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支那革命外史(三)革命思想的啟蒙與傳播

坪圳氏共和國人 | 2021-06-27 12:17:01 | 巴幣 1130 | 人氣 634




   
孫文輕率地把他的美國夢與革命黨的理念混淆起來,急於否定古德諾博士關於中國不得不實行君主制的結論,最後忽視了中國欲實現共和政體需怎樣前提的考察。認為觀察孫文就能了解革命黨的大多數日本人,應以他那種欠缺立論基礎的失態引以為鑑才是。
 
  不過,與古德諾認為孫文把他的美國夢與革命黨的東洋共和主義相混淆乃不可行的結論相反。日本的中國研究學者內藤湖南博士則持肯定看法,他支持孫文從美國輸入各省聯邦論,認為將來的中國實行聯邦共和制是可行的。然而相當遺憾的是,他和古德諾的看法只是肯定與否定的差異,換言之,既是同樣被孫文的陰影,遮蔽了他研究的智慧。北一輝認為,中國的歷史已經證明,那樣的夢想絕非革命黨的理想,也不符合革命中國的要求。
 
 
 
  美利堅合眾國,正如其名字所顯示,其歷史是十三個邦國的集合,與中國毫無相似之處。它們的聯邦制,乃是具有獨立意志的移民集合而成的獨立小邦國,並非通過征服或併吞,而是為了跟英國對抗,因此採取攻守同盟策略而形成的永久性的聯合。這些小邦國的獨立意志,實際上來自於清教徒、天主教徒、王黨人士等各個宗派劃地殖民,它們為整合信仰而交換土地,因而彼此相安無事。後來雖然擴張至如今的四十八州,但那是向法國購買路易斯安那、向西班牙購入佛羅里達,以及脫離墨西哥加入的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而造就的結果,總之是不再受歐洲各母國的支配,成為非常發達的邦國聯合。美利堅合眾國從立國當初的十三州,演變至領土有四倍之多的現時領土,實際上是經過十五次獨立邦國聯合而成就的。
 
  這就是說,從國家結構學來看,美國屬於「集合國家」,這與作為「單一國家」的中國相比,兩者的發展截然不同。


     

 

 
  這裡在此打叉提醒一下:『當時的歷史觀如同現在的皇漢主義、大中華主義者史觀一樣,認為中國自有歷史以來就是統一國家。但是透過半世紀考古挖掘加上參照外國歷史記載,我們已經知道夏商周三代,是從部落聯盟的氏族奴隸社會轉型成諸侯方國聯盟的封建政治型態。其政治秩序、思想概念雖然定於一尊,卻是夏商周三個核心文明勢力放棄鬥爭、刻意遺忘之前歷史的結果。政治經濟制度上完全齊一的大一統則要等到秦漢時代開始。不過在兩千多年大一統帝國體制下的中國,的確早已不習慣其他非統一選項的變化。』
 
 
  在北一輝來看,中國地方各省,就算用相反的方式去做解釋,不論如何強調方言不同與排他性習慣來看,不要說比起美國各州,就算是比起日本各藩閥國的獨立性相比之下,也顯得過於微小、脆弱。
 
  視維新革命為統一的覺醒之結果的日本人,基於尊王的大目標,總對薩長兩藩互相妨礙、感情惡劣的歷史,將之輕視為過渡時代而已。其實,中國各省的獨立性並不強烈,與日本維新前由獨立藩國統治的幕藩體制不可比擬。面對如此微小的障礙卻躊躇不前,寧願放棄統一的要求,堅持要引入美式的體制?對此,北一輝不覺得革命黨如此脆弱,也更加難以理解上述主張。
 
 
  當脫離封建組織,演變成近代化的組織的時候,在此革命過程中,必然要實現新統一而做出排除舊地方區劃的努力;就像日本的維新革命或法國革命那樣;中國今後毫無疑問,也會踏上同樣的荊棘之路吧?
 
  當意圖分割法國的同盟軍如潮水般入侵時,建立在封建區劃之上的聯邦共和制就成為危及國家的存在了。所以拉法葉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凱旋歸來,但其主張在法國根本不被重視。當孫文掌握大總統權力之日,豈不是可以利用臨時憲法,將照搬美國的痕跡全部抹去?袁世凱提出的共和政治不能讓中國統一的口實,反而促成了孫文的聯邦論。但是如此的共和政體,以某人的空想為前提,竟認為不會加速各省自治分離的論斷,實在甚為輕率。
 
 
  說得露骨一點,孫文參與中國革命,就是想要如同美國獨立運動那樣得到外國援助。他希望取得故國統治權,創立一個有別於先前、完全嶄新的中國,作為殖民地而享受政治、經濟的繁榮;這與為了挽救政治經濟頹廢、即將滅亡的舊中國之存亡,不斷在暗中嘗試使國家復活並飛越發展的革命,毋寧是站在兩個極端。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孫文哀求外國──譬如日本──的協助,而不為此感到羞恥或恐懼。要知道這個剛創建的中華民國,是在向之前與清國打過仗、因此屬於昔日敵人的敵國乞求援助,但是他不認為羞恥,反而認為這是堂堂正正的國際攻守同盟。姑且不論經濟上的獨立程度,假設印度人因為政治狂熱而創立一個獨立國家,然後他們又跟英國的敵人德國聯手,並說這是聰明的國際同盟,這難道不是自尋恥辱,又難道不會迎來第二個征服者並為之恐懼嗎?
 
 
  革命無疑將導致一國內部之動亂;相較於成王敗寇的內亂,外國的援助很明顯就是干涉內政。本國革命請求外國援助最恐怖的例子,莫過於法國的亡命貴族,被法國革命黨這一新興階級所驅逐這群亡國階級,既無愛國心,也無恐懼感,甘願替強鄰的侵略軍做分裂故國的嚮導。與此相似,作為亡國階級的滿清肅親王一派,他們向日本求援時,恰如法國王公貴族乞師的口吻,說中國腐敗混亂,已難於立國,倒不如處於日本的保護之下,還可免去百姓生靈塗炭之苦。
 
  不過言盡於此,北一輝卻認為孫文並非屬於亡國階級,認為他只是愛國心不夠和缺乏興國的氣魄而已,這句話在今日來看,實在客氣。
 
 
  孫文最大問題,在於他的美國迷思。當初法國、荷蘭、西班牙三國之所以支持殖民地十三州的分離,並向英國宣戰。是因為三國在北美的殖民勢力圈被英國奪取而對英國做出的報復,因為與其讓這些未開化的殖民地被英國占領,不如讓它們成為永久中立國,換言之這可說是歐洲列強之間殖民政策的衝突。尤其是法國海軍不能把部隊運送到發生叛亂的殖民地去,故必須打破英國的海上霸權。兩國歷來的爭霸戰說到底只不過是為了爭奪殖民地而戰。其後拿破崙的大軍,也在特拉法加海戰被英軍擊敗。
 
  說實在的,美國獨立戰爭與中國革命是風牛馬不相及,前者不過是作為英法殖民戰爭的副產品而被承認為永久中立國而已。所以,華盛頓不是革命家。在美國國力尚不及南美的時候,門羅也只能宣稱從歐洲分離出來的北美保持永久中立。也就是說,門羅的南北擴張主義首先著眼於北美洲。但是,中國從來不是另一國的附庸國。這就像是,即使有千百個富蘭克林來到日本,也不可能讓日本變成像是法國那樣的國家。這是不言自明的事實。
 
 
  看到北美移民僅僅倚靠外力的援助便成功地獲取中立國地位,於是孫文也一味地哀求外援,這無論從革命理論和政治現實兩方面來看,恐怕都不能認為他是革命運動的代表者。
 
  在此不妨看一看以下兩個事實:在一舉推翻滿清王朝的排滿革命那一刻,作為美國夢想家的孫文身在美國,他與排滿革命豈不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各省的中心勢力並沒有得到日本援助,但是他們不也是積極呼應和參與革命嗎?以為觀察孫文就能理解中國革命黨的那些人,正證明了直至五年後的今日,他們仍不明白排滿革命的真相。由於某人的思想缺陷,而喚起日本人習慣性的對中國輕侮,甚至蔑視中國革命黨整體壯烈英勇的意氣精神,實令人嘆息也。
 
  被他所誤導的日本人,應省察革命的中國是如何了解他們高貴而俠義的援助。作為孫文支持者的數百名「支那浪人」,他們沒有俠義以外的動機。但謠言因此而起:有謂日本趁機牟利的說法,也有說南北就快收兵,日本以此博好感耳。所謂二次革命的起伏和瀰漫在中國朝野關於日本野心的流言,減弱了中國人對袁世凱之嫌惡,豈不是令許多有影響力且率直的愛國志士,不知何去何從嗎?
 
  對於內亂中某一方所做的是外國援助還是恐怖干涉,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對日本來說,它的基本外交方針是維持鄰國分治的局面。然而,中國民眾普遍的愛國心已然覺醒,因此他們不得不擔心積弱的當下與動亂頻生的未來,這樣果真能避免日本侵略嗎?正因憂鬱此事,孫文背後有日本撐腰的謠言蜂起,有人不但對革命不予援助,反而視革命黨為賣國賊予以聲討。
 
  實際上,中國革命並非民主共和的空論而起,而是國民救亡圖存而奮發的自衛本能。眼前見到的事實是,他們在武昌、長沙、上海和南京,在沒有與日本打招呼的情況下起義,同時也不期待日本干涉,堪稱為獨立獨行的愛國志士。
 
 
 
 
啟發中國革命的日本思想
 
 
  中國革命思想乃是由日本思想所啟發──啟發維新革命的是漢學思想──日本思想的輸入之於中國革命,正如同英國《百科全書》法譯本的影響──法國奴隸嚮往英國的自由,相當於亡國的中國人嚮往日本的國家民族主義──日本的國家民族主義,成為直接否定清朝的革命哲學──古今革命都是少數青年書生的事業──維新革命、法國革命及俄國革命的例證──不是中國亦步亦趨性而是出自於對革命理解的普及──與驅逐孫文無關的日本留學生革命化──考試及第而取得官位者不能理解中國革命──日本切不可如英國給予法國革命思想指導般,毫無自覺。
 
  有人問:如果不是受孫文的美國理想所影響,那麼是何種思想啟發了中國革命?鄙人可以信心十足地答道:中國的革命並非來自遙遠的太平洋彼岸,其十之八九乃源於一衣帶水的相鄰島國,亦即受到日本思想所啟發。視日本為中國革命黨的策源地或當作革命的煽動者固然不恰當,但是日本思想對中國革命的影響,的確在責任和榮譽兩方面兼而有之。
 
  日本自身幾乎對此重大事實毫無自覺,就像英吉利海峽北岸的島國,對於自己的思想引發了法國革命一事;始終毫無自覺一般;鄙人每思及此,不由得對歷史重演而感到驚訝不已。其實,因為思想的國際交流而成為一國一朝興亡的重大原因,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舉例來說,日本的維新革命,其思想上的根本原因,就是德川氏為了長治久安而倡導漢學而產生的結果。
 
  德川氏為了統治者的利益,大肆鼓吹忠孝信條,以維持其馬上得到的天下;但是,當軍隊的威力日漸衰落,導致政權走向覆滅的各種政治經濟原因紛至沓來的時候,漢學反倒成了王霸之辨的利器,為皇室應受尊崇、幕府實為逆賊提供了理論根據。當時的青年革命黨人伊藤公爵,他出洋留學時,在箱子中隨身攜帶的《日本政記》,其實就是根據漢學的革命理論批判日本歷史的文章。反諷執行北條義時、足利尊氏的傳統政策、大逆不道的德川幕府,稱揚尊王忠君之道,通過對歷代幕府的亂賊予以口誅筆伐而昭示倒幕革命的《日本外史》,可謂是受到中國漢學影響的革命文學。(筆者我:被理論上的逆賊政權統治近千年,也是很特別的國家呢!
 
  那麼,現在中國革命中一變而成為其師友的日本雄渾思想,不也能成為中國王霸之辨的利器嗎?
 
  當然可以。對日本政治、法律、文學、軍事諸方面思想大規模漢譯介紹,正如翻譯英國的先進思想為法國帶來巨大啟發一樣。以崇拜歐美為榮、卻不以侮辱包括自身在內的東洋為恥的日本人,嘲笑中國革命黨不過就是一群見識膚淺、讀者翻譯文字的書生;殊不知法國就是輸入了「淺薄的思想」才得以覺醒。伏爾泰的研究乃是基於英國的法律,孟德斯鳩費二十年的苦心寫成的《論法的精神》也不過是重新闡述英國法學家們所說的那一套而已。
 
  與此相似,故人宋教仁君翻譯的《比較財政學》,其他革命領導也踴躍翻譯日文書籍,從中吸收許多知識與先進的思想。
 
 
  其實,正如日本依靠漢學復興那樣,革命中國也必須依靠自身文化中純粹的東洋精神復活才行。中國革命黨人仰望著大勝強俄如旭日升天的日本,就如同豬一樣活著、蠅一般死去的奴隸時代法國人,仰望著具有大憲章自由的對岸英國那般。法譯的自由論與漢譯的國家主義,針對奴隸階級與將亡之國,正好成為向對岸尋求的渴望之泉。尤其是中國,由於其危亡的急迫性,單靠譯書的間接交流已經不足夠了,所以又派遣大批留學生來到東瀛。於是日本的興國思想,毫無保留地促成這批留學生自身的東洋魂覺醒。
 
  顯然,這是滿清皇室所料不及的。他們也看到日本國民精神當中蘊含的國家民族主義,故期待留學生們學到這種國家民族主義,能夠效忠皇室。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不明天意的滿清皇室,忘了自己乃是過去歷史上滅人君、奪其國的外來征服者,會隨著被征服者的覺醒而遭到顛覆,還把留學生送去日本,學習講述這種道理的國家民族主義,這與德川氏希望幕府能夠綿延萬世,漢學卻成了王霸之辨的利器,其做派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中國,漢學乃是站在大一統之統治者利益,對「霸者」消滅「王者」的正當性毫不予以質疑的學說。但到了王霸並立、眾藩國獨立並存的日本後,就自然被拿來解釋成革命的道德依據。從而,在不受異民族統治的日本,用於維持治安的國家民族主義,一但西渡到了滿人征服的中國,就被理解成革命的科學的依據。在單一的大和民族建國框架下,用日本的國家民族主義解釋的忠孝道德,但換在滿族征服框架下,教給中國人的正是應與滅君亡國者勢不兩立,與其接受異族統治而活,還不如應反抗異族而死。
 
  如此一來,對滿清皇室而言,日本一切教科書都成了革命哲學,日本所有學校都成了革命俱樂部。更何況還有千萬種漢譯的「百科全書」,像潮水般湧向中國各地。鼓吹推翻滿人統治、復興漢族的國家民族主義,在日清兩國共同推動下,已於東京講堂公然傳播了十年之久。世人對於武昌起義後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就有半個清國、十一個行省呼應,三個月就達到推翻滿清的目標,認為乃是中國的亦步亦趨性、無謀的謾罵刺激所致。殊不知革命的炸藥,早就藏在漢譯書籍內,從而埋在三百九十一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國土中了。
 
 
  或曰:這是少數黃毛書生能成就的大事嗎?北一輝以帶著譏諷的語氣反駁:這純屬害怕這股變革力量者,所做出的毫無根據非難。古往今來,諸位看到過由白髮衰顏人士完成革命大變革的事例嗎?絕對沒有。
 
  日本維新革命取得成功之際,最年長者西鄉隆盛四十一歲,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人次之,板垣伯爵、大隈伯爵與山縣有朋公爵、後藤象次郎諸公只有三十歲左右,而伊藤公爵、井上馨、松方正義等人更年輕了。不難想見,彼等為了革命奔波的時候,個個都是年少氣盛啊!如果指責他們人數太少,那不妨看看當年法國的情況,在總數約七、八萬人的巴黎學生中,作為革命中堅者僅有數千名學生,但是他們鼓動了多數貧苦人們起來鬧革命。而中國赴日留學生有十餘萬之多,加上各省各縣中產階級中已然覺醒的少年書生,則有上百萬之眾。
 
  就革命的物質條件而言,在財政瀕臨破產的中國,要煽動成千上萬勞苦民眾起來造反乃易如反掌。日俄戰爭後,從西伯利亞堅牢脫身逃亡的俄國革命黨人格爾雪尼路經日本時,說起一番震驚全俄的豪言壯語:「我有同志二百八十名,即便被一網打盡,也絕對有能力東山再起。」北一輝如此反問:數百名俄國人能做成的事情、數千名法國人能夠實現的事業,如果說數萬名東洋人反而不行,豈不是太傷我們的自尊心了?
 
  在日本,我們見到數十名薩長革命黨人聯合數百名京都窮困武士,就掀起了組成了維新革命的中堅力量。僅僅有少數水戶脫籓浪士濺灑在櫻田門外雪地上的鮮血,就掀起了倒幕的滔天巨浪。有人認為,影響中國只是少數日本人的一廂情願,大多數中國人出於鎖國心理,是不會認同日本思想啟發的;然而這種看法鄙人是不敢苟同的。諸公不見在彼等數十萬書生的努力下,在全中國國土上普及了同一種民族覺醒、同一種愛國情操、同一種革命理想的豐功偉業嗎?武昌起義槍聲一響,各省的紛紛響應又做何解釋?
 


 

 
  說實在,滿清王朝的覆亡,並非上天的惡作劇。滿清皇帝送一批人來日本留學,日本政府也欣然接受,但兩者都未料到這批人在日本學得竟是排滿興漢;這種發展,恐怕上天也不得不為之啞然一笑吧?
 
  清廷並沒有一早注意到漢譯書籍是「炸彈」!但是他們發現了在日本的留學生發表具有革命傾向的言論。送留學生來日的慶親王認為此受孫文的煽動誘惑,於是秘密地向伊藤公爵要求驅逐孫。伊藤公爵也覺得為了鄰國安穩,不該讓這些學生加入亂賊之列,於是決定驅逐孫文。明治三十九(一九0六)年某個寒夜,鄙人與其他人含淚目送這為天才空想家的背影離去,但是一想到他離去一點都不會妨礙如燎原之火蔓延開來的革命風潮,竟轉悲為喜,臉上還露出一絲微笑。
 
  除非日本政府有本事把東京所有學堂全部搗毀,否則就不能防止留學生革命黨的壯大。清廷拿著原本應該被燒毀的漢譯日本書、企圖達成變法自強的夢想,卑詞厚幣邀請日本的儒者到各省各縣講學,渾然不覺自己已經掉入一個大陷阱當中,這真是何等諷刺啊?
 
 
 
  不過,北一輝也在此批判:面對鄰國這一變局,日本倒像是一隻抱著鴨蛋的雞了。曾有數十數百名壯士提劍渡海支持中國革命,但當他們凱旋歸來,又有誰向日本人傳達中國革命志士的真精神?
 
  一個堂堂帝國,何必為了見到雛鴨入水而狂亂如雞?日本不該以霸者姿態,透過二十一條中的第五項提案來指導中國,而應以浩浩蕩蕩、雄渾的王道思想,在破壞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偉業中盡一份綿薄之力。在亞洲的自覺史上,才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像是「日本帶來的曙光,幫助神州四億居民從征服者的手中獲得解放,是故深受感激」吧!
 
這,就是北一輝所期待的理想。
 
(下集待續)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大漠倉鼠
侵略者的道貌岸然倒是驚人地相似XDD
2021-07-14 07:57:55
坪圳氏共和國人
倉鼠是指當年日本帝國?
2021-07-14 08:00:56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