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書評】《娛樂至死》?論平面媒體的黃金黎明期是如何令人迷戀?

大理石 | 2021-10-17 07:56:48 | 巴幣 22 | 人氣 197


書名:《娛樂至死-2016年增修版》(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20th Anniversary Edition, 1985)
作者: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
譯者:蔡承志
出版社:貓頭鷹(2016)



  這本書不是小說,它本質上是具有社論性質的研究論文。

  很多人會將它與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與歐威爾的《1984》一同提及,並把《娛樂至死》視作一種準足以確預言近未來時代的經典著作之一,另一方面不少人也認為世界正朝著赫胥黎的科幻社會發展而邁進,所謂資訊爆炸時代正是娛樂麻醉時代,人們沉浸在五光十色的訊息樂園中不可自拔,最終甘願成為耳聰目盲的娛樂之奴,但多虧了那些充滿資本修正主義的共產國家,我們實際上可以理解到《美麗新世界》與《1984》其實是並存的,有的國家活在老大哥的監視中、有的國家活在娛樂麻藥的歡愉裡,反烏托邦預言沒有唯一的正確性,只有相對可能的近似結果。*1

  總之先回到《娛樂至死》這本書吧。

  其實我不是要談甚麼這篇研究文學多有見地、多有前瞻性,畢竟尼爾.波茲曼所透視的社會亂象直至今日依然適用,所以大家在討論這本書的時候總是免不了誇獎一番,偶爾可能要表現的心有戚戚焉,覺得自己應該想辦法救贖自我,像個智者一般看淡世間亂象抑或努力阻止旁人陷入自毀之路。

  但我不是很在乎這些,我講這本書單純就是想吐槽一些不太有意義的內容,比如說早年的辯論會往往講上四五個小時而且大眾都能耐住性子聽下去之類的舉例,時不時還會跟著叫囂助陣。拜託,要不是那個時代真的無聊到沒事可做,誰會真的想去聽兩個政客在台上打四五個小時的嘴砲啊?



  在講吐槽之前我要先說明,書中很多東西都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對於訊息娛樂化的見解。

  一般而言大家都會一視同仁地說電視*2本身充斥著各種不著天際的垃圾內容,垃圾新聞、垃圾綜藝節目、垃圾影視創作、汙染身心靈的謊言云云的,然而波茲曼訴諸的內容不是這種廣域地圖砲,他很明確地將所謂的有害與無內容作區別,最後又把焦點放在"新聞"這件事上,新聞娛樂化是波茲曼討論最深的問題,而以此作延伸,直白粗鄙的論述手法、混淆重要與非必要的資訊、片面且充滿誘導性的辛辣內容等等,波茲曼批判當代社會讓民眾因教育與知識之名而走入有心人士鋪設的麻木愚信之所,這便是所謂的娛樂麻藥,相對來說,他本人卻從未反對過真正的娛樂*3。

  如果在分析下去,也能說作者批判的是傳媒擅自將"知識文化"與"娛樂"掛勾,娛樂化的知識將失去原有的深度與論述功能,並且徹底淪為商業導向的斂財工具,屆時知識只是個藉口,商人要的只是利用這些花俏的娛樂知識向廣告商提供更多的名為『閱聽人』的活商品,以此獲得更多的利潤。*4

  這些講得真的很好,論媒體亂象、社會惡習,都算是給出了一個可參考的大方向,另外作者還呈列了無數的犯案工具給大家弄明白自己是如何被餵養的,只是我就是搞不懂為啥波茲曼這麼執著於美國十九世紀的社會風氣,這就有點像是談論古希臘文化的民主之美、城邦之儀,並以此抨擊現代社會的民主之弊病,而波茲曼就是暢談美國以理性知識立國、人人耐心聰慧飽讀詩書,接著就回過頭痛以此痛批當代社會*5的髒亂不堪、民眾被電視養成了智障,這點真的很荒謬。

  有一個詞是這麼講的:是古非今。整本書大概有接近三分之二都充斥著這樣奇妙的內容吧。

  談什麼十九世紀的美國人為啥識字率這麼高、印刷術有多麼重要、大家都超愛看書聽演講,當時的美國簡直就是文字工作者的終極天堂,然後前面還閒扯淡一些上文不接下意的知識載體的演進*6,當然這些就看看就算了,但在這些內文中最讓我受不了的就是把辯論的冗長程度視為知識傳遞的完整性指標,我真的不曉得辯論會上讓一個人分別花兩三個小時作進攻、後一個人花兩三個小時作回擊,其論述結構到底會是多麼的深奧不凡,關於這點波茲曼似乎只提到了文法很繁雜就是了。*7



  好吧,不管怎麼樣,這也是一本1985年出品的老著作,縱使一本書在怎麼經典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可能受限於環境、個人價值觀或單純的時過境遷,總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今已經2021年了,距離《娛樂至死》的初版已過了三十六個年頭,可是書中對於媒體的批判依然犀利且明確,這證明了本書確實有經典價值。

  只是有個很尷尬的問題,那就是娛樂究竟何錯之有?藉由波茲曼的想法,我們輕易地便將所有問題歸罪在"商業操作"與"傳媒爭寵",論政治、論文化、論宗教,在現代社會裡,利潤才是一切、收視便是所有,因此只要民眾看的開心,那演員都能當總統,空殼商品都能說成萬用神器,而教育一旦沾上了娛樂更會成為致命毒藥,可是把小孩養成要靠芝麻街學知識的電視兒童很明顯就是父母的問題吧喂!*8

  而且到頭來你要談的根本不是啥娛樂不娛樂的,而商業利益與市場需求的惡性循環吧*9,娛樂在此充其量只是工具,實質利用娛樂來獲利的是企業家與政客,但你不批判政商名流們的惡質手段反而把手段本身當作死敵來看待,作這你不覺得這樣有點本末倒置了嗎?*10

  無論如何,我是不太推薦讀者去買這本書來看啦,還是不如去看一本經典科幻小說比較實在。




  *1:作者自己其實就在內文舉例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為例,可是我總覺得波茲曼應該是沒有完整的把書翻到至少二分之一的程度就是了。詳細可參考*4。

  *2:類比於今天就是網路。講個題外話,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很常看網路新聞,另外對於一部分人而言,當代網路其實非但沒有加深眾人被爆炸性資訊的荼毒程度,反而讓他們進入了更加完美的封閉同溫層,因為你再也不用去關心自己不關心的事務、了解自己不在乎的瑣事,你能輕易地找到自己的同好、大膽地尋求自己在現實中所無法獲得的認同,所謂的網路世界不是電視那種無法選擇的大鍋飯,你的自由完全建立在你本身的興趣到底有多廣——但一直被GOOGLE大數據推薦一些垃圾內容真的很噁心,而且網路言論審查到處都是,稍有不慎都會惹得滿肚子火,所以儘管網路自由,但在網路商、企業巨頭、廚廚與酸民的多方包圍下卻也永遠不可能自由,時時都是戰爭。總之,網路真是個令人又愛又恨的鬼地方啊。

  *3:舉例來講,波茲曼會覺得猜謎機智問答是有害的垃圾節目,因為它讓民眾沉溺在無用且粗淺的知識觀中,甚至讓人以為自己"很聰明",但天龍特攻隊就是無害,因為它很明確就是個讓你看開心的娛樂商品,它沒打算狠狠的教育觀眾一番,導演也沒那種想法打算用它來灌輸觀眾什麼知識內涵。

  *4:從這點來看,《娛樂至死》跟《美麗新世界》中強調的內容根本是兩回事,前者談論的是知識的正確性與完整性的必要,並且反對片面與破碎的知識傳播,後者則是大家熟知的以娛樂為麻藥的反烏托邦設定,居住在未來世界的百姓們在"天性使然的工作"結束之後,剩下的時間就是吸毒、打砲、看戲、運動、跑社團,最後再加上強烈的宗教式情感鎖鏈,其它甚麼都不用管了,真的是十足十的麻痺人生,不過大家可能都忘了《美麗新世界》的世界觀中有嚴格的階級之分、實行了絕對的基因控制,而且民眾沒有實質意義上的人身自由,所以要把該故事中的娛樂麻藥這種概念投射到現實中其實也有點牽強啦,也因此我在*1中提到了說波茲曼應該是沒把《美麗新世界》這本書給翻完,不過也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他只是截取了自己想要的段落當作引經據典,畢竟『我們要毀於我們所愛』這段話這麼有魄力,不拿來用太可惜了,然而要是真是如此,那波茲曼不就也成了媒體快剪手的一份子了嗎?

  *5:以作者來說就是八零年代。美國的八零年代確實是很精彩的時期,各種流行文化蓬勃發展,而亂象也無所不在,只是這種亂絕對不可能跟十九世紀的近現代美國的和諧作對照啦。

  *6:看到他談了口述文化走入書面文化的過程真的是讓我滿頭問號,感覺那玩意兒有高達八成是用來填字數的過水文,沒內容也沒具體內涵。

  *7:波茲曼談到說當年的辯論就是將書面完整地說出來,一字一句皆充斥著內涵,不像現在會作喧嘩取眾的精簡與轉移話題——我彷彿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得到他對這樣陳述感到無比自豪。

  *8:雖然波茲曼在本書的最後似乎是希望給美國的教育困境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然而不管怎麼想,把大問題歸咎於電視根本就是最大的問題吧,就好像有人把犯罪歸咎於暴力電玩、性犯罪歸咎於漫畫,而這些相關不蘊涵因果的結論無非就是要找個代罪羔羊,我也不信波茲曼是不是真的有做過什麼具體調查,不然怎麼會得出這種粗暴籠統的結論?

  *9:他後面的論述越講越含糊,畢竟現實中的知識與娛樂之間的界線原本就不明確,更根本而言,為了完整論述而硬將知識與娛樂的拆解獨立,這完全純粹是自找麻煩,最後也連帶使得波茲曼前面的堅持顯得不太有說服力。我不是在否認本書的價值,只是這些問題真的很難忽視啊。

  *10:說起來,美國有美國的狀況、台灣有台灣的問題,雖然說用本書來反思台灣媒體亂象也不錯,但總覺得這樣又過於簡化了台灣遭遇的問題,畢竟世上也沒哪幾個國家能像台灣一樣能容許敵國明著在檯面上文宣戰吧?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