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討論了有用和無用,以及無用之用,認為無用之用才是大用。他舉了「樗」這種大樹作為例子,這種樹對工匠而言是大而無用的,但若將樗種在無何有之鄉,消遙自在的躺臥在它的身旁,這樣就是它的無用之用。很多時候人會受限於固有的觀念和標準,來判斷事物的價值。在這邊莊子提出了哲理的反思,可以從更宏觀的角度來思考世間事物的功用,就會發現萬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其發揮的作用。
也許這篇可以給中文系的有用無用這個問題給一個不同的解釋。如果以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來看,讀中文系沒有用,畢竟賺不了大錢。在這充斥功利主義的社會風氣之下,中文系以及其他人文科系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讀這有甚麼用?」而受到關懷、不解、質疑甚至是嘲笑。
但人生不是只有物質層面的滿足,還有精神層次的追求。就莊子的思想而言可能是逍遙自由的精神境界。以我的價值觀來說,比起物質方面的匱乏,我更不想當一個心靈枯竭的人。
有些人認為文學、藝術是不重要的,只在乎實用而忽略對美的追求。我記得以前寫了一篇新詩拿給朋友看,卻換來一句「寫這個有甚麼用?」當時很心寒。心想「文學難道一定要有實際的用處嗎?」對我來說寫作是一種療傷、紓壓的管道,是一種對徬徨靈魂的治癒。並不為了什麼,也不需要為了什麼目的而寫。
或許有些人選擇讀中文系是為了創作和當作家的夢想,但中文系跟作家並沒有一定的關聯。舉例來說,中文系的必修課大多是古典文學相關,而關於現代文學和創作的課幾乎都是專業選修。如果是為了學習創作而來可能會失望吧。
我也有認識一個就讀化工系卻很有文學才華,寫詩詞、新詩寫得很好的人,所以未必要把讀中文系和當作家畫上等號。而原文將「中文系悲歌」放在標題我不太認同,畢竟中文系不是一個專門培養作家的科系。
但就像原文所說的,純文學市場太小。看書局暢銷書榜就知道了,會買散文、詩集的人還是小眾,這是純文學的侷限,不以商業娛樂為取向,無法吸引到一般大眾。但純文學仍有屬於它文以載道的價值,足以流傳後世。
最後想說的是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每個科系都一定有它對社會的貢獻和存在的意義,而非以自己的價值觀去評斷有用無用。也希望給志於就讀中文系的人一點信心,不要因為外界的質疑而放棄自己的心之所向。
我在中文系三年所學的內容我都很喜歡,像是詞選、詩選、中國文學史、現代詩。甚至學了書法、茶道,學習到怎麼寫詩詞,開始創作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文章。修了藝術文物學分學程,並找到了未來想從事什麼類型的工作,也準備朝著那個方向努力,所以我不後悔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