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間焦慮的時候,就是該思考的時候。
而文字紀錄真的很有用,過往在思緒清晰時寫下的文章在此刻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定神作用。
這讓我想起康德曾提出名為「反思判斷(力)」的概念,稱在美學上應應用反思判斷而非在自然上應用的規定判斷。而後來,鄂蘭沿用了他的「反思判斷」,應用在每個局外人(pariah)──即能夠維持其個別視角之人的意識運行程序上。而此模式為「思考」與「判斷」同時運行後,得出結論交予給「意志」,由意志執行「行動」。此處所指的思考是運用想像力比如回憶與召喚等,以我作為發問者與自己作為回答者進行對話,也就是透過讓同一自我當中的差異性經驗產生交互;而反思則是對意識運作結構及其內容重新拿到面前觀看綜合建構分析,而這樣的判斷使思考顯於表象世界。簡言之,思考就是將自我暫時抽離於現世去進行自我對話,而判斷則是站在他人的視野來看,(也就是現象學裡面「挪移」的概念,)進行表象(再現)式的思考(representative thinking),從而得到擴大的心靈(enlarged mentality).
而作為一個從認識到「局外人」的概念以前就開始這樣類似的意識運行模式的人,每每有對重要事情有相關疑惑,就會開始對其進行盡可能徹底的思考與判斷,而都會有相關文字記錄下來。但不得不說,人總難免多數時候因各種外在與內在因素令其無法進入這種抽離現世的狀態,而判斷亦會因此無法運作自如。然而,當我面對過去的自己寫下與現狀問題相關的文字內容與其透露著的思路,我便又能重新進入狀態,然後又寫下這篇短短的文章,再次根據現狀進行反思,甚至進行延伸分享。
所以當自身過去的思考與判斷作為錨將我快要游離相關海域的意識狀態往某一定點拉回時,我感到十分慶幸,我當初有寫下這些意識運作過程。
202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