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大偽裝者」改變現代精神醫學的戲劇性實驗--笨貓閱讀

笨貓 | 2022-03-26 13:00:03 | 巴幣 4 | 人氣 180


概覽

「在精神病院裡,想獲得自由,他們必須證明自己沒有瘋。」
一個臥底精神病院的心理學家與八個假病人
顛覆「瘋狂」的祕密任務



讀後感

請當一本講述精神學界的故事書,不要把自己變成偽科學(Pseudoscience)。

首先想到的是中文副標翻譯:
一個臥底精神病院的心理學家與八個假病人,顛覆「瘋狂」的祕密任務
(The Undercover Mission That Changed Our Understanding of Madness)

我看起來會是正向且肯定的,似乎顛覆學界,
但看英文會發現只是提到這個改變對瘋狂認知的實驗。
(也有可能非母語導致我思考更理性吧。)


作者舒珊娜·卡哈蘭(Susannah Cahalan),
一位曾經受疾病所擾的紐約郵報記者,被診斷為精神失常,
經歷一連串針對精神病的療程,始終無法治癒。
直到一次檢查才發現是得到自體免疫腦炎,差點錯過治療時機。
這次經驗使她開始探討神疾病診斷的標準,
並開始深入調查羅森漢恩實驗(Rosenhan Experiment),
這個顛覆精神醫學界的實驗。

來簡單敘述羅森漢恩實驗,
羅森漢恩博士找來八位志願者,將他們安排進精神病院臥底,
所有假病人皆向醫生主述相同狀況,當中七人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
而在院內所有人恢復正常,不再裝病,卻沒有任何人被發現為正常。
這些研界成果刊登於權威期刊《科學》上,
題目為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
這篇研究為精神學界帶來巨大影響,
促使《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出版。


「一旦被貼上思覺失調的標籤,假病患就再也無法將標籤撕下。
 這張標籤會大幅影響旁人對患者與其行為的感知。」
 ── 大衛‧羅森漢恩

假若聽到身旁有人罹患心理疾病,甚至不要說有,
通常為了方便,人就會快速的先建立他人的第一印象,
產生先入為主的想法,更何況是受精神疾病所擾者。

因此常常可以聽到故事或看到廢棄病院,
裡頭有像極監獄,有時稱其為監獄還太讚美,
對待病患的環境連「正常人」都感到不寒而慄,
何況是「病人」。

還有對於精神疾病定義,要如何區分正常與異常,
真的是瞎掰胡言亂語就有病?
被診斷出精神疾病就有問題?

羅森漢恩報告揭露長久以來精神學界的黑暗面,
不人道對待家常便飯,沒有標準使大眾失去信任。
但是真的如研究一樣嗎?

為甚麼研究發表後卻始終沒出版已簽約的書籍?
明明前面的研究奠定他的部分名聲與威望,
卻搞到被出版社提告都沒交稿呢?

舒珊娜·卡哈蘭就此開始調查,
檢視初稿筆記、找尋所有參與的假病患,
與之有交集的親人、學者、朋友等,
嘗試拼湊出羅森漢教授的真面目。


隨著章節前進,跟著作者一同踏上挖掘之路,
從研究打開的分水嶺開始前,
一切治療與社會環境從現在看來瘋狂,
到研究揭發狀況,現今改變了哪些,
更重要的是有實質上的改進嗎?

再來開始尋找當年參與人員,
試著從他們口中或是文字記錄還原研究背景。
不過中間穿插大量年份標記時間,
並非從古一直線至今。
對我不善記年背人來說吃盡了苦頭。

多讀一句,多翻一頁,對於教授就有多一分的認識。
他的為人他的學術研究,名聲真牢不可破嗎?
根據教授說法研究中為了保護精神病院以及學界,
將參與人員醫院名稱去識別化,
因為他想喚醒大家對現況的重視。

由於這因素,使得舒珊娜·卡哈蘭調查過程並不順利,
而這未完全阻撓她繼續深入調查,越深入反而越多疑問浮現,
數據、病院日誌、就醫紀錄到假病人真的都符合實情?
這正是故事最精采的部分,
也就是為甚麼我前面會特別提到副標題。

裡面提到一個概念,精神應該劃分成如同連續光譜,
瘋狂和正常位於兩端,人的心智是在上方移動,
而非離散非黑即白。
人在生命當中太常使用二元論快速分類所見所聞,
因此我很喜歡這書中這部分的概念。

還有所謂的精神病流感化,將標準放寬之餘,
造成診斷出精神疾病的人數大量上升,
瘋的標準到底該如何衡量與判斷,
當然書中並沒有給定答案,而我也非該領域學者,
不過將其視為哲學很有趣。

當故事進入尾聲,逐漸拉回到作者現代生活,
映襯其對教授的崇拜,他真的是我們所看到的嗎?
並由一個小故事回到本書標題:大偽裝者。


讀書寫心得,好像回到學生時代。腦袋鈍鈍快沒想法了。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