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漂流少年》帶來的反詮釋現象

牧梓慕紫 | 2021-08-10 03:26:52 | 巴幣 132 | 人氣 528

《漂流少年》引起某種現象,特別有趣,因為破碎的論述很難理解劇情想傳達的訊息,開始有人因無聊而感到憤怒,更開始反過來攻擊利用自我詮釋劇情的人:「怎麼一堆覺得自以為看得懂的人R」,想要利用群眾壓力(他認為大部分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當然我本人也說不出什麼至今還未對他做出較長的評論,我得再好好想想),來打壓個人意志的訊息。讓我想起《理想國》中所提哲學家的困境,試圖引導出其他人自主思考的方式,卻反遭無知的群體攻擊。引起思考類比生產總是痛苦的,思想家就像產婆幫助人接生,那個思想並不會成為思想家的,而是因你自己努力而來的新產物,現在卻因只感受痛苦而婉拒新生命,撻伐產婆的工作,就更別說主動成為產婆的人有多難找了。
也想起《奇蛋物語》的劇本在訪談中說過類似的話(我實在找不到原文了),原本電視劇的編劇野島伸司,卻跑來主動是用動畫媒介,他認為:像要製作黃金時段的電視劇,必須刻意製作大眾題材。所以他開始尋找哪裡有是和他劇本的「理想觀眾」,所以栽進了深夜動畫中。如果被相信是理想的人們,都漸漸失去達致他口中理想的能力,那真叫人惋惜。
這種能上台面被我看到的動畫作品已經變少,因為大人的原因,這種動畫很難生存,就算安排在深夜動畫時段,也難以吸引到大量觀眾。進入商業市場後,小眾作品就會因這些聲浪慢慢被淘汰了,這也不禁讓人覺得可惜。
在動畫瘋下有個留言令我印象深刻:「我們試圖在一個個莫名其妙的故事裡,找出這部動畫的邏輯。很多人迷失在這些支離破碎的故事,覺得無聊,覺得憤怒。很多人在碎片中找到自己解讀的故事,覺得有趣,覺得興奮。這不就是現實世界嗎?現實就是這麼的破碎、莫名其妙、不可理喻有人就是能在這一切無意義的破碎故事中找到意義。有人則是對這些無意義感到恐懼,需要栽進那些『包裝好的故事』才不至於被逼瘋。」
這更讓我對應起尼采所說,成為我對形上學基礎的話:「沒有真理,只有詮釋」,更基於語言哲學的立場指出,所謂的「真理」與「謊言」幾乎是雙胞胎的關係。雖然如此,但你要相信你所相信的嗎?還是安定的選擇別人給你的答案?這絕對是你能決定的,我想《天元突破》的西蒙已經體現了哪種選擇在「相信」這份力量上才是最強大,最無法突破的了。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