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玄奘大師淺介(續4-檢附年代表)

演華 | 2021-04-13 17:52:24 | 巴幣 0 | 人氣 279

譯經宏富 千古一人
  玄奘載譽歸國,所齎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一五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五二夾、六五七部,深為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於大內,並賜號玄奘為「三藏法師」。
  太宗曾經兩度勸他棄道輔政,玄奘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太宗尊重其志,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詔譯佛經。玄奘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十九年中主要譯出《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毘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共計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總數遠勝羅什、真諦、不空諸大師所譯卷數總和。
  貞觀二十二年,玄奘譯出《瑜伽師地論》後,請太宗為新譯諸經撰寫總序,此即後世所傳〈大唐三藏聖教序〉。冬十月,太子新建大慈恩寺落成,寺內別造譯經院,請玄奘住持,專志翻譯。
  玄奘曾斥責古代譯經家以「達意」為原則,採信筆直譯的翻譯法,而改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之譯經新規則。除了推崇彥琮「翻經八備」的參考價值,又自加「五不翻」,亦即祕密故、含多義故、此無故、順古故、生善故,而以音譯代替意譯。後代譯經家每以玄奘所立定則為法式,而稱以前所譯之經為舊譯,以後所譯為新譯。
  此外,玄奘亦將《老子》譯成梵文,流傳至西域,並將印度已失傳的《大乘起信論》還譯為梵文,以保存古印度佛教典籍。凡此種種佛教文化活動,大為促進古代中印文化的交流。
  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春正月一日,玉華寺翻經大德及寺眾聯合祈請玄奘翻譯《大寶積經》,玄奘翻譯數行便閤上經本,告知大眾:「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將至,勢非賒遠,今欲往蘭芝等谷,禮辭俱胝佛像。」於是與門人一同出門,僧眾莫不相顧潸然。玄奘禮訖還寺,專精行道,遂謝絕翻譯。
  二月五日,玄奘舒足右脅示寂,世壽六十三。高宗哀慟逾恆,罷朝三日,追諡玄奘「大遍覺」,並敕葬事所需悉令官給。出殯之日,京邑及諸州送葬者達百餘萬人。
  玄奘一生成就輝煌,他萬里西行取經,並且孜孜於道,嚴謹治學。返國後,主持譯經事業,成就空前,並開創法相唯識一宗,且遠傳日本,一度成為日本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宗派之一。此外,由於才學卓越,謙沖胸懷,玄奘與鄰邦僧侶往來,每每流露泱泱大國的風範,為國家完成良好外交。因此,玄奘不僅為中國佛學界一代高僧,亦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曠古奇人。
                                   -----------引自星雲大師文集
#玄奘大師 #唯識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