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東寧】關於東寧帝國

凜子 | 2021-06-13 01:47:18 | 巴幣 2542 | 人氣 1147

王政


1662年,熱蘭遮城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向太祖鄭森投降,鄭軍隨即接管了大員,將其命名為東都,同年太祖病逝。繼任的太宗鄭經將改名為東寧,並任用陳永華建立制度、制定政策等。然而,太宗在繼位後東寧內部發生一連串的政治鬥爭,並在與清.荷聯軍的交戰中戰敗,接連丟失金門、廈門。東寧在各方面的劣勢,直到三藩之亂爆發才有所轉機。1674年,太宗應三藩之一的耿精忠邀請出兵廣東,卻因雙方理念不合、利益衝突,對反清復明無望而退回大員。表面上仍強力主張匡扶明室,暗中卻積極向清廷請求循朝鮮之例封藩。太宗之弟鄭聰與權臣馮錫範卻因堅持繼續參與三藩戰事,而與太宗交惡。1681年,太宗逝世,由長子鄭克臧繼位,是為東寧世祖。

鄭聰等人本欲發動兵變、殺害世祖,事跡卻因馮錫範與劉國軒的矛盾而走漏風聲。劉國軒聯合世祖,發動東寧政變,斬殺馮錫範與鄭聰,使世祖得以集大權於一身。事後東寧積極整軍自重,於1683年在澎湖打敗施琅率領的清軍水師。康熙帝在眾臣建議下放棄大員,於1684年冊封克臧為東寧國王。

爾後,清國由於東南沿海人口壓力,在福建區域性停止海禁,並鼓勵移往東寧。雖然清方實施嚴格的控管,但在1699年時東寧的人口卻已經成長為澎湖之戰前的三倍,並且開始向北方遷移、與原住民時有衝突。1713年世祖病逝、仁宗安韞繼位後,清國再次於福建實施海禁才解決此一情況,但東寧人口膨脹、侵略番地造成原住民激烈反抗。1731年原住民各部舉兵向東寧開戰,但東寧卻利用以番制番的策略快速掃蕩各部落,是為大甲西社事件。事後關中原住民各部大致臣服,東寧至此完成西部的統一。

宣宗鄭咸恩於1740年繼位後,加速東寧中央集權的步伐,恩威並施,結束了北部拓荒造成的短暫豪族割據狀態,國政趨於統一的情況下,東寧學習過去的荷蘭進行轉口貿易,使經濟得以穩定發展,歐式火槍也在此時期從西班牙人手上傳入東寧。

1783年憲宗鄭邦炤逝世,「宣憲之治」畫下句點,東寧立刻在隔年迎來激烈的王位繼承戰爭。繼位的神宗於4月行幸淡水,叔父市霖君鄭邦盅隨即於王都發動政變,自任國王。為此清軍以維護藩屬國正統名義,派兵抵達東寧,長達兩年的戰爭因南軍倒戈而於1786年結束,鄭邦盅於安平之役中,被二林新技軍(使用西式火器的實驗部隊)少帥林爽文射殺。清軍卻未在戰後離開,要求長期駐防東寧。得知對方有藉機吞併東寧的打算,神宗打算將璉英公主鄭志湘許配給駐寧清軍元帥恆瑞。

然而此一計畫卻受到甫受封順天元帥的林爽文的激烈反對,於是1786年一月,林爽文與包含莊大田、王芬等被稱為「爽文派」的軍人在安平發動政變,射殺多名重臣政要與王室成員,並解除駐寧清軍武裝、處死恆瑞,向神宗開出不犧牲公主、不對清放低姿態、不允許入清的三大條件,逼迫其同意林爽文於赤崁樓發表演說,獲得臣民支持共同對抗海之彼岸的威脅。六月,清軍登陸澎湖,當地軍民誓死抵抗至援軍到來為止。最後進攻澎湖的清軍,不敵東寧的巨大帆船、先進火炮,被東寧水師盡數殲滅。東寧軍隊乘勝追擊,林爽文親自率領水師作戰,攻擊江浙閩粵四省的各大港灣,不奪城池、不進行陸戰,而是以破壞船隻為首要任務,閃電般的戰法使他贏得英國人口中「東方拿破崙」的稱號,這場戰爭也因為威脅到英國的商業利益而於1789年受其調停,清國恩賜不對東寧進行處置、不派兵駐寧,東寧亦不得要求賠償。

戰後東寧開始重振經濟,爽文派被視為國民英雄。神宗生性軟弱,雖認為林爽文功高震主,也害怕殺死他會導致進一步叛變,因而將璉英公主許配予林爽文,並委婉道出「寡人不敢用汝為臣」。林爽文卻認為公主之婚事應由公主自行定奪,並以「殿下既不敢用吾,吾亦不敢為殿下所用」因而決然辭去軍職、官職。
林爽文的離去,使東寧君主不至於失去實權。1812年神宗死後,年輕氣盛的惠宗鄭志靖即位,得知西班牙困於半島戰爭後,立即下令整備三萬大軍,準備遠征西班牙殖民下的菲律賓。雖然東軍在造船上模仿英國,而能在海戰上取得優勢,但在登陸呂宋島後,隨即必須面對西班牙人結合土著發動的地方游擊戰,除了火器技術、裝備率皆遠遠落後之外,謀劃於馬尼拉發動的華人叛亂亦事跡敗露,種種因素之下東寧遠征軍在1815年宣告慘敗撤退,重重打擊東寧的民族自信心。然而,1817年二月,惠宗欲再次整軍遠征呂宋,招致了許多世族的反對,紛紛上書勸諫國王放下野心並正視依然存在的清國威脅,其中趙秩威更毫不避諱地將惠宗比做中國三征高麗的隋煬帝,觸怒了惠宗,使其開始密謀發動政變、肅清異己,但風聲卻走漏給了惠宗之弟志胥得知,志胥遂聯合趙秩威等世族發動武裝政變,衝入王城逮捕惠宗。惠宗於之後遭到罷黜,由志胥即位,是為東寧成宗。

成宗即位後任用趙秩威為總制推動改革,重新與西班牙建立友好關係,將國防方針轉回對清國的防範。此外,因為在呂宋之役中見識到北逐漸一體化,因應交通需求,1820年代東寧展開了一場靜默的交通革命,在地方豪族與王室合作出資下建立了四通八達的了先進火器所帶來的優勢,而大幅撥款積極發展新技軍,以茶葉等資源交換歐洲的火槍、火炮,連帶使東寧經濟日漸繁榮、南公共道路網,馬車也逐漸於民間普及。

1833年,成宗批准以東寧為中盤商的鴉片貿易,因為東寧國內嚴禁鴉片,這些鴉片全部被往清國傾銷以賺取暴利。東寧獨佔暴利也造成英國商人眼紅,加強督促英國政府與清國建立平等的貿易關係,作為回應,道光帝派遣林則徐進行虎門硝煙,並殺害數名來自印度的工人,引爆了英清戰爭。東寧在戰爭開始後收到清國的國書,要求其出兵「勤王」向英宣戰,以當時東寧對英清雙方實力的了解自然不可能為之,於是表面上中立,私底下則遣使與英國密謀合作。1841年八月六日成宗宣布東寧脫離清國藩屬獨立,並向清國宣戰,對金門、廈門發動閃電進攻。而在戰爭結束後,除了英國要求割讓香港以外,東寧亦要求清國割讓金門、廈門,雖然清國履行了東寧的要求,但在官方文書上稱此為「賞賜」,不願意承認東寧獨立的既成事實,並斷絕了一切與東寧的官方交流。

戰爭結束之後,客家人生物學家羅偡於1843年孤身進入奇萊平原,將其遊歷出版成冊,造成了全國向東部拓殖的風潮,設紗崎、卑南兩縣管理東部。這股風潮不僅限於東土拓殖,而是延展為對全國範圍內廣大山林的總開發,九份也在此時興起,總制鄭晉禎更制定頗具爭議的「開山撫番」政策,展開了第二波原漢族群融合。對東部的開發,是為1820年代馬車革命的延續,但東寧購馬的主要對象清國於鴉片戰爭後禁止對東寧出口馬匹、日本的馬匹瘦弱不敷使用,再加上東寧本土不產馬,這使追求便捷南北運輸的東寧交通遇到了瓶頸,故而在1845年由王室成立了東寧王家鐵路公司,規劃安平至打狗的實驗性鐵路。

東寧於1850年至1900年於大員興建的鐵路。紅色為東寧王家鐵路公司所建立的路線、藍色為稻華鐵路公司所建立的路線、棕色為兩公司互相競標所建立起來的路線。

然而,1850年二月開工後,下個月就傳出成宗重病的消息,部分閣員宣稱這是鐵路斬斷龍脈,實際上則是以此為藉口動用民眾中的保守勢力發動暴動、對鐵路業進行鬥爭。對此,成宗大怒,下令解散內閣並逮捕暴民,但王家鐵路公司卻被迫妥協,進行鐵路東移,使線段未能穿越安平城。因鐵路造成的波亂並未落幕,1855年二月,成宗舊病復發而休養,由主張大員民族主義的太子鄭勳治攝政,卻與反清復明派的保守政客劉承明總制屢屢衝突。五月成宗駕崩後,劉承明隨即派人暗殺鄭勳治,並立其年僅十歲的長女武宗鄭高璃為王,八歲的鄭高璦則與其被一同軟禁宮中。劉承明開始獨攬大權,然而國內反劉的勢力眾多,包括工商人士、學生、貴族與軍隊都對這位獨裁者感到不安心。1859年末,劉承明甚至為了實現反清復明的理想,要求駐廈門的東寧軍隊出戰江南,解救太平天國,但在清國官軍有英、法援助下此舉無異於自毀。北部宗室稻江君鄭志碩,聯合一部高級軍官以「尊王討劉」為口號發動政變,讓高璦親王在赤崁樓向民眾發表演說、公開劉承明的逆行,並逮捕劉承明,是為庚申反正。這不是很戲劇化的發展嗎?
庚申反正以劉黨問斬、武宗復權為結局,結束了劉黨的短暫獨裁,反清復明的思想就此式微。1860年六月,武宗以太平天國已如風中殘燭,下令廈門軍「為國開疆拓土」入侵太平天國佔領下的福建。一月,福建的太平軍被東寧軍剿滅,福建成為東寧殖民地。繼承父親遺志的武宗,在眾臣建議下改王制為帝制,於1861年七月稱帝,將國號改為「東寧帝國」,並建立東寧第一個年號「若守」。

東寧帝國國旗於1861年七月武宗稱帝後起用,取代過去使用的白底鄭字旗。藍底象徵海洋,中間的龍則為皇室徽章。

第一帝國


帝國建立後,武宗任用士族出身的年輕軍官,並採用其建議,為防範來自泰西的列強威脅,將原先軍事器物層面的改革,推展到制度思想層面的變革。其舉措包含將軍隊整併為帝國國防軍並改行西式軍制、採用新曆、成立帝國議會、制定憲法、建造戰列艦、興辦大學並推動海軍主義等,而連帶地加強與西方各國交流也使西方風俗大量流入,創造所謂「若守浪漫」,短短十數年就使東寧成為具有新面貌的新帝國主義國家,開始積極向外經營,例如於菲律賓成立革命組織、於1879年與日本瓜分琉球等。

1881年,菲律賓民眾在東寧支持下發動革命,東僑陳旺先於馬尼拉遭西班牙警察射殺,使帝國正式介入菲律賓革命。帝國海軍展現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強調以速度與火力奪取制海權,西班牙老舊的遠東艦隊先後在三嶼群島與馬尼拉灣遭到擊潰,殖民地部隊在本國的支援到來前就已被盡數殲滅,這場戰爭使東寧取得了三嶼縣,將巴士海峽納為內海;菲律賓人民則是在東寧安排下成立了菲律賓國,奉東寧皇帝為君主立憲制的君主,並慢慢成為以華人為主的社會。戰後,帝國快速將觸手深入有大量華僑的東南亞,並於1884年「諭退」了欲侵略蘭芳共和國的「紅毛番」,原先以清為宗主的東南亞華僑,亦紛紛改奉東寧為正統。

武宗大帝鄭高璃,1855-1907間在位,被認為是東寧最偉大的君主。國內各地皆設有其雕像,其中尺寸最大者在帝都中央車站南出口廣場,該廣場也因此被稱為女皇廣場。

東寧雖在呂宋與婆羅洲以極小的代價取得極大的成功,但依然沒有減少對歐洲列強的防範之心。清法戰爭的爆發,使東寧不得不重新尋求與清國的合作,利用清國對東寧封鎖大員海峽以保護南洋水師的需要,使之承認福建為東寧領土,並於丹鳳外海聯手擊潰法軍艦隊,而清國派赴越南的遠征軍亦在陸上取得豐碩戰果,但最後卻因為外交手段失利而白白使越南淪為法國保護國,東寧所付出的努力亦付之一炬。事後被認為進退失據的張修澄首相為此黯然下台,東寧自此對清徹底失望,因而將合作對象轉為日本,透過1886年於首里的密會中確立了將東亞一體化的泛亞路線,而清國自然被認為是東亞一體化的最大阻礙。

儘管打贏多場對外戰爭,但東寧卻從未自遭到列強侵略的憂慮中解脫,也因應未來有以武力征討清國的可能,不再實行大海軍主義而是開始重視陸軍建設,學習德意志帝國的陸軍思想,成立總參謀部與軍官團、軍事評議會等機構,將軍事逐漸從議會政治中抽離,若守三十五年修憲案將宣戰門檻由眾議院三分之二同意改為參議院二分之一同意,並賦予皇帝絕對宣戰權,此舉雖將國家變為能夠快速運轉的戰爭機器,卻為軍人暴走埋下隱憂。東寧參與了1900年的九國聯軍並取得寧波,且於之後的日俄戰爭中,受英國支持與日本同盟、奇襲遠自北歐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軍費消耗了國庫大半,但這些費用全被東寧鐵路業者在中國鋪設鐵路賺取的暴利彌補回來,使東寧更肆無忌憚地發展軍備。

1907年,武宗駕崩,由其妹高璦長子鄭守澤繼位,年號「望昌」,是為至宗。至宗刪改《皇室典範》,廢除了過時的跪拜禮、難以實行的避諱,以將對皇室、國家的尊崇深入至民間,甚至不顧皇室事務委員會的反對,以紀念庚申反正時武宗與高璦相擁之景,以及對母親與姨母功業的崇敬,將丹鳳改名為「璦璃」。至宗被認為是矛盾之人,獨斷專行、推廣皇室崇拜乃至於之後以鐵腕手段處置共產主義者的同時,卻又如同武宗一般,對議會政治的運作與國民言論自由的行使極為寬容,進而開創了少有對外戰爭、政治民主清明的望昌之治。

東寧輝宗鄭守澤,1907-1935間在位。

雖說如此,但在望昌年間東寧依然多次派兵入唐干涉中國事務,例如1911年東寧曾經以支援中國革命、保護鐵路為由,與日本聯合發動「保路運動」攻擊與東寧為敵的軍閥;1934年也曾應中國蔣介石的邀請,派遣部隊參與國共內戰。此外,在國內亦有金融大恐慌以及隨之而來的璦璃共產主義暴亂,該事件導致東寧於一日之內斬首了五千人,震驚國際。

1935年,至宗因多重器官衰竭駕崩,由其長女世宗鄭未希繼位,年號「旭始」。在世宗即位後,東寧乃至於國際之間的局勢開始急轉直下,中國對共產黨的清剿遭遇失敗、日軍在諾門罕與蘇聯爆發衝突、德國入侵波蘭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陸軍將領劉大鳩在諾門罕衝突中查覺到蘇聯南下東亞的野心,因而提出與日本、中國合作共同對抗蘇聯的計畫,並向世宗自請擔任北亞事務大臣。1942年,蘇聯發動大雷雨行動與德國開戰後,東寧便與日本、滿洲、中國簽訂《基隆條約》,成立「泛亞公約組織」(PATO),無視蘇聯警告,向中國出兵清剿共產黨,隔年,該黨的領導者毛澤東與朱德等人遭到斬首。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德國隨後投降,蘇聯隨即大量向遠東增兵,8月8日發動八月風暴行動南下滿洲,與日本正式開戰,各國則根據《基隆條約》向蘇聯宣戰,是為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延續的極東戰爭。極東戰爭中,雙方總動員人數達到1500萬人,其中光中國就動員了將近600萬名士兵、軍屬,東寧亦在此戰中派遣包含女兵在內的超過150萬人進入戰場。起初蘇聯對滿洲、朝鮮進行猛攻,中國對蘇聯宣戰後戰火亦遍及華北,但隨著1948年春天聯軍在釜山、西安獲得關鍵性勝利之後,戰況便快速倒向聯軍一方,並於年末對海參崴發動圍攻、摧毀西伯利亞鐵路,並於聯合國調停下結束戰爭。

戰爭結束後,史達林下台,中國的國際地位在戰爭中獲得提升。而日本、東寧雖然在期間獲得美國援助,但依然難以彌補為了戰爭而付出的重大開銷與損失。為了尋求戰後復興,亞約主動尋求與希望以東南亞解殖來進行利益洗牌的美國合作,唆使中國介入越南事務,中法聯軍在1949年殲滅越共、越革則於1954年發動政變驅逐法國殖民勢力,保大帝被泛亞擁立為越南帝國的君主。日本在這之後於美國支持下出兵荷蘭治下的印尼協助其獨立、對抗國內共產勢力,東寧由於介於日本與東南亞之間,而被作為前線補給基地之一,經濟因此得以快速復甦。

然而,此時日本已先後經歷東條英機、木村兵太郎軍人獨裁統治,人民對連年征戰的不滿造成了1962年日本民主運動,軍國主義份子在民主運動中下台,韓國也在此運動中透過公投獨立,日本於1965年正式撤出印尼戰場,使東寧參議院通過了第9號特甲級議案向印尼出兵,死灰復燃的印尼共產黨於一年後遭到東軍與印尼軍聯手殲滅。

1969年,世宗因病讓位給稻江君家長老鄭守肅,年號靜安,是為興宗。自此東寧逐步退出東南亞,但印尼在內戰結束後肆力鼓吹「大印尼主義」,反對馬來亞的獨立並以武力威脅蘭芳,造成了1971年的東南亞危機,這場危機由駐蘭芳的東將馮季元出面調停,隔年他更指揮海軍陸戰隊前往暗殺印尼總統蘇卡諾,扶植立場親東的蘇哈托。在東南亞一連串的軍事行動抵銷了因極東戰爭而帶來的對戰爭與國防軍的負面觀感,東寧的民族自信心更大大提升,被媒體渲染為「若守盛世的再度到來」。

在東南亞嶄露頭角的馮季元,野心不僅於此,他回國後成為第一位來自海軍陸戰隊的國防軍元帥,並先後擔任海軍大臣、總參謀長等要務。1973年的石油危機造成民心不安,工運、學運如雨後春筍般爆發並逐步激化,於1974年爆發工人衝入神岡第一高中、亂棍打死反對社運的校長的事件,並在之後變本加厲地失控。

1976年,興宗駕崩,同時首相孫希鐘被爆出與激進工運組織全帝鬥有所勾結,馮季元便趁此機會發動丙申政變殺害政要奪權,擁立興宗幼孫哀宗鄭文恩為帝,年號宜德。之後不斷肅清異議份子、凍結帝國議會。福建方面則是不承認馮季元之舉,擁立英林大君鄭未旬為「大閩國大公」,是為閩徽公,宣布福建以東寧諸侯國名義獨立,與菲律賓、蘭芳等國一同組成保皇同盟,並與馮季元統治下的東寧有多次武裝衝突。1979年3月26日,來自菲律賓的東裔大學生楊毅賢於公開集會中對馮季元開槍,擊中心臟,楊毅賢後於東寧國內保皇派與菲國政府協助下逃出大員,史稱三二六事件。帝國中樞陷入混亂之際,由哀宗公開發表聲明,要求國內各界共同尊皇討逆,但海軍將領梁博鷹卻派人潛入皇宮挾持哀宗,並發動軍事政變接管政府與皇家事務委員會。梁博鷹自許「皇道實踐者」,稱福建為下地,菲蘭等國為下國,中國則為下下國,應遵從東寧這個「上國」的統治;另外又清算馮派海陸將領,以轉型正義為名行掠奪錢財、肅清異己之實,雙管齊下來加強自身的合法性。1985年,梁政府否決簽署廣場協定後,美國便開始對東寧進行經濟制裁,東元開始不受控制地瘋狂貶值,中等階層亦民不聊生。受「皇道」蒙蔽的平民察覺到梁博鷹不過是個投機者,對其不滿的情緒亦開始慢慢累積。

1987年7月7日,保皇派、民主派等組織紛紛動員民眾無視宵禁,於夜間走上街頭,要求解除軍統、恢復民主的「七夕民主運動」就此展開。世宗長孫鄭紋光領導、受美日韓等國支持的武裝革命組織東革則趁機起事,有秩序、有效率地向國防軍軍營、政府機構等各要處發動武裝進攻。起初溫和派與勇武派雖有路線之爭,但在軍隊於諸羅街頭射殺和平示威民眾後,兩派便開始合作以武力與軍政府對抗。7月14日夜間,眾叛親離的梁博鷹逃入皇宮挾哀宗為人質,先槍殺哀宗再飲彈自盡。隨後國防大臣葉至凱為鄭紋光龍袍加身,後者卻在宮中遇襲而死,是為「七日戰爭」。革命後,政權轉移至東革宣傳部長、前首相李定雄。數月後,懷有身孕的鄭徽光之妻子即今上皇太后紀由音產下一女,命名為時晴。

東革接管政府後,決定立即展開國會改選,並於1990年代啟動修憲,除了削減皇帝的大部分權力外,為了不讓軍隊獨裁再次出現,亦明確規範國防軍與內閣之間的權力義務關係,取代過去以皇帝與國防軍為中心的體制,建立了一個以內閣與國會為中心、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國家,皇帝與軍隊的功用從統治國家轉為維繫國家認同與安全。但於1976年獨立的大閩國民仍對東寧體制未感放心,舉辦是否回歸東寧之公投。除金、廈兩地外,其餘各地皆反對聲浪較高,故公投案未能通過。金、廈民眾不服此公投結果,甚至為此發動暴動,閩政府只好將這兩塊燙手山芋以「獻土」的名義交還給東寧政府。

1999年,東寧遭遇己卯關中大地震,是二戰以後東寧遭遇的最大地震,死傷相當嚴重,所幸政府行政效率積極,並受到國際的廣泛援助,東寧才能快速從震災中完成重建並走出陰霾。鄭紋光之長女鄭時晴於十一月一日登基為女皇,年號「瑞廷」,是為「東寧第二帝國」之建立。

第二帝國


東寧經濟在2000年後,透過有效的外匯政策與盟國持續的經濟支援,從谷底快速成長,並主辦2008年明京夏日奧林柏運動會,但在之後卻又遭遇雷曼兄弟倒閉帶來的金融海嘯。民主黨下台後,由新興政黨海洋黨獲得過半支持率,黨魁丁信雨成為首相,透過發消費券、大興地下鐵建設等方式穩住經濟。

2014年,拿下47%的支持率的海洋黨,與保皇黨籌組聯合政府,並推舉一名28歲的年輕議員擔任首相,透過「瘋狗經濟學」,以貨幣寬鬆政策使東元貶值、增加東寧商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並加速高科技產業升級,鼓勵擺脫代工、自創品牌,使東寧經濟於金融危機後首次有所突破。

創作回應

Kou
2021-08-15 22:07:00
閃爍牌雞肉飯
我大割
2022-02-21 15:40:01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