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nnaich Dia mo rìgh
-天佑吾王
阿爾巴語
國旗
地圖
(地圖修改中)
阿爾比恩王國(kingdom Of Albion)
現任君主:艾雷蒙.都鐸.溫莎(Érimón.Tudor.Windsor)
人口:約6000萬人左右
人種:賽希爾、米列西安、圖德南、其他
官方語言:阿爾巴語、英格利語
土地面積(含小島):約260000平方公里
政體:君主獨裁
王都:塔拉(Tara)
簡介:
阿爾比恩王國(Kingdom Of Albion)是位於西方的海島國家,領土包含最大的本島、東南方的小島貝爾法斯、西北方的愛爾琳及一些位於本島及愛爾琳之間的礁石。
大量發展以魔法為主的技術,科技則是運用在軍事層面居多,鮮少進入大眾生活,大部分居民也都會依些簡易的魔法。
信仰方面,除了光之種的信仰逐漸進入阿爾比恩外,本身信奉以至高神烏爾頓為首的五神教,除神烏爾頓會受到全境的信仰外,各地區會崇拜的神祇因歷史、地理因素而有所差別。
政體為君主獨裁與封建領主制併行,地方領主皆為世襲。是嚴格的階級社會,從上至下分別為皇室、教會與貴族、中產階級、平民、貧民,不過因社會風氣的鬆動加上艾蕾蒙女王的刻意引導之下而逐漸有了變化,改變之風正在阿爾比恩之內吹起。
現任女王為艾雷蒙.都鐸.溫莎,她是溫莎王朝第六任君主,亦為賢王克勞斯之獨苗,她在上一次輪迴中臨危受命,雖她與貴族們力覽狂瀾,卻仍舊沒有避免阿爾比恩的滅國之災,不過對當時的阿爾比恩王國做出巨大貢獻。
此次輪迴她直接嘉勉為王,也是阿爾比恩王國歷史上首個剛成年就繼承王位的君主。
教會與貴族在地位上平起平坐,教會幾乎沒有實權,但人人皆有機會加入教會;而貴族握有大片領地與權力,卻有嚴格的血脈限制。
現金阿爾比恩王國境內的五大貴族皆是統一戰爭期間的米列西安的高級將領或是賽希爾的酋長的後裔,唯一一個外地貴族是約克家,他們是在大瘟疫期間對阿爾比恩王國做出重大貢獻的聖職者的後裔,後代替在該場瘟疫中絕賜的貴族家系成為了新的領主。
簡史:
最初進到這片土地的人是賽希爾,他們崇拜象徵四大元素的四神的同時帶來龍的信仰,發展至極盛時期,整個島嶼都被賽希爾佔領。
然而他們並無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國家,分裂成無數部族互相廝殺,賽希爾在不斷的廝殺,融合,鼎盛時期已六大家族為首並且瓜分了當時的阿爾比恩本島。
在賽希爾內戰數百年後,位於高原的名為阿爾班的族長為取得優勢,引入了位於東南方小島的米列西安,然而卻被米列西安取而代之。
他們信仰神烏爾頓,以騎士團團長米爾為首,以艾爾班騎士團之名組織軍事力量,在賽希爾的部落互相征伐之時,藉由戰爭併吞六個部落之中較弱的部落,悄然崛起。
他們將當地的信仰融入自己的宗教之內,所到之處建立起神烏爾頓的教堂,騎士團團長米爾與其率領的三騎士的傳說與故事背景也多在這個時代。
賽希爾注意到米列西安的崛起,停下彼此之間的征伐,聯合起來與併吞了三個部落的米列西安對抗,兩邊勢力在今天的佛伊格地區內名為布哈加農平原上進行最終死戰。
兩邊死傷慘重,賽希爾失去了英雄錫谷與引以為傲的龍,米列西安失去了兩位三騎士,雙方死傷大半。依據後來的考古推測,當時整個阿爾比恩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兩族間的爭鬥中犧牲。
這場戰爭後,不再有熱戰,兩邊都以重兵看守著邊際線,維持了約半年左右的冷戰。
最後賽希爾的代表艾爾拉哈與米列西安的代表以利沙在今日的倫蒂妮恩進行談和、簽訂和平協議,才將戰爭正式劃下句點。
此後,米列西安與賽希爾組成聯合王國後進入一段神治年代,政教合一,人們也逐漸脫離原本部落的生活方式,兩個種族之間的文化與信仰也開始融合,為未來的文化打下基礎。
由士師所掌管的時代被稱為神治時代,士師即為率領米列西安贏得戰爭的最後一位三騎士,他同時也為艾爾班騎士團的團長,從宗教及政治上統一這個國家,這時國號為聖阿爾比恩教國,最高統治者也並非王室,而是象徵著神烏爾頓的艾爾班騎士團,亦是最後的三騎士及士師。
而無法接受此情形的賽希爾人以及不願接受與異教徒和談的米列西安人,紛紛選擇自盡或是逃到了東北的小島愛爾琳。此後愛爾琳內部再次掀起內戰,阿爾比恩教國趁此機會回復在戰爭期間受到的巨大傷害,將愛爾琳視為茫荒之地。
七百年前,神治時代結束,阿爾比恩的最高統治者從艾爾班騎士團團長變為王室,艾爾班騎士團解散,最後的三騎士結束了漫長的人生,阿爾比恩教國也改國號為阿爾比恩王國,顯示他們不在是以神治人的國家,而是以人治人的國家。
第一任王為被神培養者女王艾雷蒙,她在以利沙的支持之下建立了威賽克斯王朝,基本延續了以利沙的政策,穩定民心與發展經濟,不與愛爾琳有正面對抗。
直至她的第四代孫,黑鎧的埃弗里克繼任王位後,才以和談的手段將愛爾琳收為阿爾比恩王國領土,阿爾比恩王國再度改國號為阿爾比恩聯合王國。
約在三百多年前,從艾瑪境內爆發一場瘟疫,舊的王室與統理艾瑪的貴族絕嗣,但也讓新的王室與新的貴族正式上台。
就此,溫莎王朝的統治開始了。
種族:
賽希爾(Cessair)
跟隨先知來到這片土地,時間、先知的姓名等一切訊息皆不可考,後世稱呼其為『凱薩』,據說賽希爾一詞就是來自凱薩的兒女。
除信仰五神之外還有對龍的信仰,被稱為喚龍者的克朗家族其領地所在的卡姆利境內對龍尤為崇拜,在那經常能預見崇拜龍的宗教活動,紀念品上也會有印有紅龍的圖樣。
目前依舊活躍於阿爾比恩境內,現存的貴族之中便有三個家族為賽希爾。
髮色多為黑色、棕色等等暗色系,瞳色多為藍或紅色系。
大量與米列希安混血。
米列西安(Milesians)
約一千五百年前被引入到阿爾比恩,在初代團長米爾與三騎士的帶領之下,取代原先的統治階級,最終逐步統一整座島嶼,阿爾比恩之名便是米列西安所取。
髮色多為金、白,瞳色多為綠藍色系的顏色,皮膚白皙。
現在大量與賽希爾混血。
現在依舊活躍於阿爾比恩境內,現存貴族中有兩個家族便是米列西安。
圖德南(Tuatha Dé Danann)
米列西安與賽希爾的混血,現為大部分阿爾比恩人的種族。
髮色都通常為較明亮的色系,瞳色不拘。
賽希爾/米列西安與外國人的混血兒也算在此。
其他(Other)
來自其他國家的人/非出生於阿爾比恩人會被歸類在此類,並無細分,來自國外的難民便是分類在此。
不過過了千年的傳承與混血,米列西安與賽希爾之間的分隔也沒有過往明顯,就算是賽希爾貴族也有可能混血米列西與圖德南,現在的阿爾比恩種族也並非特別重要的議題。
語言:
阿爾比恩的官方語言有兩種,來自賽希爾部族的阿爾巴語及改編自米列西安語言的英格利語。
阿爾巴語屬於死語,在神治時代是主流語言,但現在基本不在民間流傳,以王室為首的上流階層及少部分教會人物及研究人員會學習該種語言。
不過在阿爾比恩王國中精通阿爾巴語通常代表其擁有雄厚的資產與高社會地位,許多中產階級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擠進去上流階層,也會特別請家教授課。
在正式的詔書會有阿爾巴語版本。
英格利語是阿爾比恩王國的母語,在神治時代末期,士師以利沙率領諸多學者統整米列西安及賽希爾的語言,最終統合出了英格利語的用法及發音等等重要內容,隨後迅速在阿爾比恩教國流傳開來,取代深澀難懂的阿爾巴語成為了阿爾比恩教國的主要使用語言,此事件也被史學家認為是神治時代將要結束的跡象之一。
現英格利語經歷過百年使用及傳承,已有了諸多變化,是隨時都在變化的語言。
通用語不算在正式語言,不過學校都會教,在大城市都能使用。
地域:
若以地域分類,阿爾比恩分成六塊區域:
艾爾班(Alban)
頓諾尼亞(Dumnonia)
康特里(Cymru)
弗伊格(Lloegyr)
愛爾琳(Éire)
貝爾法斯特(Belfast)
除貝爾法斯特與愛爾琳外,四個區域以地形或以人為鑑定為界。
艾爾班為王都塔拉所在地,高原,也是阿爾比恩王國經濟與政治的中心。阿爾比恩王國境內最大的聖吉爾斯大教堂也在塔拉內,艾爾班地區地勢高聳,擁有戰略高地,在阿爾比恩正式建國後一直都作為聖都/王都所在,一流學府幾乎都在王城塔拉,眾貴族子嗣們會就讀的公學與匯聚了民間的有能之士的大學也位於塔拉。
切諾尼亞的首府及政治、經濟中心即為安布羅修斯家族的領地康沃爾,坐擁豐富的林產,在六國時期與後面與米列西安的全面戰爭時一度成為賽希爾勢力的最大聚集地。
康特里即為克朗家族領地語其周遭地區,其首府及政治、經濟中心即為克朗家族的領地卡姆利,在阿爾比恩教國/王國與愛爾琳關係緊張時,也曾作為對抗愛爾琳人的橋頭堡。
當地還留有對龍的崇拜與信仰,統理當地的貴族家係亦被稱為喚龍者。
貝爾法斯特與愛爾琳需乘船使用車輛透過海底隧道前往;同時,貝爾法斯特是阿爾比恩的大門,外國人在正常情況下一般要從自己所在的區域搭乘船隻到貝爾法特,接著需要轉乘到本島的倫蒂妮恩。
雖有大規模傳送法陣,不過由於會消耗太大量的魔力,所以在不需要時不會發動。平時會儲存魔力以備不時之需。
弗伊格地區本身沒有太豐富的物產,不過地勢平坦,氣候也相當溫和,非常長一段時間都以農業及轉運業為主。
最大的城市為臨海的都市倫蒂妮恩,是國王/女王指派的市長進行管理,下有議會,行政方式與貴族領地有所不同。
現任市長為維多克.奧維辛,他是一位從商賈之家出生的商人,後面轉戰政界,近年才成為市長。因這裡的特殊地理環境,是阿爾比恩王國第二個經濟中心,且因不是貴族領地,時常會有非常特別的流行衣飾及藝術在當地流行,視為阿爾比恩王國內的藝術之都。
愛爾琳是主戰派的賽希爾最後的地盤,在阿爾比恩教國建立後依舊抵抗並且頻繁騷擾阿爾比恩教國,在女王艾雷蒙之子孫『黑鎧的埃佛里克』收回愛爾琳為國土後,兩邊的直接衝突才消停。
不過今天的愛爾琳仍舊是阿爾比恩王國內比較特別的一塊,今日的愛爾琳是王國內的特殊管轄區,每任首相都由國王/女王指定。
個別重要城市/貴族領地:
塔拉(Tara)
倫蒂尼恩(Londinium)
康沃爾(Kernow)-安布羅修斯
基爾代爾(Kildare)-斯圖亞特
克拉赫(Cashel)-安茹
氣候與地形:
阿爾比恩王國境內沒有沙漠,主要地形為草原與森林,唯獨艾爾班是高原,除了艾爾班之外其餘地區春夏秋皆是雨季,冬天幾乎全島都會降雪。
天氣偏冷,即使是夏季也難以超過三十度,也因此阿爾比恩的人們都比較習慣穿著保暖的大衣,降雨的頻繁讓出門帶傘這個行為變成一件非常常見的事情。
東北方的愛爾琳氣候大致與本島相同,只是冬天會更寒冷;貝爾法斯特比起其他地區還要溫暖,冬季也不會飄雪,有人會選擇在貝爾法斯特購置房產以度過冬日。
宗教與民間信仰:
阿爾比恩的國教以至高神烏爾頓為首,其底下的四位分別代表風水火土的神明被視為從屬。
教宗與重要的祭司皆由世俗君主任命,同樣的在新王上任之時教宗會作為見證人參與儀式。
教團負責保衛教宗與祭司安全,在聖地巡邏等等,皆由國王/女王選拔。
神職人員是終身職,可以結婚。
在神治時代結束後,宗教對阿爾比恩的影響力慢慢下降,沒有法律規定是否一定要去信仰五神,但整個社會都已將五神的信仰融入於習俗、社會當中,早已成為阿爾比恩人無法切割的一部分,旅行在外的人也會向祂們祈禱。
至高神-烏爾頓(Ultonian)
掌管著四神與阿爾比恩的神明,至高神。
代表屬性為乙太。
代表色:銀灰
水-瑪納南(Manannan)
象徵及掌管水元素的神明,掌管貿易與航海。
代表色:藍(通常是海藍與午夜藍)
火-布麗姬(Brigid)
象徵及掌管火元素的神明,掌管戰爭與文明。
代表色:紅
地-維諾托努斯(Vinotonus)
象徵及掌管地元素的神明,掌管農作物的生長與生育。
代表色:草綠、褐
風-達奴(Danu)
象徵及掌管風元素的神明,掌管天氣變化,最常與烏爾頓一起出現而被大部分人記住。
代表色:白
與艾爾班騎士團團長米爾一同開疆括土的三騎士分別名為約書亞、安德拉絲、以利沙,他們死後都安葬在塔拉的聖吉爾斯大教堂內。
米爾在最終決戰前逝世,約書亞與安德拉絲在最後一役中戰死,以利沙在阿爾比恩教國建立後統治了約兩百年光陰,最終病逝。
直至今日,他們的名字依舊是每一年阿爾比恩新生兒常用的名字,數年前下水的軍艦也以米爾及三騎士之名命名。
賽希爾的英雄錫谷則是安葬在克朗家領土之上,在康特理一代同時還留有對龍的信仰,能看見印有龍圖樣的紀念品、旗幟,而克朗家族也因此被稱為喚龍者。
此外,阿爾比恩全島都有對妖精的傳說,不過比起信仰,更傾向是民間之間流傳的故事。
在新的輪迴後,光之種教會也悄然扎根,偶爾會在街頭巷尾看到戴有白百合裝飾的教會。
教育:
阿爾比恩的子女在六歲後便會接受教育,學習通用語與魔法等等基礎學科,十八歲視為成年,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直接進入工作,只有部分人會選擇進入大學研習自身的專業,
一個村莊內都會有教堂與小學校,給予幼童識字和學習等基礎教育。
以貴族為首的上流階層不會與平民一同接教育,而是直接僱用家庭教師,在阿爾比恩王國,能夠擔任上流階層的家庭教師,是相當驕傲的一件事。
通常父母選定好接班人讓他/她在自己身旁學習家族技藝與培養引領家族的能力,而同時也子女也會跟著父母學習阿爾巴語,在十二歲至十八歲就讀於塔拉的公學,並且與貴族及富裕人家的子女相處,為未來的關係打好基礎。
社會:
阿爾比恩境內的階級分明,每個階層之間權力相差甚大,個人的出生幾乎決定了其一生的地位,平民若想升上更高一階,婚姻與從軍是最快的方法。
不過最近,冒險者這股風潮重新吹到了阿爾比恩,加之有貴族繼承人成為冒險者及義勇軍後取得成果,大大鼓勵年輕人成為冒險者,曾經廢棄的冒險者公會也再度被振興,並以塔拉為中心開始發展,在倫蒂妮恩也相當盛行。
貴族則是被視為社會菁英,享有部分法律豁免權,有著比教會更大的社會影響力,然而也必須相應負起應當要有的社會責任。
在平民與貴族之間還有中產階級,他們大多從商而獲取大量金錢,在社會上同樣有名望,通常會透過大量捐獻等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聲望,也會把子女送進公學就讀。
阿爾比恩的社會風氣偏向重男輕女,不論是婚嫁還是繼承都以男性為主,同時男性必須要負起更大的責任與義務,原先女性較為強勢的賽希爾也受到了這個風氣影響,以男性為主導,僅有世襲侯爵的克朗家族為女性擔任家主。
政治制度:
阿爾比恩王國為君主獨裁,除貴族領地之外全隸屬於王室底下,市長/首長/總督等高階官員由國王/女王直接任命,市長/首長/總督也負責組織議會來進行政務。
貴族可在自己的領地之上訂制法律,不能違反國法,且會送至王室審核,國王/女王有權叫停與阻止,且無法任命主教等高階教會官員。
王室會在固定的時間在王都塔拉召開賢人會,召集貴族的族長與那一年被選定的大臣,聽取他們意見,而這時貴族們也會將自己的家人帶過來,當族長召開賢人會時,貴族的子女在其他地方開設宴會,在交際中獲得人脈關係。
貴族階級:
大部分貴族的先祖是統一阿爾比恩時的雙方高層,至今只有一個貴族絕嗣後外地人替代。
千年時間裡各個家族的地位有過變動,但其領地幾乎沒有變動過,也有因本家絕嗣等理由而上位的分家。
依照阿爾比恩的法律,僅有傳承並且擁有領地的家族才被視作貴族,按照這個條件篩選並排除掉王室,最後僅有六個家族有資格被稱為貴族。
爵位世襲,但必須繼承人通過世俗君主與教宗同意才能夠正式繼承領地與權利。
一般來說會是第一個子女成為繼承人,另一個子女聯姻或是做為分家分出去。
依照地位之分,從上到下為公爵(Duke)、侯爵(Marquess)、子爵(Viscount)、男爵(Baron),尚未繼承領地與權力的貴族子女通稱勳爵(Lord),雖也是貴族的一員但不會被列在表上,是榮譽性質的爵位。
沒有結婚的女性勛爵可能會選擇進入修道院,父兄願承擔其生活開支也有可能會生活在祖宅。男性未婚勛爵有極大可能會留在家中或是接受家族支援留在國內,會選擇離開故鄉並拋棄名分的人還是少數。
貴族的姓名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為自己的名、中間名,及姓氏。
中間名通常是父母的名字或是父母原先的姓氏,只會在正式場合上使用,平時在自稱、聚會時不會用上,也只有繼承爵位的貴族會使用這個格式,尚未繼承領地與爵位的勛爵、在子女尚未成年的代理領主不會如此稱呼。(但享有法律豁免權與部分權力)
以下是阿爾比恩的貴族列表(不含王室)
公爵(Duke):
安布羅修斯(Ambrosius)
斯圖亞特(Stewart)
侯爵(Marquess)
蘭開斯特(Lancaster)
克朗(Crown)
子爵(Viscount)
安茹(Anjou)
男爵(Baron)
約克(York)
軍事:
阿爾比恩設有海陸空三軍,特別保護王室的禁衛軍與保衛教宗、祭司的教團,除教團外其他團體前皆會冠上皇家之名。
阿爾比恩採徵兵制,每一年皆會有新人入伍及就讀軍校,教團同樣採取意願制,但做法與軍校有些差距。
節日:
阿爾比恩的節日不多,多為過去留下與信仰相關的日子。
春分-一年之始,2月1日到2月2日
作物開始生長,從事農牧等親近自然的人們會特別重視的日子,也被視為是紀念維諾托努斯的日子,在艾馬一代會相對重視。
夏至-一年之中,5月1日到5月4日
被視為是紀念海神瑪那南的節日,在海濱與貝爾法斯特格外重視,也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
在前代國王赫爾曼.溫莎上任後,將夏至變成一個假期,後來人們都習慣在這段時間出遊,而這樣的政策並無君主更替(克勞斯與艾雷蒙)登上王位後有所改變,現在已是國定假日。
部分地區會舉辦選舉五月國王與皇后,而這也是少數可以進入到森林內部的日子,青少年們會在祭司與成人的陪同之下進入森林內跳舞、慶祝。
秋收-一年即將結束,準備休憩與準備,8月1日
開始收割農作物,準備過冬,在部分地區格外受重視,也是紀念女神達努的節日。
國慶日:國王/女王生日,現為9/23日
阿爾比恩的國慶日都是當任國王/女王的生日,現為9月23日。
薩溫節-10/31~11/1
受到外國文化影響,也稱為萬聖節、諸靈節。
在這一天,大人們會給孩子糖蘋果慶祝。
對於阿爾比恩人而言,是掃墓與探訪親友的日子。
終戰紀念日-11/31
米列西安與賽希爾在倫蒂妮恩簽訂契約,兩個種族停下戰端的紀念日。
自阿爾比恩建國後就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就算現在已脫離神治時代也仍然留下這個節日。
聖誕節、平安夜、冬至-12/21~12/25
對於阿爾比恩人來說最重要的節日,地位大約等於國慶日。
阿爾比恩人會在這天與家人團聚,不能返鄉之人通常也會給住在國內的親人一些禮物。
與冬至合併在一起慶祝,在紀念神烏爾頓的同時也會一同紀念女神布麗姬。
皇室:
現為溫莎王朝,他們本是上個王朝的旁支,約在三百多年前發生一場影響全阿爾比恩的瘟疫,上個王朝的正統繼承人絕嗣。
為延續阿爾比恩王國的命脈與未來,由安布羅修斯當時的族長率領群臣與貴族,將外嫁至外國的公主與其夫婿接回阿爾比恩,即為現在溫莎王朝的先祖。
艾蕾蒙.都鐸.溫莎(Érimón.Tudor.Windsor)
阿爾比恩的公主,在祖父身旁學習政治與外交手段,在上一次輪迴中祖父早逝,因而提早加冕為王,是第一個剛成年繼承王位的女王,在世界重建後欲將王位歸還,然而赫爾曼堅持其繼續擔任女王。
除延續了先代的政策外,也順水推舟開始大力推行冒險者的發展。
父親為賢王克勞斯,為赫爾曼之長子,上一任國王,在其六歲時病逝。
已退位、去世:
赫爾曼.都鐸.溫莎(Herman.Tudor.Windsor)
溫莎王朝第四任國王,上任已達七十年(包含攝政王期間)。
在位期間阿爾比恩欣欣向榮,三十年前將王國交與年輕的長子,然而長子不幸早逝,在孫女尚未成年的情況下作為攝政王重新執政。
在攝政王期間曾試圖想要推行已然被廢棄的冒險者發展,然而卻因保守派貴族與擔憂是否會衝擊到阿爾比恩王國的穩定後作罷。
王儲期間便透過外交手段平定了愛爾琳的不滿,上任之初便完成了數個先祖沒有做到的政績,在阿爾比恩人心中是位偉大的君主。
現已退位,居住於塔拉不過不太會過問國事。
克勞斯.都鐸.溫莎
阿爾比恩上一任國王,生前勤政愛民,維持阿爾比恩的繁榮,經歷過他統治的人們都一致認為克勞斯所在的時代,是阿爾比恩王國近代中最強大且繁榮的時代。最終死於過勞死,留下一女。
在其死後其父代替執政,去世時年僅三十六歲。
歷史人物:
我們不能忘記他們,我們的根源,我們的歷史。
他們是屬於阿爾比恩的歷史,是今日的阿爾比恩的基礎。
米爾
艾爾班騎士團的傳奇團長,率領米列西安與三騎士一起開將擴土的英雄。
他不幸死在見證和平之前,據說其死後化作飛鳥,飛向天際。
約書亞
三騎士之一,三騎士的首位,持著巨劍的完美騎士。
最終與賽希爾的英雄錫谷同歸於盡。
安德拉絲
三騎士之一,三騎士的中位,持著長劍的少女騎士。
最終與賽希爾之龍對戰,不敵而犧牲。
以利沙
三騎士之一,三騎士的末位,持著法器的司儀騎士。
活過了最終的戰爭,與異教徒簽定和平條約,建立起了和平的國度,將國家交與所培育之王後離世。
現況:
經歷過三災的洗禮,阿爾比恩境內百廢待舉,雖尚未受到襲擊但人口銳減,貴族的當家一大半替換。
在貴族與王的權勢開始衰弱的同時,有人開始大肆宣揚神治時代的美好,演變成一個新興宗教,一位以三騎士約書亞為名的神秘人,以恢復神治時代爲名,開始衝擊已人為主的治世。
雖目前沒有成為主流,但這個宗教的存在確實提醒了一件事情,隱藏於所有人心中的希望。
不論是誰都渴望著三騎士的甦醒。
渴望著神話時代的奇蹟再現。
經過第一令渡火後,阿爾比恩的神靈全都死於烈焰。
然而人民並不知道這點,他們依舊信奉著五神、渴求著三騎士的甦醒。
被地域的死亡之災所毀,阿爾比恩王國滅國。
在世界重建後重新出現,各個貴族忙於各自領地事務,新上任的女王開始大力推行冒險者的發展。
*
我把聯合王國跟愛爾蘭都抓過來用了,應該還會抓點法國南部的東西,所以不要問甚麼蘇格蘭的首都不是愛丁堡之類,為什麼王室的姓是溫莎之類的。
至於跟黑龍撞到名稱就......之後再改吧(ry
不過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可以改啥。
基本沒用到太多奪愛爾蘭記的內容,六個種族+弗爾摩我基本都合在一起寫或直接跳過。
至於為啥阿貝爾之前為甚麼隊跟自己故鄉相似的南弗沒啥感想以及這個法國名,那是因為當初我對阿貝爾故鄉的設定是類似德法那種大陸型國家,但最後我還是把他送到英國那邊去(ry
接下來就先去寫週期跟其他東西了,阿爾比恩先放出來給大家看看順便透個風。
大致是搞定了,但阿爾比恩的串我到底能開什麼呢。
城市我開另一篇吧,全塞在這一篇我也看的很累(而且還沒寫完)
在大叔跟少女之間,我還是選擇了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