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6 GP

「殺」與「不殺」所背負的責任──淺談《論殺戮》與《黃金神威》的對應之處

作者:七重│黃金神威│2021-01-18 17:06:26│巴幣:12│人氣:1382
注意事項
1.《論殺戮》這本書主要是探討士兵在殺人時的心理狀態,本篇的內容並不是在推廣殺人
若無法接受這個前提請勿往下閱讀

2.這篇架構大致上是《論殺戮》的內容+《黃金神威》故事內容+自己的想法寫成的
我盡量寫的客觀一點,但是自我解釋肯定有

3.《論殺戮》這本書還是有點邏輯上的問題,當初看的有點吃力,若有什麼錯誤或疑問都可以提出來理性討論
寫這種爭議性大的東西壓力好大QQ

前言
這本書比較重要的部分在第一、三、四部,三、四部已經寫完,剩下的部分會挑自己喜歡重點寫,可能不會所有的內容都和黃金神威有關,就當作科普一些奇怪的小知識吧(?)

第三部
(註:第三部內容有鎖兒少保護,需有巴哈帳號並完成手機認證才能觀看)

第四部

可以當作懶人包看(?)

雖然是日文,但內容就是我的文字圖表化後的樣子,我PPT很爛做不出來QQ

前情提要
1.這本書先預設除了極少部分的人以外,大部分士兵都抗拒殺害同類這件事情
2.內容會整理到265話

殺戮與科學
「一條生命,由人類養大、變成自己的豬、靠土地生存、住在土地與上帝之間,就這樣沒了,不僅從世界上消失,還從記憶中消失。」

早期,是會自己飼養家畜宰殺來吃,殺戮是生活的一部分,知道動物的死亡是為了延續人類的生存,所以尊重他們的角色
對那時候的人來說,殺戮是嚴肅、麻煩、有點無聊的事,也是每個人生活中必需做的一件事

但現代人有了屠宰場和冷凍技術,隔絕了必須親手宰殺動物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不知道食物從何而來,從此,殺戮變成了見不得光的、是私密、神秘、恐怖、骯髒的,必須慢慢消失的事情

作者提到他在當心理輔導員時學到一件事:隱瞞創傷事件,可能會導致嚴重傷害

分享創傷有助於從別的角度看事情,相反的,創傷一直放在心裡,套一句我的心理學學生的說法:「創傷會就會從裡到外,活活地把你吃掉。」

麥克阿瑟將軍說過
「無論戰爭多麼恐怖,響應號召、為國犧牲生命的軍人,是最高貴的一群人。」
「軍人比其他人更祈求和平,因為他們要承受戰爭最深的傷痛,身上也會留著戰爭最深的疤痕。」

作者不譴責在合法戰爭中殺人的軍人,同樣的也不會批評在戰場上不殺人的軍人。了解他們的沉重負擔,也為他們感到驕傲,因為他們代表了人類高貴的特質

討論殺戮這個主題,一定會讓大部分健康的人惴惴不安,但要是因為太恐怖和不舒服就不去面對,拒絕思考其實沒有意義。我們不願意承認我們迷戀「暴力的黑暗美」,我們寧願譴責並壓抑暴力行為,但不願意正視、理解和控制它

本來以為序章沒什麼特別的的東西想跳過,好啦還是有值得講的事
這麼講好像也沒錯,我媽曾經說過小時候會看大人殺雞放血很可怕,現在因為衛生的關係全部都用電宰,殺戮原本就存在於生活中,只是現代人的生活都看不到罷了

同理,在戰場上殺人也是不會隨便和人說的事情,但不說出來永遠會是一個堵在心裡的石頭,等到撐不下去了洪水暴發就爆炸了。正因為這是個黑暗見不得光的事情,所以沒人有會刻意去接觸與了解

第一部
殺人與抗拒殺人的本能:處男研究做愛

殺人是一種張力十足的私密經驗,那種毀滅行為在心理上與做愛時的生殖行為幾乎沒有兩樣
對於沒上過戰場的人來說,就跟觀看色情電影了解性行為的親密感是怎麼回事一樣,不可能從中了解性經驗產生的親密感與張力

在二戰前,人們認為一般士兵作戰時殺人的原因很單純:一是國家與指揮官告訴他們刻意殺人、二是殺人是保護自己與同袍生命的必要手段;若他在殺人的前一刻卻下不了手,一般公認他的反應是驚慌失措,然後逃跑

實際上,多數人都不會開槍,大部分人的內心是強烈抗拒殺戮同類的,而且,這種抗拒心理強烈到許多士兵還來不及克服就先陣亡了

「殺人當然很難,我自己就絕對做不到。」
真的沒辦法克服殺人的恐懼嗎?

不,只要透過適當的制約訓練,再加上時空條件配合,任何人應該都能夠殺人,也能夠產生殺人的意願

有人會說:「作戰時只要遇到敵人要殺你的時候,你就會殺人。」
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大部分士兵在戰場上根本不願意殺敵,就算殺敵可以拯救自己或朋友的性命也一樣
很難想像吧?

1-1
戰鬥或逃跑,虛張聲勢或屈服

我們對戰場心理產生誤解的源頭之一,是誤將「戰鬥或逃跑」的模型用來解釋戰場壓力,但這二分法只適用於動物遭遇非同類生物威脅的情況
若遇到同類生物還要再增加「虛張聲勢」與「臣服」兩個選項

同類生物發生衝突的時候,通常是決定要先逃跑還是虛張聲勢,若虛張聲勢無法讓對手放棄攻擊,就剩下戰鬥、逃跑與臣服三種選項。選擇戰鬥並不會演變成你死我亡的結果(有點繞回去虛張聲勢的感覺),對方展現自己的力量後,自己的選擇剩下臣服或逃跑,常見的反應是臣服,這點令人意外

臣服的表現方式是卑躬屈膝,或是在勝利者面前露出自己身體的脆弱部位。表達一旦投降,對手不會進一步殺戮同類,也確保年輕雄性不會因為打鬥而死亡,確保能活到交配的機會,把基因傳給下一代

虛張聲勢套到戰場上可以衍生出戰吼來嚇退敵人
人在害怕的時候,前腦(控制心智活動的部分)停止運作,開始使用中腦(人腦中和動物腦袋沒兩樣的部分)思考:誰吼的最大聲、誰能把自己變得盛氣凌人,就是贏家
例如:古希臘與羅馬的羽飾頭盔、頭戴高聳不平等的平頂筒帽等,也是藉由視覺上的高大來壓迫敵方

火藥製造的聲響與虛張聲勢能力更強,槍枝的發明甚至能讓士兵達成希望不要殺人的需求
在拿破崙戰爭和南北戰爭的時候,通常「會一直拖著不結束,直到雙方疲憊不堪或天黑才停止。死傷慘重的原因並不是一槍斃命,而是對峙太久造成的。」

問題很簡單:絕大部分士兵一旦面對的不是靶,而是活生生、跟他一樣在呼吸的敵人,就會採取虛張聲勢的模式,朝著敵人腦袋上方的空氣開槍

舉例
玫瑰花蕾溪作戰:射擊兩萬五千發子彈,戰果是99名印地安人傷亡,平均252發子彈命中一人

維桑布爾戰役:發射四萬八千發子彈,造成404名德軍傷亡,平均發射119發子彈命中一人

指揮官要阻止士兵朝空中開槍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抽出指揮刀、走下戰壕,「往那些士兵的背敲下去,讓他們知道我來了,然後再告訴他們要瞄低一點。」

戰場上有比虛張聲勢更不尋常、但無可置疑的事實是,戰時有相當數量的士兵根本不朝著敵人腦袋上方的空氣開槍,相反地他們根本不射擊,這種情況跟「臣服」非常相像

戰場上士兵的距離「分散」的現象可能是導致低射擊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實際上有多名步槍兵共處的陣地,會發生一人射擊,其他人擔任傳令、搬運彈藥、照顧傷患、瞭望目標等「關鍵」工作。這並不影響開槍士兵的士氣,相反地,有不開槍的士兵在場,反而更會促使開槍單兵持續射擊(這就是後面提到的責任分散)

戰鬥和逃跑可以舉例的太多了,來看看虛張聲勢和臣服有什麼可以說的

實際上示現流的聲音蠻大聲的,在氣勢上佔優勢先贏一半、嚇阻敵人、轉移注意力等等
這些都是虛張聲勢的表現,戰場上的戰吼一喊出來敵人馬上縮回去XDDD

房太郎在啤酒廠的作法其實就把戰鬥、逃跑、虛張聲勢、臣服這四種全部都演完了
一樣戰鬥和逃跑先跳過

房太郎的傘蜥蜴模式就是虛張聲勢,長髮感覺真好用(?)
戰鬥中爭取到一點時間就能定生死了

臣服是種示弱的方式,有機會讓對方停下攻擊,但是對方殺紅了眼不適用
通常示弱都不太會繼續打下去了,可是莉帕被綁走還是要殺掉

1-2
歷史上的不開槍士兵

南北戰爭時期的不開槍士兵
戰場上的士兵在打仗前都會不斷的訓練裝填彈藥,反覆做到麻痺,成為反射動作
將士兵變成一部機器裡的一個個小齒輪,能夠連續發射子彈沒有遲疑

士兵的作戰訓練就像在訓練機器一樣,一直做重複的動作,要訓練到變成一種反射動作,即使面對死亡的恐懼也一樣
這裡舉例在戰場上有A、B兩位士兵,A負責開槍,B負責給子彈
突然A拍拍B的肩膀,這個動作代表要換手的信號
但是A在不久前已經中彈死亡了,而且已經鬆手放開槍枝準備給B好使用

「軍隊不要一般士兵思考,而是要他具備完成裝填並發射武器的自發能力,就算在作戰壓力下也一樣。」
使用「制約」這個詞,可能比「訓練」更能精確描述這種行為

但戰場上,混亂、煙霧、槍響、傷員哀號,這些都讓一個個齒輪變成一個個照本能行動的人

士兵的選擇很明顯有三種
1.朝敵人腦袋上方的天空開槍(虛張聲勢)
2.在部隊前進時落隊(一種逃跑方式)
3.替願意開槍的同袍裝填彈藥與提供協助(一種有限的戰鬥方式)

遺棄武器的兩難
蓋茲堡戰役結束後,在戰場上找到27574支前膛裝填槍。其中90%(24000支)是裝填但未擊發的槍。其中又有12000多支槍多次裝填,這些多次裝填的槍枝中又有6000支裝填3-10次。為什麼在戰場上會找到這麼多已裝填、未擊發的武器?

前膛裝填槍必須以站姿裝填+指揮官喜歡將士兵挨著肩膀緊密排成一條密集設計線,這兩個肢體因素加起來,讓不開槍士兵很難掩蓋自己不開槍的事實,因此只能裝填槍枝來遮掩自己的不作為

1-3
為什麼張三、李四不開槍?

「公鹿熱」是形容打獵時不敢殺戮的經驗

馬歇爾的結論是:「一般人內心仍對殺戮同類存有抗拒心理,只是通常不自覺。他們只要能夠逃避殺人責任,就會出於自主意志決定不殺人。」
「他們就是『良心拒戰者』。」

馬歇爾是一戰的老兵,他說:「(一戰時)聽到部隊受命撤退時,大家都鬆了口氣的感覺。」
而他相信,原因「與其說是大家知道可以身處安全之地,倒不如說,是知道自己暫時不必被迫要去殺人。」

一戰士兵有一套自我辯解的哲學:「這次,就放過他們好了,等到下次有機會再解決他們。」

一位陽痿的男人或冷感的女人,會讓大家知道自己陽痿或冷感嗎?
從事性研究困難的原因是,這個領域充滿迷思與物價吧,卻又同時滿載人的自我及自尊

就像我們不知道臥房中發生什麼事情一樣,我們也不知道戰場上發生什麼事情。士兵作戰的責任與義務就是殺人,如果他不殺人,他會讓大家知道嗎?

戰爭史是勝者的歷史,絕大部分的軍事史寫作,目的就是為了維護軍隊的權威表象,底下的黑暗面絕對不會光明正大的表現出來
「殺人是容易的。」由現代媒體表現出來,盡情殺人、歡樂又無悔的畫面,這些全都是錯誤多、見識少的觀念

接續序章,這段杉元在殺鹿的時候把自己投射在鹿身上無法下手
戰場上殺人是為了活下去不得不殺,為了避免自己心有愧疚並不會替他們哀悼

翻到這裡覺得谷垣的走向真的是好的,幸好有遇到二瓶把勃起的意志傳承下去了
谷垣大概是所有打過日俄戰爭中唯一有獲得救贖的,他已經脫離戰場了QQ

第二部
殺人與作戰創傷:殺人在戰場精神創傷中扮演的角色

2-5
戰場精神創傷的本質

「撤離症候群」
為了治療因作戰產生的壓力,一個常見的方式是讓士兵和作戰環境隔離,但是軍方的目的不是要讓精神傷員回歸正常生活,而是要他們回去作戰!因為這些人沒有作戰價值,留在團隊裡會打擊士氣,但是因為兵源不足的關係,一旦他們恢復就是寶貴的補充兵員,所以將他們放在鄰近戰場的地方休息

「鄰近」(或稱「前進治療」)與「期待」就是為了克服「撤離症候群」的弔詭而發展出的原則,具體方法包含
1.治療精神傷員的地點,應該盡量向前,盡量在與戰場鄰近、多半位於敵火射程內的位置進行
2.部隊主官與醫護人員應該要和傷員經常溝通,傳達部隊希望他們在最短時間內重回戰場、與前線同袍並肩作戰的期待
運用這兩個原則,除了可以讓精神傷員獲得治療與必要休息,健康的同志也不會認為只要出現精神創傷就可以脫離戰場

這裡超矛盾,為了讓士兵減緩PTSD的症狀就是要遠離戰場,但這些士兵又是戰力之一又不能放太遠
第二部比較像是在看什麼臨床報告一樣,寫的很糊好像沒什麼重點

2-6
恐懼統治

士兵作戰的時候,腦袋在想什麼?是哪些情緒反應讓大部分從長期作戰熬過來的士兵,最後卻滑落至瘋狂的深淵?這些情緒反應又是怎麼運作的?

第一個需要檢視的因素是恐懼

恐懼統治的研究歷史
過去的研究者認為,大部分戰場創傷出現的原因是害怕死亡與受傷

但以色列軍事心理學家班·夏立特的研究去詢問剛從戰場撤下的士兵最害怕的事情。他原本以為士兵的反應是:「死了」或「受傷,而且沒人管我死活」,沒想到士兵幾乎都強調,自己最害怕的事情是「同袍看不起我」,而不是受傷或戰死

而夏立特另一個類似研究,是訪談一批沒有作戰經驗的瑞典維和士兵。這次得到的答案和他預期的一樣:士兵都說他們「作戰最害怕的事情」是「死亡與受傷」

夏立特的結論是:作戰經驗能夠降低對死亡與受傷的恐懼感

「恐懼是導致作戰壓力出現的主因」,這個想法普遍被人認可,原因之一是:這也是社會能夠接受的答案。
電視和電影經常說只有笨蛋不怕死、不怕受傷?但是我們恐懼的到底是什麼?是恐懼死與傷,還是擔心失敗與內疚?

我們對恐懼的研究一直都是盲人摸象,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了解恐懼,說恐懼是樹幹、牆壁,甚至有人說是摸了一條蛇。自以為摸到是整塊拼圖的一部分、摸到了一點真相,其實沒有一個人是正確的

我們所說的答案,都只是說出社會能夠接受的答案,比較不會說岀一開口就覺得不自在的答案。而社會告訴我們能夠被接受的、社會覺得自在的那隻巨獸的名字,叫做「恐懼」

士兵的兩難、恐懼的位置
恐懼死傷不是導致戰場精神創傷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當然這並不是說恐懼死傷導致精神創傷這種一般人普遍接受的觀點沒有值得借鏡之處,而是有更多深層的因素,讓士兵作戰時飽受精神創傷之苦。

因此,「恐懼統治」只是使士兵作戰時左右為難的一個因素而已,除了恐懼外,還要加上戰場疲憊、恨、戰爭的恐怖等因素,以及士兵必須在這幾個因素與非得殺人間取得平衡的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事實上,恐懼可能是最不重要的因素

終結恐懼統治
戰爭中不必殺人者和殺人者一樣,也要經常面對能引發恐懼感的殘暴情境,但他們並沒有出現精神創傷
例如:被轟炸的平民、執行任務的海軍艦艇兵、醫護兵、指揮作戰的軍官

恐懼與受轟炸攻擊的平民
二戰前,心理學家與軍事理論家杜黑預測,對城市進行大規模轟炸會造成與一戰地面戰相同的心理創傷。實際進行的結果是平民出現精神創傷的人數和和平時期幾乎一樣,而且轟炸的結果似乎讓百姓更堅強、同時使被挨炸的國家取得殺人的權利

為了解釋這種情況,他們找到「因病得利」理論作為解釋模型,主張平民沒有「生病」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無「利」可圖

但這不能解釋兩個現象
1.戰場上的士兵身處不會因為精神創傷而得利的情境時,還是會出現精神受損的情形
2.「因病」也並非無「利」可得。平民可以藉此「讓自己掙脫現實的束縛」逃到鄉下去:更大的「利」是可以住進遠離轟炸目標區很遠的精神療養院

舉例:
受到爆火攻擊的戰俘
因為不用面對殺人的壓力(沒有能力作戰),會認為攻擊的炮火不是朝自己而來,反而把責任丟給管理的兵官(一種逃避方式)

海軍潛艇兵
因為有器械距離可以保護心理狀態,不必近距離面對自己所殺的人

敵區偵查兵
因為不必直接和敵人廝殺,而且偵查需出其不意,一遇到危險就會馬上脫離現場

醫護兵
雖然身處在戰場,但是卻沒有殺人的責任

軍官
指揮官需要在背後指揮士兵作戰,他們不必親自動手殺人

2-10
毅力的井

這是作者給精神耐力的代稱,我比較喜歡用san值來表示
簡單說勇氣是控制恐懼的能力,這個東西不是天生的,有一個固定值,一旦用完就爆炸了,在戰場上就是比誰的san值先歸零

要避免san值歸零,除了增加自己的san值,也可以拿別人的san值來用
一個好的指揮官,自己的san值要深不見底,也可以提供給屬下使用,來補足他們缺失的san值並強化精神
這也可以靠作戰勝利來補充san值(類似贏了可以提升士氣的感覺),但通常仗還沒打完士兵的san值就先歸零了

杉元對阿席莉帕就像心靈綠洲的感覺?
話說鶴見中尉對第七師團也算?鶴見中尉的形象大多是捏他聖母,感覺好像知道了什麼奇怪的東西(?)

第六部
殺人的情緒反應


6-31
殺人是什麼感覺?
戰時殺人的基本反映包含:擔心即將發生的殺人行為、實際動手殺人、興奮、後悔、合理化、接受。正常來說是依序發生的,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些階段,有可能不會經歷某個階段、某些經歷混在一起、發生時間很短等

擔心階段:「我該怎麼辦?」
大部分人在這個階段就跨不過去,擔心自己是否真能動手殺人

殺人階段:「根本連想都不用想」
作戰時的殺人行為大多是殺紅眼的情況下執行,靠的是反射動作,多半在沒有思考的情形下完成殺人反應
無法殺人也很常見。如果士兵在作戰時發現自己無法殺人,就會開始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或是對自己無法殺人產生固著心理,並導致心理創傷

興奮階段:「我從來沒有覺得這麼爽過」
作戰時若是出現另一種「嗨」,則腎上腺素更會大量釋放。這種「嗨」就是「殺人嗨」。有哪位獵人或軍中優秀射手擊中目標時,沒有經歷過這種喜悅的激動與滿足?
以「興奮」這個字描述這個階段的情緒,因為這種情緒狀態最激烈、最極端的外在表現就是興奮。但有人認為「滿足」這個簡單的字就可以描述這種情緒

後悔階段:痛苦與恐怖的拼貼圖
痛苦與恐懼的情緒出自於當事人對受害者產生認同感,無法承受這些情緒壓力的人,往往就決定絕不再殺人。或是克服這種情緒,至少調整到自己適應這種情緒,殺人會比較容易,但多半這種情緒不會因此消失,會一直陪伴你一輩子

合理化與接受階段:「能用上的理由我都用上了」
將「他」變成「屍體」,最後成了「gook」,這是明顯的合理化過程,捨棄掉將心比心的想法

尼采:「寧願毀滅,也不願放棄仇恨與恐懼。寧願毀滅兩次,也不願讓自己變成仇恨與恐懼的對象。」
在戰場上,殺人的一瞬間是美好的,但馬上會察覺到自己是不是「不對」或「有病」,為什麼殺了人會覺得爽快?其實在不正常的作戰環境中出現這種反應,不僅是正常的、也是常見的

身高差讚!
這個流程因人而異,有人殺人後會停在嗨的階段不會往下走,有些殺人犯殺到上癮大概就是這樣,有人不會經歷嗨的階段直接跳到懊悔的過程,吐的滿地都是也是有
總之還是不要體驗殺人的感覺比較好

第七部
越戰的殺人:我們對子弟兵做了什麼?

減敏感:思不可思
利用言語灌輸敵人和自己並不一樣,練習的時候喊「殺、殺、殺、殺」,等到實際上戰場第一次殺人會覺得奇怪,漸漸的會習以為常

打仗的目的就是殺人,不是在戰場上證明自己多勇敢、多厲害

制約訓練:做不可思
訓練時不用圓形靶,改用人形靶(制約刺激)
擊中人形靶會立刻倒下,回饋給士兵(目標行為、正面強化)
射擊技巧純熟的士兵會得到獎賞(例:放假、表揚)(代幣酬賞制)

是不是跟訓練動物一樣呢?

否認的防禦機制:否認不可思
在戰場上強迫認為自己殺的人是一個個靶子,以「人為鄙視」形容這個方法
1.否認與鄙視受害者在社會中的角色(減敏感)
2.在心理上否認與鄙視受害者的人性(發展出一套否認防禦機制)

7-34
殺人的合理化及其在越戰失敗的原因

年輕人戰爭
越戰的士兵平均年齡不超過20歲,這個階段是年輕人的心理與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每個人都在這段時期建立起穩定與持久的人格結構與自我意識;加上因為是速成的關係,新進的士兵沒有年長的士兵做為榜樣,年長有經驗的士兵可以作為新進士兵在戰爭中的緩衝

孤獨的戰爭
以前的戰爭不知道何年何月會結束,但是越戰的士兵是只要待十二個月就可以離開戰場,因此只要數饅頭就可以度過這段地獄的日子,彼此會以漠然的態度度過這一年,同袍之間的感情不會像之前的戰爭一樣那麼緊密

未完全潔淨的越南
在原始社會會要求返鄉士兵經過淨化儀式洗禮後,才能重新加入原來的社會,這是一種淨身儀式,士兵可以拋棄在戰場上的壓力與內疚。現代的軍隊也有類似的儀式,士兵在運兵船上會經歷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可以和身邊的同伴一同分享在戰場上的經歷、互相傾吐自己戰時的恐懼,並得到同袍的支持與鼓勵。回到家鄉時家人與親友會傳遞他們英勇的事蹟,鄉親會以遊行或其他贈酬的方式表彰他們的功績

但是,越戰結束後他們立刻搭飛機「回到人間」,脫離戰場、遠離敵人,一路上沒有同袍相伴,讓他們聽到同情自己戰時痛苦經驗的聲音。沒有人告訴他們:你是正常的

原本以為歡送會和頒發勳章是一種形式上的東西,沒想到是有實際的作用
雖然第七師團會被打壓是鶴見中尉造成的,但對士兵的傷害效果顯著(?)
難怪第七師團的士兵整個戾氣超重,每個人都像PTSD患者(X)

第八部
美國的殺人:我們對孩子做了什麼?


拿士兵的訓練行為來說
訓練時不用圓形靶,改用人形靶(制約刺激)
擊中人形靶會立刻倒下,回饋給士兵(目標行為、正面強化)
射擊技巧純熟的士兵會得到獎賞(例:放假、表揚)(代幣酬賞制)

套入影視娛樂當中
遊玩遊戲時3D模組愈來愈擬真
擊中人物會立即倒下,伴隨音效與畫面
獲得經驗值、獎勵

而玩遊戲並沒會有長官制止你不要隨意殺人,現實中的士兵會聽從長官的指示去執行殺人動作,而遊戲卻沒有,雖然有分級制度,但遊戲中打錯目標並不會有懲罰制度
作者認為美國的暴力行為事件逐年升高,跟娛樂產業的發展有正相關,若不正視娛樂產業帶來暴力的影響,這個社會會漸漸的被吃掉


總結
寫完了耶,雖然第五部被我跳掉了
感覺長了奇怪的知識,好像只能拿去創作,希望不要有用到的一天

有看過一個說法是軍隊就是國家版的合法幫派,仔細想想好像也是,希望以後還是不要有打仗比較好,這本書的士兵訪問記錄和回憶錄超掉san值,建議還是實際去看過這本書體驗一下

第八部的理論蠻奇妙的,感覺之後的戰爭會走向無人機大戰(?),比的是操作者的技術和機體科技力,我傾向暴力事件的上升和電玩娛樂發展有正相關,玩遊戲還是分清楚現實和虛構,但是每次看到新聞把遊戲和爆力扯上關係就很不爽,我玩還願也不會想把人拿去泡女兒紅好嗎?

論殺戮:什麼是殺人行為的本質?
On Killing:The Psychological Cost of Learning to Kill in War and Society
作者: 戴夫.葛司曼 (Dave Grossman)
譯者: 霍大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6/04/29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278177

遮掉的是圖書館名稱,不用太在意(?)

以上~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504608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黃金神威|黃金神威

留言共 1 篇留言

Orz無止盡
這本書看起來真的很不錯,並非我喜歡殺人(真的),
是對於它討論這種人性極端行為的分析還滿細的,也有很多例子,
看了會更解人類這種奇怪動物的一些模式。
還好網路上還有二手書,不然沒收到這本真的很可惜@@

10-06 14:08

七重
殺人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種違反常理的事情,所以需要特別的「方法」去促使人類去殺人,書中的舉例都很真實XD

網路上有二手書可以找找看,這本值得研究10-06 22:38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6喜歡★a1487546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情報】黃金神威264(... 後一篇:【情報】黃金神威265(...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d88931122所有巴友
老僧的Steam遊戲新作《蘿莉RACING》特價中,歡迎參考 : 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dev/alex94i60看更多我要大聲說20分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