射或遠程吊射,甚至對空射擊,無一不可。抗戰初國軍決定以其全面取締捷克式輕機槍,但因生產器材與圖紙在運輸過程中在越北被日空軍炸毀以不得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