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小世界與盲點

あああああ | 2022-05-20 03:00:59 | 巴幣 2024 | 人氣 129

近日與人討論瑞典器官移植的問題,我意識到一件事,對贊同這件事的本國人來說,似乎都有個「小世界」的盲點,似乎認為只要自己去簽卡就好。

實際上大有問題,必須確保好醫療體系的調動、司法相驗的適當性以及最重要的:「世界不斷在變化」,綜觀此次烏俄戰爭瑞典的反應,瑞典人民很清楚世界不是永遠和平的,有和平才有器官移植,而和平是必須盡力去維持的事物。

把話題拉回來,「小世界」指的是一個人認知的「世界」,與真正的「世界」無關。以認知為例吧,就生子這檔事來說,臺北人與雲林人的認知可說是天差地別,對臺北年輕人來說,大部分的人傾向「不生」,周邊的人也是如此,而會去接收的資訊也與支持「不生」的論點有關,如此一來,臺北年輕人的「小世界」便形成了,對他來說,這就是世界的現況,哪怕在同一座島嶼上的雲林人抱持著「會生」的想法(此處僅是舉例,就個人近期的調查,越居住於六都,越有不生的傾向,但再次強調,與事實不一定正相關,只是以我的「小世界」為例)。

我國算是差異較小的地方,以東亞為例,中國沿海地區可與內陸地區差多了,大陸島嶼的特性,讓許多中國小村莊甚至能做到「自給自足」,不用學沿海地區人民整天為了賺錢等事煩惱,甚至可以說,金錢相對來講可能不是相對那麼重要的東西,重要的反而是大家互相幫忙,但不論沿海地區還是內陸地區的人,往往會認為,自己的生活就是「世界」的現況,都陷入了「小世界」的盲點。

「小世界」現象可以歸咎於生物的自我保護機制,「小世界」類似現代用語常提的「舒適圈」,不得不提,主動向外踏出,去破壞自己的「小世界」的確會造成很大的個人危機,正常人很難將所謂已經根生蒂固的觀念去除(例如土葬與火葬的爭議),向外踏出很容易造成「拒絕」的現象,令人更往回窩在自己的「小世界」,但要記住,自我的認知與事實是不須有關聯的。

而人際圈、網路等,更是維繫「小世界」最重要的事物,人類會尋求觀念相近的人作為夥伴、結成團體,形成人際圈,而網路也能擷取觀念相近的相關知識(例如:巴哈上的網友會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團體),進而對自己的認知限縮,要記住,世上存在許多網路上查詢不到的事情、而網路所顯示的也與真相無關,頂多只能說與大眾偏好有關,畢竟只要點閱率高就成了,不需要更多的專業、且即便網路普及,真正有在使用網路的是少數「已開發國家」的人民,實際上,依資本主義的構成來看,世上大多數的人是屬於貧窮的,他們根本無法接觸到網路,更別提成為一個網路使用者,反而「已開發國家」的網路使用者才是世界上的少數派。

舉個的例子,歐洲人傾向去維護「和平」、而我國人傾向去相信「和平」,和平這東西說來好玩,我想對現代人是很稀鬆平常的事吧?但綜觀人類歷史,人類這短短幾十年的「和平」,才是最不尋常的事,而歐洲人對兩次大戰仍然記憶猶新,才會傾向盡力去維護,並非只是去「相信」。

再談個盲點,便是「相信」,人類非常「相信」自己所處的「小世界」,回到原本器官移植的問題,「相信」本身是最不費力的事,你只要「相信」簽名後所有事務都能得到善加利用就好,而事實如上所言,並沒有這麼簡單,甚至可以說是非常複雜,若不去努力維繫相關事物,這件事會純粹變為只令當下自己開心的「想像」,而與事實可以完全無關。

突破「小世界」說來簡單,實際上很難,也許你以為去認識不同的人就可以了,但那多半是許於自身「小世界」本來就會出現的人,例如巴哈的網友、你身邊的同事,都是早在「小世界」中的人,真正的踏出,會遇到許多障礙,例如說「活著」這件事在我們所處的社會看來與賺錢正相關,但在世上許多地方,是與食物、水源正相關,要人突然接受挺難的,但那才是真正活著所必需的物品。

上述只是極端的例子,談談與生活最相關的突破「小世界」,便是逃離階級複製,每個人嘴上都如是說吧?但實際上相關的知識就仍是限縮在相關階級(例如:賺錢的知識,在富裕階級、貧窮階級與我們會有很大的差異,甚至不用說階級,光金融業、服務業、工業者對此的認知就有很大的差異了),很難去逃離,畢竟我們會潛意識去否定與自己認知的「小世界」不符的想法,甚至根本就只是自以為接觸到不同的「小世界」,想突破老實說本身就得費很大的心力及努力,而其中最困難的莫過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承認自己的錯誤,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不可以去怪他人、不可以去怪世界,要由自己開始改變,他人與世界並沒有義務為了自己改變,若連自己都不改變,想必無法牽動周遭的人事物,所以,就從自己開始吧。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