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政治人物在提「母語應該回家學,不要浪費學校的時間」,這讓我想到以前在學校學客語、還有在家裡講母語的經歷,以下就來聊聊我和母語的故事。(這裡沒有政論喔。)
我爸和我媽兩邊的家庭都是血統純正的客家人,只是一邊是四縣腔、一邊是海陸腔,小時候聽我媽和我阿公用不同腔調的客語對答,聽起來像兩種不同語言,他們卻溝通的很順暢,覺得很厲害!(客語的腔調分成四縣、海陸、詔安、大埔、饒平這五種。)
上幼稚園之前,我有一個照顧我的保母婆婆。她也是客家人,在我小時候就教我唱各種客家歌謠,像是〈天公落水〉、〈唐山過台灣〉、〈伯公伯婆〉,雖然我沒有那時候的記憶了,據婆婆說我當時各種客家歌都琅琅上口,還會一邊唱一邊跳舞。現在想想還真羞恥……
升上小學,在我小一小二的時候,學校就有安排母語課程了。學校把所有學生分成客語組和閩語組,因為人數的關係,就在母語課的時候混班上課。我記得那時候客語老師就帶著大家一起讀客語課本,也會帶大家一起唱客家歌謠。(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些歌。)
當時的客語課本和現在差別不大,一樣也是把客語以漢字書寫,上面加上羅馬拼音。客語也有分成平、上、去、入,小時候完全搞不懂這些聲調。
我從小學就是認真上課認真做事的類型,即使是客語課的考試我也很認真準備。有一次期末考是朗讀課文給老師打分數,我讀完之後,老師問我:「你有沒有考慮參加客語朗讀比賽呀?」那時的我很懶惰便拒絕了,爾後我和爸媽提起這件事,不知怎地這件事傳到我外公的耳哩,就變成「芊芊拿過客語朗讀冠軍」,我外公還到處宣傳,但我根本沒去比啊!!XD
長大後回想,當時我應該去好好跟客語老師學習的,滿後悔當初沒有踏出那一步。而且在國中高中的時候,如果考過客語檢定還可以拿到一筆獎金,可是當時我也放棄了這些好好學客語的機會,現在想想覺得很可惜。(用考過檢定就能拿獎金的方式來吸引大家去考,這不是在測試客語能力,是測試大家有沒有精打細算的客家魂吧。)
考上大學、讀了醫學系之後,最常被長輩說嘴的就是「妳不會台語又不會客語,以後看病要怎麼跟老病人溝通啊?」一開始聽到這麼說多少還有些抗拒,可是後來想想,如果我現在不嘗試學習,以後可能就沒機會、也沒時間了。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向爸媽還有長輩學習怎麼講客家話,在家也盡量和爸媽用客語交談。
我爸媽說,他們讀書的時候,學校還有禁說方言的規定。到了大學接觸到不一樣的環境,我媽說她的大學同學講話都會帶有客家音或閩南音,而她甚至被她的同學稱讚:「妳講國語都沒有腔調耶,妳是外省人嗎?」
反觀我讀書的時候,小學和國中反而在大力推行方言和母語文化,小學我還有和同學一起繪製世界母語日的海報,國中時校方則在校園內掛上客家花布。(但在天花板掛客家花布真的很醜耶,是把美感都省下來了?)
或許是過去大力推行國語而造成的影響吧,現在我的同學們好像都不太會說母語,傳統文化漸漸沒落,我覺得這是件很可惜的事情。我是個很懷舊的人,雖然不太愛讀歷史,可是對客家文化的研究就很有興趣,我以身為一個客家人而自傲。(而且客家菜很好吃,能不驕傲嗎?)
而且觀察別人的口音,來判斷對方是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或新住民,是件很有趣的事。以客家口音來說,講「誰」可能會講成「ㄕㄨㄟˊ」;講「什麼」會變成「ㄕˊㄇㄛˋ」;講「丟球」會講成「ㄉㄧㄨ ㄑㄧㄨˊ」。我自己有時候講話講太快,也會不小心冒出客家音。XD
至於學校該不該上母語課程?我覺得這還是必要的。以現在三十出頭的父母來說,也不會在家裡講母語,那該怎麼把母語傳承給孩子呢?如果孩子在學校接觸到自己的母語、產生了興趣,那孩子至少還可以向老師、向祖輩學習。
學校的課程本來就該因應社會做調整,就像英文在課綱的比重也是不斷調升,很多課程也是因為時代而做改變的,當然還是希望政府和教育部能夠注重母語這塊囉。
最後附上一個客語笑話。某天我阿姨在自家診所使用公共廁所,外面傳來敲門聲,我阿姨就說:「XXX(我姨丈的名字)不要吵啦,我在大便!」這時廁所外一個老阿嬤病人就用客語說:「妳兩禮拜沒嘔屎嘿啊?諳臭哦!(妳兩星期沒大便啊?很臭欸!)」我每次想到這件事都笑到停不下來……XD
然後這張照片是想表達什麼呢?我頭上的緞帶是我從蛋糕盒上拆下來的,廢物利用的節儉精神,應該也很客家吧,嘻嘻。