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 GP

後出師表(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上言)

作者:ChaoX│2021-06-11 17:57:26│巴幣:2│人氣:243
後出師表
諸葛亮
漢晉春秋

蜀漢後主劉禪像,取自清光緒庚寅冬月廣百宋齋校印《圖像三國志》。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彊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於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羣疑滿腹,衆難塞胷,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髣髴。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偪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李服圖之,委任夏侯夏侯敗亡;先帝每稱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朞年耳,然喪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先帝東連,西取,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之失計而事將成也。然後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諸葛亮北伐關中進軍路線圖
資料來源:陳致平,《中華通史》第二冊(台北:黎明文化,民國63年初版,民國69年再版),頁381。

諸葛亮北伐路線圖
資料來源:陳衛平,《中國歷史地圖大圖鑑》上冊(台北:天衛文化,西元2009年3月初版),頁66-69。


註釋

    1. 先帝:尊稱已故的君主。指劉備(西元161年-223年),字玄德,河北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後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西元二二一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史稱為「蜀漢」,年號章武。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諡號昭烈帝,史稱為「劉先主」。
    2. 慮:擔憂、憂愁。
    3. 漢賊不兩立:漢,三國蜀漢。賊,三國曹魏。漢賊不兩立指蜀漢與曹魏不能同時並存。
    4. 王業:帝王的基業。
    5. 偏安:封建王朝失去中原地區而偏處於部分領土,稱為「偏安」。
    6. 故:所以。
    7. 託:託付
    8. 臣:指諸葛亮自己。
    9. 討賊:征討叛逆。
    10. 量:估計、審度。
    11. 故知:本來就知道。
    12. 彊:通「強」。
    13. 惟:但是、只是、然而、與其。
    14. 弗疑:不疑。
    15. 思惟:思量。
    16. 北征:向北方出征、出發。
    17. 入南:指建興三年(西元225年),諸葛亮率衆南征。
    18. 五月渡「」:指瀘水,河川名,位於今四川省的金沙江。三國時,諸葛亮曾渡過瀘水,深入南蠻,七擒七縱孟獲,平定亂事。
    19. 不毛:草木不生,荒涼的地方。
    20. 并日而食:兩天只吃一天的食物。
    21. 顧:關注、照應、考量。
    22. 都:指蜀漢的首都成都。
    23. 遺意:人在臨終前所遺留的願望。
    24.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指建興六年(西元228年)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肅省禮縣東)時,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變,牽動關中局勢;在魏、吳邊境附近的夾石(今安徽省桐城縣北),東吳大將陸遜擊敗魏大司馬曹休兩事。
    25. 進趨:前進。
    26. 高帝:指漢高祖劉邦(西元前247年-前195年),字季,沛縣豐邑人,漢代開國之君,也是中國第一位平民皇帝。在位十二年。初為泗上亭長,秦末群雄並起,劉亦起於沛縣,故時人稱之為「沛公」。劉氏先項羽入關中,降秦王嬰,除秦苛法,與父老約法三章。項羽封劉為漢王。後劉邦定三秦,俟時機成熟,滅羽而有天下,國號漢,定都於長安。廟號高祖。
    27. 明並日月:與日月一樣光明、燦爛。形容人德業不朽。
    28. 謀臣淵深:形容智謀之士極多且智慧深邃。
    29. 被創:音ㄆㄧ ㄔㄨㄤ。穿上傷口,指冒險犯難。這句是說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屢敗於楚軍,公元前二〇三年,在廣武(今河南省滎陽縣)被項羽射傷胸部:在漢朝初建時,因鎮壓各地的叛亂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〇〇年在白登山還遭到匈奴的圍困。
    30. 陛下:古代臣民對天子的尊稱。指劉禪(西元207年-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性平庸,無治國之才。即位後,得諸葛亮輔佐,惜諸葛亮死後,國勢漸衰,後降於三國魏。
    31. :即張良(?年-西元前186年),字子房。漢初名臣。本是韓國公子,秦滅韓,良欲為韓報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諡文成。
    32. :即陳平,生卒年不詳,漢初陽武(今河南省陽武縣東南)人。幼嗜讀書,容貌俊美,足智多謀,事高祖屢出奇策。惠帝時,官至左丞相。卒諡獻。
    33.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指劉繇曾為揚州牧,王朗曾為會稽太守。
    34. 羣疑滿腹:群臣充滿疑惑,無法確定。
    35. 衆難塞胷:眾人的疑難充塞胸中。
    36. 孫策:人名(西元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人。三國時吳主孫權之兄。父堅戰死,策整軍渡江,所向皆破,遂定江東之地,後中箭傷重而卒。權稱帝後,追諡長沙桓王。
    37. 江東:長江至蕪湖與南京間因呈西南──東北流向,故秦漢以來,泛稱長江此河段的南岸地區為「江東」。
    38. 曹操:人名(西元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瞞,東漢沛國譙(今安徽省亳縣)人。有雄才,多權詐,能文學。起兵擊黃巾,討董卓,漸次剪削諸雄,自為丞相,拜大將軍,爵魏公,旋進爵魏王,加九錫。後卒於洛陽,子丕篡漢。追諡武帝,廟號太祖。
    39. 智計殊絕於人:智慧、計謀特異超絕於他人。
    40. 髣髴:音ㄈㄤˇ ㄈㄨˊ,通「彷彿」,似乎、好像、近似。
    41. :(1)稱孫武與吳起。二人皆精兵法,善用兵,世人每並稱之。(2)稱孫臏與吳起。孫臏為孫武之後,善兵法,故亦與吳起並稱。
    42. 困於南陽:指建安二年(西元197年),曹操在宛被張繡打敗,兩個兒子曹昂、曹安民以及武將典韋皆遇害。《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載:「建安二年,公(曹操)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三國志·魏志·張繡傳》:「(張繡)屯宛,與劉表合。太祖(曹操)南征,軍淯水,繡等舉衆降。太祖納濟妻,繡恨之。太祖聞其不悅,密有殺繡之計。計漏,繡掩襲太祖。太祖軍敗,二子沒。繡還保穰,太祖比年攻之,不克。」
    43. 險於烏巢:指建安五年(西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數月,衆少糧盡,士卒、百姓疲乏,許多人倒戈袁紹,直到襲擊烏巢為止。《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公(曹操)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衆少糧盡,士卒疲乏。」《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太祖(曹操)與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
    44. 危於祁連:其事不詳。一說是建安九年(西元204年),曹操圍鄴(河北省磁縣東南),袁紹少子袁尚敗守祁山(在鄴南面),操再敗之,並還圍鄴城,險被審配的伏兵所射中。
    45. 偪於黎陽:指建安七年(西元202年)五月,袁紹死,袁譚、袁尚固守黎陽(今河南浚縣東),曹操連戰不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袁)紹自軍破後,發病歐血,夏五月死。小子尚代,譚自號車騎將軍,屯黎陽。秋九月,公征之,連戰。譚、尚數敗退,固守。」
    46. 幾敗北山:其事不詳。一說是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曹操欲奇襲烏桓,未攜足夠輜重而與敵方驟遇於白狼山,然因烏桓也毫無準備,故得以僥倖戰勝。《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衆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衆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一說是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曹操率軍出斜谷,至陽平北山(今陝西沔縣西),與劉備爭奪漢中,失敗而回。
    47. 殆死潼關:指建安十六年(西元211年),曹操與馬超、韓遂聯軍的潼關之戰。聯軍趁曹操渡河時追擊,箭如雨下,曹操幾為箭所中。《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秋七月,公(曹操)西征,與(馬)超等夾關而軍。公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據河西為營。公自潼關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校尉丁斐因放牛馬以餌賊,賊亂取牛馬,公乃得渡。」《曹瞞傳》曰:「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牀不起。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北渡,流四五里,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諸將見軍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
    48. 偽定:此言曹魏暫定北方,僭稱國號。諸葛亮以蜀漢為正統,斥曹魏為「偽」。
    49. 況:何況。
    50. 昌霸:又名昌豨(?-206年)。建安四年(西元199年),劉備襲取徐州,東海昌霸叛曹,郡縣多歸附劉備。《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衆數萬人。」
    51. 巢湖:曹魏以合肥為軍事重鎮,巢湖在其南面,在今安徽,為魏、吳交界。而孫吳在巢湖以南長江邊上的須濡口設防,曹軍屢從巢湖攻吳,皆不能得逞。
    52. 李服:即王子服(?-200年),字子由。又名王服(《後漢書》和《資治通鑑》中),東漢末期的越騎校尉、偏將軍。建安五年(200年),王子服與董承、長水校尉种輯、議郎吳碩受漢獻帝的衣帶詔,共謀除去當時脅天子以令天下的曹操。
    53. 夏侯:指夏侯淵(?-219年),字妙才,夏侯惇族弟,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遣夏侯淵鎮守漢中,劉備取得益州之後,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出兵漢中,夏侯淵被黃忠擊殺於陽平關定軍山(今陝西省沔縣東南),漢中因此易手。
    54. 駑下:謙稱才能低淺。
    55. 自臣到漢中:指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準備北伐。
    56. 朞年:音ㄐㄧ ㄋㄧㄢˊ,同「期年」。一周年。
    57. 趙雲:人名(?-西元229年),字子龍,三國時常山真定人。初從公孫瓚,後歸附劉備。勇敢善戰,以忠勇著稱。封永昌亭侯,累遷鎮軍將軍,卒諡順平。依《三國志》記載,趙雲死於蜀漢建興七年(西元229年),然〈後出師表〉上於蜀漢建興六年,後人多依此認為〈後出師表〉為偽作。
    58. 閻芝:人名,生卒年不詳,三國時代蜀漢武將。《三國志·蜀書·馬忠傳》:「先主東征,敗績猇亭,巴西太守閻芝發諸縣兵五千人以補遺闕,遣忠送往。」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提到他在北伐途中去世。
    59. :音ㄘㄨㄥˊ。古代大陸地區四川、湖南等地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賦稅。《晉書.卷一二○.李特載記》:「巴人謂賦為賨,因謂之賨人焉。」故賨人泛指巴人。
    60. :音ㄙㄡ。漢代稱蜀為叟,故稱蜀兵為「叟兵」。
    61. 青羌:中國古代西南民族。源於古羌人,始見於《華陽國志》。青羌是羌族的一支,服飾尚青色,故稱。三國蜀漢地方兵之一,以青羌組成。
    62. 復:再。
    63. 勞費正等:耗費的人力與財力等比級數上升。
    64. 先帝敗軍於:指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在當陽長阪被擊潰。當陽屬古楚地,故云。《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衆輜重。」
    65. 拊手:音ㄈㄨˇ ㄕㄡˇ,拍手鼓掌。
    66. 東連:指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劉備派諸葛亮與孫權聯合。《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
    67. 西取:指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劉備攻下益州。《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建安)十九年夏,雒城破,(劉備)進圍成都數十日,(劉)璋出降。」
    68. 舉兵北征:指建安二十三年(西元218年),劉備出兵漢中。《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建安)二十三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先主次于陽平關,與(夏侯)淵、(張)郃等相拒。」
    69. 夏侯授首:指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夏侯淵被黃忠斬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建安)二十四年春,(劉備)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夏侯)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
    70. 更違盟,關羽毀敗:指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孫權趁著關羽圍攻襄陽之時襲殺關羽,並奪取荊州。《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曹仁於襄陽,曹公遣左將軍于禁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權內憚羽,外欲以為己功,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鬬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猶豫不能去。閏月,權征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據江陵,撫其老弱,釋于禁之囚。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
    71. 秭歸蹉跌:指章武二年(西元222年),劉備征吳失敗。秭歸,音 ㄗˇ ㄍㄨㄟ,位於湖北省西境的一縣。西臨四川,隔長江與巴東縣相望,為三峽中要地。蹉跌,音ㄘㄨㄛ ㄉㄧㄝˊ,失墜、失誤。《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章武)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咸相率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里中,廣數十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
    72. 曹丕:人名(西元187年-226年),字子桓,三國時魏武帝之子。漢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兼副丞相。父卒,嗣為丞相。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代漢即帝位,在位七年。性好文學,博聞強識。作有《典論》及詩賦函札百餘篇。卒諡文帝。
    73. 逆見:預測。
    74. 鞠躬盡力,死而後已:意謂不辭辛苦的竭盡心力,一直到死為止。
    75. 成敗利鈍:成功失敗與順利挫折。
    76. 逆覩:亦即「逆見」,預料。


徵引來源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517514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喜歡★qw1145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范增論... 後一篇:致史可法書...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wu19880217大家
《天界新語.劍石錄》更新~歡迎到小屋閱覽~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12:20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