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3 GP

聲韻學期末考讀書筆記

作者:Magobi│2020-06-12 18:02:52│巴幣:6│人氣:847

一、各期學者的古韻觀念

  按照歷史的的發展,我們可以把古韻知識的累積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段是六朝至宋代,當時的學者們還未有明確的古音觀念;第二段是元明時期,此時的學者逐漸發現並提出關於古今音變的觀念;第三段是清代,此時的學者已經開始對古韻部進行系統化歸納;第四段則是民國初年至今,學者們從事古音值的擬測,使古音學邁入一個新的階段。

1早期學者的古音觀念與三個方法

  首先是六朝至宋代,此時的學者並不了解「古韻」,在他們的觀念中古今之音應當是相同的。但實際在讀《詩經》、《楚辭》時,卻發現某些該押韻之處讀起來並不協韻,由於不理解這是由於古今音變的關係,所以想出了幾種方法來解釋這種他們認為「不協韻」的現象。這些方法歸納起來大約不外乎三種,第一種是「改獨字音」:他們將讀起來不協韻的字改成另一個唸法,認為上古時期那些《詩經》、《楚辭》的作者們也是如此,把字音臨時改讀以配合押韻。例如梁代沈重著《毛詩音》時,將《詩經.邶風》中的「遠送于野」之野改為「時預反」,這樣才與「羽」、「雨」押韻,他將這種方式稱為協句。又如朱熹的《詩集傳》把《詩經.召南》行露中的「家」字多次改讀,使其一下讀作「ㄍㄨˇ」,一下又讀「ㄍㄨㄥ」,字無定音,這是一種對上古韻語的誤解。第二種方式是「更動經書」,直接把原文給改了,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古書讀起來不合韻是因為傳抄錯誤。例如唐玄宗將《尚書.洪範》「無偏無頗,尊王之義。」一句的「頗」改成了「陂」以符合中古音的押韻。這種作法不但態度頗失嚴謹,更容易對古書造成破壞,使後人更難理解。第三種方式為「古人韻緩」,唐代陸德明最先提出這種說法,認為古人押韻十分寬鬆,後人讀來不合韻的地方,在古代其實是可以通押的。例如宋代吳才老依照韻緩的觀念寫成《韻補》一書,將他認為能夠通轉的韻一一歸納,最後得出了九個韻部,但依然有許多出韻的現象,例如〈小雅.四牡〉以「母」和「止、杞」相押,明顯不是中古音系統中可以押韻的字。又如〈召南.漢廣〉以「馬」和「楚」押韻也是同樣情形,可見韻緩的說法並不能解決中古時代在閱讀上古韻語上的困惑。

2元明時期的古音觀念

  此時的學者們已經漸漸發覺協音、改經、韻緩都不是辦法,同時逐漸發現上古音韻系統和他們熟悉的韻書、韻圖並不一樣。在當時有三個代表性的學者,一是南宋末年的戴侗,其《六書故》中已經提出了「行、慶、野、下」四個字的上古讀音,肯定其為古之正音,不是合韻也非臨時改讀,這種說法在他以前無人曾提出。二是焦竑,他在《焦氏筆乘》中提出「古詩無協音說」駁斥了協音說的謬誤,且明白指出古韻和今韻的不同,可見其又比戴侗更進一步。最後是明代的陳第,其《毛詩古音考》明確的提出古音觀念,認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而他不只有理論,也有具體的方法,他在《毛詩古音考》中收錄了約五百字,皆是與後世音讀殊異者,一一考證其上古音,並全數列出本證(詩自相證)與旁證(采之他書)。這種客觀而講求證據的科學方法,為清儒的古音學開闢了一條坦途,其成就是空前的。

3顧炎武的古音成就

  顧炎武是清代古音學的奠基者,其花費三十年所著的《音學五書》最能代表其古音學的成就,他透過分析《詩經》,將古韻客觀地分為十部:東部、支部、魚部、真部、蕭部、歌部、陽部、耕部、蒸部、侵部。而除此之外,顧氏別開生面的將入聲用以配陰聲,跳脫中古韻書對讀書人的巨大影響,的確具有過人的見識。而顧炎武也是第一個將「唐韻」再分析的人,他擺脫韻書中以一個韻為整體的看法,分析《廣韻》求其分,因此在他的十部韻中有著如「支之半」、「麻之半」等,都表明其超越前人的成就。

4段玉裁的古音成就

  段玉裁在古音的成就上以其《六書音韻表》為代表,附在《說文解字注》之後。他將《廣韻》(第一表)、《詩經》(第四表)中的韻字都用以分析,得出了古音十七部的結果,後世學者多採用、補充其十七部說法。而其古音學說有幾個特點:一是重新安排古韻的次序,在段氏之前的學者往往受到中古韻書的影響,將東韻放在第一韻,而段氏是第一個真正依照古韻關係重新排列古音次序的人,他以「古合韻」的情形來判斷兩個韻部之間的聲音是否接近,古合韻就是在兩部之間的例外押韻,合韻越頻繁的兩部,他們的聲音就越接近。而古合韻與「古本音」兩者為段氏古音學的第二個特點,由於其十七部中,每每認定某幾個韻是此部的本韻,而有些字雖屬此部卻不在那幾個本韻中,他擔心有人誤會這些字不屬於本部,因此特別標明是此部的「古本音」。最後,段氏為第一個大量運用形聲資料來考訂古韻的學者。這是他從注解《說文解字》中所獲得的啟示,這是因為「聲子必從聲母之音」,所以有很多不見於古書韻腳的字,可以從其聲符來歸部,例如「艟」因「童」得聲,而童在東部,故其也必屬東部。

5錢大昕的古音成就

  錢大昕是第一個注意到上古聲母問題,並提出證據考訂的學者。研究上古聲母的最重要材料是形聲字與經籍異文,錢氏偏重於後者。他歸納了先秦的異文,得到了「古無輕唇音」與「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兩個條例。錢氏認為在上古時期,「非敷奉微」四個輕唇音皆讀作「幫滂並明」重脣音,例如《詩經》中的「匍匐」,檀弓引詩作「扶服」、家語作「扶伏」。又如《說文》之「朋、鵬」即古文之「鳳」。而除了錢氏所舉的異文資料外,還有其他資料可以佐證這個說法,例如形聲字中「旁」从「方」聲、「撥」从「發」聲等等。又如方言閩南語中「腹」讀作「pak」、「肥」讀作「pui」等等。「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是錢大昕表達「古人並非故意造類隔反切,而是後世音變造成的現象」,他認為舌上音「知徹澄」三母在上古時期讀起來和舌頭音「端透定」一樣,例如《說文》:「沖讀若動」、《詩經》:「陟其高山」箋作「陟,登也。」等等,都是證明古無舌上音的說法。除此之外,例如形聲字「動」从「重」聲、「召」从「刀」聲或方言閩南語保存的「茶」音「te」、「追」音「tui」等等,都再次證明了錢氏的說法。

二、考古派與審音派

  古音學者中,在分韻部時有兩種傾向,一種是著眼於實際語音資料呈現出來的現象,因為上古材料中陰聲字和入聲字押韻、諧聲的例子很多,所以他們將陰聲與入聲合為一部,這一派被稱為「考古派」,最著名的學者是顧炎武與段玉裁二人。而另一派的學者,則是依照韻母系統,將元音收尾的陰聲、鼻音收尾的陽聲與清塞音收尾的入聲分成三大類,這個派別被稱為「審音派」,其代表學者是黃侃與陳新雄兩位。

三、無聲字多音

  無聲字是指六書中「指事、象形、會意」三者,他們的結構和聲音無關,所以被稱為無聲字。而會造成無聲字多音的原因,首先,有些無聲字本來並無多音的問題,但因為兩種情況導致古音和現代音不同,一是古今音變,讓古時候讀的音和現代不同;二是由於各地方言讀音不同,演變到了現代就有不同的讀音。其次,有四個原因使得原本的無聲字就有多種讀音,一是取像同,例如「|」這個字,甲地之人用以表示「下上通」的意義,讀作「ㄍㄨㄣˇ」;而乙地的人用他表示「上進」之義(由下往上寫),讀作「ㄒㄧㄣˋ」;丙地的人則用來表達「下退」的意思(由上往下寫),讀作「ㄊㄨㄟˋ」,而等到文字統一後,這個字就有了三個意義與三個音讀。第二是因為兩個字形體太過相近而寫成同一個樣子,例如「皂」有「ㄒㄧㄤ」和「ㄗㄠˋ」兩音,其實「肥ㄗㄠˋ」的皂字原本是寫作「皁」,但是和本讀作「ㄒㄧㄤ」的「皂」訛為一字,這才導致了「皂」字有兩讀的情形。第三是因為假借導致讀音混淆,例如「屮」(ㄔㄜˋ)字會有人讀作「艸」(ㄘㄠˇ)音、「虫」(ㄏㄨㄟˇ)會有人讀成「蟲」(ㄔㄨㄥˊ),就是因為兩者假借導致讀音互相影響所致。最後一種原因是造字時的省聲,例如「頨」(ㄆ一ㄢ)是因為「从頁,翩省聲」而來,將聲符「扁」給省略了,導致與其他字音所混淆,使人誤讀作與「頁」或「羽」相近之音。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81413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3 篇留言

超稀有S級食材魩仔魚
你國文系的喔

06-12 18:08

Magobi
原來你沒看過我自介ㄇ0.006-12 18:10
超稀有S級食材魩仔魚
還沒

06-12 18:10

Magobi
ㄇ關係06-12 18:15
悛梅

06-12 18:13

Magobi
還好ㄅ== 你才霸06-12 18:16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3喜歡★kk5571923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專家詞作業... 後一篇:06/13 本週總結...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shane8124各位帥哥美女們
新聞學院的戀愛預報 109#造化弄人 更新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0:00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