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場外 - 教育探討*2

Àikhùn龜台文 | 2021-07-10 19:40:38 | 巴幣 102 | 人氣 186


*版圖

多年前高中時有在場外開過這種討論,熱度就兩百多推而已,當時是更無知啦,那時會想開這種討論只是大略知道了現代教育的歷史和原因,只因為這樣教學生和培養老師最*有效(工業化教育),是不是好的不管,反正你們看起來有被學到東西了,為什麼要學就不要管了啦,教的是不是都是對的也不管,給你上課就是直接開始不需要去了解你們坐在這裡是為了什麼



想了想覺得當年的想法有些不對,現在寫這篇來記錄一下剛剛讀的文章截錄重點,也彌補我之前造成的誤解(像是我當時認為同科系的要關在一起這樣,但現在想有多元的學科在同一個學習環境是好的)




2014/03/24 晚間,薩提斯庫瑪博士於中興大學演講「全人教育」,感謝各方好友熱情參與!以下為精彩演講中文稿...

『...現在我要從學院的例子來說明實際的全人教育是如何展開的。「教育」(Education)的英文字源是拉丁文Educare。Educare的意思是取出、領出。把已存在的拿出來,教育不是從外不斷吸收、投入,而是從內發現。但是現代化的教育不是教育,因為現代化的教育是叫你不斷的吸收,認為學生是愚蠢的,學生什麼都不知道,學生沒有知識,學生什麼都沒有,就像是個空籃子、空桶子或空盒子。教授的工作變成是在這些空桶子、空籃子裡面塞滿化學、物理、一大堆學們的資訊和知識。這不是教育,教育是要引導啟發。

教授的工作應該是去觀察學生擅長什麼,這位來到我們團體裡的年輕人對什麼有興趣,他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這位有屬於自己特殊專長與天賦的學生,他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所以教授的工作是要觀察這學生,從中察覺到蛛絲馬跡,去發現這個人對於哪些事物很有興趣,教授會試著去協助學生開啟興趣,透過啟發興趣,繼續發展出其他的能力。這些都是作為一位優秀的全人教育教授該具備的特質...』

『因此,當你從學校畢業,你要善用你的完整的你,包括你的雙手、心靈、頭腦、直覺、想像力、創造力、能量、與熱情,去面對挑戰!去冒險,有多少學校教學生去冒險?有多少學校教學生去承擔生命中的風險?不要害怕問題,不要害怕困難。學校只希望你有個平順、無憂無慮、舒適的人生,因此只期待你出社會後去找一個不錯的工作。所以呢,你受教育、進到好學校、取得一個好看的學歷,然後找一份好工作,領一份不錯的薪水,然後去買車、買大電視、找一個好伴侶、接著去貸款買房子,這樣的人生太無趣了。

我們怎麼會要學生去創造這麼無趣的人生,這種平順無感的人生?我希望年輕的學生走出舒適圈,走入世界,勇敢去冒險,去創造,去做些什麼並且承擔風險。我徒步旅行了八千英里,身上一毛錢也沒有,我希望年輕學生去做這種冒險。去登山,去世界各地,身上不要帶錢,去行腳,去騎單車,去做些什麼,讓你的心靈與你的精神堅強並且具備抵抗力,不要滿足於平順的工作與無趣的人生。

我們的身體是說明一個既完整又獨立的系統的完美例子,我們的身體是很完滿的系統。腦袋、心、雙手、血液系統、基因、細胞、微生物,每一部分的運作都是彼此和諧,身體確實是最完美的例子,是大自然的偉大傑作。所有的身體都是這樣,動物的、人類的、樹的,都是完整、相互連結、彼此互動,同時保持獨立性、各自運作、自我管理、自我調整、自我修復的系統。這樣的系統足以激發並且被學習。一個國家應該要能自行運作、管理所有的系統。

我大概跟他們說了十分鐘,我說:「我鼓勵你們為了維護自主權、維護在地經濟而站出來,為了美麗的台灣島的自治權站出來。」

當然,我現在來到這裡,我非常喜愛這裡。這裡的居民、文化和食物是多麼的美麗,你們所擁有的實在太棒了,我多麼希望這些美好不要被西方的流行潮流給吞蝕,希望你們不會失去自己的文化,不要失去自己的特色,千萬不要失去自我。如果你失去自己的特色,忘了自己是誰的話,誰還要到台灣來。誰會要到台灣來看美國、中國或者其他文化的影子,人家要看到的是你自己的文化...』

『所以我希望每個人都做自己,每一個人,做真正的自己。這也是我為什麼說在全人教育裡面,教授必須照顧到每一位學生,了解他們是甚麼樣的人,學生的天賦是什麼?優點在哪裡?喜歡什麼?對什麼有興趣?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雖然獨特,但也都是生活網域中的一份子,我們在天地之間相互關連而且互相倚賴。所以我說,這是某種奇妙的關係,而我好喜歡這種美好奇妙的事情。我們是獨立的個體,卻也同時是生命網域的一部份。這是我認為全人教育應該有的態度。我想這部分已經講得差不多了,我會保持非常開放的心,所以請大家提出問題來挑戰我。

剛剛姜教授說,在台灣每個人都自有想法,不同意別人的看法,請你們不必要同意我的說法,請提出問題挑戰我,謝謝。』



最後附上也是當時做的,剪的一支片,改了一下,我想我是還沒放棄。



創作回應

天空的劍士
個人心理狀態比較重要
即便因為社會狀況而導致不能在外表顯示出全人教育的理想狀況,心裡的想法應該也要遵從全人教育的精神。然後在群體效益的情況下,在社會上慢慢發酵
但前提是,不能像一堆人「我就爛」,愛抱怨又自卑,這樣的人當然不會去遵從全人教育的精神
2021-07-10 20:56:29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