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0 GP

ww2-lf2 第八代(Definitive Edition發佈)

作者:莒光│2020-10-11 08:03:56│巴幣:0│人氣:118
ww2-lf2 第八代 歐陸風雲 Definitive Edition發佈

使用艾爾卡特版exe

目前關卡由波蘭戰役到柏林戰役(1945)共100關,主要圍繞歐洲東線、西線、地中海與北非戰役

由於可選角色太多,內容中將分成完全版、閃電戰、地中海和東西兩線可自由切換,請將想要玩的版本內的data.txt與stage.dat放到data資料匣內即可

另外因為系統上限,有一關是完整版未收錄,只會出現在「閃電戰」偏中

*此遊戲與原版操作方式有相當差異,建議先在對戰模式熟習控制後才遊玩關卡


下載點:


已知問題/錯誤:
己方戰防炮會罷工
與對AI指令有關,在己方有戰防炮單位時可考慮減少使用指令,或靠近他再使用多一次

更新內容:
修正bug
新增兵種,所有國家單位有所增減
重新編輯絕大部份關卡平衡與配置
重製所有角色,重製/修改大部份地圖,以合乎戰役時季節
新增陣營:丹麥
輕重化圖像,減低之前負荷過重產生的BUG
不再分輕重裝甲類型,取消裝甲脫出機制,前重裝甲單位自我維修能力保留
新增衝拳,所有單兵都能使用(不包括多人重武器組)
更改機槍類一些控制

*關於支援種類

炮擊支援/襲擊:作為己方支援時,會隨機對敵人發射比較精準火炮攻擊,攻擊間隔很短。作為敵襲時每一個單位都會在短時間對我方射出五發炮擊

空中密接支援:會完全隨機進行對敵攻擊,包括有間隔較短的對地掃射,還有間隔較長的投彈,精準度不及火炮,但對密集的敵人會帶來相當大驚喜。

火箭彈支援/襲擊:極短時間內對戰場投入五發火箭彈,攻擊與炮擊相當但會帶火炎效果,只是這種支援準確度非常低,作為支援時間隔會比空中投彈更長。

關卡選擇

每關名稱後也有當關該用角色,請參照下圖,選擇與關卡相應的部隊遊玩

基本操作(步兵通用)

攻擊(a): 近戰格鬥,種類請參照兵種

跳躍(j):快速射擊  進作此狀態後A和J都是射擊,D和任何移動都為取消動作

防禦(d):跪射 控制同上,但只能用D取消動作,具防禦效果,子彈射程殺傷都有所增加

跑步時如碰到沙包之類障礙物會有所互動,機槍系會進入特別的射擊姿態,其他兵種側會跨越障礙

急救(D+v+J)

衝拳(>>A)   多人武器不組具此能力

手榴彈(D+A)or(>>J)   機槍手(MG)一般沒此能力

反裝甲炸藥(D+J)  

迴避(>>+D)

靠近食物/鐵拳時以A拾取和使用 多人武器不組具此能力


基本操作(騎兵)

靜止/步行時DJA也是揮刀
跑步時D為煞停
放棄馬匹(DJA) 僅有馬匹
騎兵放棄馬匹後一樣會變成步兵進行戰鬥,但不會補血


戰役/武器/載具資料在更下樓層

兵種(步兵)

*步槍系 特色:萬能型角色,反裝甲炸藥消費比較低,格鬥起手較慢但傷害最高,三段格鬥,衝拳有所強化

RM
使用手動步槍的步兵,遊戲和現實中都是軍隊中最基礎的骨幹
步槍擁有優秀的射程和單發殺害力,在大部份環境都有平均表現
但射速和子彈破防能力差,很難應付有防禦狀態或近距離多個步兵,總彈數一般都較低

不同國家的彈藥口徑會令其殺傷有輕微差異

SRM
使用半自動步槍的步兵
犧牲少許射程和殺傷換取更高的射速與彈量,一定程度解決射速和破防差的問題,但換來長的換彈時間,而且只有蘇聯、美國和德國有此兵種

SP/DM
狙擊手/精確射手
步槍兵/半自動步槍兵的遠距離特化版本,精確射擊改為狙擊模式

狙擊模式下有著一定的視覺透明與對ai隱形,但會隨著在同一位置持續開火而失效,轉移位置後再進入狙擊模式就可重新計算

狙擊模式下有著比步槍更好的精準和殺害力,但如果目標過近攻擊將不會生效

DM殺傷力遠不及SP,但繼承半自動步槍的火力和射速,在比較近距離的交戰比較靈活

不能投擲手榴彈,但可以用TNT


*衝鋒槍系 特色:近距離射擊特化,格鬥起手很快但傷害較低,三段格鬥

SMG
以全自動射擊的衝鋒槍作武器,在近距離有驚人的火力和破防能力,最大缺點是射程十分短

不同國家的衝鋒槍殺傷、射程、彈數都會有所不同,詳細請參照下方的武器介紹

CB
原則上是種輕型半自動步槍,只是因為其格鬥系才會歸到此系
進一步犧牲射程和殺傷,換來更多射速與彈量,壓制能力不下於衝鋒槍


機槍系: 特色:中距離火力支援,必須部署才可射擊,行動較慢,可使用半身高的障礙物進行部署增強火力,二段格鬥

MG
以全自動輕機槍作火力支援的單位,有著接近步槍的有效射程,但單發傷害不及衝鋒槍,主要用作支援壓制和干擾敵方
可以利用戰場上一些半身高的掩護物架起機槍,作射程和殺傷都更高的射擊

根據使用的武器,架起後可分為以下兩種操作種類,只有彈匣和可用彈鏈

使用彈鏈的槍種將以MP作代價去限制彈數,但不會因要換彈而中斷火力

使用彈匣/彈鼓等機槍不受限制,但須要換彈,彈數30發以下機槍殺傷將略增傷害


*特殊系 無法輕易歸類上述三種,詳看說明

AR
遊戲內不同國家的AR都有著不同意思

AR for WH/SS 突擊步槍
一種強化版的衝鋒槍兵,射程和傷害也更高

AR for LF
一種傘兵專用的自動步槍,比較特殊
快速射擊時為腰持的全自動射擊
精確射擊為二十發的半自動步槍射擊

AR for US
類似其他國家的輕機槍,有投擲手榴彈和腰持射擊能力,但不受低彈數輕機槍增傷影響

ATG
反戰車步槍兵,手持大口徑步槍作戰,操作上混合了步槍和輕機槍,需部處才能使用
子彈能對一些輕裝甲目標做成殺傷

AT
反裝甲兵
使用火箭筒或榴彈發射器進行反裝甲的雙人組單位,對步兵只有基本自衛能力,但對裝甲目標卻有著很大威脅
格鬥變成快速射擊,武器種類得看國家
J與D都是進入反裝甲模式,可以發射火箭彈攻擊,不能直擊步兵,但爆發時的傷害可以攻擊到步兵

CY
騎兵,騎在馬上以騎兵刀作戰的步種,衝鋒時對步兵有極強壓制力,但很易被連射的自動武力克制,下馬後能像步槍兵一樣作戰

*玩家非預定使用兵種 操作單調的重型武器

MT
迫擊炮小組,中近距離的火炮支援單位,高拋物線的彈道會自動決定目標,彈道不明顯,對密集的步兵有很大威脅,對裝甲有額外的攻頂傷害,距離太近會打不中

HMG
使用帶腳架的重機槍小組,比輕機槍提供更長時間更穩定的火力壓制,不同的機槍部署時間不同,但共通的他們都很笨重,不適合快速推進

*
可用部隊編碼參考 & 國家特性

WH  德國國防軍陸軍 - 步兵跪射裝甲自動升級為(強),所有炮兵組員享有裝(弱)的待遇
SS   德國武裝黨衛隊 - 同上
LF   德國國防軍空軍 - 同上
DAK  德國非洲軍團 - 同上
IT  意大利王國陸軍 - 一般部隊預設裝甲為(弱),其他所有特殊部隊裝甲預設為(強),手榴彈威力更高
ENR 意大利社會主義共和 國民共和軍 —手 榴彈威力更高
FI 芬蘭 — 反坦克武器改為消耗極低的燃燒彈
SV  蘇聯紅軍 - 反坦克武器改為消耗極低的燃燒彈,關卡中也有比其他國家更多的人員增援,衝鋒槍兵比例更高,有火箭彈支援
FR  法國陸軍 —
UK  聯合王國軍隊(英加澳紐印) 比同類武器彈量更多
US  美國陸軍 - 更多種類的半自動/自動武器裝備友軍
HL 尼德蘭(荷蘭)皇家陸軍 —
PL 波蘭陸軍 —
DK 丹麥皇家陸軍 —

特殊部隊參考
通用:
PARA 傘兵部隊
意大利獨有:
Alpini 山地部隊
Bersaglieri 特種步兵營
CCNN 意大利武裝黨衛隊(黑衫隊)
美國獨有:
Rangers 遊騎兵

國家部隊介紹

*第三帝國/納粹德國:

國防軍陸軍(WH)
作為發起戰爭一方的中堅,幾乎到處都會見到他們的身影,同時也是大眾最為熟識的德軍模樣,而隨著時間戰況他們的裝備也有所改變

國防軍陸軍非洲軍團(DAK)
由於意大利在北非的戰況失利,德國便向北非派遣援軍,初到中期時派往北非的部隊都會得到一些熱帶專用裝備,應付不一樣的炎熱氣候,令他們看起來與地方地方的德軍陸軍有所不同,後期一些熱帶裝備部隊都歸到此類

武裝黨衛隊(SS)
因為戰爭罪行而充滿非議的部隊,而已當中不少部隊其實也只是另一支陸軍,名義上由納粹黨指揮,實際上在戰場上歸到國防軍管轄指揮,遊戲內也謹指那些作為普通軍隊的武裝黨衛隊
由於東線戰況日漸緊張,原本只是政治士兵的武裝黨衛隊也開始投入到一線作戰,加上由國防軍主導暗殺希特勒的計劃失敗,希特勒開始不再信任國防軍,開始將最精良的裝備優先裝備他的武裝黨衛隊,大多數SS便由使用戰利品武裝的二線部隊轉而成為德國的「菁英」
雖然原先是以日耳曼人為主的部隊,但開戰後創建不少外籍志願者軍團都歸到SS名下

國防軍空軍(LF)
由於空軍元帥戈林在納粹黨內有巨大影響力,所以德國空軍裡有為數不少的地面部隊,而當中除了防空炮兵外,還有空軍野戰師
可是空軍野戰師的組建只是因為戈林的權力欲,成員幾乎都是飛官、地勤等非步兵戰專業人員,作戰能力可想而知
防空炮兵的本職也非步兵專業,但失去火炮的他們也只能拿起輕兵器作戰

國防軍空軍-空降獵兵(LF-PARA)
不同於空軍其他地面部隊,傘兵這種新兵種從一開始到最後都是菁英中的菁英,德國於初期於西歐的成功除了裝甲部隊,很大程度上也得歸功這班「綠色魔鬼」
但由克里特島戰役的慘勝後,德國便再沒有大規模的空降作戰,而這班傘兵變成輕步兵使用

國防軍海軍(KM)
戰爭後期有著不少失去艦艇的海軍人員,再加一些損失過大無法維持編制的部隊重新編為海軍步兵師,但一反像空軍類似的情況,海軍步兵的作戰表現十分優秀,他們在德國境內最後的抵抗中留下過不少身影。


國民突擊隊—希特勒青年團(VT/HJ)
在戰爭最後期,德國通過擴大招兵年齡,招募十二歲以上的希特勒青年團成員,用盡一兵一卒組建出來的民兵部隊
只是他們「有作戰能力」的都只是一些未到正式服役年齡的青少年,或過了服役年限的中老年,除了部份一戰老兵外根本沒甚麼實際軍事經驗
突然期來的擴軍下根本沒那麼多武器可以裝備這班民兵,有些幸運一點的還可以得到在倉庫拿出來的老舊武器,不而只會得到一些極為簡陋粗糙的槍械,甚至得自備武器參戰

*意大利王國:

意大利陸軍(IT)
在網路上流傳很多關於意軍的笑話,但其實不盡是事實,意大利當時作為歐洲新興的二線國家,只能說他們本身國力所限,加上在地中海的戰線中普遍厭戰,表現不如人意,但在東線上與蘇聯的作戰中他們的表現相當亮眼,只是隨著中期的失敗退出戰線,埋沒了這些故事

意大利陸軍-高山軍團(IT-Alpini)
意大利軍隊中的菁英之一,幾乎很多戰線都有過他們的身影,尤其於東線的作戰中,頭盔和帽上的烏鴉羽毛是他們的標記

意大利陸軍-特種步兵團(IT-Bersaglieri)
由意大利王國前身薩丁尼亞王國開始出現的一種傳統兵種,由於負擔不起騎兵下他們需要一種輕步兵,以團級規模配置到不同的師當中,隨著時代變遷載具有所改變,但依然沒有改變他們作為快速反應的輕步兵這一點,頭盔和帽上的松雞羽毛是他們的標記

意大利國家安全義勇軍(IT-CCNN)
國家安全義勇軍(MVSN)作為法西斯黨的黨軍,其中的軍事部隊稱為CCNN,性質有點像德國的武裝黨衛隊又不盡相同,他們有時是獨立部隊,有時是附加在陸軍師中的一個營,遊戲中登場的M營則是獨立出來的菁英部隊

意大利陸軍-閃電傘兵旅(IT-PARA)
意大利的傘兵部隊,是意大利王國中少有裝備衝鋒槍的正規軍,在北非有著優秀的表現

意大利陸軍-薩伏伊騎兵團(IT-Savoia)
意大利其中一次亮眼的戰果便是由這班騎兵創造的,他們發起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後的一次正規騎兵衝鋒

*意大利社會主義共和國:

國民共和軍(ENR)
意大利王國在1943年中向同盟國投降後,意大利的中北部依然由軸心國控制,在43年下旬在德國扶持下建立了意大利社會主義共和國(RSI)這個政權,而國民共和軍就是RSI僅存的正規軍事力量,他們的裝備混雜,德式和義式的裝備都有,但其作戰能力比過往的王國陸軍稍好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紅軍陸軍(SV)
聞名於世的蘇聯陸軍,在東線這場衛國戰爭中可說是無處不在
早年受政治大清洗影響令其戰績不佳,但憑蘇聯強大的工業與動員能力令其成為勢不可擋的鋼鐵洪流

*大英國協-聯合王國:

聯合王國陸軍(UK)
遊戲內不單是止英國的軍隊,而是整個大英國協中有參戰的成員(英澳印加)等聯軍,他們有著相似的裝備,同時日不落帝國的軍隊也活躍於不同戰區
作為開戰時已經參戰的國家,整個西線也有著他們的身影,甚至很多流亡政府的部隊也受英美軍援下,重新投入作戰。

英國陸軍傘兵(UK-PARA)
作為傘兵固然是英國軍隊中的菁英,曾參與舉世聞名的諾曼第戰役和市場花園行動

*美利堅合眾國:

美國陸軍(US)
在戰爭中期開始加入,憑著民主兵工廠的工業力量與資源改變了整個二戰甚至戰後世界的走向,美國的參戰加速了軸心國的覆亡,在歐洲戰場中美國陸軍的地位也舉足輕重

美國陸軍傘兵(US-PARA)
因大量的影視作品而聞名於世,同時也是一班相當具戰鬥力的菁英部隊

美國陸軍遊騎兵營(US-Rangers)
美國陸軍中的菁英步兵,在諾曼第登陸中作為先鋒,同樣因為影視作品而聞名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陸軍(FR)
開戰之前是歐洲大陸帳面上最強大的陸軍,各式裝備也算當時的一線,只是太依賴馬其諾防線,和通訊指揮、戰術落後等理由而敗於德國的閃電戰,最終分成保有南部領土、親德的維琪法國,和流亡的自由法國政府

*波蘭第二共和國
波蘭陸軍(PL)
命運坎坷的東歐國家,經歷多次被吞拼再復國,自一戰結束復國以來努力發展,耐何地理上夾在德國和蘇聯之間,無法避免再次捲入被瓜分的命運

*芬蘭共和國
芬蘭陸軍(FI)
自芬蘭獨立後,蘇聯就對其接壤地區虎視眈眈,後來更發動入侵強奪,而冬季戰爭其間芬蘭人也以落後的裝備展示自己的骨氣,讓蘇聯只能慘勝,但他們的野心不僅於此,而見稍早之前英法同盟對其保護國波蘭就手旁觀,也只能向德國靠攏,在德國對蘇戰爭其間參戰,但其行動也只是奪回冬季戰爭前的邊界,並沒更多行動
直到戰爭後期蘇聯反攻,無力抵抗的芬蘭只能背棄德國

*丹麥王國
丹麥皇家陸軍(DK)
德國入侵北歐的犧牲者,在地形和軍力都無法抗衡下為減少犧牲數小時後已經投降,但在通訊失效底下依然有很多部隊戰鬥了一段時間

*挪威王國
挪威皇家陸軍(NW)
德國為確保來自北歐的鐵供應和機場,決定入侵挪威,雖然裝備十分落後,但憑其國內多山的地形也抵抗了一段長時間

*尼德蘭王國(荷蘭)
尼德蘭皇家陸軍(HL)
德國為繞過法國的馬其諾防線而對其發動入侵,就像其實歐陸中小型國家一樣裝備落後,但也曾成功擊退德國的菁英傘兵部隊,但無奈實力的差距最終淪陷

*比利時王國
比利時皇家陸軍(BG)
德國為繞過法國的馬其諾防線而對其發動入侵,雖然國內軍工發達但軍隊欠缺更新經費,但憑落後的武裝依然抵抗了德國一段時間

*希臘王國
希臘陸軍(GE)
因意大利的入侵而捲入這場戰爭,在落後的武裝底下意大利認為這只是場軍事野餐,但希臘軍隊超乎意料的強悍,沒有德國的介入意大利有可能被趕出巴爾幹半島

戰役資訊

不同戰線可能在同樣時間發生大戰,為免混亂時間軸將以戰區編章作分類

閃電戰編 :

Battle of Tuchola Forest 突丘拉森林戰役 1939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第二天,德國正往波蘭北部的波蘭走廊推進,現在波蘭偵查下得知林森內有一群步兵,正打算以其最自豪的波蘭騎兵去突襲這班入侵者,可是這次偵查嚴重失誤,這裡的德軍是有裝甲支援的機械化部隊,而這個錯誤引起後世一個誤會,波蘭笨得用騎兵衝向戰車

Siege of Warsaw華沙圍城 1939年9月26日:
德軍已經全面包圍波蘭首都華沙,開始在四方八面對市內進攻,而市內殘存的波軍也只能在空襲中進行抵抗

Operation Weserübung威悉演習行動 1940年4月8日:
自蘇德瓜分波蘭後,英法同盟與德國之間陷入假戰,雙方都沒實際軍事行動,但德國終於打破這場假戰,為保護來自北歐的鐵礦航線,德國決定對挪威發動入侵,第一步就是以傘兵部隊搶奪奧斯陸的福內布機場

Invasion of Denmark入侵丹麥 1940年4月9日:
(生存模式)
地理上夾在德國與挪威之間,丹麥也無可幸免被捲入威悉演習行動當中,當天早晨德軍越過國界,在地形和軍力都無可抗衡下丹麥政府選擇一個最少傷亡的決定,在數小時後已經投降,但大多通訊被中斷下,很多丹麥守軍沒收到政府已投降,依然進行抵抗
請參考電影:開戰日(April 9th)


Battle for The Hague海牙戰役 1940年5月10日
為繞過德法接壤的馬其諾防線,德國決定由北方的低地三國發動對法入侵,對荷蘭的行動其中就是以傘兵作先鋒,搶奪海牙市附近的簡易機場,意想不到的荷蘭的軍隊居然擊退這班菁英

Battle of Fort Eben-Emael埃本-埃梅爾堡戰役 1940年5月11日
入侵當中在比利時裡有座要塞會阻擋到德軍的行動,用樣德國以傘兵進行突擊,一連串幸運下德軍以小數人就取得這個難纏的要塞,當然比利時的守軍深明這要塞重要,不惜一切也會要奪回這裡

Battle of the Grebbeberg格雷貝貝格戰役 1940年5月11日
德國的地面部隊在空降行動之後也開始跟上,缺乏重裝備的荷蘭軍隊現在需對上有裝甲車支援的德意志國防軍……

Battle of Hannut漢納特之戰 1940年5月13日
1940年時有史以來最大的裝甲戰,德國和法國的裝甲師在比利時土地上進行大決戰

Battle of Stonne斯通納戰役 1940年5月16日
誰也想不到在法國村莊斯通納裡,會發生讓雙方激烈搶奪的大戰,現在法軍準備好數部B1重戰車,開始對駐紮村莊的德軍

Battle of Arras阿拉斯戰役 1940年5月21日
德軍的部隊已經來到法國境內,但盟軍也不盡在守勢,英軍也準備進行發動反攻

Battle of the Lys里斯河之戰 1940年5月24日
隨著德軍的猛攻,盟軍節節敗退,但比利時現時依然堅守陣地……

Paris fell巴黎淪陷 1940年6月12日
德軍已經來到法國的首都——巴黎,法國軍隊依然有零星抵抗,但離崩潰只是時間問題

Italian invasion of France意大利入侵 1940年6月22日
眼見法國即將投降,意大利總理墨索里尼希望加入這場戰鬥,從而坐上和談的談判桌上,進而在兩國邊境的阿爾卑斯山發動攻勢,但明顯準備不足下在巨大損失下也並未有太大戰果

地中海編:

Greco-Italian War希意戰爭 1940年11月1日
意大利擴張第一步,目標就在巴爾幹半島,原本意為軍力落後的希臘會很快會投降,出乎意料希臘的抵抗十分猛烈,整個秋季也在伊魯比斯山區進行激戰

Battle of Pindus班都斯戰役 1940年11月10日
希臘猛烈抵抗下本來攻入伊魯比斯山區的意大利山地部隊都已經被孤立,增援都被擋下,高層決定先行要部隊撤退回阿爾巴尼亞,但前題是被圍困的部隊能夠離開

Battle of Bardia巴迪亞之戰 1941年1月3日
自意大對對同盟國宣戰後,在北非也有所行動,佔領一部份埃及後影響到整個日不落帝國在地中海的航運,所以整個大英國協開始在北非對意大利發動反攻,很快就把意大利推回利比亞,其中意方一個重大據點就是巴迪亞堡壘,現在澳大利亞必須拿下它

Siege of Tobruk托布魯克之圍 1941年4月16日
德國的非洲軍團也已經加入到北非的戰事,戰局立即扭轉,之前佔領了托布魯克的英澳旋即被圍困在當中,而德意聯軍正一步步攻破周邊一些陣地,作為英軍的你側要盡可能守住,確保生存空間

Battle of Thermopylae溫泉關戰役  1941年4月24日
回到希臘方面,在希臘得到英軍援助時,德軍也介入了巴爾干的戰場,打破了意希之間的拉鋸,在東北部開始進攻,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聯軍能擋下他們嗎?

Battle of Crete克里特之戰 1941年5月22日
在歐洲大陸上的希臘領土已經完全沒淪陷,現在只餘下在地中海的克里特島,德國再次派出傘兵以空降搶奪這座位住要點的大島嶼,而撤退過來的英國、希臘部隊也準備好迎頭痛擊

Operation Battleaxe戰斧行動 1941年6月15日
自托布魯克被圍困,英國便開始不同行動營救,希望重新打通這片區域,但德國也早有準備,在必經的哈法亞山口設下陣地,等著英軍到來

Operation Crusader十字軍行動 1941年11月25日
經歷戰斧行動的失敗,長時間準備後英國再次發動對托布魯克的營救,這次能將德軍推回去嗎?

Battle of Gazala加查拉戰役 1942年5月27日
長時間的休整準備後,軸心國準備一場大反攻,收復之前的失地,意大竹和德國的裝甲部隊已經整裝待發,然而英國方也準備好些新武器應對

First Battle of El Alamein第一次阿拉曼戰役 1942年7月3日
加查拉戰役後同盟國不得不退回埃及阿拉曼,在此設立防戰,而德國和意大利雖然補給線被拉長,但還是打算一氣呵成繼續進攻

Second Battle of El Alamein第二次阿拉曼戰役1942年10月25日
自第一次阿拉曼戰役和阿拉姆埃爾哈法戰役後,軸心國的腳步被停下,雙方幾乎陷入膠著,在這日夜溫差極大的沙漠中呆坐了兩個月,在一輪夜間炮擊後打響了第二次阿拉曼大戰,隨著英國一輪反攻已經取回一些陣地,而德國和意大利也得奪回去,否則戰線可能會崩潰

Operation Supercharge增壓行動 1942年11月2日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後期,戰況已經往同盟國倒去,英軍也準備發起針對德國意大利裝甲部隊的攻勢,讓他們失去在沙漠中的利劍


Battle of Kasserine Pass卡塞林隘口之戰 1943年2月20日
自41年十二月,日本對美發動珍珠港襲擊,德意也隨之對美國宣戰,經歷一系列動員在42年未也參與到非洲的戰事,現在軸心國已經被迫退至北非的突尼西亞,由英美兩軍對其進行包圍,而剛參戰缺乏經驗的美國陸軍或許是軸心國的突破機會?

Tunisia突尼斯 1943年5月7日
包圍網下,一些小勝利也無法扭轉戰局,所有德國和意大利的部隊能撤退的都已經來到突尼斯,但英美都沒打算放過這據點,開始南北夾擊,為這場持續快三年的非洲戰線拉下布幕

Allied invasion of Sicily入侵西西里 1943年7月11日
非洲戰役結束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意大利本土,首要目標自己是最靠近的大島嶼西西里,為此美國開始了空降和兩棲突擊行動

Operation Avalanche雪崩行動 1943年9月9日
盟軍取得西西里後,下一階段便是意大利半島南部,英國軍隊發動兩棲行動登陸數個目標,薩勒諾港便是其中之一,隨著本土連番被登陸,意大利國王似乎有明顯投降傾向

Bernhardt Line伯恩哈特線 1943年12月15日
隨著意大利國王投降,德軍迅速接管原來意大利的領土,並救出墨索里尼協助其成立「意大利社會共和國」,同時在中部山區設立數道防線,伯恩哈特線正是其中之一,來到冬季,美軍也開始向這防線推進

Battle of Rapido River拉皮多河戰役1944年1月22日
美軍嘗試突破德國的防線,以兩棲作戰方式渡過拉皮多河,但在德軍嚴密防守下也沒更多結果

Battle of Monte Cassino卡西諾戰役1944年2月18日
盟軍向羅馬前進的阻礙,其中就是在卡西諾山上的修道院,被德國精確火炮打擊下盟軍認為德軍以此作觀察點,盡管沒證據也對這座歷史建築進行轟炸,在修道院被襲後德國傘兵才開始進駐作防衛,以防印度和紐西蘭部隊來犯

Operation Shingle鵝卵石行動 1944年6月1日
面對久攻不下的德軍防線,美軍決定在後方的安濟奧登陸以包扮,意大利方的守軍便為此進行抵抗


Battle of Rimini里米尼戰役 1944年9月13日
加拿大部隊向哥德防線的一場行動,里米尼這海邊地區道路經常被水淹,變成裝甲難以通行的泥濘,加拿大部隊只能以有限的機械化力量對守住此處的德軍傘兵進攻

OperationWinterStorm冬季風暴行動 1944年12月27日
在盟軍推進下,依然受德國控制的意大利地區所餘無記,意大利方決定與德國一同發動一場攻勢,希望扭轉局面

Battle of the Argenta Gap該阿根峽之戰 1945年4月13日
在冬季一輪反攻下,軸心國穩住哥德防線好一段時間,但開始回春後盟軍也繼續進攻,突破在意大利最後的防線,也差不多是這戰線的尾聲


東線編:

Battle of Lwów利沃夫戰役 1939年9月19日
蘇聯根據之前與德國的秘密協定,在德國入侵波蘭其間西進,務求瓜分波蘭,但意外地在Lwów市郊被波蘭擊退

Battle of Tolvajärvi托爾瓦耶爾維戰役 1939年12月12日
蘇聯對西部土地野心沒有少過,而英法當時為免令蘇聯不滿,對波蘭和芬蘭被蘇聯入侵都就手旁觀,只有極小量的秘密資助,原來各國包括蘇聯都意為很快芬蘭就會投降但芬蘭人在這敵眾我寡、冰天雪地的戰場上給予蘇聯沉重的教訓

Battle of Suomussalmi索穆薩米戰役 1939年12月24日
蘇聯方希望由芬蘭中部打出一條通道,讓芬蘭一分為二,只是如同其他地入侵的蘇軍一樣,他們原本也不是在寒冷地區駐紮的部隊,嚴重缺乏冬季作戰經驗,在北極圈中戰力大減,相反芬蘭方熟識地型,在明顯劣勢的軍力下卻重挫蘇聯

Battle of Vyborg Bay維堡灣戰役1940年3月11日
春天到來讓芬蘭失去嚴寒掩護,加上蘇聯如同無盡的物量作戰,芬蘭的防線開始崩潰,這次失敗令芬蘭無法再抵抗,被迫簽下割地條約

Battle of Smolensk 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1年7月9日
軸心國對蘇作戰巴巴羅薩行動已經進行大半個月,隨著蘇聯欠缺準備和大清洗的影響,初期幾乎是潰敗,德軍很短時間已經來到莫斯科的門戶——摩棱斯克
不過現在開始撤退下來的蘇軍終於有餘力所以組織防禦,拖延德國的步伐

Yelnya_Offensive葉利尼亞攻勢 1941年9月2日
巴巴羅薩行動中除了德國,連同意大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也有參與其中,可是依然是條廣闊的戰線,德軍也只能以還是二線的武裝黨衛隊作戰,這時蘇聯開始計劃了一場反攻,自巴巴羅薩以來第一次希望奪回領土就是面對上武裝黨衛隊

Battle of Kiev第一次基輔戰役 1941年9月22日
南方的戰線已經來到烏克蘭首府——基輔市郊,德軍已經完成包圍網,但市內的依然有很多蘇軍希望突圍

Battle of Petrikowka彼得里科夫卡戰役 1941年9月29日
意大利征俄軍的第一次重大交戰,與德國協同下意大利的黑衫隊和步兵師已經包圍此處的蘇軍,只是等待掃蕩不肯投降的部隊

Siege of Leningrad列寧格勒圍城戰 1941年11月13日
秋天時德國和芬蘭已經完成了對列寧格勒圍城行動,但蘇軍依然希望打通一條補給通道,發動一系列反攻,舒緩市內慘況,可是……會成功嗎?


Battle of Moscow莫斯科戰役 1941年12月7日
德國在一連串行動下,已經踏入莫斯科地區,距離首都距離所餘無幾,但入冬後俄羅斯的冬天拖延他們的腳步,雖然目的不同,但德國和蘇聯都為進攻/保護莫斯科城在這片區域不計代價進行死鬥

Toropets–Kholm_Offensive托羅佩茨-霍爾姆攻勢 1942年1月14日
冬天和蘇聯紅軍終於擊倒開戰以來氣勢如虹的德國軍隊,42年的開始更開始一連串反攻行動,後世沒多少文件資料記錄這段時間的情況,但就雙方的傷亡來看必定是場不輸其他知名戰役的血戰

Second Battle of Kharkov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 1942年5月20日
冬天的行動幾乎耗盡雙方在北方戰線的力量,而在烏克蘭東部卡爾可夫蘇聯準備一場反攻,去解決南方戰線的僵局

Case Blue藍色方案 1942年7月31日
以高加索油田為目標的藍色方案開始執行,德國和意大利的部隊馬上繼續東征,但中間多了一個目標,斯大林格勒,原來的南方集團軍群開始分拆,意大利的部隊開始北上對付在頓河西岸的目標

Battle Of Izbushensky伊茲布申斯基之戰 1942年8月24日
可能是世上最一次正規戰爭中以馬作坐騎的騎兵衝鋒
意大利部隊負責掃蕩頓河西岸的目標,其中薩沃亞騎兵團本以偵察為任務,突然遭到團級的蘇軍伏擊,騎兵團便以騎兵衝鋒反擊,發生了這場像回到過去的戰鬥

Battle of Stalingrad斯大林格勒戰役1 1942年9月17日
德國在連番轟炸後,終於攻進這座以時任蘇聯領袖命名的城市,其標誌性不下於首都莫斯科,事隔一年雙方再次為一座城市開始不計成本的大戰,只是這次戰場是在市內巷戰,每一間房子甚至房間都成為雙方爭奪的戰場,被炸成瓦礫的地方也不例外,在這複雜的環境下進行血戰

Battle of Stalingrad斯大林格勒戰役2 1942年10月22日
斯大林格勒的拉鋸戰依然持續,蘇聯方組織了一次比較大規模的反攻,但在這早已成廢墟的城市德軍也建立起重重防線

Battle of Stalingrad斯大林格勒戰役3 1942年10月23日
血戰過後,周圍都是同志們的屍體,作為幸存的狙擊手,你得靠手上這把步槍為同志服仇
請參考電影: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s)

Battle of Stalingrad斯大林格勒戰役4 1943年1月2日
冬天永遠是俄羅斯的朋友,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倒向蘇聯的一方,城內的德國第六集團軍已經被重重包圍,補給也再沒有送來,市內饑寒交迫的德軍部隊依然要應付掃蕩自己的蘇聯軍隊

Battle of Stalingrad斯大林格勒戰役5 1943年1月27日
一部份比較「幸運」的第六集團軍部隊能夠在斯大林格勒中逃出來,但這場撤退要面對不止是追擊的蘇軍,還有永無止境的冰雪
意大利的山地部隊也在這些撤退當中,在冰雪地獄中那怕只是想休息片刻也會再不醒來,只能繼續向西逃跑,而尾隨的蘇軍也不打算放過他們


Third Battle of Kharkov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 1943年3月4日
除了斯大林格勒,對高加索的行動也是失敗告終,為阻止在南方戰線的潰敗,德國將軍曼施泰因借來三個最精銳的武裝黨衛隊裝甲師,用作阻止蘇聯的反攻行動


Battle of Kursk庫爾斯克戰役 1943年7月12日
德國在東線最後一場有主動權發起進攻的戰役,目的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中由後方發起夾擊,一舉消滅口袋當中的蘇聯部隊,更發生一場史上最大的裝甲大決戰

Fourth Battle of Kharkov第四次哈爾科夫戰役1943年8月6日
隨著英美登陸西西里,進行當中的庫爾斯克作戰被叫停以抽調部隊去應付,蘇聯在此把握時機發動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攻勢,這次是哈爾科夫最後一是易手,見證德軍在東線陷入敗退

Smolensk operation第二次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9月15日
隨著南方戰線德軍的失敗,在北方蘇聯也發起新攻勢,任務將德軍驅逐出摩棱斯克地區

Second Battle of Kiev第二次基輔戰役 1943年11月17日
蘇聯已經兵臨城下,回到烏克蘭的首府,市內遍佈被轟炸過後的廢墟,雖然德軍有組織過不少反擊,但也難現在的蘇聯紅軍

Battle of Narva納爾瓦戰役 1944年2月16日
北方的蘇聯又回到數年前入侵過的愛沙尼亞,這裡有著由愛沙尼亞志願者組成的武裝黨衛隊,同時蘇聯部隊中又有不少愛沙尼亞人,命運作弄下這班同胞得為不屬自己的政權互相斯殺。

Battle of Korsun–Cherkassy科爾遜-切爾卡瑟戰役 1944年2月16日
在烏克蘭境內蘇聯依然步步進迫,為保存實力部隊必須突圍而出,但面對是紅軍的重重包圍前後夾擊

First Jassy–Kishinev offensive第一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5月5日
蘇聯已經來到羅馬尼亞,一路以來的順利讓他們忘記了德國的可怕,德國軍隊在此贏回了一仗


Sammatus薩馬圖斯 1944年6月25日
隨戰線推回去,蘇聯終於有餘力放回與芬蘭的邊境,他們最想做的就是回收在冬季戰爭搶到的一切

Tali塔里 1944年6月26日
現在的蘇軍已經不是41年時的模樣,芬蘭的裝備和軍力卻沒多進步,自然擋不下現在連德軍都難以招架的紅軍

Ihantala伊漢塔拉1944年6月30日
卡累利阿地峽的作戰依然持續,以不向蘇聯投降作承諾得到一些德軍的鐵拳反戰車炮,還有之前買下的三號突擊炮,但蘇聯卻有著當時最重戰車之一的IS—2,很快芬蘭就被蘇聯指令放棄德國這個後盾,以換取停戰

Lvov–Sandomierz offensive利沃夫-桑多梅日進攻 1944年7月16日
前線已經來到烏克蘭西部,南方距離收回蘇聯原有領地也只是時間問題,德軍再多防禦工事也難敵紅海

Battle of Tannenberg Line坦能堡防線之戰 1944年7月26日
在愛沙尼亞的作戰依然繼續,由愛沙尼亞志願者組成的武裝黨衛隊依然繼續奮戰,守住了陣地,這次作戰換來一個多月的平靜

Battle Of Debrecen德布勒森戰役 1944年10月23日
現在蘇聯來到了匈牙利,在這次進攻中被德軍和匈軍擋下來,拖延了蘇聯對匈牙利的侵略

Heiligenbeil Pocket海利根貝爾口袋 1945年1月20日
北方的戰鬥已經來到德國的土地——東普魯士上,在些德國所有軍隊都盡力反抗,因為不同於西線,蘇聯人力短缺下大量起用罪犯充軍,加上很多蘇軍也對德國有報服心態,屠殺搶劫強姦平民等戰爭罪行已經是家常便飯,德軍每爭取多一秒也能讓後方撤離更多平民

Siege of Breslau布雷斯勞之圍1945年2月15日
由希特勒下命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衛的城市,很快就陷入蘇聯的包圍,而守軍也只能使用焦土作戰應對

Operation Solstice1945年2月17日
隨著大部份德軍的潰敗,蘇聯已經計畫直指德國核心——柏林,而德國方只能用有限的資源和部隊去阻擊這場計劃,但最大的效果也只是拖延了蘇聯計劃兩個月

Operation Spring Awakening春季覺醒行動 1945年3月7日
德國最後一次攻勢行動,目的是確保匈牙利西部的石油,和防止其進攻維也納,但礙於蘇聯有壓倒性的軍力,最後也以失敗告終

Vienna Offensive1945年4月8日
德國已經無法阻擊蘇聯攻進維也納,蘇聯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維也納火車站,殘存的德國部隊已經是垂死掙扎般抵抗


Battle of Berlin柏林之戰1 1945年4月23日
蘇聯紅軍已抵達柏林郊外,德國已經用盡每一分能用的力量進行抵抗,因為軍民都知道投降於蘇聯的下場

Battle of Berlin柏林之戰2 1945年4月27日
如同當初斯大林格勒,蘇聯炮火打很多建築物也殘缺不全,唯一的分別就是這次的守方是德國,而且他們有著很多鐵拳等待蘇軍戰車的靠近

Battle of Berlin柏林之戰3 1945年4月30日
國會大廈是第三帝國的象徵建築物,如今已經被蘇聯包圍,也沒有甚麼部隊之分,因為這些「部隊」都已經被打得七零八落,只有少數存活著的人來到這裡繼續抵抗無止境的蘇聯軍隊

西線編:


Operation Overlord霸王行動1 1944年6月6日
以英美為首劃良久的反攻歐陸行動,三棲作戰的先鋒便是兩國的空降部隊,原先計畫不同的空降師負責清掃諾曼第地區後方各式德軍設施,但在缺乏大規模空降經驗加上德國猛烈的防空火力,空降部隊各散東西變得極為混亂,難以執行原有任務,而作為一兵傘兵的你隻身空投到敵區,盡快找到隊友是你首要任務
請參考電視劇: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

Operation Overlord霸王行動2 1944年6月6日
盡管空降任務混亂,但一部份英國滑翔機部隊還是能到達預定地點執行任務,他們任務就是要確保卡昂運河上的橋樑安全,讓後續登陸部隊能快速行動,其中一條就是飛馬橋,在成功拆除德軍裝設的炸彈後,便要面對他們的反攻……

Operation Overlord霸王行動3 1944年6月6日
兩棲行動正是霸王行動主軸,其中戰況最參烈非奧瑪哈海灘莫屬,無數美軍葬身於此,但他們任務都只有一個,打開這海灘的缺口

Operation Overlord霸王行動4 1944年6月6日
奧哈角遠不及其他海灘知名,但這海角上有著德軍的重型火炮陣地,可以直擊奧瑪哈和猶他海灘,美國陸軍精銳的遊騎兵得登上懸崖再去清除這些火炮,但反攻的德軍部隊卻接種而來,在其他登陸點忙得不可開支下這裡的遊騎兵難以有增援

VillersBocage波卡基村 1944年6月13日
登陸成功後,英軍的裝甲師重新回到歐洲大陸,在前往戰略要點康城時經過波卡基村,他們永遠想不到一位德軍戰車王牌正開著虎式戰車等待他們

RamelleNeuville拉梅爾。諾伊維爾 1944年6月13日
登陸過了一星期以來,很多傘兵依然以小部隊在諾曼第地區作戰,一群被指令尋找一名士兵的遊騎兵來到這法國小鎮,雖然那名士兵就在鎮內的傘兵之中,可是這時一群德國武裝黨衛隊正往此前來
埸境參考知名戰地風雲二戰模組forgottenhope同名地圖
請參考電影: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Battle of Saint-Lô聖洛之戰 1944年7月11日
在法國北部周遭是樹籬的環境,德軍正以驅趕美軍部隊作行動目的,盡管現在已經太遲,盟軍的部隊與物資以難以估計的數量陸續運來

Operation Goodwood好木行動1944年7月20日
自登陸以來康城一直是盟軍的目標,現在英國已經準備好發動進攻,在守軍激烈抵抗下,盟軍已經佔領早前被炸成廢墟的康城,但城內的守軍依然堅強抵抗著

Operation Cobra眼鏡蛇行動 1944年7月25日
一直以來盟軍也希望突破德軍防線,先導空襲未曾停過,但因為天氣問題才推遲到今天,美軍投注大批力量於法國聖洛地區行動,只是德軍並未因之前的空襲被影響,完整的防線依然在此

Falaise pocket法萊斯口袋 1944年8月18日
自美軍在聖洛突破德軍防線後,幾近包圍了整個德國第七集團軍,但依然有些空隙,加拿大的部隊必要去填補這些位置

OperationMarketGarden市場花園行動1 1944年9月19日
德軍在法國一系列戰略錯誤下,已經損失殆盡,因而盟軍想出一個大膽計畫,空降荷蘭阿納姆,由此建立通道繞過齊格菲防線,原本打算先由空降師搶奪橋樑,再由三十軍趕過來支援,只是情報不足下,不知一個精良的武裝黨衛隊裝甲軍正在於此,奪下阿納姆橋的英軍傘兵正在堅守當中
請參考電影: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

OperationMarketGarden市場花園行動2 1944年9月20日
美軍空降師為與英軍的裝甲部隊一同奈梅亨橋,先行以突擊艇過河襲擊橋的另一端,本來就已經像活靶一樣的行動,過河之後還要面對完整的德軍陣地
請參考電影: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

OperationMarketGarden市場花園行動3 1944年9月25日
這次行動已經完全失敗,餘下的英軍傘兵邊抵抗邊撤退,反而德軍雖得到更多裝甲支援

Battle of Hürtgen Forest許特根森林之戰 1944年10月16日
美軍一個戰略錯誤,由此發動攻勢阻止其他德軍北上支援亞琛的戰鬥,和搶奪森林後的水壩防止敵方用決提戰術,而來到這個抹殺自己空中優勢的森林,天氣和地型下空中支援幾乎無用,美軍也不熟識森林作戰,反之在此的德軍既有林森掩護,也熟知如何在森林,讓在此進攻的美軍吋步難行……

Battle of Aachen亞琛之戰 1944年10月19日
齊格菲防線,是德國西部邊界建立一條有大量設施的一條防線,而亞琛市也在防線當中,在荷蘭的行動失敗後不得不正面衝向去條嚴密的防線,而亞琛市是第一帝國查理曼大帝的首都,雖然沒實際戰略意義,但也很有象徵性,於是盟軍便在此突破
等待他們的是已經休整完畢的德軍將士,這場城市戰會是另一個絞肉機

Battle of the Bulge突出部之戰—阿登反擊戰 1944年12月16日
自局勢惡化以來,德國高層一直希望對西方盟軍停戰,以全力應付蘇聯,但要令英美肯停戰,首先要他們知道戰下去代價太高,所以決定發動一次反擊攻擊實現這個戰略目標,惡劣天氣再次無效化盟軍的空中優勢,比利時邊界的阿登林森中有很多休整中的美軍,而德軍側是充滿燃料的裝甲部隊,四年之後再在此發動閃電戰

Battle of the Bulge突出部之戰1944年12月23日
美國第101空降師被指派到南方的戰線去防守,在這寒冬的樹林中不能生火,冬季裝備不足的傘兵們,卻與對面的德軍進行無目的戰鬥著
請參考電視劇: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

Operation Northwind北風行動 1945年1月13日
德軍的阿登攻勢正陷入缺乏補給,快將失敗當中,現在得做個決定取得突破,打開孚日山上的守軍為後續開路,因而展開了這場在風雪中的戰鬥

Operation Varsity大學校隊竹動 1945年3月24日
經歷整個冬天在邊甲拉鋸,盟軍終於要渡過最後的天險——萊茵河,當中美國的空降部隊先空投到韋塞爾市,以準備跟渡河的部隊夾擊德國守軍

Ruhr pocket魯爾口袋 1945年4月6日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傳統的工業重鎮,已經殘破不堪的德軍部隊依然防守在此,在英美重兵包圍下,盡管部份部隊奮力抵抗,但投降也只是時間問題

Battle of Nuremberg紐倫堡戰役 1945年4月18日
紐倫堡是德國政權具象徵性的城市,在大部份德軍都意識到失敗向盟軍投降時,此處的守軍依然堅定,美軍來到此處時發生一場完全不像未期應有的血戰

Capture of Hamburg攻占漢堡 1945年4月28日
誰都知道戰爭已經去到尾聲,但在漢堡當中的德軍武裝部隊依然不打算放棄英軍也得在此打一場無意義的戰鬥



武器介紹

*德國

Gew 98M,Kar 98B,Kar 98k步槍,Kar 98k/zf 39/zf-4狙擊步槍
Gew 98M:
隨著希特勒於1933年上台後續漸撕破凡爾賽條約開始整軍擴軍,對步槍需求大增,所以對了一些一次大戰的Gew 98步槍進行現代化翻新,加上m for modern的編號裝備於德國軍隊
Kar 98B:
為迴避凡爾賽條約,改以卡賓槍名義生產的步槍,除了彎曲拉柄和槍帶扣不同外和Gew 98基本一致

而在1935年開始生產的Kar 98k數量充足後,這些舊式步槍開始退居二線和存倉,但在戰爭尾聲建立的國民突擊隊需要大量武器,所以這些骨董也被翻出來使用

Kar 98k:
栓動式步槍的經典,也是遊戲內所有步槍的黃金標準,除狙擊槍外有著最高的單發傷害,自1935年開始裝備德國的軍隊直到戰敗,當中也出現不少變體和簡化,同時也有很多國家裝備著類似的短毛瑟步槍,但它們跟Kar98K沒太多關係


Kar 98k/zf 39/zf-4:
作為光學大國,德軍有著不少槍械瞄具,其中應用在Kar 98k系列上的zf 39瞄準鏡最為經典,後期產量很高萬用瞄準鏡zf-4也有裝到Kar98上

MP38/40 衝鋒槍:
德國最普遍裝備的衝鋒槍,初期型的mp38幾乎都是空軍採用,到mp40才開始大量裝備全軍
遊戲內這把9mm衝鋒槍射速不快,傷害也偏低,但有著較遠的射程和很好的持續火力



MG34/MG42通用機槍:
極高射速的機槍為德軍的作戰核心,強大的火力壓制是其他機槍難以相比的,MG34更幾乎遍佈了德軍所及的戰具,不止步兵連載具和裝甲上也是標準配備
但因為MG34的生產上較貴,所以德國方開發出其後繼各方面都更好的MG42,只是因為設計上裝不到裝甲上,加上生產問題MG42都沒取代到MG34,兩者一同使用到戰爭結束
作為輕機槍時很多時都會配備上五十發的彈殼方便使用,可是在極高的射速下沒幾秒就會打空,射速更快的MG42在這方面更嚴重

Gew41(m)/(w),Gew43,Gew43/ZF4:
Gew41(m)/(w)
在開前初期,德國方已經意識到栓動式步槍的落伍,開始著手招標研發半自動步槍,最後毛瑟公司和華瑟公司各自交出樣槍(m)和(w)型進行試產,再投放到東線作實戰測試
兩把樣槍都各自有很多問題,最後德國選擇了沒照自己要求,但比較務實和小問題的華瑟(w)型進行改進發展,最後開發出Gew43系列
Gew43
單就Gew43的性能而言其實沒有甚麼嚴重缺點,只是差不多時間點有著突擊步槍這種革命性武器,那自然就被比下去,精準造價產能又取代不了Kar98K,火力又輸MP43/44,,形成一種既生瑜何生亮的情況,只能說生不逢時
Gew43/ZF4
出於希特勒的偏好,他希望所有步槍都能裝出瞄準鏡,所以Gew43開發時已經設計好滑軌,而且開發出ZF4瞄準鏡這種便宜又通用於後期槍械的光學瞄具,只是事與願違不可能人手一鏡,但也有很多裝到Gew43上作半自動狙擊槍使用


Mkb42(H),MP43/1,MP43/MP44/STG44:
實戰顯示,傳統全尺寸步槍子彈在全自動射擊時實在難以控制,於是有人忽發奇想開發一種縮短的步槍彈來配合新的自動步槍
在一輪招標研發後由亨內爾公司的樣槍Mkb42(H)贏出,只是希特勒「根據他一戰的經驗」而否決了這種「不三不四」的武器,但開發者更有遠見,於是換以衝鋒槍的MP之名繼續開發生產,和投放到東線使用
直到一次希特勒訪問東線將士才發現這種武器隱瞞了他繼續開發,但在試射後才了解這種武器有多劃時代而下命大量生產,再將其命名為STG44
Mkb42(H)
最具現代突擊步槍特徵的試驗型,生產了數千把投入實戰測試
MP43/1
Mkb42的改進型,但依然使用很多它的特規零件,在修改為德國比較通用規格時又不想影響產量的過渡型
MP43/MP44/STG44
原則上是同一樣的武器只是名稱不同,在MP43/1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小修改,方便生產

經過不斷改良後MP44已經成為一枝優秀可靠的武器,預期用來取代所有步槍,可惜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FG42 ausf E/ausf G:
專為傘兵而開發的自動步槍,具選射功能,原意取代了每一位傘兵的步槍以提高火力,但各方面因素下,德國也沒多少產能和資源去生產這種專用武器,數量上算是比較少的武器,但同時作為德國傘兵的標誌
ausf E/TYPE1
最早量產型號,有很多不合理的設計,大概生產不足二千把
ausf G/TYPE2
主要量產型號,修改了很多不合理的設計,約生產了五千把

Panzerschreck:
隨著美軍的參戰,他們在北非帶來了一種新武器--火箭筒
德國隨之拿了這些戰利品作研究,發現這種極簡單的武器比以往任何步兵反裝甲武器都更優秀,於是開發出自己的版本
不同於美國原版,Panzerschreck的火箭是會持續噴射,加上更大的口徑殺傷力比原版強出不少,只是使用者必須戴上防毒面具或裝上炮盾,以防尾炎傷害到射手

Panzerfaust:
步兵能用的反裝甲武器一直是困擾各國的問題,不同於由美國設計檢回來的Panzerschreck,Panzerfaust鐵拳是德國自行開發的輕型反裝甲武器,優點相當之多,便宜用完即棄,使用極之簡單,訓練不足的人員也能有效使用,在不斷改良下也有足夠的殺傷力,不同型號總共生產了八百多萬枝

*除了時代戰區不當的步兵外,所有單人單位都能在戰場拾起來使用,而因LF2系統問題,只能造成使用產量最多的Panzerfaust60,即時在只有Panzerfaust30的時間點

VG1-5步槍:
德國在戰爭後期為國民突擊隊生產的一系列武器,共通點都是十分粗糙
VG-1
Walther生產的手動步槍,以Gew43彈匣作供彈
VG-2
Spreewerk生產的手動步槍,同樣以以Gew43彈匣作供彈,在同類武器中產量最多
VG-3/4
產量都只有數十把,不例入介紹
VG-5
由Steyr以不合格或多餘的Kar 98零件作生產,在初期生產數十把將彈倉用完後,後續的步槍也變成單發步槍

MP3008衝鋒槍:
「借鏡」英國的Sten衝鋒槍,製作給國民突擊隊使用,除了彈井改成直插改無任何變化,甚至一些小變體也跟Sten完全一樣

Volkssturmgewehr半自動卡賓槍:
常被誤稱為VG1-5的武器,原理上如同放大的手槍一樣,使用MP44彈匣供彈,一樣是如國民突擊隊使用

Granatwerfer 34迫擊炮:
德軍標準的中型81mm迫擊炮

MP-18/28衝鋒槍:
最早真正以衝鋒槍為設計目的衝鋒槍及其直系後代,就算在凡爾賽條約底下也能以警察用武器生產開發,雖然在二戰時已經略為過時和笨重,但一些二線部隊像早期SS和海軍也接收這些裝備,在建立國民突擊隊後更是翻箱倒櫃將這些古董挖出來使用

ZB-26/30:
在接收有著優良重工業的捷克後,德國也得到這批被認為當時最優秀的輕機槍,加上彈藥完全相同底下,便大量派發給國防軍和SS,不過國防軍陸軍比較偏好MG34系列,多半只會見二線部隊在使用

*意大利

M1891 Carcano卡爾卡諾步槍系列:
由最初M1891型開始,卡爾卡諾步槍衍生了一個巨大的直系槍族,不同時期應不同需要設計出不同型號,主要差異在槍管長度和瞄具上,結構上有些老舊,但整體來說還是一枝不錯的步槍
M1891
由一次大戰已經開始使用的長步槍
M1891/38
合乎潮流的短步槍型,但在北非時證明過短嚴重影響射程,原先打算改為稍大口徑的影號
M1891/38騎兵型
與91騎兵型的差異只有在瞄具上,短小輕巧深受各個特種部隊歡迎
M1891/41
長步槍的型號,生產時間稍晚,大家活躍於後期RSI的部隊


MAB 38/42衝鋒槍:
一枝被很多人遺忘的優秀衝鋒槍,精準,射速裝彈量各樣都很好,但意大利王國倒不怎裝備給正規軍,要麼就發給傘兵/海軍步兵這些特殊部隊,要麼就給CCNN或者戰地警察這些偏治安的單位,引至名聲不及那些知名的衝鋒槍
MAB 42為38型的簡化生產版,常見於RSI的ENR部隊中,盡管簡化生產倒沒大影響它的優秀性能,和38型一樣很受意大利甚至德國的士兵喜愛

Breda 30輕機槍:
如果說意大利裝備上有甚麼缺憾,就肯定非它莫屬了
很多看似人性化的設計實際相當反人類,糟糕的操作方式加上裝彈偏少又難換彈的彈匣,完全是場災難,但最糟糕的,它是意大利軍隊唯一可選的輕機槍


Breda 37/38重機槍:
Breda 37多少也有著Breda 30類似的問題,但整體來說已經好多了,但作為重機槍它多少也有些不便移動,Breda 38為車載型,在載具上使用排除了重量缺點,加上裝彈比37型多,反倒變成好像不錯的一種武器

*蘇聯

M1891/30 Mosin-Nagant步槍,M1891/30/PU狙擊步槍:
M1891/30
原始型號為俄羅斯帝國時已經使用的步槍,和卡爾卡諾一樣都是比較老舊的設計,其短拉柄設計令使用者較費力,30型的改進也只是略為縮短步槍長度,但它依然很長

M1891/30,PU
蘇聯對狙擊手的戰術應用很早已經開始,但初期國內一直沒有合格的狙擊鏡,只能在德國入口和加以仿製,直到蘇德戰鬥開始更失去大量狙擊槍,蘇聯開始搜尋代替品
基於SVT步槍狙擊型的開發下,誕生了PU型狙擊鏡,但其開發一直不順利,蘇聯便直接將PU狙擊鏡裝到Mosin-Nagant步槍上,形成一代經典的蘇式狙擊槍

SVT38/40半自動步槍,SVT40/PU半自動狙擊步槍
SVT38/40
蘇聯在很早期就開發出實用的SVT38半自動步槍,再加以改良成SVT40,屬意取代老舊的Mosin-Nagant
但大部份紅軍陸軍出身都較基層,伴隨著知識學歷低下,對這種複雜的武器補養無從入手,繼而令其可靠性大大降低令它得到一個糟糕的評價(相反在學歷普遍較高的海軍步兵中,都對SVT38和40一至好評)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節節敗退,同時損失了大量製造SVT40的機器,當蘇聯工業轉移到後方開始恢復產能時,戰術應用上早就偏向了火力猛烈的衝鋒槍,加上生產性上SVT40也及不上其他武器,令它漸漸停產,反而到戰爭後期變成比較少見的半自動步槍,但他的發展深深影響德國的半自動步枸

SVT40/PU半自動狙擊步槍
蘇聯很早就將狙擊鏡安裝到自動步槍,成為早期的半自動狙擊步槍,但隨著步槍本身減產後期生產型也去除裝鏡的軌道,讓其知名度遠不如Mosin-Nagant



PPD38/40,PPSH41衝鋒槍:
跟其他國家相比,蘇聯很早就重視衝鋒槍在的發展,先有吸收芬蘭索米31而開發的PPD系衝鋒槍,到開戰時研究出低成本高產能的PPSH41衝鋒槍,並大量裝備,數量甚至一反一般國家步槍比衝鋒槍多的規律
有著極高射速的PPSH41能快速投射火力,同時因為使用的彈藥較西方國家小型,後座力沒預期之大,在近距離作戰中是很可怕的存在

PPS43衝鋒槍:
一種極度簡化的衝鋒槍,一如蘇聯風格的高射快速,使用與PPSH41不共通的35彈匣,其產量也相當之多,但還是遠追不上PPSH41

DP28輕機槍:
有著獨特外型的輕機槍,貫徹蘇聯武器簡單結實,雖然彈盤設計有著高裝彈量,同時變得不太好換彈,也不方便腰持射擊,但整體上都不過不失


*大英國協


Lee-Enfield SMLEno.1/no.4步槍:
Lee-Enfield步槍由1895開始裝備於英國軍隊,其間有著大量小修改的衍生型,最終在30年代統整為SMLEno.1,直到40年代初英國開始轉用簡化型的no.4步槍,以補充其損失的軍火,但像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印度等殖民地軍隊依然使用no.1作標準武器
設計上結構與其他步槍不同,Lee-Enfield系獨有的結構令熟練的射手可以操作出接近半自動步槍的射速,加上10發容量的彈倉,令它成為一枝優秀的步槍,只是因為要裝填兩排子彈令換彈時間更長,還有結構不能發射高壓子彈罷了

M1928/M1928A1 Thompson衝鋒槍:
英國作為一個不重視衝鋒槍發展的國家,在開戰時缺乏相關武器,也只能向美國定購昂貴的Thompson衝鋒槍
但這種武器不理想的不止是價格,作為一戰後開發的衝鋒槍,它依然有著糟糕人體工學,.45子彈加上極高的射速,令射手難以控制,而且供彈上要麼就用笨重又不好換的50發彈鼓,要麼就用只有20發的彈匣,雖然有極多的缺點,但當時英國倒沒有甚麼其他選擇


STEN MV II/MK V衝鋒槍:
受到Thompson的教訓,英國馬上著手開發自己的衝鋒槍,在資源缺乏下設計出這把極「環保」的衝鋒槍
MV II幾乎簡化得成一把衝鋒槍能最簡單的模樣以便大量生量,很快這種武器就傳遍整個大英國協,同時它設計時就能直接使用MP40的彈匣,彈藥也一改美式的.45轉為與德國通用的9mm
過度簡化下令這種武器有很多安全隱憂,但作為一枝近戰武器它倒很稱職
MK V型倒又變得豪華起來,裝上木製握把和槍批,但除了射手比較舒服性能倒沒有任何改變,主要供如傘兵使用

Bren布倫輕機槍:
由捷克的ZB26輕機槍經英方要求修改而成的輕機槍,一如ZB26本來的優秀性能,加上更大的彈匣容量,在同類型傳統輕機槍中相當傑出

Boys反戰車步槍:
一種大口徑步槍對裝甲步槍,但在開戰後裝甲高速發展下,由原先對戰車打弱點還有效,最後開始束手無策,只能對輕裝甲下手,在PIAT出現後使淘汰了

PIAT迫擊炮:
一種特別的反裝甲迫擊炮,不同類似的火箭筒,是由撞針擊發炮彈射出的武器,再以後座力讓撞針回到待擊狀態,射程上不及火箭推進的武器,但更大的彈體殺傷絕對足夠

Vickers重機槍:
改良自馬克森機槍,同樣是水冷型重機槍,由一戰是已經是可靠的機槍,在水冷槍管下有著很優秀的持續射擊能力

ML 3:
英軍的中型81mm迫擊炮

*美國

M1903,A3步槍/A4狙擊槍:
M1903/A3步槍
使用自行修改過的毛瑟系統的M1903步槍由一戰前開始活躍於美國軍隊之中,直到二次大戰爆發前以小修改成A1型,一同服役於美國軍隊
而在戰爭爆發後軍火需求大增,而下一代的M1半自動步槍產量嚴重不足,為補充即時性的需求開發出生產性更高,瞄具與M1步槍相似的M1903A3型,直到M1步槍完全裝備一線部隊

M1903A4狙擊槍:
以A3型作基礎的狙擊步槍,裝上了M73/M73B1狙擊鏡,成為美國陸軍的標準狙擊槍

M1 Garand半自動步槍
由1936年便開始開發,經過一直的修改到42年我們熟識的模樣再量產,它是唯一一種在二戰中能真正取代絕大部份舊式步槍的半自動步槍,除了供彈設計上一些問題可能會令不熟練的射手受傷外,它都算是一個經典又優秀可靠的步槍

M1928A1/M1A1 Thompson衝鋒槍:
作為原產國,美國都經歷個同樣的問題,在戰爭其間試圖壓低成本,進而開發出M1和M1A1型Thompson衝鋒槍,還有30發彈匣
但就算成本降低有些基本設計問題也依然存在,不過它最後都成為美國裝備最多的衝鋒槍


M3衝鋒槍:
受英國的簡化衝鋒槍啟發而設計的衝鋒槍,但它倒沒有表親們那麼簡陋,反而做到實而不華,與外觀價格不相稱的高性能,其改進型M3A1甚至用到海灣戰爭中,美軍的裝甲兵也會放一把在車內

M1918A2 BAR自動步槍:
由一戰未期已經誕生,經過一些輕微修改來到二戰常見的A2型,視乎編制理論上每一個班都應該要有兩至三枝,大大增強了美軍基層火力
原本是打算作為每人一枝的自動步槍而開發,但以步槍來說它倒過於沉重,但作為輕機槍倒相當輕便,一個人就可以完整操作,非得要找缺點除了重量外,就是彈匣容量略少


M1/M1A1 carbine卡賓槍
因應一些特別兵種和軍官自衛需求而開發的半自動卡賓槍
這種武器比步槍和衝鋒槍都輕巧,也能在中近距離有不錯的精準,是種比手槍更好的防衛武器

M1A1型為傘兵而設計的型號,槍托改成可以摺起方面空降,除此以外沒有甚麼大不同


M1919A4/A6 中型機槍:
M1919A4
以彈鏈作供彈的排級機槍,必須要2~3人操作,除了步兵外載具和飛機也大量使用
M1919A6
為解決BAR與M1919A4機槍組之間的火力空缺的折衷方法,讓M1919裝上握把槍托變成的「輕機槍」,但明顯它一點也不輕便


M1/M1A1/M9 Bazooka火箭筒
火箭筒的鼻祖,但各方面都不如德國的仿製品
由M1型開始不管本身還是彈藥都很多問題,隨著改進慢慢也有所改善,但因為只有發射時一次性的點火噴射,反戰車方面威力就遠不如德軍的裝甲殺手,但好處是尾炎也沒那麼多
M9使用新型火箭彈後威力有所提升
但同樣作為革命性的武器,它其實沒有很糟糕,只能說是開發中必需經過的try and error

M2HB重機槍:
聞名於世的大口徑重機槍,由三十年代開始服役至今也並未有後輩可取代,廣泛應用在各式海陸空載具上,其實它也可以裝上三腳架作步兵武器使用

M1迫擊炮:
美軍的中型81mm迫擊炮

*法國

Lebel M1886步槍:
一戰時已經是法軍的步槍,使用類似散彈槍的筒式彈倉,容量很高但上彈較慢

MAS-36步槍:
比較現代化的步槍,原先想取代M1886步槍,但開戰時產量依然不夠

FM-24/29輕機槍:
法軍的輕機槍,雖然是二十年代的設計但欠缺快拆槍管這些元素,限制了他的持續火力,29型主要改進其鋼材品質,修復了24型的潛在危險

*波蘭

wz.98a步槍,wz.29騎兵步槍:
波蘭的毛瑟步槍,和相似的長短型毛瑟步槍基本性能無異

Browning wz. 1928:
美國授權比利時FN生產的BAR輕機槍型,再經波蘭要求修改的版本,如同比利時版一樣可以快拆槍管

wz.35反戰車步槍:
波蘭的秘密武器,作為他們步兵反裝甲武器,當時而言還算是有效,但跟同類武器一樣很快就過時


*芬蘭

M27,M39步槍:
芬蘭版本的Mosin-Nagant,因自身需求而作出不少改動,衍生出多個型號,M27為戰前的主力,M39側是冬季戰爭後開始生產的型號

Suomi KP/-31衝鋒槍:
作為很早就開發衝鋒槍的國家,KP/-31同時也是成功的產品,高品質的材料和設計讓其十分精準,大容量彈鼓和高射速甚至影響了蘇聯的衝鋒槍設計,只是反過來太高級讓產能和成本急增,相比其他量產衝鋒槍其數量算非常小

LS / 26輕機槍:
維持芬蘭武器一向的高品質,但一樣有太複雜、還有很笨重和彈量較少的問題,去到繼續的戰爭中士兵們甚至比較喜歡來自蘇聯的DT機槍

*丹麥、挪威
Krag–Jørgensen步槍:
彈倉特別的一把丹麥製步槍,不須彈橋就可是快速上彈的盒型設計,除了丹麥挪威外美國也有採用

Madsen 麥德森機槍:
生產時間超過五十年,出口過大量國家的輕機槍,在一戰前已經設計生產多時,簡單結實

*尼德蘭
Geweer M. 95:
尼德蘭的舊式步槍

Lewis輕機槍:
由美國開發但沒被採用,反而在英聯邦中大放異彩的輕機槍,由一戰時已經相當活躍,除了彈盤,其粗壯但無用的風冷筒也是十分明顯的標誌

*比利時

Mauser M1889/36:
舊式毛瑟步槍現代化型槍,比利時本國反而未採用自己生產的新式毛瑟步槍

FN Mle 1930
美國授權生產的BAR自動步槍,FN公司對其作出很多輕機槍化的改良,也有特製型出口到波蘭

*希臘

Mannlicher–Schönauer步槍:
原出自奧匈帝國的步槍,希臘可能是它的最大出口國

Hotchkiss Mle 1922輕機槍:
原產於法國的一戰後輕機槍,但本國並沒大量採購,希臘是其中比較大的出口國



載具介紹

*德國

SdKfz251:
半履帶裝甲運兵車,德國部隊機械化和閃電戰的核心力量,雖然有著很多半履帶帶來的缺憾,但本來作為運兵車就有很大車內空間,適合改裝成各種用途,包括反裝甲、噴火、火箭彈平台、無線電台

PanzerII-二號戰車:
受限於凡爾賽條約,德國戰車發展時間相當落後,同世代的輕戰車也配有37mm火炮時,二號戰車還是以機炮為主,不過在構想時二號戰車也打算是作訓練車,可是開戰時裝甲師本應是以三、四號戰車為主,但其數量長時間都未足夠,直到法國戰役完結時裝甲師中依然以二號戰車為主,之後開始轉變為裝甲偵察等任務

PanzerIII-三號戰車,三號突擊炮,StuH 42 :
三號戰車原為與四號戰車配合,以反裝甲為主要任務,但在裝甲發展日新月異的情況下其火炮已經難以勝任,盡管經過多次升級,基礎車體空間限制了其後續發展可能,在四號戰車變為主流之後,三號戰車開始退居二線

三號突擊炮是以三號戰車底盤開發,一種無炮塔的步兵支援戰車,跟三號戰車有節而不同的命運,早期短炮型號在使用高爆穿甲彈下已經表現出反裝甲潛力,在換上更長的7.5 cm KwK 40系列長炮後更變成優秀的驅逐戰車,不管產量還是戰功都十分亮眼,絕對稱得上是第三帝國的第一軍馬,也有為數不少的三突出口到友好國家,包括遊戲中登場的芬蘭
StuH 42是以三突F和G型作基礎,將火炮換成105mm榴彈砲,回到原來突擊炮的角色,有著三突的可靠加上105mm榴彈砲的火力,深受步兵歡迎

PanzerIV-四號戰車:
原本四號戰車的設計是為支援三號戰車和步兵而設,但在反戰車需求日增的情況下,較大車體有更好的升級空間,也開始在裝甲和火力上進行升級,最終成與三突一樣成為德國難以代替的裝甲中堅,在多次升級後H型與其他國家後期的中型戰車性能接近,甚至在同級上火力更好,反而因為J型開始有很多減省成本的修改而影響原有性能
雖然也有很多以四號戰車底盤作發展的突擊炮和驅逐戰車,但本作未能收錄

PanzerV-Panther-豹式-五號戰車,獵豹式驅逐戰車:
東線作戰中領教到蘇聯優秀的T-34設計,進而開發的新一代中型戰車,最終由MAN公司設計勝出,加入大量傾斜裝甲令其防禦力接近重型戰車,75L/70戰車炮的火力也勝過大部份對手,是相當先進的戰車,只是變速箱和整體的機械可靠都偏差,數量也無法如預期取代四號戰車
獵豹式驅逐戰車是以豹式戰車底盤開發的驅逐戰車,受惠本身巨大的車體,無炮塔下的獵豹裝備88L/71與虎王戰車同級的戰車炮,火力和機動都得到保證,但存在跟豹式戰車一樣的問題

PanzerVI-Tiger-虎式-六號戰車:
雖然是六號戰車,但無論開發和投入實戰都早於豹式戰車
其開發甚至可以追溯到戰車,而在東線的行動開始後,德軍需要一部可以盡快投入作戰的重戰車,所以很多設計也比較落後和不足,但能跟它匹敵的對手去到戰爭後期也沒有幾多,算厚實的裝甲加上88L/56戰車炮火力還有比後輩稍好的可靠性,甚至令盟軍得了虎式恐懼症,令人聞風喪膽,在各式影視作品中如魔王一樣的存在,也可能是世上最知名的戰車

PanzerVI2-KingTiger-虎王戰車,獵虎式驅逐戰車:
相比虎式,虎王有更長的設計時間,比較新的設計也套用更多新技術,在帳面上是無可匹敵的超級重戰車
只是其投產時戰局已經相當惡化,在嚴重打擊的工業下難以保證裝甲品質,新型的引擎也跟不上只能以豹式引擎張就,令實際性能大打節扣,加上70噸的車重令懸吊和引導有巨大負擔,比起被敵軍擊破,絕大多數時候也是在自身機械損毀和燃料短缺下不得不棄車
獵虎式驅逐戰車同樣是以虎王底盤開發的驅逐戰車,完全放棄一般驅逐戰車的低矮車身設計,但有著虎王一樣的重裝甲保護,還有128mmL/55重型火炮,是至今為止實際應用過最重型的裝甲巨獸。
而在虎王身上的問題,在更重的獵虎上就更常見,絕大部份損失也是自身故障而非被擊碎


*意大利

L3-33小戰車:
意大利主要的機械化力量,它甚至比很多裝甲車還輕型,只能坐入兩位乘員和以機槍作戰,裝甲也只能防禦一般步槍,雖然相比起來很弱小,但是意大利落後的工業下最適用的產物

M13/40中戰車:
雖然意大利觀點上是中戰車,但以國際標準也只是輕戰車級
無論在設計、戰術思維和工業都落後於其他歐洲國家底下,意大利的主力裝甲也就是這系列戰車,盡管發展出M14/41和M15/42等後繼型,但性能也沒太大落差

Semovente-7518自走炮:
發展來自於M13/40和M14/41底盤的自走炮,結果論而言比一般戰車來得更受歡迎
雖然只有一根短管75mm榴彈砲,但他的角色就像德軍早期的三號突擊炮,既能同高爆彈反步兵和防禦工事,也能以高爆穿甲彈反裝甲,可是是無心插柳下意大利最成功的戰車

*蘇聯

T-26-33/38輕戰車:
發展自英國Vickers6頓輕戰車,其簡單設計在二十年代未期深受工業能力較差的國家歡迎,當時蘇聯便是其中,更是將這授權生產的戰車發揮到極致,形成一個大車系,在冬季戰爭其間大量投入,當中不少更被芬蘭虜獲成他們的戰車
但來到41年夏天,這種輕戰車已經十分過時,雖然數量龐大但對上德國的戰車時如同鐵棺材,在新式戰車陸續投入後開始以其他用途車輛退居二線

BT-7輕戰車:
受英國戰車學說下的生產的騎兵戰車系列,雖然裝甲薄弱但車速甚高,與T-26支撐起戰爭初期的蘇聯裝甲力量

KV-1重戰車:
相比起前輩的重戰車,KV-1的設計實用得多,也是初期對德軍迎頭痛擊的對手
以初期而言相當厚實的裝甲,德國方幾乎沒有戰車炮能應付,雖然如此,其火力很快就顯得不足過時,造價高之餘裝甲和火力幾乎等同甚至被T-34戰車超過,速度更跟不上後者,42型雖然有升級裝甲和火炮,但問題幾乎沒變,甚至令史達林一度下令不再開發重戰車
雖然如此,但KV-1戰車幾乎影響日後蘇聯重戰車開發,甚至當中有很多以其為基礎作升級

T-34-76/85中戰車:
至今世上生產數量最多的車系,曾經是火力、速度、裝甲完美平衡的戰車
全車使用傾斜裝甲設計令其在更輕的裝甲下有更高的防禦能力,更輕的車重自然有更高的速度,以41年標準76mm的長管戰車炮也已經是十分高的火力,在生產過程中開始簡代和換上更好的炮塔,一直去到1943年
隨著虎式和豹式登場,原來的T-34-76已經力不從心,便開發出同樣平衡的新戰車T-43,只是那怕加厚裝甲也無法擋下聲名遠播的88mmL/56火炮,最終的解決方法就是將其新型帶85mm戰車炮的炮塔裝到T-34車體,成為T-34-85中戰車,在戰後也出口到不同親蘇國家,成為其裝甲主要力量

IS-2重戰車:
隨著KV-1跟不上時代,蘇聯也以其為基礎開發出一系列升級型重戰車,如KV-85、IS-1等重戰車,但問題是隨著T-34-85開發,便會步回像之前的問題,火力與中戰車同級,所以產量多數也是百餘台左右,而IS-2便是在IS-1上換成更長更大的122mm戰車炮,成為當時蘇聯投入最重最強的戰車,不過其裝甲設計有所缺陷,很快改進完的IS-2-44便投入作戰


*英國

UniversalCarrier通用載具:
整個英聯邦都有使用的輕型載具,除了運兵外還能拖曳火炮,加裝反戰車武器等等功能,是英聯邦主要機械化力量

Matilda-II步兵戰車:
作為第一個使用戰車的國家,英國的戰車分類和學說也自成一格,其中步兵戰車就是以重裝甲和支援步兵為主要任務
Matilda-II是完全合乎其定義的設計,同時期算強大的40mm QF-2戰車炮,放到後期也不會輸的厚重裝甲,最初在法國戰役中不太亮眼,但在北非卻贏得沙漠女王的美譽
只是跟步兵差不多的車速和有限的車體空間限制其發展,在更多新型戰車和美式戰車加入後,便跟北非戰場一同完結他的使命

Crusader十字軍巡洋戰車:
以快速機動和對付敵方戰車為主的巡洋戰車,Crusader在初期也算稱職,只是速度是用裝甲換回來的,十字軍系列的裝甲都十分薄弱,MKII型的40mm QF-2戰車炮也不吹應付德軍的戰車,就算升值成有57mmQF-6戰車炮的MKIII型無太大改善,如同Matilda-II一樣,北非戰役完結之後就退役

Cromwell克倫威爾巡洋戰車:
一種由英國自身開發的巡洋戰車,終於在裝甲、速度和火力上有所平衡
不過倒和由美國租借法案中得到的M4戰車有很大的同質性,可以當成英國的標準後期中型戰車

Churchill丘吉爾步兵戰車:
戰爭中期開始投入的重型步兵戰車,設計上採用更舊式的懸吊,雖然限制了速度,但一反當時歐美普遍的窄履帶,在糟糕的路況有很好的表現,巨大的車體也有更好的升級空間,除了遊戲登場的MKIII和MKIV型外,還有更多榴彈砲和反戰車炮的型號

M3Grant中型戰車:
由於英國很多戰車被留在法國,便向當時未參戰的美國購入戰車作補充,不過當時美國戰車設計上比較落後,M3採用像法國B1戰車的佈局,75mm戰車炮裝在車身,37mm戰車炮則是炮塔的武器,令其有火力分散、車身過高和要更多組員的缺點,而英國炮塔的版本被稱為Grant型,而美國型則被稱為Lee

M4Sherman中型戰車,Firefly:
詳見美國的戰車介紹
由美國租借法案中得到的中型戰車,最初以鑄造車體的A1型和焊接車體配柴油引擎的A2型為主,後期開始得到焊接車體汽油引擎的A4型,這一系列戰車都配有乾式彈藥架和中規中矩的75mm戰車炮,使用高爆彈下表現很好,但面對德國新型戰車明顯力不從心
Firefly螢火蟲型是一系列裝上英國QF-17戰車炮的Sherman戰車統稱,當中以A4型為大多數,犧牲車身機槍位置換來裝備更長的彈藥,螢火蟲戰車有著可怕的火力,完美解決當時Sherman反戰車能力不足的問題

*美國

WillysMB2吉普車:
遊戲內最輕的載具單位,相當經典的吉普車,同時也是個多面手
由裝上機槍的武裝車、一般運兵、輕型救護車、拖曳火炮等功能,運輸上也能拆去輪胎,摺起擋風玻璃就能裝箱運輸,完美體現美國作為民主兵工廠的強大工業能力結晶品

M5/M5A1輕戰車:
由M3輕戰車改良,加入傾斜裝甲設計讓其防護力提升,雖然在美國參戰的時間點而言整個M3/M5車系都已經過時,但還是能勝任裝甲偵察任務

M3Lee中型戰車:
詳見英國的M3中型戰車:
在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和孤立主義底下,美國的戰車開發停滯好一段時間,所以在開戰前設計出這種明顯過時的中型戰車
不過它倒為之後很成功的M4戰車打好基礎,在比較早期生產的M4系列底盤也有不少M3的影子

M4Sherman中型戰車:
至今為止產量第二高的戰車,同時是個巨大的車系,盡管都是M4,但當中很多零件不共通,最共通就是美國特色機械十分可靠,幾乎是德國後期裝甲的數倍甚至數十倍
不過最大缺點就是乾式彈藥架型很易被擊中就起火,於是便出現標上W的濕式彈藥架車型,焊接型車體上部結構都變得十分相似,不看後方引擎很難分出車型
性能上裝備75mmM3戰車炮的車型都差不多,各方面都中規中矩
而後期開始換裝上和驅逐戰車一樣的76mmM1戰車炮,在反裝甲能力有所提升
詳見以下介紹
M4:
焊接車體汽油引擎,本作僅登場濕式彈藥架的105mm榴彈砲型,如同其他國家的突擊炮以支援步兵為首要任務,只是保有炮塔的M4(105)更有威脅性,現實中也能發射高爆穿甲彈以反戰車用
M4A1:
鑄造型車體,汽油引擎,有75和76炮版本,濕式彈藥架型車側沒有額外裝甲
M4A2:
焊接車體柴油引擎,主要供應給英國和蘇聯,美國只有海軍陸戰隊使用,本作只登場乾式和75炮版本,歷史上是有76炮和濕式版本
M4A3:
焊接車體汽油引擎,美國陸軍中後期主要型號,本作只登場濕式型,史實有75、76和105炮版本
M4A3E2:
A3裝甲強化的型號,主要以75炮為多數,產量不高
M4A3E8:
以A3的76型作基礎,換上新型的HVVS懸吊,令地面適性更高,也是戰後美國主要的M4型號
M4A4:
焊接車體汽油引擎,只供外國使用的型號,沒有濕式型

*法國
H35-39騎兵戰車:
原本是作為步兵戰車,但因為其懸掛很糟糕,行駛有可能危及步兵,轉而送到騎兵單位服役,不過作為輕戰車而言它的速度算很低,畢竟原始是作為步兵戰車設計

S35騎兵戰車:
以40年標準,這是西線中最為優秀的中戰車,與同級對手三號戰車火力車速都略同,但裝甲上有優勢,但同時有著法國戰車一向的毛病,讓車長過勞的一人炮塔和十分落後的無線電,以上問題令法國戰車都難有十足發揮

Char B1 bis重戰車:
西線中最強大的重戰車,以40年而言,德軍除了88mm防空炮外沒有武器能對其有效殺傷,但這昂貴複雜的重戰車完全暴露法式戰車缺憾,使用S35同樣炮塔下車長幾乎要負責一半以上的工作,而駕駛也得負責車身火炮,工作分配不平衡甚至能稱上反人類,加上下部隊時間非常短,讓大部份組員都不夠時間熟識這台巨獸,雖然不是沒有亮眼戰績,但明顯非最好發揮

*波蘭

7TP輕戰車:
發展自英國Vickers6頓輕戰車,再根據自己需要進行改良,是當時波蘭最現代化的戰車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94484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a94552704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熱血學園」高校生之日常?... 後一篇:熱血學園」高校生之日常?...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ilove487
關於我寫的小說被翻譯成日文這件事情!!看更多我要大聲說7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