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少女如何可能──從乃木坂 46 官方紀錄片論女子偶像團體的「成長」敘事》文章心得

采羽 | 2021-12-20 23:59:59 | 巴幣 1000 | 人氣 397

《2021第十屆御宅文化學術研討會》文章心得:《少女如何可能──從 乃木坂 46 官方紀錄片論女子偶像團體的「成長」敘事》

講到畢業會想到兩年前寫的東西,但我想對於珍惜互動當下這件事,無論在哪個圈子應該都通吧。

簡單說我不反對畢業祭這個形式的活動,但操作的方式需要合理,就算是偶像圈的概念引入,也不能像套公式般帶入操作,是個比起商業考量外更需重視當事人觀點(尤其是女僕本身的意願)的議題。

談到女僕咖啡廳的畢業祭,當時的文章兩年後看來,對於畢業一詞概念的泛用(尤其是日本偶像圈的原意到台灣被轉譯後的角度),在台灣的圈子亦產生質變。

問題是台灣女僕咖啡廳的經營應該不以日本那種凋零美學為主打,所以感受上會覺得不分輕重通通在畢業的狀況是很弔詭的事情,尤其是圈內對於這類活動的舉辦意義(含舉辦頻率、女僕任職長度等)已產生更大的轉變時,圈內人士該怎麼詮釋並找出更適合的答案?

或許這篇文章透過紀錄片的文本分析,可以找出不同角度,但衷心感謝的,仍是認真盡力在這圈子的從業人員(女僕、偶像、每一個人)。

我不是偶像宅,所以對於引用片段或主角是誰(甚至在發表會場決鬥),我不太會去探究這部分,但就畢業本身,仍有它可以探討的議題。 對於畢業議題我原則上不反對操作,但需要的是合理性去支撐,而非例行公事的方式進行。

就這篇提到的成長模型透過通過儀式的概念呈現,補足了我之前寫的文章(第八屆投稿文章《美化離職的極致?淺談女僕咖啡廳對畢業祭的商業操作模式》)理論論述短缺之處,算是很大的收穫。這篇如果名稱換成女僕的成長敘事,應該也有滿有趣的觀點。
 
如同本研討會另外的作品《物哀與玉碎:《鬼滅之刃》背後承繼的民族性與時代精神》提到的屬於該文化的特殊美學,對於日本偶像文化處理偶像畢業的角度,必然有其文化蘊底,甚至如何處理得盡善盡美,都是一個要非常小心的議題。透過整體美化的方式讓一個人的轉身有個適合的結尾。

但這類型的畢業(消逝)美學,我們是真的感謝她們的成長,還是僅為一個產品週期的必然,透過紀錄片的方式弭平原有偶像的畢業,進而承接新成員的一個過程?尤其是透過紀錄片的手法呈現這過程,那最大的問題就在「紀錄片」本身。

文章內有強調他是「官方」「紀錄片」,因此,就算包裝的再美化,都是官方想要透過特定方式進行價值的傳達,尤其是在純粹商業的角度,我們真的是感嘆一個少女的成長,還是對當事人作為一個人氣商品的終結所必須有的交代?其中的合理性之間無論是否為紀錄片的性質,我認為仍需要有所聯繫,尤其是人的離去一事,如果呈現公式化的方式進行,其所包裝的成長,也就只是既定流程罷了,就將讓這類的通過儀式失去它本身原有的意義。

尤其是這主題的隱喻就是「偶像的畢業是必然」,這樣要表達的真的是成長的概念?被拍攝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從被拍攝當天就知道自己遲早要畢業,除非真的只是追尋綻放的瞬間,否則就一個帶給人們夢想的偶像而言,告訴自己的粉絲我每天都在畢業倒數,這樣的詮釋就變得更加奇妙,我們是真的期待他們持續留在舞台上,還是希望祝福她有更好的發展,而透過畢業強制抽離自己對於推在舞台的想像?處理不好反而會成為大家一起慶祝畢業的事情,對當事人是否真為成長的意涵?這方面就會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綜言之,偶像留不留下都需要一個解釋,但透過這樣的隱喻告訴觀眾我終將離開,是否是個合理的詮釋方式?除非粉絲皆能心裡有數,否則成長就是要離開而言,帶給粉絲的實質想法或商業上的影響是什麼?仍需有其合理的詮釋,而不是透過官方紀錄片的包裝掩蓋掉部分真實。

「成為偶像」的「偶然」,對當事人而言或許出發點不盡相同,但帶給台下粉絲們的感動這件事,如果沒有她們的付出必定無法實現;對於參與其中的粉絲們而言,比起最終仍將面臨「畢業」的「必然」,或許更應珍惜當下,這時透過紀錄片性質的方式呈現「成長」的價值,才能真正彰顯出粉絲與偶像間的專屬回憶著實珍貴。

原文(摘自第十屆官方訊息)《少女如何可能──從 乃木坂 46 官方紀錄片論女子偶像團體的「成長」敘事》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