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小說

小螞蟻冒險記 物理設定教材1

antisant | 2020-12-02 21:05:10 | 巴幣 0 | 人氣 158

連載中小螞蟻冒險記 設定集
資料夾簡介
故事可供參閱的設定集,和本傳內容沒有直接相關

閱讀本篇之前,
作者建議非理工科系的讀者們可以先稍微了解一下零點能量、理想氣體、量子糾纏、細胞膜、指向(程式語言)、pH值、電位能、burst nucleation(爆發成核)、可逆反應、相(phase)變化......名詞的涵義;

因為作者是從上述知識裡面獲得靈感的,
沒有學過相關科目的人可能會覺得有些部分難以理解,
另外這和本傳關係不大,
只是做為整個世界觀架構的基礎部分使用,
所以沒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忽略
簡單來說,
前方高能




存在的世界(Existence)和不存在的世界(NonExistence)     
 
世界整體組成由E+NE構成,如果要用常見的東西比喻,可以想像成一個帶有虛數部的常數,實數部代表了E,虛數部代表NE,人類只能觀察到實數部的存在。
 
不過這樣的比喻並非很〝準確〞,因為NE和E並不是只有多加一個i的關係,NE並不能用數學來描述,舉個例子,NE中可以「存在」一個東西A,A的數量=1=2=3=…..。所以其實不能用簡單的文字來描述NE,只能盡量用已知來概括NE的一部分特性。
 
E:我們的世界,存在時空、能量、質量等概念,適用已知的物理法則
 
基本存在點BEP(Basic Existence Point):空間中物質存在的基礎點,存放最基本物質的位置,不能再被分割的最小單位,每一個BEP都只能有一個最基本物質(粒子或能量),可以想像成是放置BM的球殼,是E的一部分。
 
最基本物質BM(Basic Matter):能被放進BEP的最小單位物質,粒子或能量只是差在定義不同,因為無法用普通的數學式子來計算體積和質量,所以基本上是用靜止時的能量密度來當計算單位,每一顆的能量密度都一樣,只有形態(類似於色的定義)上的差別,可以想像成是要放進BEP中的球。
 
NE:不存在的世界,因為同時存在與不存在所有事物(包括物理法則),無法單純以體積去看待,硬要說的話就像是模糊成一大片的地方,散佈在整個E裡頭吧,以人類的感知能力無法完全感測或解釋。
 
BEP是E的一部分,透過存在面(IoE)和NE相連接,每個BEP對應到的NE只有一小部分,可以想像成是一顆填滿液體的球,裡面一半是油(E)、一半是水(NE),然後丟到一碗很油很油的雞湯裡,IoE就是雞湯油跟水分開的那條交界線,自然油(E)的那一半會浮在雞湯上,水的那一半會沉進水裡(NE)。現在想像整個世界就是油(E)+水(NE)分子構成的,然後每兩個分子都會被一顆球包住,這就是BEP對應NE的關係。
 
每一個BEP對應的NE都不相同,例:在A點(A是一個BEP)有一顆最基本粒子,蘋果(後面將以蘋果、橘子來代替),那A點就〝沒有〞一顆橘子、一顆梨子、一顆鳳梨…等,而這些橘子、梨子…就是A的NE(簡稱叫A’,備註:A’不能用一顆BNEP之類的來稱呼,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像這樣。
 
A的E:蘋果                A的NE(A’):橘子、梨子、鳳梨…
 
假設在A點隔壁有一個B點,則B點有一個橘子,如果要形成移動的現象,A和B的BEP內容要互換,但是並不是經由E直接交換,而是以下列步驟進行:
 
1.A的蘋果從E進入NE;B的橘子從E進入NE
2.從A’中有一顆橘子進入A的E;從B’中有一顆蘋果進入B的E中
 
1.和2.事實上是同時進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成
 
剛剛用雞湯做比喻,可是牽涉到物質相互作用的時候,簡單的法則如下:
 
1.A點的BM可以影響B的BM
2.A’可影響B’
3.A無法影響B’;A’卻可以影響B
4.A點的BM只能影響A’的NE
5.A’和B’並不是兩個點,而是在模糊成一片(以人類的視角觀察)的NE中取得的沒有體積概念的兩個區域
6.所有可區分的F都可以看成是一個A’
 
因此E無法直接干涉對應的NE以外的NE部分,但是NE可以對E產生直接的影響,理由是所有NE都是被某種東西綁在一起的,而且NE中也可以不存在時間的流動;用簡單的比喻:A’和B’間有纏結,當A’想改變B的BM時,A’會從橘子變成蘋果,然後B’也會對應從蘋果變成鳳梨,但是這個過程花費的時間=0,所以在E中看到的就會變成A’動了一下,B跟B’瞬間就跟著動了一下。
 
而且所有具時間流動的行為都必須要經過ENE才能達成,意思是不管有沒有牽涉到F,只要某物體在移動,嚴格一點,甚至是粒子的熱震動都需要經過NE才能達成。








存在常數(Existence Constant)和存在面(Interface of Existence)
 
Exc:存在常數,BM的自帶常數,F不具有Exc,數值為0~1之間的數,受到靈魂、其他比HF、DF、AF更基礎的F影響,和Pc值呈負相關關係,不會影響BM的其他系數(如:能量密度、型態…),但影響BM在存在面間移動時的難易
 
IoE:E和NE交界面的統稱,為雙層的構造,分別被稱作IoME(interface of massexistence)與IoFE(interface of force existence),IoME只影響E,是E的一部分;而IoFE只影響NE,是NE的一部分,IoME和IoFE沒有空間上區別(簡單講就是像細胞膜和細胞壁黏在一起,但是兩個都不佔據體積)。BM經過IoE的難易度和他的Exc值有關,Exc越小,從E往NE就越容易,NE往E越困難;Exc越大,從E往NE越困難,NE往E越容易。請看下圖:
假設有一個Pc=3的P要通過IoE,對應的F轉化成N之後數量是3個,P的Exc<1,所以P很容易由E往NE移動,不過從NE往E的過程就會變得很困難,因此相對容易由NE往E移動的3個N(Exc=1)就會過來填補P的空缺,但是一個BEP只能填入一個BM,這時候,在還沒穩定下來之前,IoFE會有一段時間的扭曲狀態,因為NE內的BM數量可以是任何數,而且NE不會被E部分的BM直接干涉,所以透過將NE延伸到BEP中可以讓一個BEP內同時塞進3個N,這部分的IoFE扭曲所產生的NE被稱作〝F〞,也就是圖中紫色的部分。(實際上IoME和IoFE中間是沒有間隔存在的,只是為了方便理解而畫的圖)
 
補充:之前提到F對於力場變化很敏感,實際上並不是力場在E部分的關係,而是因為力場變化也會造成NE的變動,而F這種狀態的BEP實際上只是一個metastable(介穩態),所以只要周圍一有NE方面的變化就很容易再跑回NE裡,就像是一顆充飽氣的氣球,對於壓力變化會十分敏感一樣。
 
Exc=1代表該BM處於穩定狀態,也是大部分BEP最喜歡的穩定態,此時的BM被稱作一個N。
 
Exc<1,代表該BEP中需要好幾個BM才能達到Exc=1的最穩定狀態,但是由於每個BEP中只能塞一個BM,所以呈不穩定態,此時的BM被稱作一個P,P傾向於往NE移動,然後把F(F不具有Exc,F不是BM)帶出來,接著F傾向於回到NE,然後把N從NE帶出來(N的Exc值是最大的,因此最容易從NE中跑出來),所以Pc和Exc的大小有關,Exc越小,Pc越大。








力量(F)、普通物質(N)和指向物(P)
N:一般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中也有的物質,原子、電磁力、玻色子…之類的符合物理定律的物質或能量。
 
平常在Exc=1時,N沒有得到能量的狀態下是不會從BEP裡移動的,然而現實中幾乎不存在沒有背景值的地方(包含時間的流動本身也會提供能量),且N在IoME上的能障十分小,很容易進出E與NE,因此N通常是以特定頻率在E與NE之間來回振動。
 
F:NE的一部分特殊點,容易轉化或衰變成N,在空間中存在時會占據BEP,但是不會被基本作用力直接影響,根據能夠轉化的N的種類區分成HF、DF、AF…,例:HF可以轉化成蘋果,不能轉化成橘子;DF可以轉化成橘子,不能轉化成蘋果。只有最基礎存在的F能夠轉化成任意一種N。
 
F不會被四大基本作用力影響,意思是,假設有一大沱N撞進一大坨F裡面,而且F沒有因為感應到重力與電磁力場的變化而轉化成N的話,那這沱N會直接穿過去,就像是在兩個不同世界的東西沒辦法碰到彼此一樣。但是實際上F對於NE(場)的變化很敏感,只要有一點點NE的變化幾乎就會馬上變成N,( 可是人類只能操控BEP去改變NE,所以實際上可以換算成BEP也就是力場的變化 ),而且是以力場變化的反方向轉化,所以人類其實並不是以肉眼直接看見F,而是因為從後面的光線照到F的時候被抵銷掉一部分,導致有F的地方看起來顏色會變淡,不過對於天使、惡魔…天生就有P在體內的種族來說是用另外一種器官去感受F的存在,所以他們是可以直接感覺到F的。
 
F總共佔據了多少個BEP稱做體積,每BEP的F可以轉化成多少個N稱做濃度(密度),質量=體積X密度  的公式依然成立,所以質量為此體積內的F全部轉化成N之後所佔據的BEP數量,舉個例子。
 
假設有一個F,體積為2單位,密度是5單位,意思是:在E中存在的F需要2個BEP,不過因為F不會影響基本作用力,所以沒有體積,可以想像成是附在BEP的外殼上;當這些F變成N的時候,會產生10個N,一個BEP只能塞一個N,所會把周圍的BEP排開10個,像在密閉空間燒開水產生的水蒸氣會把瓶子裡面的空氣排開一樣的道理。
 
抗化函數(Resistence of Change)和物化多樣性(Mattering Diversity)
 
F對於力場變化的敏感程度可以用「抗化函數Rc(resistance of change)」來表達,函數數值為大於0的數,Rc值越大代表該F對於力場變化越不敏感,自然界中最常見的F其Rc大約為14.0                              ;而對於每單位的力場變化所產生的反作用場被稱為「物化場(physication field)」,物化場的大小和F的密度、種類、N的單位時間變化量…許多參數有關,數值是0~1之間,物化場=0,代表F不會受任何力場的改變影響,物化場=1,代表F可以100%抵銷掉力場的變化;在無施加任何場的情況下,物化場通常介於0.1~0.3之間,透過人為介入可輕易達到1,不過反之要達到0卻是幾乎不可能的,只能很接近0而已。
 
Md,MatteringDiversity,也稱作物化多樣性,代表某一特定F之轉化可塑性,數值為大於1的整數,數字越大代表可轉化成越多種類的N,會受到該F所處的環境影響,通常是80~100之間,比BM的種類總數少一些的大小;因為F會傾向於變成和周圍相同的N,因此可以透過用大量的某種N(如BM1號)來限制特定F的環境,使其Md值下降。
 
P:指向物,容易轉變成F的物質,本身具有體積和質量,也遵守大部分物理定律,但具有能夠轉變為F的特性,是人類的世界中主要的F來源,通常一種P只能變成某一種特定的F像:HF、DF,無法變成最基礎的那種F
 
P除了基本的物理量以外,轉化成F的效率可以被「指向常數Pc(Point constant)」所描述,Pc為一大於0的數,Pc數值代表一單位的該P能轉化成多少質量的F,大多數蓋亞礦物和赤能(一種P)的Pc值為3~5。正常情況下,P對於F不會產生任何反應,但是一碰到N就會立刻生成P’相,P’並不是新的物質,而是P和N以特定比例混和的新相(例:65%的P+35%的N),P’的比例和原本的P、N種類有關,通常都是P> N,也就是N會有一部分變成P,常見的一個問題是:這樣不就可以無限增加P的數量? 但是實際情況沒有這麼單純,因為P’中的P是已經具有特定轉化的方向性的(例:只能變成HF的P),所以應用上不像純粹的P這麼好,而且P’不會和原本的P互溶,但是N卻會透過P’往原本的P方向擴散,導致P會被P’漸漸侵蝕的現象。
 
P’:在天堂和地獄被稱為雜彤,地球和P統稱為蓋亞礦物,是N和P互相纏結所導致的現象,在Exc處提及:Exc越小,從E往NE就越容易,NE往E越困難。將這個概念套用至P和N的比較上,對於P而言,從E往NE → 容易,NE往E → 困難;反之,對於N而言,從NE往E → 容易,E往NE → 困難。因為所有粒子的移動都必須經過NE,所以即使是N,在其移動的時候都必須克服一個穿越IoME的能障,假設現在有一顆電子在沒有任何外力(包含世界本身的背景值,如宇宙輻射之類的)的作用下,以固定1000 m/s的速度前進,若不考慮NE看起來似乎可以永不停止,但實際上這顆電子會因為E往NE的能障而不停在減速,只是加速度小到幾乎為0,大概會在距離出發點 km處停止,這就是N的能障大小。
 
其組成可以用數學式子表示為P’ = kP+lN,k和l代表P和N的比例,數值都位於1~0之間,P’的形成過程可以由下面這張圖來解釋:
 
P’的簡單示意圖,如下所示:







為什麼P進入到NE之後不是N直接跑到E回補、或者是另外一個P跑出來,而要經過F從NE裡面跑出來的過程?
 
原因是P從NE要跑到E並非一件很容易的事,上面也描述過,BM進出NE是需要時間的,而F是NE在BEP裡頭的特異點,也就是說F從NE跑出來或者是跑回NE都是不需要時間的,所以上述的物質交換過程如果牽涉到P的話,情況會變得更加複雜,舉個例子:
 
設A點有一個P1其Pc=3,P1佔據一個BEP,等一下轉化之後的3個N分別叫做N1、N2、N3,
當P1要變成F的瞬間,IoE打開一個洞,此時F已經湧入在A點的BEP裡面,該F1體積為1,質量為3,所以密度也是3,但是這個時候P1還沒完全進到NE裡(想像成一顆球有一半進到NE中),所以本來該轉換成的3顆N也還沒完全從NE裡出來,所以當P1完全進到NE裡面的瞬間,N1、N2、N3也會在A點出現,本來一個BEP是只能塞一個N的,但是因為A點已經被F1佔據,所以3顆N可以同時存在於F1之中(因為NE可以同時存在好幾個BM)。
而之後,F1因為不是BEP最喜歡的穩定態,所以F1頃向於會跑回A點的NE中,然後N1、N2、N3因為Exc=1,所以很容易由F1中跑出來到A點的BEP中,所以自然就留在A點,可是A點只能塞一個N,所以只有N1留在A點,然後N2、N3再排開周圍的2個N。如下圖所示:


 
簡單來講,三個之間的關係就是:
 
   →容易   →容易
P            F            N             像是不可逆反應一樣的關係
   ←困難   ←困難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